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新高考背景下語文高考內容的變化、現行高考模式下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強化思維引導以提升核心能力、豐富教學資源以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科整合并重視學以致用、改革傳統觀念以實現全面提升等四個應對思路。
【關鍵詞】新高考 高中語文 變化方向 應對思路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2-0004-04
廣西將于2024年實行新高考,這對廣大考生和高中教師來說均是一次不小的挑戰。筆者研究已經推行新高考的省市高考命題情況發現,新高考無論是題型設置,還是考查的核心內容,都有了較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圍繞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個中心轉變,彰顯了核心素養視角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思想。在新高考背景下,廣大高中教師如何應對這些變化,成了一個新的課題。
一、新高考背景下語文高考內容的變化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內容主要有三個變化:一是更加注重與生活相聯系,體現教學生活化;二是更加注重課內知識遷移,體現能力培養的理念;三是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體現考試內容的多樣性。
(一)第一大變化——更加注重與生活相聯系
2023年高考無疑為后續的教學和備考提供了具體的思路,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中增加了大量與生活聯系緊密的閱讀材料和題目。相較于以往的高考題目而言,此類題目的增多說明了在未來的備考和教學過程中,師生都應當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深刻領會語文教學生活化、語文與勞動教育融合、語文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思想。比如,現代文閱讀的第一篇材料以信息化時代為背景,引導學生思考錯誤、失真的報道經過媒體之手對外傳播會造成怎樣的惡劣影響,尤其是在當下互聯網全面普及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在面對事物、新聞時該如何保持客觀和理智,又該如何運用辯證思維全面分析新聞事件,這無疑能夠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的思考。第二篇閱讀材料《給兒子》通過質樸的話語,從一個父親的視角表現父愛的偉大,引導學生了解在鋼筋混凝土之外、隱藏在田野中的鄉村景色,引導學生在關注國家大事的同時,也要關注那些隱藏在身邊的平凡和感動。除此之外,文言文、寫作題目都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由此可見,語文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承載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引導學生注重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幫助學生樹立“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以及“勞動即學習,學習即勞動”的意識。
(二)第二大變化——更加注重課內知識遷移
從新高考題中我們不難發現,高考命題更加注重課內知識向課外遷移。這一變化在文言文、古詩詞類閱讀題中尤其明顯,體現了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應用能力的思想。從題目分值來看,在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中,文言文的分值提高到了35分,其中涉及課內文言文、古詩詞知識的分值僅為6分,其他分值內容均為課外文言文及古詩詞。在難度上,新高考的文言文類閱讀材料也突破了以前的選題范圍,引用了《韓非子》《孔叢子》這些來自先秦的文言著作,并將視角聚焦在“賞罰”這一問題,讓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學說之間的碰撞和特點。由此可見,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課內知識不再是高考考查的唯一重點,學生要培養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學會融會貫通,建立比較完備的語文知識體系,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其實就是引導語文教學向培養語文素養和語文應用能力轉變,避免死讀書和讀死書的現象發生。
(三)第三大變化——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相較于傳統高考模式而言,新高考的題目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題目類型更加多樣,更加注重培養語文思維能力。從文章內涵上看,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的第一篇現代文閱讀材料,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理解原文中“競爭性真相”的概念。這類分析性題型在傳統高考中相對較少,學生不能再單純地根據文中的內容選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要在明確文章內容主旨的前提下,辯證地分析文章中闡述的問題才能解答。這就要求我們要引導語文教學回歸語文本質,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尤其是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要求。比如在文言文題目中,第10題的斷句題采用了八選三的新模式,與傳統選擇題模式相比,避免了學生通過排除、盲猜等應試技巧解題的可能性。寫作題目也避免了傳統以議論文為主的題材類型。學生通過解讀寫作要求,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對寫作要求的理解確定體裁,避免了寫作體裁固化的問題。由此可見,新高考的題目類型在不斷增多,教師只有緊隨時代發展,不斷豐富課堂形式,才能應對高考題目類型的不斷變化。
二、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了解新高考變化的同時,廣大高中語文教師要審視傳統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高考的具體變化進行調整,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更加符合新高考的具體要求,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一)背誦記憶為主,忽略融會貫通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過分強調背誦教材中古詩詞、文言文等知識內容的作用,認為只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就能獲得相對更高的分數。這種應試化思維在傳統高考中確實能夠讓部分學生取得不錯的成績,因此被許多教師和學生奉若圭臬。然而,在新高考背景下,這種忽略語文學習本質的教學方式已難以應對不斷變化的題型和考查點帶來的挑戰。在新高考中,題目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識,而是要求學生能夠將課內知識與課外閱讀、生活實踐、社會現象等進行聯系,從而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和批判性解讀。新高考題型體現了更加注重考查語文思維能力的命題思路。單純沿襲以背誦和記憶為主的應試教學模式,勢必難以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也不能很好地應對高考。
(二)視角局限教材,缺乏橫縱遷移
目前,通過教材開展高考備考和復習是常見的教學模式。雖然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大單元、大概念的理念逐漸深入各學科領域,但部分教師仍缺乏對教材之外的文本和文化現象的關注和探究。在新高考中,題目不再僅僅考查教材中的文本,而是涉及各種類型、風格、體裁的文本。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中的文言文題目就包括了復合型文本,將代表法家學說的《韓非子》以及代表儒家學說的《孔叢子》放在一起。學生不僅要了解其含義,而且要融入自身的思考,這種考查方式已經和現代文考查無異。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橫向地拓展自己的閱讀范圍,接觸不同類型的文本,又要縱向地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內涵。因此,教師應努力打破教材的局限,嘗試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橫縱遷移能力,讓學生能夠在不同文本之間建立聯系和對比,在群文閱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因為這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內容所在,所以單純依靠教材勢必無法順應新高考的變化。
(三)教學模式固化,缺少生活氣息
在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度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忽視生活內容的引入,這種教學模式顯然不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新高考中,幾乎所有的題目都緊貼生活實際,強化了語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例如,在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中,現代文閱讀的第二篇材料選自當代作家陳村的小說《給兒子》,選用這篇文章,旨在引導考生多關注鄉土、勞作,并從中得到感悟。在名篇名句默寫中,要求學生結合繪制諸葛亮畫像的場景,為畫像題詩。這類題緊密結合了生活場景,極大地豐富了題目的內涵。在最后的寫作題中,要求學生根據給定材料寫一篇關于“故事的力量”的文章,并提出“什么是好故事”“如何講好故事”等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閱讀體驗、社會觀察等方面尋找素材,運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些都體現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因此,如果只是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勢必會讓語文與生活漸行漸遠,成為“知識的孤島”。
(四)重視議論文寫作,忽略其他文體
相對而言,許多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都會偏向于要求學生撰寫議論文。這類文體往往具有相對明確的特征,寫作起來較為容易,也易于得高分,因此深受許多教師和學生的青睞,同時也導致教師對記敘文等文體的講解較少。許多教師和學生認為,記敘文等文體缺乏邏輯性,寫作起來相對困難,同時也不容易得高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太重視。然而,這種做法忽略了記敘文等文體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難以讓學生充分了解除議論文體之外其他文體的特點和魅力。在近幾年的高考題型中,寫作題目的引導方式也大有不同。無論是引起學生廣泛關注的“本手、俗手、妙手”的解讀,還是對“故事”的理解,都可以從多種文體入手展開寫作。因此單純考慮議論文寫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卷面分數,但同樣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新高考模式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應對思路
(一)強化思維引導,提升核心能力
結合前文的內容不難發現,在新高考模式下,語文試題不再單純地考查考生對文本的理解,還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強化思維引導,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在日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在學生閱讀時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章的內涵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引導學生在面對陌生文本時嘗試提出問題,提前適應新高考的題型變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在探究的過程中聽取不同觀點、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和其他同學進行辯論。這樣就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達成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目標。例如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現代文閱讀《給兒子》第9題“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未來·回憶·成長;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河流。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就考查了學生對文本蘊含的深刻內涵的解讀與思考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形式多樣的思維訓練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辯證、歸納、推理能力。
(二)豐富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
單純依靠教材開展教學勢必難以應對日益變化的高考新形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豐富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在群文閱讀的基礎上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并嘗試融入大單元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培養知識遷移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文本特點和主題,選取一些與之相關或對比的課外文本,并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這樣能夠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提高閱讀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閱讀教學中增加與生活有關的文本,尤其像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現代文閱讀第一個材料那樣的文本,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象。也就是說,以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為重心,通過社會生活現象反映社會現實,引導學生體會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及其反映的生活現象,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判斷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上冊《勸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師說》,以及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的《孫權勸學》和課外的《樂羊子曰》等文章,以同樣與學習有關的文章為引,讓學生在了解不同體裁文言文的敘述風格的同時,對學習這一行為進行深入思考,以此豐富閱讀內容,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視野,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三)促進學科整合,重在學以致用
語文包容性強,同時又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利用學科整合的形式,進一步強化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是應對新高考變化的有力舉措。具體而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主題和內容,有意識地與其他學科進行聯系和交叉,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語文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并建立語文與生活的聯系。例如,在教授《沁園春·雪》這首詩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政治等學科的知識,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歌時的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幫助學生深度理解詩歌,引出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我輩當以積極的姿態面對生活和學習,不辜負革命先輩的主題。而教學《赤壁賦》一課,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名著《三國演義》片段,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聯想三國時期的歷史,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對語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背誦和閱讀,而是能夠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和人生閱歷,嘗試體會語文知識背后蘊含的深刻含義。例如,2023年新高考全國Ⅱ卷文言文閱讀(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第14題是在舊高考題翻譯題的基礎上增加的新題:“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這是結合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學科整合的能力,目的是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
(四)改革傳統觀念,實現全面提升
面對新高考語文寫作題的變化,教師需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不再單一強調議論文,而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多元寫作能力,讓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題目要求和寫作目的,靈活運用不同的體裁展開寫作。因此對于寫作教學,教師應當平衡各種體裁的教學比例,不僅要講解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還要講解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文體寫作特點和規律,讓學生了解各種文體的優勢和特點,并學會根據文體的選擇自己擅長的進行寫作。由此出發,教師教學的重點應是教會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合適的文體進行寫作,盡可能發揮個人的寫作特長,提升個人的寫作能力。當然,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教師要提供全面的訓練素材,讓學生進行全面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常用文體的寫作方法。與傳統教學相比,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加全面,學生能夠認識并了解更多的寫作體裁,獲得更多的寫作訓練。如此,學生的寫作文體就不會僅僅局限在議論文上,而是更加廣泛。例如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中就要求學生以“我與故事”為主題展開寫作。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地從議論文的角度進行寫作,那么可能就會比較單調和刻板,難以體現出自己的閱讀經歷和個人風格。因此,提倡多體裁共同發展,才是未來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向。
綜上所述,面對新高考改革,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考量新高考模式下語文教學的變化和要求,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和調整教學方法,以適應新的教學需要。只有這樣,語文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收獲知識、技能和素養,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相信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現行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也將逐一得到解決,學生也能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麗.新高考背景下轉變高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實踐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2(27).
[2]吳雅莉.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轉變高中語文教學[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2(5).
[3]戴浪.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轉變[J].作文,2022(16).
[4]喬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的轉變[J].黑河教育,2021(9).
作者簡介:韋文高(1971— ),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考研究、傳統文化教育。
(責編 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