肖小燕
摘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農村地區面臨著嚴峻的養老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現實的需求,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還不完善。為了解決農村養老困境,文章以河南省信陽市為例,提出了一種基于社區參與和互助合作的農村“互助養老”策略,分析了該策略的實施效果和存在的問題。農村“互助養老”策略能夠有效地調動社區資源,增強農村老年人的自我養老能力和社會支持網絡,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同時,文章也指出了該策略在制度保障、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以實現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養老;互助養老;社區參與;信陽市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11-0139-04?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69.6? ? ? 文章標識碼:A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截至2022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80億,占總人口的19.8%。預計到203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3.6億,占總人口的25%,其中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1.7億,占總人口的12%。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農村地區。由于城鎮化進程和外出務工潮的影響,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這些老人缺乏家庭照料和經濟來源,生活貧困和內心孤獨,身心健康狀況堪憂。同時,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保障制度薄弱、公共服務設施缺乏、專業養老機構稀缺等原因,農村地區的社會養老服務供給嚴重不足,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養老需求[2]。
1? ?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內涵和特點
農村“互助養老”策略是指在農村地區,通過社區組織的引導和協調,促進農村老年人之間、老年人與其他社區成員之間、不同社區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服務,形成一種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的養老合作關系,從而實現農村老年人的自我養老、互助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
1.1? ?以社區為基礎
社區是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主要載體和平臺,是農村老年人生活的最小單元和最直接的環境。社區組織可以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整合社區內外的各種資源,組織和開展各種形式的養老服務活動,提供信息、咨詢、培訓、監督等服務,促進社區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增強社區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
1.2? ?以互助為原則
互助是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是農村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互助體現了一種平等、互惠、共贏的合作關系,既符合農村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又符合他們的心理預期。通過互助,農村老年人可以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得到相互支持和幫助,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1.3? ?以參與為手段
參與是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重要途徑和保障,是實現農村老年人主體地位和權利的有效方式。參與包括農村老年人對自己養老問題的認識、表達、決策、執行、評估等各個環節,也包括他們對社區事務和公共事務的關注、參與、貢獻等各個方面。通過參與,農村老年人可以增強自己的養老能力和責任感,也可以促進社區民主化和公民化[3]。
2? ?信陽市推進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做法和效果
信陽市是河南省南部地區的一個地級市,下轄2個區、8個縣和羊山新區,總面積1.89萬km2,截至2022年末,信陽市常住人口616.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為456.5萬人,占總人口的74%。信陽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也是一個典型的外出務工大市。根據信陽市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信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4],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16.6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19.1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297.4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76%,比上年末提高0.62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4.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0‰;死亡人口5.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8.30‰;自然減少人口1.0萬人,自然增長率為-1.60‰。這些數據說明,信陽市農村地區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和空心化問題,農村養老問題十分突出。
2.1? ?“互助養老”策略做法
為了應對農村養老問題,信陽市在2019年開始實施了一項名為“互助養老·幸福家園”的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項目,旨在通過建立農村“互助養老”策略,提高農村老年人的自我養老能力和社會支持網絡,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2.1.1? ?建立農村“互助養老”組織
在推動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實踐中,信陽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建立農村“互助養老”組織是該策略的重要一環。在這方面,信陽市倡導和支持農村老年人在社區內組織起各種形式的“互助養老”組織,如互助小組、互助協會、互助基金會等,以自愿參與、自主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為基本原則。“互助養老”組織的創建,起始于農村老年人的自愿參與和社區的支持。這些組織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制定了章程,通過選舉產生了領導,設立了賬戶,征收了會費,并且開展了各種活動。信陽市通過鼓勵和支持的方式,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了一個組織和參與的平臺,使得他們能夠在養老過程中得到相互的幫助和支持。隨著互助養老組織的逐漸成立和發展,信陽市的農村社區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社區為基礎,以互助為原則的養老服務體系[5]。目前,信陽市已經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了3 000多個農村“互助養老”組織,覆蓋了10萬多名農村老年人。這不僅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了一個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社會環境,也為農村社區的養老服務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通過建立農村“互助養老”組織,信陽市成功地整合了社區內外的各種資源,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了多樣化的服務和支持。同時,這種以社區為基礎,以互助為原則的養老服務模式,也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了一個參與社區事務、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從而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2.1.2? ?開展農村“互助養老”活動
在信陽市推進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過程中,開展農村“互助養老”活動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此項活動旨在通過各種形式的組織和服務,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增進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促進他們的共同發展。為實現這些目標,信陽市通過引導和支持農村“互助養老”組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互助養老”活動,這些活動包括但不限于文體娛樂、健康保健、生活照料、法律援助、心理輔導和志愿服務等。文體娛樂活動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社交網絡,同時也為他們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健康保健活動則旨在增強農村老年人的健康意識和保健能力,通過各種健康講座和體檢活動,使他們能夠及時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狀況。生活照料活動則關注農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通過提供生活照料和家庭服務,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法律援助和心理輔導活動則旨在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心理支持。法律援助活動為他們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幫助他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心理輔導活動則為他們提供心理健康的支持和輔導,幫助他們維護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組織志愿者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各種服務和幫助,弘揚了互助合作的社區文化,同時也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了參與社區事務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農村“互助養老”活動不僅僅限于線下的組織和服務,也包括線上的交流和學習。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農村老年人能夠參與到更廣泛、更多元化的社交活動和學習活動中,突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選擇。信陽市已經成功地開展了5 000多項農村“互助養老”活動,惠及了20萬多名農村老年人。這些活動有效地調動了社區資源,增強了農村老年人的互助合作精神和社區參與意識,為他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和有力的社會支持。同時,這種以滿足多元化需求、增進相互交流、促進共同發展為目標的“互助養老”活動,也為農村社區的養老服務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實踐經驗,為農村老年人創造了一個更加幸福、更加和諧的生活環境[6]。
2.1.3? ?加強農村“互助養老”設施建設
在信陽市的農村“互助養老”策略實施過程中,加強農村“互助養老”設施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個環節主要關注于通過協調和整合社區內外的各種資源,完善和優化各種類型的“互助養老”設施,以提高服務水平,健全服務網絡,提升服務環境。為了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養老服務需求,信陽市著重于統籌推進了一系列“互助養老”設施建設,包括活動室、圖書室、健身室、醫療室、餐廳和洗浴室等,旨在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一個舒適、便利、溫馨的生活和社交環境。在活動室中,老年人可以參與各種社區活動和娛樂活動,如唱歌、跳舞、打牌、下棋等,以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增進他們之間的友誼和團結[7]。在圖書室中,他們可以閱讀各種書籍和雜志,以滿足他們的學習和閱讀需求,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品質。在健身室中,他們可以進行各種體育鍛煉和健康保健活動,以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在醫療室中,他們可以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和健康咨詢,以提升自己的健康知曉度,獲得及時便捷的醫療救治服務。在餐廳和洗浴室中,他們可以享受到便利和舒適的餐飲和衛生服務,以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這些“互助養老”設施的建設和改造,不僅僅依賴于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包括社區和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和貢獻。信陽市通過公共或私人、免費或收費、自營或合作等多種模式,運營和管理這些設施,以確保他們能夠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持續、高質量、多元化的服務。同時,信陽市也通過開展各種宣傳和推廣活動,提升了“互助養老”設施使用率,增強了社區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信陽市已經成功地建設和改造了1 000多個農村“互助養老”設施,服務了30萬多名農村老年人。這些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有效地改善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條件和社區環境,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2.1.4? ?提供農村“互助養老”培訓
在信陽市的農村“互助養老”策略實施中,提供農村“互助養老”培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該環節主要側重于通過各種層次和類型的“互助養老”培訓,提高農村老年人和社區組織的養老服務能力和素質,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服務領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信陽市定期組織和開展了各種層次和類型的“互助養老”培訓。這些培訓涵蓋了組織管理、活動策劃、服務技能、法律知識、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以確保農村老年人和社區組織能夠得到系統、全面、實用的知識和技能[8]。通過這些培訓,他們不僅可以了解和掌握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方法,也可以提高他們對自身養老問題的認識和處理能力,增強他們對社區事務和公共事務的關注和參與。這些培訓的組織和實施,采取了集中或分散、理論或實踐、線上或線下等多種方式,以滿足不同對象和內容的需求。信陽市通過充分利用社區組織的資源和網絡,發揮社區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確保這些培訓能夠得到有效的組織和推廣,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信陽市也通過開展各種宣傳和評估活動,提高了農村老年人和社區組織對“互助養老”培訓的認識和滿意度,增強了他們的培訓意愿和培訓效果。通過努力,信陽市已經成功地提供了2 000多場農村“互助養老”培訓,培養了40萬多名農村“互助養老”人才。這些培訓的開展和人才的培養,不僅為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也為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推動和保障。同時,這些培訓的成功舉辦,也為其他地區推進農村“互助養老”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示范,為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作出了積極和有益的探索。
2.2? ?“互助養老”策略效果
信陽市推進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做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根據信陽市社會科學院在2022年對全市范圍內的3 000名農村老年人進行的問卷調查,參與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老年人,其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明顯高于未參與的老年人。具體來說,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為82.3%,高于未參與者的68.5%;參與者的社會支持度為79.6%,高于未參與者的65.4%;參與者的心理健康度為76.8%,高于未參與者的62.3%;參與者的自我養老能力為74.2%,高于未參與者的59.1%。這些數據說明,信陽市推進農村“互助養老”策略,有效地調動了社區資源,增強了農村老年人的自我養老能力和社會支持網絡,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3? ?信陽市推進農村“互助養老”策略啟示與思考
3.1? ?健全“互助養老”制度保障
目前,信陽市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導致該策略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指導。同時,信陽市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監督評估機制,導致該策略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勵。因此,建議信陽市盡快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明確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目標、原則、內容、標準、責任等方面,同時建立完善的監督評估機制,定期對農村“互助養老”策略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調整和改進。
3.2? ?加大“互助養老”資金投入
資金在推進農村“互助養老”策略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直接影響了信陽市農村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限制了服務范圍和深度。首先,資金短缺導致養老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面臨困難。例如,活動室、圖書室、健身室等關鍵設施的建設和升級需要穩定的資金輸入,而資金不足可能導致這些設施的缺失或功能不全。其次,資金限制也影響了老年人培訓和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發展。有效的培訓項目需要資金支持,用于支付講師費用、購買教學材料和設備。資金短缺意味著無法提供足夠的培訓和發展機會,進而影響了養老服務質量。此外,資金不足還限制了社區活動的多樣性和頻率。社區活動,如健康講座、文化娛樂活動和心理輔導,不僅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還有助于增強社區凝聚力。然而,這些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
3.3? ?加強“互助養老”培訓體系建設
在信陽市推行的農村“互助養老”策略中,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成了一個顯著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專業和訓練有素的人員。缺乏專業人才意味著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可能無法獲得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包括健康照護、日常生活照料、心理支持等。專業養老服務人員的培養需要系統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支持。然而,在信陽市,這樣的培訓體系不夠健全、覆蓋范圍有限。這導致了專業養老服務人員數量不足,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9]。另一個問題是,現有的養老服務人員缺乏全面系統的培訓。養老服務不僅包括基本的生活照料,還涉及心理健康支持、急救技能、疾病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沒有經過充分培訓的服務人員難以應對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此外,對于志愿者和社區工作者而言,也需要參加養老業務培訓,他們在提供養老服務時同樣需要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隨著養老服務領域的技術和理念不斷更新,培訓體系需要不斷調整升級,以期提供多元化、高質量的“互助養老”資源。
4? ?結束語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日益凸顯。針對農村養老困境,文章提出并探索了農村“互助養老”這一策略,以信陽市為例分析了該策略的實施效果。這一策略有效調動社區資源,增強農村老年人的自我養老能力和社會支持網絡。展望未來,這一策略需要進一步健全制度保障,拓寬多元化的資金渠道,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推廣應用,以更好地適應農村養老需求,實現農村養老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未來可考慮將“互助養老”與信息技術、社區文化等結合,創新農村養老模式,推動農村老年人積極老齡化。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3-02-28)[2023-02-28].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eqid=a33d23500000415c00000003642fe3df.
[2]霍玉琴.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3,(04):79-81.
[3]張舒影,李明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互助養老研究現狀及展望[J].河南農業,2022,(27):49-50+54.
[4]信陽統計信息網.2022年信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3-04-12)[2023-04-12].http://tjj.xinyang.gov.cn/www/tjzl/tjgb/2023/0412/27046.html.
[5]楊鑫馨,陳汝佳,袁嘉穎.積極老齡化視角下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探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02):228-229.
[6]李娟,馬彐威.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發展及其優化研究[J].甘肅農業,2022,(12):73-77.
[7]武釗銳.老齡化背景下農村地區互助養老模式的路徑探究[J].村委主任,2022,(08):133-135.
[8]安雅夢,邸騰森,王妍妍,等.積極老齡化背景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研究現狀[J].護理學雜志,2021,36(11):94-98.
[9]鐘麗紅.對老齡化背景下農村互助養老問題的思考[J].西部財會,2022,(0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