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芳 王清皿
摘?要: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對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海南“建設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貿易港”的大背景下,瓊中努力打造成為海南自貿港“綠色高地”。如何科學調整產業結構,把綠水青山的綠色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能,需要重新審視海南瓊中當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充分認識生態文明視域下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條件,進而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科學對策。
關鍵詞:生態文明;產業結構;海南瓊中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02-007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2.020
1?引言
瓊中位于海南中部,是典型的山區,這里山地丘陵約占全縣土地面積的3/4,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2多座,生態環境位居全國首列,有“海南綠肺”之稱,森林覆蓋率達84%。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貿易港”。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未來五年,瓊中將按照“雙城驅動,三業支撐,五帶協同”的發展思路,努力打造成為海南自貿港“綠色高地”,把綠水青山的綠色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能。2021年年底,瓊中啟動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與此同時,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瓊中縣的產業經濟發展面臨著挑戰與結構性矛盾。文章進一步審視生態文明視域下瓊中產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因素,以期為推動海南瓊中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2?生態文明視域下海南瓊中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2.1?投資結構比較單一
投資方向及其投資金額共同構成投資結構。投資方向是投資在各個產業的首次抉擇,它將從宏觀上影響產業的布局;投資金額是投資在各個產業間的再次抉擇,它將造成不同產業獲得的發展條件各異,產業發展的質量不均。20世紀80年代以來,瓊中在產業結構方面也經歷了多次探索。20世紀80年代初,瓊中提出了“農、工、貿”作為自身三大支柱產業,把農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在這一構思的指引下,橡膠、檳榔、咖啡等一大批熱帶經濟作物開始廣泛種植,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了瓊中的經濟發展。幾年之后,瓊中又提出了走“工、貿、農”的發展構想,在這樣的思路的指引下,瓊中新建了淀粉廠、碳酸氫鈣廠、水泥廠等企業,并且對于原有的一些工廠也給予了一定的貸款優惠,但都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2002年起,瓊中縣開始實施生態縣建設,致力于保護生態環境、實施退耕還林、改善人居環境、創建文明生態村,一部分工廠也逐漸停產、轉產。
未來5年,瓊中將按照“雙城驅動,三業支撐,五帶協同”的發展思路,努力打造海南自貿港“綠色高地”。“三業支撐”,即突出用好用活瓊中女足、灣嶺園區、全域森林康養示范縣三大重點產業品牌優勢,做大做強體育旅游、園區經濟和森林康養經濟,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近年來,瓊中加大了項目建設力度,投資需求越來越大,但目前資金來源比較單一,并且主要以國家及省的財政轉移支付為主,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社會投資則主要用于房產開發或商業綜合體建設。從產業結構看,2021年瓊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中,第一產業項目有7個,第二產業項目有25個,第三產業項目有111個(不含跨區項目);完成投資占整體固定資產投資比分別為:1.8%、9.1%、73.6%。從投資領域看,政府投資占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30.1%;社會投資占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49.5%。其中,瓊中兆南城、瓊中百花嶺綜合旅游開發、灣嶺橙果·美湖、瓊中三永鳳凰匯商業綜合體、瓊中城北片區商務綜合體5個項目,全年累計投資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22.5%,成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主要支撐點。
2.2?第一產業比較優勢不足
從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瓊中的經濟結構主要以第一、第三產業為主。2021年經濟運行分析報告顯示,種植業產值23.61億元,同比增長6.7%。其中,花生種植面積1.91萬畝,同比下降6.3%,產量2950.25噸,同比下降5.8%。蔬菜收獲面積5.75萬畝,同比增長0.2%,產量33238.7噸,同比增長0.6%。檳榔種植面積25.32萬畝,同比增長21.1%,收獲面積13.54萬畝,同比增長3.0%,產量23361.53噸,同比下降5.7%。從數據分析來看,海南瓊中第一產業中,除了檳榔種植面積大幅增長之外,其他主要農作物呈同比下降或低速增長的發展形勢。但也不容忽視的是,檳榔產業是瓊中傳統支柱產業之一,檳榔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3.62?%。但隨著國家檳榔產業政策的重大調整,瓊中的檳榔產業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需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由于自然因素的原因,第一產業在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以來,瓊中的產業結構也經歷過多次調整,但總體來看瓊中只是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及其規模,實現的更多的是產品量的提高而非質的提升。在開發和生產加工專用農產品上,存在規模小、帶動增收效果不足的現象。當前,全縣獲得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的企業僅有2家,且都處在起步期,存在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水平不高的情況。
2.3?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略顯不足
從表1可以發現,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最高。2021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2億元,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2.59億元,同比下降7.9%;商品零售額17.33億元,同比增長20.8%。四大行業中,批發業銷售額13.79億元,同比增長55.9%;零售業銷售額13.72億元,同比增長16.8%;住宿業營業額1.12億元,同比增長8.3%;餐飲業營業額2.59億元,同比增長25.4%。服務業增加值32.89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5.50億元,同比增長15.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0.45億元,同比下降6.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87億元,同比增長10.2%;金融業增加值3.87億元,同比增長1.4%;房地產業增加值3.21億元,同比增長2.1%;其他服務業增加值16.41億元,同比增長16.2%。共接待游客總人數135.80萬人次,同口徑同比增長145.1%;實現旅游收入6.92億元,同口徑同比增長113.0%。數據顯示,2021年瓊中服務業接待游客總人數、旅游收入均實現了快速增長,但也不可否認的是發展水平依然存在不足,如旅游深度開發不足、旅游產品品牌效應不明顯、旅游產品形式不夠多樣、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結合還不夠深入、旅游宣傳力度尚有一定的進步空間、專業從業人員極其缺乏等,導致瓊中第三產業發展缺少競爭優勢與發展后勁。
3?生態文明視角下海南瓊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條件
3.1?經濟增長穩中有進
經濟發展的水平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程度相互影響,不同的產業結構會促使經濟發展情況出現不同的變化方式,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化又直接影響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結構調整的程度和范圍。
從表2可以看到,近3年瓊中的經濟總量穩步攀升。經核算,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66.32億元,同比增長10.1%,全省增速排名第7,第二平臺市縣增速排名第1。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將帶動產業結構朝著更合理的方向發展。
3.2?區位優勢日益彰顯
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判斷一個區域功能的高低主要看亮點:一是這個區域與整個區域經濟網絡、世界經濟體系相結合的形式與地位;二是這個區域對要素空間支配的能力”。
瓊中位于海南島中部,東連瓊海、萬寧,西接白沙,南與通什、保亭、陵水毗鄰,北和屯昌、澄邁、儋州交界,是海南“田”字形高速公路“十”字交叉點,海南島陸地交通公路的“咽喉”。這一區位優勢具有較強的先導作用和拉動作用,優化了投資環境,改善了人民群眾出行條件,推動了沿線城鎮化建設,也有利于社會發展穩定。隨著瓊中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進一步凸顯,將會為瓊中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為產業結構調整營造良好的環境。
3.3?要素稟賦加快升級
要素稟賦包括自然要素稟賦和可獲得性要素稟賦。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曾指出,“一個地區的自然要素稟賦和可獲得性要素稟賦必將對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氣候環境、地勢地形以及資源分布等方面,可獲得性要素主要包括資本資源要素、人力資源要素、技術資源要素等方面。長期以來,瓊中的傳統產業一直處于要素驅動階段,僅靠自然資源所形成的比較優勢所帶來的弊端日益凸顯。
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不斷推進,瓊中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緊扣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目標,按照“雙城驅動,三業支撐,五帶協同”的發展思路,深化改革創新,優化營商環境,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建設“一縣三城五地”,努力把瓊中打造成為海南自貿港“綠色高地“。隨著要素稟賦加快升級,也必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4?生態文明視域下海南瓊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現途徑
4.1?聚力打造產業集群
不同的產業層次需要不同的循環理念,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產業結構也必不可少的需要與它相匹配的對應資源使用模式,即通過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充分挖掘資源價值、優化產業結構、降低碳排放、加強廢棄物無害化管理及殘余物安全管理等,從而達到產業結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統一。
未來五年,瓊中將按照“雙城驅動,三業支撐,五帶協同”的發展思路,努力打造成為海南自貿港“綠色高地”,把綠水青山的綠色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能。為了這一發展思路,瓊中也在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并適時提出將原有16家縣屬企業分類整合成縣鄉村振興控股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海南加釵投資控股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海南中部菜籃子發展有限責任公司3家公司平臺,堅持公司項目集節點及項目連片做大做強產業項目原則,結合資源情況、區位優勢等條件,按照“政府+國有企業+社會企業+村集體”的合作模式,將全縣10個鄉鎮、1個縣屬農場、10個居劃分為3大片區,由三大公司各負責1個片區每年謀劃一批產業示范點項目,爭取3~5年培育一批特色優質產業集群。
海南灣嶺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位于海南瓊中境內,是海南省唯一“農”字頭省級產業園區,重點聚焦農產品加工、現代物流、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目前在園企業50余家,包括南國食品、田野股份、大舜物流等農產品加工和物流企業,北京卓海律所、美安檢測、國電投等商業服務企業。
助力海南自貿港“綠色高地”的產業集群在逐步建成,但同時也要引起重視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園區和公司要肩負起主體責任,在產業鏈條上下工夫,結合實際引進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等農業產業化項目,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業產業群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這些企業的優勢,進一步延伸我縣農產品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確保產業增值、農民增收。如可以嘗試在瓊中縣灣嶺鎮打造益智種苗培育供應基地,并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到產業園區,從事益智深加工的開發利用,將益智生果制成益智飲品、果脯等產品,從而延長產業鏈,增加產業價值。
4.2?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
緊扣“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思路,抓產業、調結構、促增收、惠民生,積極探索在鞏固現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
以林牧結合、種養配套、立體循環發展為方向,依托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結構、提質增效、適度規模、標準養殖”的思路,積極推廣“公司+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戶”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的益智、粽葉、斑蘭葉、養蜂、五腳豬和山雞等林下經濟作物和畜禽養殖,強力推進林下經濟協調發展。
結合氣候、資源和區域優勢繼續壯大畝產效益高并已推廣成功的綠橙、沉香、茶葉等產業替換檳榔產業,“十四五”期間新增發展綠橙10萬畝、沉香10萬畝、茶葉2萬畝。
充分發揮瓊中資源、氣候和區位三大優勢,將全縣10個鄉鎮區劃定為3大產業片區,謀劃一批聚焦“高端”“小眾”“精品”的特色產業。如黎母山、灣嶺、中平產業片區主推瓊中綠橙、母山咖啡、沉香和粽葉等特色產業園區;營根、紅毛、什運產業片區主推食用菌、椰子、山蘭稻、藍莓、燕窩果、益智、蘭花等特色產業;長征、和平、上安、吊羅山片區主推紅毛丹、榴蓮、飛瀑山咖啡、山蘭稻等。
此外,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格局,也可以降低檳榔產業轉產對群眾收入帶來的風險。
4.3?加強技術培訓與創新
技術的進步與創新是實現產業生態化的重要前提,要多措并舉,積極聯系行業協會,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專家開展講座或培訓,為中小企業和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與培訓;大力推動企業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從根本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護生態環境。
通過多種形式、多渠道、跨區域的產學研相結合機制,鼓勵企業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探索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進一步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鼓勵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企業開發的新產品,投產后形成一定規模或技術含量高,生產銷售市場認可度高、單臺價值高的成套設備給予獎勵,以鼓勵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產業化的力度,形成高市場占有率的自主開發產品。
5?結語
一個地方的產業結構調整,關系著當地經濟能否實現科學發展。由于獨特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瓊中的產業結構調整一直備受外界關注。尤其是海南自貿港建設以來,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產業結構也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瓊中如何抓住發展機遇,在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充分挖掘資源價值、優化產業結構、降低碳排放、加強廢棄物無害化管理及殘余物安全管理的前提下,達到產業結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統一,是一個值得長期思考的課題,也是一個值得持之以恒做下去的偉大事業。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毛漢英.區域發展與區域規劃——理論方法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嚴旭陽.產業結構優化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4]海南省民族研究所.越過山頂的銅鑼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5]趙西三.生態文明視角下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J].生態經濟,2010(10):43-47.
[6]吳得文,毛漢英,張小雷,等.福建省區域空間結構演化及優化[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2):293-300.
[7]楊艷,李楠.湛江市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J].桉樹科技,2022,39(3):67-73.
[8]屈雪梅.低碳約束下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22.
[9]韋義勇,劉靜姿.廣西河池市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經濟學研究,2022(1):87-91.
[10]瓊中縣人民政府,瓊中縣2019、2020、2021年經濟運行分析報告[EB/OL].http://qiongzhong.hainan.gov.cn/xxgkzl/tongjiju/xxgk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