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學校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指導思想下開展教學活動,構建了“生活+”的課程框架。積極探索“生活德育”育人模式下的“12365 家校社共育”工作體系,把共育課程納入德育五大課程維度,推動家校社共育工作深入開展。
家校共育聚合力。學校成立家校社共育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德育副校長、學生發展中心組成,積極組織優秀班主任、優秀黨員、優秀家長全面負責工作實施;成立家長委員會,配合做好班級、年級的家校工作;成立校級家委會,負責參與學校各項管理工作;成立“家長學校”,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劃開辟辦公室、活動室、學習室,以保證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隊伍建設增活力。學校成立“家長志愿者”隊伍,每支隊伍由一名黨員教師任組長,負責志愿者的協調溝通工作;由一名家長志愿者任副組長,負責其他相關工作。成立家長講師團,充分挖掘家長的力量和潛能,每期邀請一至二名家長到學校或社區為學生和家長授課,內容包括黨史故事、職業介紹、生態環境、生命成長等。學校開辟種植園,從各班聘請有種植經驗的家長作為“種植顧問”,共同參與、指導種植實踐,為孩子們創設了美好的勞動場景。
多元課程強內力。學校依托“ 家長學校”,逐步開發了以下家長課程:一是基礎課程。該課程以《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教育部新編《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促進法》等為指導,通過媒體平臺發布學習內容,走訪普及相關理論知識。二是定制課程。通過班主任研討會、家委會會議、家長問卷等方式梳理出家庭教育難題,每學期由講師舉辦講座,有針對性地為家長解決。三是提高課程。借助“三寬家長學校”平臺,每周上傳專家上課視頻至各班級群,群內家長分享體會,形成學習共同體。四是家風家教課程。學校邀請知名家庭教育專家進行公益巡講,為不同年段的學生及家長授課。五是親子課程。鼓勵家長帶領孩子參加公益活動、進行職業體驗。六是特色課程。打造陶藝、書法、烘焙、化妝等特色家長課程,家長需完成《家長成長手冊》,實行積分制,置換課程。
評價體系添動力。學校完善家長評價機制,樹立家長榜樣,細化“ 最美教育同路人”“ 好學家長”“ 助教家長”“ 熱心家長”“智慧家長”五類家長評選標準。根據家長的年齡層次、文化程度等不同角度進行評價,鼓勵每一個家長都發光發熱、向上向好。通過班級 、校級家委會結合參評資料及學校領導意見最終確定各獎項人選,舉行全校頒獎典禮。
(作者單位:重慶市合川區花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