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要努力創設出與生活相關的真實情境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能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圍下體驗學習的全過程。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也十分重視情境、任務和學習活動,必修上冊第八單元對應“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學習任務群,根據教材編寫建議,本單元要積極開展積累、辨析、運用的言語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關鍵詞】積累 辨析 運用 學習任務群
部編版 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2-0059-05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要努力創設出與生活相關的真實情境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能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圍下體驗學習的全過程。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也十分重視情境、任務和學習活動,必修上冊第八單元對應“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學習任務群,根據教材編寫建議,本單元要積極開展積累、辨析、運用的言語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篇章不離生活,所以詞語和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關注新詞語,讓語言鮮活生動的同時,還需要注意詞語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學習并掌握好古代漢語的詞義變化才能有助于我們學好現代漢語。教師應結合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落實新課標的相關要求,通過設計真實的言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通過梳理探究學會語言的積累、辨析和運用。
一、遵循新課標設定單元整體目標
(一)落實新課標要求
新課標最大的亮點就是提出了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其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四大核心素養中最基礎的素養,決定了“語言的積累、梳理與探究”這一學習任務群的基礎性和重要性。王寧教授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及其主要特點》一文中提到“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積累與語感”,也是“整合與語理”,更是“溝通與語境”,充分體現出“語言的積累、梳理與探究”這一學習任務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教師開展本單元教學的重要依據。
新課標在對教材的編寫建議中也提到要適應高中生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需要,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且具有難度的情境和學習任務來指導學生學會利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與編寫建議相關的測評要求,尤其是針對必修課程一定要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具體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會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素養。
(二)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設定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在編排時,對應新課標要求設置了三個綜合實踐活動。關于必修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實施設計,本文借助“積累、梳理、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托,通過探究“豐富詞語積累”“把握古今詞義聯系與區別”“詞義的辨析和詞語的使用”三個方面的問題,以達到新課標要求的幫助學生感受祖國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目標。
二、依托言語實踐活動解決單元核心問題
《教師教學用書》必修上冊在第八單元的編寫思路和設計意圖中引用了顧振彪先生的一段話,其核心觀點包括“語匯是語言的根本”“對中學語文知識教材要進行反思與思考”。他認為,學生掌握語匯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使用語言能力的高低。基于此,本文重在引導學生把握詞義,理解與詞語運用的相關規律,這也與王寧教授強調的“字詞是語言建構的起點”這一觀點高度一致。為此,本單元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可以確切地指向引導學生重視詞匯的系統性和增強詞匯的積累;引導學生把握詞義變化、發展的規律,捕捉詞義變化的特點,從而學會在具體的言語材料中辨析詞義的差異。
教師可以依托本單元學習提示中的三個言語實踐活動,開展旨在引導學生在豐富自我詞庫構建、把握詞義流變規律、結合實際生活正確規范使用詞語等方面的探究。通過對成語、諺語、歇后語的學習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通過填寫易錯成語表、查字詞典以及梳理學習資源知識點,包括設計調查問卷、積極開展班級報告會等活動,激發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的基礎核心素養。
本單元專題學習的設計,主要是為了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新課標在編寫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一是要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六大語文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積累言語活動中形成的個體經驗;二是在經驗的積累過程中積極把握語文運用的規律,學會語文運用方法,最終有效提高語文能力。尤其是本單元的學習任務群對應的就是“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活動,這些活動的設計也符合《教師教學用書》中對教師實施教學行為的指導要求,即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教師主要通過一定的學習任務和言語實踐活動來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達到積累、辨析和運用的目標。
三、基于學習任務群實施教學
(一)學習目標的具體化
教師在本單元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對照單元教學提示的具體要求,依據新課標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分類,把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細致地劃分為三個方面:1.語言目標。學會借助工具書和表格對詞語進行自主積累,并根據所積累的古今異義現象,對詞語的意義變化規律進行總結,從而掌握詞語辨析的方法。對語言及其藝術的現實意義進行探究,學會借助言語實踐活動,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語言。對語言的特點、規律進行探究,初步構建邏輯、修辭等方面的認識系統。2.思維目標。能反思和總結自己在言語實踐活動中的心得體會,在表達上能加強個性化,把握語詞的特點并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生活現象。會辨析詞語,用詞得當,能在上下文中理解和正確運用詞語。3.價值目標。增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準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作品。
(二)學習任務的具體化
本單元教材在單元導語中強調:一要學會多看多讀多記錄,不斷豐富和積累自己的詞庫,為運用做好準備;二要學會運用自己的積累,在自己積累的詞庫中活學活用,能夠讓語言文字的運用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詞語富有表現力;三要學會辨析詞語,準確理解詞義,不能僅僅是使用,還要有更高的要求,即準確理解詞語后能夠恰當選擇和正確使用其語義。為此,筆者嘗試設計了三個學習任務,讓學生圍繞詞語積累與解釋開展言語實踐活動。
【任務一:積累詞語 豐富語庫】
看一段央視公益廣告,尋找廣州街頭老字號,記錄語言現象。
1.學習要求。通過梳理成語、熟語、歇后語等,充分認識并積累豐富的詞語庫;通過整理易錯詞表,形成高階詞語庫;積極探究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所反映的社會現象。
2.學習資源。一是教材提供的三個主要學習活動;二是教材補充的文章:《語言的演變》(呂叔湘)、《學漢字、懂漢字、愛漢字——漢字科學與漢字教育》(王寧)等。
3.學習活動。例如,完成相關類型詞語的積累活動;按照易錯誤用等類型梳理成語,積累并豐富自己的語庫,填寫表1。
最后,從下列詞語中挑選出新詞語,根據社會生活中的真實語境進行整理。
(1)“覺醒年代”“YYDS”“破防”“元宇宙”“絕絕子”“躺平”“強國有我”。
(2)“佛系”“尬聊”“確認過眼神”“斷舍離”“不忘初心”“硬核”“雙減”。
4.作業設計。搜索網絡新詞語,并結合社會生活探究新詞背后的文化現象。
【設計意圖】新詞語往往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反映時代進步的一面鏡子,探究新詞語背后的社會信息、社會變化及文化現象,對學生理性對待新詞語,在正確的語言環境下合理使用新詞語有較大的幫助,通過積累詞語的任務、作業,讓學生把語言積累當作好的習慣,發展對語言的敏感性。
5.學習評價。在班內根據表2進行評比展示。
【任務二:區分古今 辨析詞義】
在班級開展中國成語大會,了解詞語家族的前世今生。
1.學習要求。梳理教材中的文言詞語及現代漢語,通過具體語境辨析其不同的語義。
2.學習資源。一是梳理本冊教材已學的課文,如《勸學》等篇目;二是閱讀本單元的學習資源(上文任務一所列文章)和補充文章:《怎樣分析一個字——漢字的結構和字理》(王寧)。
3.學習活動。一是摘錄學習資源選文中的內容,并形成“知識點”閱讀積累卡(如表3所示);厘清概念關系,分析語言現象,探索語言規律并學會運用。
二是利用課余時間,熟練并準確地使用《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自主建構詞語辨析的知識體系。
三是整理必修上冊已學文言篇目中的字詞句用法,并在全班舉行積累成果評比會。
4.作業設計。結合《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利用跨媒介學習的方式,以1987版《紅樓夢》劇作中賈府吃飯的座位安排分鏡頭劇本為依托,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鏡頭語言與原著語言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作用。或結合《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尋找賈府人物關系圖中名字的意義。
【設計意圖】詞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詞義的變化,把握它的特點和變化規律對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理解古代作品意義重大,通過任務二的整體設計聚焦詞義發展演變的結果,引導學生關注詞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外界及自身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演變的特點,避免望文生義,以古律今。學習活動環節可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提示,結合“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等學習任務群來展開。
5.學習評價。第一項作業可以在班內完成小組展示和評價。
【任務三:把握規律 關聯生活】
對同學中使用流行語的情況進行調查并形成一份調查報告。報告中包含流行語使用方式、語言規律、形成背景、使用范圍、詞義流變等。
1.學習要求。群策群力,從《鄉土中國》一書中,任選幾個現代漢語仍在沿用的詞語,比較分析這些詞語發展變化的過程,總結其意義變化的規律。
2.學習資源。包括課本學習資源《資料摘編一組》(王力)、《語言的演變》(呂叔湘)和推薦閱讀的著作《詩詞格律》(王力)、《現代詩欣賞與創作》(戴達奎)等。
3.學習活動。首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繪制“流行詞語流變”思維導圖,了解詞語古今語義變化過程。其次,設計調查問卷,積極開展調查活動,圍繞同學中流行語的使用情況設置問卷。最后,開展“流行語使用報告會”活動,結合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相關資料等,形成調查報告并在班級開展報告會。
4.作業設計。以“那些溫暖的詞語”為題,進行一次班級演講。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言語材料中辨析詞義的差異,在閱讀活動中有意識地把握文章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鼓勵學生對生活中感興趣的語言現象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并參與語文文化實踐活動,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語言素養。
5.學習評價。以“那些溫暖的詞語”為題進行一次班級演講,結合表6進行評價。
(三)測試反饋的精準化
完成以上三個任務后,教師需再次對照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多角度多方面梳理成語中隱含的豐富的文化信息,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探究詞語中承載的相關文化現象和觀點,接下來需要精準地對學生所學進行測試和有效反饋。為此,筆者設計了兩個有針對性的任務來評價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
1.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請分類歸納并填寫表7。
2.閱讀《讓流行語成為正能量的載體》(摘自2018年6月6日《人民日報》),完成以下思考練習。
流行語可以反映出一個時代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其中也不乏負能量的詞語,有不少還成了流行熱詞。你怎么看待流行語,請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評論。
新課標對“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這一學習任務群用“培養、梳理、積累、探究、感受”等幾個關鍵動詞,將其要求的“語言的積累、語言現象的梳理、語言文字運用的問題的觀察和發現”等重要內容以及如何通過自主的積累來探究規律、總結方法,最終達到上文所提的語言目標、思維目標和情感目標進行了明確的提示和指引。基于此,本單元的設計宜在養成積累、梳理語言的習慣上下功夫。任務一側重積累的落實,從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成語、熟語、歇后語入手。任務二側重于文言文閱讀,按照新課標指引,著重梳理文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詞義和用法,以及古今異義的現象。選篇也特意安排本冊書已學過的文字,讓學生消除陌生感,易于回顧所學。任務三則在關聯社會生活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力圖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文學習實踐中探究語言文字現象及運用規律,品味漢字與傳統文化的聯系,進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鑒于此,筆者特別設計了“調查同學中使用流行語的情況”的專題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問卷調查活動,圍繞學生中流行語的使用情況設置問卷,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本華,朱于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核心素養為依歸,建設符合新時代需要的高中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9(10).
[3]楊澄宇.語文教科書經典選文問題研究:新課改后選文變化的焦慮與重建[J].教育研究,2014(3).
[4]王榮生.對語文教科書評價的幾點建議:兼談語文教科書的功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7(11).
作者簡介:王軍(1982— ),湖北襄陽人,大學本科,高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研究。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