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平 王濤濤 侯文勝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崛起引發的全球第四次教育革命,對人才的職業能力與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科技產業背景下,學校與企業的邊界逐步模糊,育訓結合成為必然,學分銀行也成為育訓一體的重要紐帶。文章設計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達成率模型,提出基于學分銀行體系的柔性學分制管理模式。
關鍵詞:學分銀行;跨界育人;教學管理;職業發展
一、引言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技術革命與社會革命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以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為主要特征的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各行各業,將大量的人力資源從簡單、單調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時,以智能輔助、自動生產、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為主要特征的個性化和模塊化教育構成了第四次教育革命。
根據英國教育家安東尼·塞爾登和奧拉迪梅吉·阿比多耶在《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教育》中的論述,世界歷史上經歷了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是以在家庭、團體、部落中向他人學習為特征的有組織學習和必要的教育,第二次是以制度化教育為特征的學校和大學的到來,第三次是以印刷與世俗化為主要內容的大眾化教育,第四次是以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為主要內容的個性化教育。
每次教育革命都帶來巨大的社會變革。未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技術持續發展,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棘手的問題,在人工智能的陪伴下,終身學習成為可能。
二、柔性學分制管理概述
(一)傳統模式的弊端
1.學生課程負擔重
按照目前通行的學分制,每個高職學生在三年內要修夠142學分,其中每學分可以認定為純理論教學18學時,或理實一體化類課程18學時,或一整周的校內外生產性企業實踐等。按照實踐教學不低于50%和最后一學期18周企業實習的規定,按每學期18個教學周計算,綜合核算為學生平均每周要上26節課。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課堂上學習,自由度不大,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復習鞏固和探究性學習。
2.學不致用
第四次教育革命既是量變又是質變,對職業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時期,信息化推動產業急劇進化,技術變革帶動人才素養變革,職業教育部門與企業同頻共振的節奏隨之加快,從三年一變的節律提速到半年甚至三個月一變。節律的跳動要求職業教育更加貼近一線崗位要求,這就需要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界線跟隨節律的快速變化而逐漸融合。學校教育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教學域容易滯后于生產域,從而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無法勝任工作崗位的情況出現。
3.學習動力不足
個性化教育將讓學生擁有更全面的學習,更廣泛的智力發展可能,避免“填鴨式”教育對人積極性的抹殺,激發個體的求知欲,提高個體的學習能力。“填鴨式”教育是一種被動式的教育,學生被安排在專業既定的軌道上,身不由己地接受各種教導,在隨大流的過程中,他們被燃盡了熱情,磨滅了個性。所以,教師經常會很困惑“為什么學生在大一時熱情滿滿,準時上課,大三卻變懶散了,上課不愿意聽,甚至逃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壓力,對強迫性的專業學習失去了耐心、信心和動力。
(二)柔性學分制的含義
1.柔性制造系統與柔性管理
柔性制造系統是以消費者為導向,以“定制化、以需定產、快速響應”為主要特征,能根據制造任務或生產環境的變化迅速調整生產模式。柔性制造系統不僅具有自動加工、自動輸送和貯存的功能,而且能自動診斷、集中監控和自動修復,具有設備利用率高、低設備投資、低零件庫存、低工時費用、低局部故障停機、產品質量高、運行靈活等優點。
與柔性制造系統配套的柔性管理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性方式,激發每個員工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
2.柔性學分制
柔性學分制重構了育人生態,將育人場景從單一的校園拓展到企業一線、校企聯合實踐中心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教融合是我國職工培訓與職業教育的特色道路,而柔性學分制的育人平臺以產教融合為主要特征。為節約教育投入成本,實現“育訓并舉”,充分發揮職業培訓與教育資源的使用率和達成率,以“共籌共建共享,隨時隨地學習”為關鍵詞,結合學分銀行體系,筆者重構了以產業為依托的、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新生態模型。
三、柔性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設計
(一)全方位的智力發展
柔性管理的制度設計要做到更加公正和公平,能促使每個學生根據自身所需,最大限度地學習知識,真正實現個性化發展。
安東尼·塞爾登在《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教育》中寫道:“智力是一種解決問題或創造產品的能力,是一種在一個或多個文化背景中被重視的能力。”世界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多元智能理論”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認為:“人的發展包括七種不同類型的智力,分別是音樂節奏、視覺空間、口語—語言、邏輯—數學、身體—動覺、人際關系、內在關系。”個性化教育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學生為主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人工智能賦予人們更為強大的連接信息的能力,所以人應該掌握數據素養、技術素養、文學素養,訓練出良好的邏輯和語言能力、個人和社交能力、文化和創意能力、精神和道德能力。
(二)過程柔性與對象個性化
1.過程柔性化
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教學內容的選取等,能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和市場的需求,合理地、有效地、迅速地進行更新,構建隨時隨地學習模型。
2.對象個性化
高職院校將學生網上學習、課外閱讀、技能等級、技能競賽、技術發明、技術改造、科學研究、論文交流、社會調查、專業生產勞動、創新創業實踐、職教宣傳、志愿者活動等納入學分體系,并以項目化教學對學生進行精準指導。
四、柔性學分制的實施
(一)建立隨時隨地學習模型與混合式課堂
在人工智能時代,借助人機智能互動、虛擬仿真、現實增強、智能評閱、自動出題、大數據處理等手段,高職院校建立了隨時隨地學習模型。教師從傳統的講授者轉變為教育與培訓過程的引導者,對學生的學習進程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跨越自主學習遇到的障礙,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評價。同時,教師編寫教材和教案、批改作業、管理課堂等傳統環節也實現了智能化和迅捷化。
(二)構建多元包容的學習體系
通過擴大學習領域,學生在科研輔助、社會實踐、企業實踐、自主學習、技能競賽,以及其他有助于成長的、可供考核的內容都可以計入學分體系,并計入學分銀行系統。企業員工培訓也可以代入本體系,計入學分銀行,融入終身學習系統。在具體課程的實施方面,高職院校根據課程學習任務數量、難易程度的不同,將一門課程定為1~4學分,具體學分如表1所示。二級學院可以結合本部門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課程類型,增補的課程類型的課程學分評定標準參照表1執行,但不得降低評定標準。
五、結論
柔性學分制通過借鑒柔性制造系統思想,將教學過程柔性化、教學對象個性化的特征賦予柔性學分管理體系,達成了因材施教與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子季.優化類型定位?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
[2]安東尼·塞爾登,奧拉迪梅吉·阿比多耶.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教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
[3]白文昊,孟憲樂.澳大利亞個性化教育理念與實踐探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
[4]曹毅.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個性化教育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22(5).
[5]趙波,徐冬平,李俊霖.以個性化培養為核心? 全面推進學分制建設[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8).
[6]梁慶文.基于“兩化”體系融合貫標,打造柔性制造能力[J].裝備制造技術,2019(4).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科研規劃項目2020年度立項課題“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研究”,課題編號:2020A0002;廣東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項目“基于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認定及轉化”,課題編號:2021B0304。
(作者單位:肖文平,侯文勝?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王濤濤?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