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麗
[摘 要]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教師要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創新教學設計,對多元化教學方法做出積極的探索,滲透音樂等其他各種主題的內容,適當組織主題活動,以多元化元素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教育性、引導性,為學生提供融合性訓練機會,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在組織主題活動時,教師在主題內容確定、方案設計、活動組織、實踐延伸方面深入探究,以多元化的活動形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加深學生認知。
[關鍵詞]初中體育;主題;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 G633.96?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30-0064-03
教師宏觀掌控體育教學內容,以多視角結合的教學方式主動融合各學科知識,為學生搭建更科學的訓練平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和運動意識。體育與諸多方面內容有融合點,教師從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出發,尋找各種知識的切入點,對主題活動的組織展開設計,積極推出更多訓練課程,為學生增加知識融合的學習機會,助力學生提升綜合能力。
一、主題內容確定,開闊學生運動視野
教師應深入學生群體,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運動能力、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整合相關知識素材,創新主題活動形式,為學生運動訓練提供更多技術支持,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一)整合主題活動素材
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學情學力各不相同,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成長需求,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探尋運動規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運動技巧。教師應對各學科知識做出積極探索,整合不同的教學素材,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時,滲透相關內容和知識,對體育與健康做科學解讀,合理應用體育器材,幫助學生順利進入運動狀態,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展開運動和學習。
學生平時的運動大多沒有主動融合其他學科知識的意識,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可積極推出相關訓練任務,要求學生對投籃姿勢、乒乓球推擋、足球遠射等技術動作展開探索,分析其中的原理,并結合探索結論規范自己的動作,提升運動效果。例如,教師在傳授足球遠射的技術時,可引導學生考慮風速、風向的影響,在做具體動作前先觀察場地風速、風向、草坪等制約因素,這樣才能做出較準確的判斷,控制好足球。在運用籃球投籃姿勢技術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從拋物線、角度、力度等方面探索投籃技巧,并鼓勵學生拓展思維,主動探索更多運動動作中蘊含的其他學科知識。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豐富學生的運動體驗,能培養學生開放性、創造性思維能力。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展開探討,在尋找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學習運動技巧,輔助學生吸收內化運動知識。
(二)創新主題活動形式
單一、枯燥的體育運動訓練容易引發學生的厭煩心理。為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可從不同的角度開發運動項目,增加運動訓練活動的趣味性、教育性,引導學生關注不同學科知識,幫助學生獲得充足的訓練動能。在組織訓練活動時,教師要對運動項目做深入研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訓練原理的探討,了解不同知識的應用場景,提升學生的運動品質。
體育學科注重運動精神的培養,教師在學生訓練活動中滲透與音樂主題相關的內容,為學生帶來更多鼓舞和動力。在運動會和體育競賽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組建啦啦隊,并制作新穎的、勵志的條幅標語,提供更多音樂與體育的對接點。在舉辦運動會時,教師要求各個班級撰寫宣傳演講稿,為參賽的運動員加油,對表現優異的同學做肯定評價,其輔助作用效果明顯。韻律體操需要音樂的烘托,具有濃重的藝術色彩。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體育運動中也會有與音樂主題相關的內容,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滲透音樂學科的知識,能開闊學生的運動視野。
二、主題方案設計,提升學生運動品質
(一)設計主題活動方案
教師依據學生訓練狀況,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教學目標,應調整運動訓練計劃,提升訓練計劃與學生實際成長需求的契合度,讓學生明確每一步訓練目標,了解體育學習進度,從而具備更充足的運動動力,促進體育運動訓練的高效開展。
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需要對每一個運動項目的具體實施做好規劃,可適當滲透相應主題的內容。如訓練乒乓球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乒乓球、球拍、球桌等,要求學生對球拍的科技做分析,了解球拍的膠皮種類,包含反膠皮、正膠皮、長膠皮、生膠皮、防弧膠皮。學生要掌握反膠皮有利于產生摩擦力,能制造旋轉球;正膠皮摩擦力較小,但彈性較好;長膠皮的膠粒軟細長,回球下沉,易產生反旋轉;生膠皮摩擦力小,但擊球快速刁鉆;防弧膠皮表面光滑,幾乎無黏性,不會旋轉。掌握各種膠皮球拍的特點,學生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打法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球拍。不少學生接觸過乒乓球運球,但對球拍的構造了解不多,教師做出相應講解,為學生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識。每一項運動都可以挖掘不同的主題,教師在教學之前,傳授學生一定量的相關知識,其運動效果會大幅提升。
(二)制定主題活動規則
為了教學活動能夠順利推進,教師要注重主題活動規則的制定,以統一的標準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合理分配體育器材,提升學生的參與效度。教師在設計主題活動規則時,要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以學生更易接受的形式開展相應活動。
在教學圍棋、象棋等棋類優育運動項目時,教師首先要講解相對應的規則,引導學生明白棋類運動和其他運動項目一樣有完整的訓練和比賽規則,是一種比體力、比技藝、比智力的全面競賽。博弈過程蘊涵豐富的哲學思想,教師可將中華傳統文化主題的內容融入教學,為學生講解“圍棋十訣”:不得貪勝,入界宜緩,攻彼顧我,棄子爭先,舍小就大,逢危須棄,慎勿欲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我弱取和。學生分析這四十個字中蘊含的道理,不僅能夠提高棋力,而且能夠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掌握與他人的相處之道。棋類運動能夠鍛煉學生的心性和思維,幫助學生沉靜下來找到自我,進行適當的棋類運動相關文化主題內容的教學,能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教學目標。
三、主題活動組織,豐富學生運動體驗
體育具有開放性、教育性、實踐性的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實踐性活動的參與興趣,精選主題活動內容,適當組織體育實踐訓練,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沖擊下豐富運動體驗。
(一)精選主題活動內容
藝術、科技等方面與體育均有諸多融合點,教師深入挖掘體育運動項目中包含的知識,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學術研究,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解讀運動器材中的科學技術,發掘球類運動中的相應主題元素,能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促進學生體育訓練的高效開展。
教師鼓勵學生參與社區體育主題活動,為學生融入社會打下基礎。例如,社區組織“我為中國網球公開賽加油”宣傳標語征集主題活動時,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報名參與,組織學生集中討論交流,創新標語內容,并記錄優秀標語。學生能夠積極響應,聯想平時看到的宣傳語,進行創新思考,創作的標語有“跳動的網球,快樂的你我”“一網無前,運動無限”“健康網,球相知”“揮動激情,放飛夢想”等。學生創作宣傳標語熱情高漲,能夠在創作實踐過程中豐富體驗,感受運動精神。教師注重搜集、篩選生活中的體育信息,針對學生對運動認知有限的特點,做出適當的引導,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以及體能基礎,組織學生參與主題活動,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運動體驗。
(二)優化主題活動組織
初中體育教學有比較固定的運動項目,為學生指明了運動訓練方向,教師要做好學情調研,針對不同運動能力的學生設計不同的運動主題任務,堅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教師可適當利用網絡資源,了解學生關注的實時體育賽事,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或電視等渠道觀看相關賽事,并記錄觀看感受,發現運動員的失誤之處,提出對運動員運動技能的建議。例如,中超聯賽是許多球迷愛看的,教師引導學生從運動員動作技巧的角度展開剖析,讓學生在分析運動員動作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足球意識和反思習慣,并要求學生將研究成果帶到課堂進行展示。在展示環節中,學生通過與他人探討交流,產生思維碰撞,能夠多角度展開探索,提高體育運動實踐能力。中超聯賽是比較有影響力的運動項目,學生有一定接觸和關注,對于相關的主題任務接受起來更加容易,不易產生畏難心理。教師從學生已有知識積累的方面展開突破設計,能夠產生強烈的對接需求,讓學生提高完成主題任務的效率。
四、主題實踐延伸,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一)拓寬主題訓練維度
學生對運動項目有不同的喜好,教師在設計主題訓練任務時,可提前為學生準備運動任務清單,讓學生在眾多選項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任務,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及時與家長溝通,邀請家長共同完成學生的運動任務,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訓練,并將訓練過程錄制成視頻上傳家校交互平臺,督促學生主動、及時地完成主題訓練任務。
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教師可將體育運動進行拓展和創新,適當設計親子主題訓練任務清單,邀請家長協助學生選擇符合自己運動基礎、運動特點的訓練任務,設計相應的訓練目標。設計慢跑任務時,教師要求學生與家長一起跑步,并探索什么樣的鞋子適合跑步,既能加快跑步速度,又能減少跑步對膝蓋的損傷。這樣,家長可以對孩子的體能、心理更為了解,與孩子協商每換一雙鞋子的運動時間、跑步距離,并做相應記錄,并發現鞋底較厚、不太重的鞋子能夠起到減震作用,足弓部分有加厚處理的鞋子跑步較舒服。學生通過查詢相關原理,了解到專業跑步、跳高、跳遠等比賽中運動員穿的釘子鞋,利用的是物理中的反作用力,讓運動員在蹬地時積蓄更大的力量,幫助運動員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遠。布置適當的親子主題訓練任務,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心理支持,讓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展開訓練,快速形成運動動力。
(二)優化主題實踐評價
教師針對學生的訓練進度,可適時組織主題實踐評價活動,依次進行自評、互評、師評,并對評價方向、評價內容做出具體要求,輔助評價活動順利進行。學生在自評和互評時,不是一味尋找自己或對方的缺點,而是要中肯、公正地給出客觀建議,發現訓練問題,分析致因,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對學生的運動能力展開評價,需要多角度權衡,讓評價成為一種助教手段,為學生帶來更多啟迪,滿足提升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需求。
教師可將學生進行分組,由學生推薦一個小組長負責監督、驗收組員的運動訓練任務,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評價。在設置運動任務時,教師要考慮運動環境和學生的運動能力,設置不同難度的訓練任務,設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并讓組長挨個驗收運動成果。學生對開放性運動有更強的認同感,能夠主動選擇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運動任務來進行主題實踐訓練,并在選擇合作性運動項目時,能夠尋找到同伴共同參與訓練,滲透運動精神。在運動成果驗收環節,教師要求學生在組內自評、互評,再由組長進行總結和反饋,學生通過反思自己的運動訓練情況和聽取他人的客觀評價,能夠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教師在巡視過程中,適時進行鼓勵性評價,能成功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升訓練效果。
教師在體育學科中開展主題教學,能夠從更多的角度培養運動能力,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學生參加體育訓練需要多種知識支持,教師可結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對運動訓練做拓展設計,融入各方面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提升運動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趙鑫君.“融”:初中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3(16):24-27.
[2]? 劉經貴.“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學習探析[J].江西教育,2023(6):73-74.
[3]? 趙鑫君.“融體育”:新課標下初中體育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思與行[J].今日教育,2023(2):58-61.
(責任編輯? ? 黃? ?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