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張社爭
【摘要】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而家庭作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面對家庭教育與高校教育的脫節,要建立家校聯動機制;要轉變家長教育觀念,注重教育方法;要高校融入優良家風、家訓的教育內容;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采取系列措施,加強家庭教育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進新時代大學生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耦合性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伴隨人生的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1]。家庭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而高校是主陣地,兩者之間有高度一致的目標,即培養有道德的人才。因此,只有二者緊密融合,才能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基礎、輔助、調節的作用。
(一)基礎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內容在先。即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對大學生進行最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群體。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道德教育主要包括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思想和道德的教育體現在有形和無形的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深刻地影響著學生,學生也會根據父母的言行舉止進行模仿,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和行為。
其次,家庭教育方法伴隨大學生成長。在教育過程中家庭一般會采用灌輸、糾正、調節、激勵、啟發等方法,這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不懂不會的情況下,給予他們知識的灌輸;在大學生做錯事的情況下,給他們說明道理,獎罰分明,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啟發他們的自覺性,做到內化于心,外化與行。家庭教育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已有體現,而且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
(二)輔助作用
其一,家庭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運用。大學生的思想轉化是一個適應社會的過程,知識的傳授和接受可以在校園內進行,但是實際的運用要靠實踐去檢驗,并且是長期的實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將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告訴大學生,就是為了讓大學生少走彎路,尤其在重要的選擇面前,指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決定。
其二,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包含著家庭關系,家庭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部分,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家庭關系的核心是情感關系,在情感關系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大學生的思想情感、生活態度等表現的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從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同時,家庭關系的和諧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情感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知、情、意、信、行的過程,缺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教育的開展。
(三)調節作用
一方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健康的心理一靠學校,二靠家庭。在家庭中,父母的積極引導和教育,從心理層面來說,學生更易接受。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教育,是雙向的,可以有效地調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避免走向極端。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的行為的引導。大學生的生活相比較受教育的其他階段,更加自由,但也是這種自由讓他們失去對未來人生的規劃。而父母可以給出他們的經驗之談和建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大學生的實踐行為。
二、家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節的原因
(一)家庭與高校之間的溝通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家庭和高校共同肩負著培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的責任。溝通是實現家庭教育與高校教育的橋梁,能夠及時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更加準確把握大學生的行為。造成溝通缺失的原因,一是家庭方面,部分家長忙于工作,不愿花時間詢問高校大學生的情況;家長的教育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多數認為上大學后,教育的職責在于學校,自己放松了管理。二是高校方面,高校的工作繁忙,教師人數不夠,但工作量又大,缺少時間與家長溝通;高校不注重與家長的溝通,把教育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當作教育的本質。
(二)部分家長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存在錯誤的認識。首先,在教育內容上,部分家長只關心成績,所以在教育方面,缺失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大學生作為思想不成熟的群體,應該更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其次,教育方法的錯誤,不能進行灌輸教育,大學生畢竟已經是成年人,他們初步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形成了不完全成熟的“三觀”。最后,教育過程的不連續性,尤其是上大學后,放松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認為思想教育的工作由高校完成。
(三)管理體制不完善
管理體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高校自身的管理體制未能將家庭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二是相關法律部門制度的不完善。早在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并沒有法律明確規定家校聯動機制的具體措施和方案,這就導致了家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聯系不緊密,使高校教育失去了制度的保障。
三、促進家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性的措施
家庭與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體,只有二者聯動起來,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提高。
(一)家庭與學校建立聯動機制
1.溝通機制。高校要積極將家庭教育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并及時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參與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便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情況。同時,高校要配齊配強政工干部隊伍,尤其是政治輔導員隊伍和專職團干隊伍,把素質高、懂教育、善管理、沉得下的教師充實到政工干部隊伍中去,為高校與學生家庭聯系溝通提供組織保障[2]。針對每次溝通的結果,建立起數據庫。作為家長,要與高校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大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在平時的生活中,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
2.反饋機制。家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采取合理的舉措,避免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出現扭曲。尤其是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時代的到來,各種短視頻的流傳,大學生的思想特別容易被“異化”,發表一些不良的言論,失去對問題的理性思考和判斷。面對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家長要及時向高校反饋,高校要及時采取措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提高自身實踐能力。
3.調節機制。調節即對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氣氛從數量或程度上進行調整、協調,使之適合要求,為受教育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心態和關系的實踐活動。在家庭與高校之間也應該建立調節機制,使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調整到最佳。大學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家庭和高校及時發現,及時溝通,及時調節,才能保障教學有序進行,學生全面發展。在調節過程中,站在大學生自身的角度,采取思想轉化法、綜合教育法、心理咨詢法等,調整好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二)轉變家長教育觀念,注重教育方法
一方面,家長要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無論是大學生上學還是假期間,都要做好思想道德的教育。同時家長的教育方式也要合理科學,不能像管理高中生那樣管理大學生,要了解他們現階段最真實的想法,根據大學生的性格加強引導,采用啟發式的教育方式,通過電話和視頻與大學生保持溝通。另一方面,家長要主動與學校溝通,及時向學校了解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情況,學校不好介入的方面,家長可以去溝通。
(三)高校融入優良家風、家訓的教育內容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局限于課本的知識的傳授,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將家文化融入到思政課堂中來,在課堂上傳播優秀的家風家訓,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首先,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將優秀的家風家訓內容滲透到講課內容中,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家風家訓的深刻理解,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也會潛移默化受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教育載體,講好優秀家風家訓的故事,傳承好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吸引學生的眼球,易于學生內化于心。
(四)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教育主管部門要做好宣傳和落實工作,整合各類家庭資源,提升家庭教育管理水平。同時,將家庭教育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家庭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強化學校與家庭的聯系銜接。高校的管理體制法制化,將輔導員的工作細化和量化,建立年終考核評價體系,把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納入工作過程中,并進行階段性的及時總結,有利于老師掌握學生的動態,做好防御布置工作。在法治社會的今天,堅持家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要以法律為保障,才能實現家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聯動,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潔,楊吳.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重視和引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N].人民日報,2022-05-15(001).
[2] 原喜澤.大學生家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性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33-34.
(作者簡介:王雪梅,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張社爭,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