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漢 李夢茹
【摘要】本文基于延安精神和政治認同素養的科學內涵,闡釋以延安精神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在堅定理想信念、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中國夢等的當代價值,論述以延安精神為載體,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拓展課外實踐路徑、優化校園育人環境的具體實施路徑,以此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關鍵詞】延安精神 政治認同素養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2-0042-04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孕育的偉大精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究延安精神的科學內涵,形成了不同的理解。朱佳木探究了延安精神本質,即“延安精神的核心和靈魂是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譚虎娃探究了延安精神原生形態,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形成的抗戰精神、延安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等具體表現凝練、升華最終形成了偉大延安精神”;高軍探究了延安精神的構成要素,認為延安精神主要包括“四種精神、兩條路線”,即追求真理獻身真理的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路線等。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延安精神的具體內涵,其本質內涵高度一致,深化了對延安精神的認識。
延安精神的科學內涵主要包括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學習延安精神、弘揚延安精神,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永葆政治本色。因此,用延安精神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正當其時且尤為必要。
一、以延安精神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定位。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關鍵。延安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新的歷史任務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為黨和人民實現中國夢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在高中階段,以延安精神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為高中生堅定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源泉
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工作的重點。為激勵高中生堅定理想信念,我們要以延安精神為指引,為其提供精神源泉。首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可以為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指明前進方向。實現共產主義需經歷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高中生應當明確,中國共產黨人要實現的共產主義,是為解放全人類而努力的偉大事業。其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思想武器。高中生學習理論知識必須立足實際,在大量調查研究基礎上,不斷完善自身認知上的不足,避免陷入主觀主義、經驗主義的誤區。最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指明了方向。回望歷史,正是因為有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的指引,我國才能取得今日之輝煌。放眼當今世界,國內外面臨著各種風險挑戰,青少年學生更需要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二)為高中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精神支撐
延安精神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需要以延安精神為依托,不斷開拓進取、勇毅前行。首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引。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將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立為全黨的思想路線;如今,西方國家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想的滲透,對我國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形成挑戰。高中生需要弘揚延安精神,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增強自己的政治認同素養。其次,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供了精神動力。堅持群眾路線,為抵御未知的風險挑戰奠定群眾基礎。高中生要堅持以延安精神正己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行動指引。最后,延安精神中崇高的道德品質,為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供了精神養料。高中生需要凝練個人道德品質、弘揚延安精神,抵制道德領域出現的背離民意、熱衷享樂、精致利己等不良社會風氣,在實踐中增強道德判斷能力,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三)為高中生牢記初心使命、自覺踐行實現中國夢的使命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少年需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在奮斗中綻放青春之花。首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為青少年實現中國夢注入了靈魂。延安時期,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不遠千里奔赴延安,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不畏犧牲,奮勇拼搏;今天,高中生應當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四個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青春力量。其次,實事求是的本質特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引。高中生應當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矛盾分析法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檢驗真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奮斗。再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青少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蓄了精神力量。在延安楊家嶺召開的中共七大首次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入黨章,新時代青少年充滿朝氣,有知識、有力量、有信仰,應當響應時代呼喚,用歷史唯物史觀分析和解決問題,服務人民群眾。最后,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質,為青少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內生動力。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品質,從嘉興紅船上的13名中共一大代表到如今將近1億名黨員的黨組織,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抗疫阻擊戰奠定了基石。新時代呼喚青少年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在時代的偉大征程中讓自己的青春綻放光彩。
二、以延安精神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路徑
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多渠道、寬領域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宣傳,結合“大思政”講好課程思政,使青少年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政治認同素養。因此,普通高中要堅持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時代新人;勉勵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確保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一)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1.以議題式教學培養政治認同
議題式教學以真實生活情境為探究話題,以結構化學科知識為主線,引導學生解決各種社會現實問題,使學生在不斷思辨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延安精神具有天然的“敘事”功能,高中思政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議題式教學挖掘延安精神背后的故事,培養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中提出:“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為議題,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力,理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制度的意義。”高中思政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標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靈活采用議題式教學開展革命文化教學。以“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總議題“生成·內涵·意義——延安精神永不褪色”,子議題①“重走延安革命路,尋覓延安精神之源泉”、子議題②“扎根延安紅土地,感悟延安精神之內涵”、子議題③“展望延安新未來,賡續延安精神之基因”,通過議題式教學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革命文化,辯證看待紅色文化,強化黨史教育,從而深化學生的政治認知,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2.以情境式教學增強政治情感
情境式教學是師生在特定的情境關系中進行互動教學的模式,教師通過創設生動的場景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的情感認同。教師可以延安精神為載體創設真實情境,賡續紅色血脈,增強高中生的政治情感。如組織角色扮演。以“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張思德舍己為人”的主題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感受中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喚醒學生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政治情感。又如,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真實情境。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用圖片展示楊家嶺中共七大的故事,用音樂唱出延安人民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敬仰,用視頻再現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情景,從而用延安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提升當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使其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增強政治認同情感。
(二)優化校園育人環境
1.創編延安精神相關校本讀本,提升理論認同
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黨的百年歷史波瀾壯闊,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歷經風雨走過百年征程,是因為有著包括紅船精神、延安精神、抗疫精神等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
學校可以結合實際,組織本校教師與延安精神研究學者、黨史研究專家、老革命家等形成互動,充分發揮多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理解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提升其理論認同;可以組織師生研讀有關延安精神的書籍,如《延安精神》《精神的力量:延安精神的時代價值》《延安精神及其當代價值》等,并結合延安地方特色創編特色鮮明、通俗易懂的校本讀本。學校在編寫校本讀本和設置課程內容時,要注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內涵豐富的延安精神有機融合,并與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相結合,從而旗幟鮮明地用延安精神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增強其理論認同。
2.將延安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凝聚情感認同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認同。將延安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有助于高中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凝聚對延安精神的情感認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可以依托延安精神設計“延安·革命英雄永不褪色”文化長廊;打造特色鮮明的革命景觀,如張思德銅像等;設計體現民族精神的校訓、標語等。學校還可以組織以“延安精神”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情景劇表演活動等,如把握重要歷史節點,引導、鼓勵師生積極參與以延安精神為核心的《延安保衛戰》《黃河大合唱》等主題情景劇表演,引導學生規范言行,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
為了將延安精神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校可以發揮傳媒力量,將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相結合,大力宣傳延安精神,深化學生的情感認同。如立足校園傳統媒體,建立紅色革命宣傳專欄,靜態展示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或是利用校園廣播播放延安革命歌曲;還可以訂閱《黨建研究》等雜志、購買相關書籍供學生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學生的思想認同。又如,以網絡媒體引領價值認同,學校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在微信公眾號打造集趣味性、觀賞性、教育性于一體的革命文化板塊,及時推送有關延安精神的線上教育內容;或是充分利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的短視頻資源,創新弘揚延安精神網絡教育形式,加深學生對延安精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情感認同,從而增強政治認同素養。
(三)拓寬實踐途徑
1.講好延安故事,增強政治意識
黨的歷史是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在黨的百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形成了偉大的延安精神,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延安紅色故事。這些故事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激勵人們勇敢前行。高中思政教師要用好延安故事、宣傳好延安精神,堅持以真實感悟人、以情節感染人、以細節感化人,通過講延安故事引導學生精準把握故事的豐富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如邀請延安革命老區的先烈子弟入校宣講,通過講述延安革命根據地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激勵高中生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政治認同感。學校可以積極組織青少年開展紅色文化主題實踐活動。如開展以“延安精神永流傳”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訪談的形式走訪延安紅色革命根據地,感知英雄事跡,講好延安故事,深刻感悟革命英雄為理想信念獻身的使命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堅定政治意志。
2.帶著經典研學,規范政治行為
為全面學習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主題教育“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學校應當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帶領學生通過研讀經典、深入紅色研學基地實地調研等方式,逐步規范政治行為,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一方面,要品讀經典。學生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開闊視野,擴寬政治認知,增強理論功底,進一步弘揚延安精神,規范政治行為。另一方面,要參與紅色研學基地實踐活動。學校要利用好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因庫資源,立足當地紅色資源開展課外紅色研學活動。如組織師生開展以“弘揚延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革命圣地研學活動,引導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用手去觸摸歷史的厚度、用腳去丈量革命的征途、用心去感受革命文化的溫度,將延安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傳承好紅色基因,進一步增強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
中共中央在延安走過十三年的崢嶸歲月,誕生了內涵豐富的延安精神,“延安用五谷雜糧滋養了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支持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延安和延安人民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要永遠銘記”。以延安精神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對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普通高中要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校園育人環境、拓展實踐路徑,促進高中生知情意行相統一,真正做到以延安精神育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不斷增強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活力。
參考文獻
[1]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革命傳統和作風,弘揚延安精神[J].理論導報,2022(12).
[2]譚虎娃.延安精神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高軍.延安精神的當代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4]張金鎖.延安精神[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黃煥漢(1976— ),廣西岑溪人,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發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夢茹(1999— ),陜西西安人,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思政)。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