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賢意
摘 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基礎教育體育健康課程的改革,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新課標下體育課程教學的內涵與新觀點進行分析和闡述。新課標下的教學新觀念將以素養導向的教育價值觀、技能引領的教學內容觀、勤練常賽的教學過程觀、激勵發展的教學評價觀為導向引領基礎教育學校體育改革,將進一步促進基礎教育體育質量提升。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新課標;教學觀;核心素養;體育教師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Multiple Understandings of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rse
KUANG Xian-y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to analyse and elaborate the connotation and new view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and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Teaching concept; Core literac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2022年4月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1],這次課改繼承了教育學科立德樹人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強調發展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方面的核心素養,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標下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行分析,有利于推動我國學校教育發展,對深化體育健康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重新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觀念,對引領課程改革和體育教育的認識具有重要作用。
1 素養導向的教育價值觀
教育價值觀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問題,教育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待教育價值的根本觀點和態度[2]。還有學者指出,教育價值觀就是教育價值主體對教育價值的一種看法或觀點,它是一種主體性的選擇,屬于主觀的范疇[3]。陳新葉認為它是人們從事或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對教育的社會經濟價值、精神價值、政治價值、個性發展和謀生價值等方面的看法[4]。總之,教育價值觀就是對教育價值的根本觀點和態度,屬于主觀的范疇。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學校體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應著重強調課程的育人導向,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身體健康為主要目標[5]。這種改變不是小而局部的改變,而是從整體出發在育人上進行創新和改革,重建育人方式,使體育課程真正成為體育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體育運動能力和思想品德上得到充分的修煉。因此,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應放在學校體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位置,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中,體育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體育運動促進人的綜合發展,它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方面[1]。其中,運動能力表現為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與比賽時展示出來的體能狀況、技能知識與戰術意識等。健康行為包括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運用情況,以其自我情緒的調控。體育品德表現為學生遵守體育比賽規則和體育倫理,展現體育精神。這三個維度的核心素養理論上是不同的方面,但在總目標上是有機聯系的一個整體。“運動能力”如同人體中的骨與肉,“健康行為”如同人所掌握的知識,而“體育品德”更像是一個人的靈魂,三者融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因此,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要求體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以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為要旨,方能實現體育課程育人的功能,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立德樹人的任務。
1.1 充分理解核心素養對立德樹人的影響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要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做好學生立德樹人工作。而現今我國教師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意識還比較淡薄,學生和家長也普遍認為體育是簡單的肢體活動,對于體育特殊的育人功能認識不清,人們注重知識導向,唯分數論嚴重,進而對體育學科不夠重視。因此,體育教師應明確核心素養的內涵,加強自身核心素養,時刻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放在首位,著力把黨的教育方針具體細化為體育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并在課程教學中實踐與改進。學生通過對體育課程的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體現了體育課程育體、育德、育魂的價值,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具有協同作用。
1.2 轉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在哈佛大學的一場科研論壇會中提出來的,也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拉開了序幕。直到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召開,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中指出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視角和新模式,在此之后人們對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也慢慢達成了共識[6]。以學生為中心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知識以及現實之需進行甄別,關注學生的反饋,以言語調動學生內心的思想活動,這些活動都把學生為研究對象,才是以學生為中心[7]。而要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要回到學生中心的本意上,學生中心不是以學生想要什么為中心,而是科學合理的,符合發展學生客觀規律的需要,并把教學方式與學生中心理念相結合。因此,要求教師做出改變:其一是科學的配置資源,在運動器材、課程內容選取上,應關注學生實際發展需要的同時還應兼顧學生的興趣。其二是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用分層教學,每位學生生活環境不同,導致他們的接受能力也有所差異,教師授課時應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分組進行練習。其三是采用和學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增強與學生的親近感,使教師更好的接受學生的反饋。
1.3 教師課堂教學設計滿足學生核心素養培育
課程改革能否落實,關鍵在教師[8]。新時代義務教育應與時俱進,教師應擯棄以往技術論觀點,強調核心素養在教學實施中的引領作用。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主角,應當充分認識到核心素養的養成對于學生的重要程度,發揮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做到潤物無聲的思想教育。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應以核心素養為中心,增加不同學科知識,優化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上應緊緊圍繞核心素養要求,合理安排內容比例。并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結合,而不是傳統方式上老師做動作,學生照葫蘆畫瓢式擺樣子,這樣不僅效率低,課程育人的效果也很難完全發揮出來。教師應該發揮多學科融合效果,落實新課標中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任務,在課程中滲透多種學科知識,創設復雜的運動情境,使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學習歷史、地理、信息科技知識的同時鍛煉體魄。因此,需要教師掌握跨學科主題知識的應用,以學科交叉的方式授課,把核心素養充分融入課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技能引領的教學內容觀
技能指的是個人在特定領域或特定任務上所掌握的能力、技術或經驗,這里所指的是運動技能。根據課程標準的解釋是:運動技能是學會在體育學習和鍛煉中完成運動動作的能力,這種運動技能包括技術和戰術能力。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內容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缺少對專項運動技能和體能的要求。對水平一到水平三學生運動技能要求其掌握基本身體活動動作,對于水平四和水平五的學生要求其掌握基本運動技術,并且分類不夠細化。在運動技能的教學上幾乎是碎片化,采用的是不系統、不集中、不連續的教學[1],而且絕大多數體育課程的運動負荷偏低,這對于學生基礎運動技能的形成和體能的發展不利。在新體育課程標準中以核心素養為起點,融入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圍繞課程目標制定了課程內容,內容包含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與技能形成的規律系統制定的課程內容,并在不同水平的課程內容中提出了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其中,專項運動技能分為了六大類,基本運動技能為水平一學生奠定運動基礎,專業運動技能是水平二以上學生的學習要求,并舉例各個水平應達到的具體目標。體能作為運動的基礎,在新課標中對各水平學生的體能做了具體劃分,以改善學生身體成分為目的,發展學生心肺、肌肉以及各項綜合體能,為學生的體質健康和專項運動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課程設計應圍繞學生運動技能學習的整體性出發,避免對單一知識和技術的過多描述,并把體能練習與運動技能練習相結合,開發多樣性、趣味性、整合性的體能練習。
2.1 圍繞技能展開大單元教學
新課標要求教師教授運動項目的完整動作技術,注重球類運動項目結構化技能的教學,加強對專項運動體能的練習。隨著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現如今的教育目標,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在體育課上教師要教什么內容,怎么教,用多少課時能教會成為體育教師關心的重要問題。以往體育教師多以碎片化教學為主,致使前后兩節課教學內容不一致,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利于學生對專項運動技能的掌握。又如,以往課堂上體育教師更注重單個技術的教授,而忽視了一個項目運動技能的整體性教授,使學生對運動技能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學生何以正真掌握運動技能?在足球練習1v1進攻突破時,當做出假動作騙過對手,緊接著是帶球突破對手,要做到假動作和帶球過人銜接緊密,才能實現進攻突破。因此各個技術動作的組合銜接非常重要,要做到學以致用,老師教的用不上或是在比賽時不會用,這樣的技能學習就使體育運動的價值大打折扣,導致現如今學生義務教育畢業沒有掌握一項運動技能。而新課標要求的是以基本運動技能代替基本身體活動,從以往的單一技數導向轉變為結構化知識技能導向,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大單元教學計劃課程。以大目標、大概念、大任務為引領,從運動項目整體出發,把碎片化的單元教學內容重組優化,變為密集的大單元教學內容計劃,并強調在真實的比賽中鞏固學生所學,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改變舊體育課程中學生學習運動技能雜而不精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采用大單元教學計劃,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正真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
2.2 以技能為內容載體,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掌握運動技能是發展終身體育的載體,而核心素養培養是發展終身體育的根本所在。人們在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后,會因為喜歡這項技能而去運動,但隨著時光的流逝,步入老年,對于一些競爭激烈的項目就已經不適合再進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健步走、廣場舞之類的運動強度小的運動。由此可見,養成終身體育運動的習慣不單單是運動技能所決定的,而是由體育核心素養決定的,應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最終目標。但發展體育核心素養不能脫離體育本身,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說的“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課與其他文化課的育人形式不同,身體運動是體育課的基礎,要以掌握運動技能為載體,發展學生體能,但是運動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長期艱苦訓練,堅持不懈,才能取得進步。完整的運動技能學習中離不開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訓練,學生在學習武術技能時,如果柔韌性和肌肉力量不夠,武術套路的動作就會無力無形,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運動技能學習時還應該包含學生對項目比賽知識的學習,學生在參加比賽時學習比賽規則,鍛煉心智及團隊協作的能力,實現了對運動技能的實際應用,并在應用中鍛煉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體育課中應以技能為課堂內容載體,在課堂準備部分加入情境教學,講述運動員日復一日訓練的精神,在課堂基本部分講解正確的運動原理,使學生懂得如何避免錯誤動作,達到健康運動的效果,在每節課的后半部分加入基礎體能或結合專項體能的訓練。這樣,學生在學習技能與健康知識的同時鍛煉身體和意志品質,發展了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勤練常賽的教學過程觀
面對新課改提出的新內容,需要教育者們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提出寶貴的建議。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將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學生要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要求教師教會并督促學生勤練,經常組織體育競賽[9]。根據新課標規劃,全國九年義務教育學校各年級均會開設“體育與健康”課,占總課時比例10%—11%,即將成為第三大主科,教育部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課程目標,讓學生在校內鍛煉一小時,校外鍛煉一小時的要求,使學生真正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所謂“教會”,是學生能夠理解運動技能的原理,能夠規范地做出運動技能的動作。“勤練”指的是學生在課內外要花時間進行技能鞏固,以達到技能的自動化階段。“常賽”就是老師要在課堂以及課外活動時,盡可能多的給予學生參加比賽和小組活動的時間。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首先,“教會”是“勤練、常賽”的基礎,“勤練”是“教會”的提升階段,是常賽的基礎和保障,而“常賽”可以是以賽促練,在比賽中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水平,也是檢驗某個階段成果的時候。但“勤練、常賽”能不能具體實施,需要體育教師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教學。
3.1 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體驗
新課標要求教師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以往教學內容單調,教學方式比較落后的現象,老式體育課停留在無技術、無強度、無比賽的窘境,老師的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這節課教籃球,下節課教足球,使學生對于運動技能的學習容易產生負遷移,學生掌握運動技能變難。再者,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缺乏新意,不能調動學生情緒,進而對體育課缺乏興趣,影響學生后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要采用結構化教學,利用游戲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前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前規劃,運用趣味化游戲引導學生,盡量保障學生在每節課中都有基本運動技能、組合運動技的學習時間,并合理安排復習內容,加強學生體能對抗練習,才能讓學生有興趣、有目標、有思想的學習。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采用老師與學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探究的方式,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水平的大單元教學計劃,系統的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在一節課中應以完整的練習活動為主,并以真實情境融入技術動作學習,使學生更易掌握運動技能。
3.2 課堂賽練相結合,注重學習效果
體育課程相比其他學科的學習,重點在自身練習過程的體驗,最大的區別是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掌握,還有身體技能的形成。在學習運動技能時要遵循技能學習的一般規律,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是在后天的不斷學習中完善的[10]。我們所知道的運動技能分為四個階段,依次是泛化階段、分化階段、強化階段最后到達自動化階段,這需要學習者日復一日反復練習,運動技能才能達到自動化的階段。在新課標中強調了教師要做勤練常賽的實施者。首先,要從體育課開始,充分讓學生們動起來,杜絕以“安全課”為理由,減少學生的運動量與技能練習時間,使得學生一節體育課下來基本不出汗,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與運動技能的發展,導致學生最后一無所獲。在2011年課標中學生運動量沒有明確的要求,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一降再降,在教學方式上懶于創新,組織學生體育練習效率不高。因此,要使學生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能夠提高,教師應改革教學活動,加強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創新組織練習方法,嚴格控制學生上課時技能的練習時間,遵守新課標中要求的一節課45分鐘,教師講授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精講多練,這樣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進而提升運動技能。
3.3 以賽促教,開展課外體育競賽
應新課標要求校內鍛煉一小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時間,組織學生課外參加體育練習,加強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鞏固課堂內容。對于義務教育階段,想要提升學生運動技能,課內體育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課后增加學生體育活動與參賽時間,學生運動技能和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才能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隨著課后服務體育活動的陸續開展,得到了眾多學生們的喜愛,學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參與,這使得體育課外活動得到了創新,讓體育不再是單調枯燥的體育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運動項目,不同層次技術水平,分組進行教學與組織比賽,在體育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比賽觀,加強體育規則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參與體育活動中逐步掌握運動技能,提升體育品德,形成正確的健康認知,養成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
4 激勵發展的教學評價觀
“激勵”一詞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激發鼓勵”,表示勸勉某人,使其進步,而在英文中表示幫助某人獲得自信、激發想法、驅使某人前進等涵義,由此“激勵”都具有激發、促進、使人進步這樣的含義[11]。而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主導者,言行舉止和教學方法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國家為落實立德樹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評價建議中構成體系和評價建議的內涵都是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維度為依據,要求教師明確評價目的,評價內容上應緊扣核心素養,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評估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發展水平。我們知道,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評價的目的、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等都會影響課程培養目標的實施。在我國,關于體育課程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體育課程的評價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現如今的體育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了對于學生的改進與激勵功能;過分關注評價的結果,忽視評價過程本身的意義。對此,教師應在教授學生時,應在評價方法下足功夫,在學期末的最終評價上該“較真”時不能“虛假”了事,在育人導向下不能以“見效快”的方法,應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初心,為體育強國貢獻力量。
4.1 積極落實多元教育評價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基礎教育的指南針必須從“唯分數、唯升學”的單一評價轉變為注重“德智體美勞”并舉的多元教育評價體系[12]。在體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評價內容為體能、知識與技能、態度與參與、情誼與合作。而新課標中包含運動能力的發展、健康行為的形成、體育品德的養成,內容上更為豐富,傳統評價往往注重的是運動能力的評價,不能全面評價學生,因此難以對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內在水平的評價。面對如今的多元教育評價因為“人情”原因流于形式,無法真正體現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成績。因此,在評價上教師不僅要考量學生對體育技能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更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體質健康和體育品德進行考量,科學客觀的對每個學生進行多方位的評價,堅決貫徹落實新課標要求。
4.2 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評價
傳統的評價方式大都是單一的教師評價學生,缺乏學生對學生、學生自我、學生對教師、教師自我的評價,而這樣的評價大都以結果性評價為主,缺乏公正性,學生沒有參與感,激勵學生進步的效果不明顯。現代心理學認為,主體參與性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原始性機制[13]。學生是教學主體,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評價,才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者,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更好的接收學生的學情反饋并及時做出相應整改。因此,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評價就是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溝通與協商,強調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并存,改變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
4.3 發展性的過程評價
教育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國傳統教育評價重結果而輕過程,重智育而輕德育體育美育,不符合人全面發展的要求,但結果性評價涉及最終的考試和升學,是教育評價中受關注度最高、改革最難的,要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單一的結果性評價是不夠充分的。所以,實現素質教育,破除“唯分數論”勢在必行,關鍵是如何平衡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之間的關系。過程性評價是在課程中對學生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具有診斷、調節、改進的功能。傳統評價過分強調終結性評價的結論,忽視個體每個時期的進步情況,因此對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而過程性評價更看重個體的參與、成長情況,相比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育人效果更優。因此,在評價形式上,教師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導,兼顧結果性評價,提高對過程評價的認知水平和評價運行的保障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學生體育素養報告”“學生成長日記”這樣的方式呈現,既保護學生自尊心,又起到了反饋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實現育人的目的。
5 結束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廣大教師應對體育與健康新課標進行深度的學習和理解,堅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以運動技能為教學內容的載體,教會學生技能并帶動學生體能的發展,落實勤練常賽的要求,以激勵發展的態度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達到學校體育立德樹人的目的。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的新內容、新要求,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進一步的推動基礎教育學校體育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突出的重點與主要變化[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10):54-59.
[2]高立平.教育價值與教育價值觀[J].山東教育科研,2001(6):15-16.
[3]趙兵.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價值及教育價值觀的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1(22):91.
[4]陳新葉.關于教育價值觀的調查與思考[J].山東教育科研,1998(6):52-5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李嘉曾.“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8,212(4):54-56.
[7]毛景煥,李蓓春.認知結構理論的教學設計原理初探[J].外國教育研究,2000(4):10-13.
[8]周珂.現行課程標準落實方略[J].中國學校體育,2022,41(10):2-3.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1(6):36-37.
[10]陳方.從運動技能學習的角度探析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未來發展方向[D].蘇州:蘇州大學,2012.
[11]葉平枝.教師激勵性評價對幼兒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22(3):92-96.
[12]劉嘉.多元教育評價助力創新人才培養[J].人民教育,2020,838(21):22-29.
[13]張艷輝.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J].科技信息,2011(2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