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五育融合”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發力點,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導向。在小學德育工作開展中,我們始終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原則,以“五育融合”為抓手,注重理實結合培養“五心少年”。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發掘“五育融合”的契機,將育人目標融入到“德智體美勞”五大領域的實踐中,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五育融合,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公德心、上進心、自信心、創意心和奉獻心,讓“五心”教育成為實踐“五育融合”的一條捷徑,以此提升德育工作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德育? 五育融合? “五心”? 立德樹人
【基金項目】本文是由戴鵬主持的江寧區“十四五”規劃課題《深耕紅色文化教育“三本書”閱讀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N2021/130。
【中圖分類號】G6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2-0031-03
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培育“五心少年”是一項長期、特色任務。“五心”分別指“公德心、上進心、自信心、創意心、奉獻心”,分別與五育中的“德智體美勞”相對應。以“五育”塑“五心”是校園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落實“五育融合”目標的重要途徑,這樣的育人方式更能接地氣、聚人氣,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實踐、自主發展、自主完善的積極性,從而深化德育工作內涵,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一、“五育融合”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實踐價值
在以往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德育與學科相互割裂的問題,德育作為一項專門課程或項目來抓,教育方式多為理論灌輸,這樣的德育效果自然不夠理想。“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拓展出一條新思路,五育融合的關鍵在于“融合”,也就是德智體美勞相互融合,在實踐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德育與學科教學之間沒有明顯界限,育人目標不再相互割裂,這種融合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融入德育目標,這樣能夠讓德育工作“無處不在、無人不在”,德育目標更清晰、主題更新穎、開展形式更豐富多彩,學生真正成為德育主體,德育工作的設計和實施圍繞學生全面發展這一目標展開,所以,“五育融合”能夠改變小學德育中以理論灌輸為主的弊端,在融合過程中將德育目標落實到實踐行動上,學生能夠有所思、有所為、有所感、有所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這都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提高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為基礎的,由此可見,五育融合是落實德育實踐的重要導向,也是推進校園德育改革的發力點。
二、“五育”塑“五心”的育人契機
“五育”是指“德智體美勞”五大要素,“五心”是指公德心、上進心、自信心、創意心、奉獻心,“五心”少年的培養緊扣“五育”目標,是各項要素的具體實踐。而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五心”育人更具指向性,融合深度也會有所拓展。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德育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進取心,激勵學生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學習生活中,有理想、有目標、有動力,從而實現“德智”融合;在體育教學中,五育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習慣,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陽光開朗的個性;在美育中融入德育目標,能夠構建“花開并蒂、德美雙秀”的良好格局,啟發學生感悟生活之美,品味情感之美,轉化創意之美,提高學生的幸福感;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目標,培養每個學生的奉獻之心,懂得勞動創造生活、勞動創造幸福的樸素道理,在勞動中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敬重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激發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直面挫折、超越自我的勇氣。五育融合為“五育”塑“五心”創造了良好契機,也讓我們的德育工作更有溫度、更富情感色彩。
三、“五育融合”下“五心”德育的開展路徑
(一)德育:培養學生的公德心
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德育是育人之本,更是五育融合的起點,而公德心的培養又是立德樹人的根基。公德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懂得遵規守紀,愛護公共設施,誠信待人,講文明、講衛生、講禮貌,懂得尊老愛幼,有助人為樂精神。在學生公德心培養中,我們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和學生一起討論公德問題,將生活中學生的真實經歷、問題和困惑提煉出來,作為德育討論的主題。比如在“五不”討論中,教師創設了以下場景:
考試時遇到不會的題目,同桌已經做好,只要我看一眼就能寫上答案,這時候我抄不抄?
上學要遲到了,紅燈數秒還沒結束,左右兩側已經沒有車輛通過,等紅燈的人們紛紛往前走,這時候我走不走?
放學路上看到同學騎車摔倒在路邊,書包里的文具撒了一地,平時我和這個同學有些不愉快,這時候我幫不幫?
公園里的觀賞柿成熟了,好多老奶奶在摘柿子,這時一個老奶奶熱情地給我一個柿子,這時候我拿不拿?
我無意中看到一個同學把教室門弄壞了,老師詢問是誰弄壞的,同學們都沉默著,這時候我說不說?
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讓學生感到困惑或糾結的問題,通過“五不”討論,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啟發學生恪守社會公德,做到考試不作弊(誠信)、遵守交通規則(守則)、樂于助人(友善)、愛護公共財物(集體責任感)、誠實正直(正義)。
德育融合應覆蓋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學情、貼近社會”,這樣才能促進德育成果轉化,實現德育與學生“知與行”的深入融合。
(二)智育:培養學生的進取心
德育與智育的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進取心,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啟發學生認識“德才兼備”的重要性。認真學習、掌握知識、提升智慧,才能提高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智”是“德”的動力;俗話說,“有智無德則生禍”,如果一個人有聰明才智,但是心術不正,將才智用到違法犯罪中,那么必然會釀成更大的災禍。所以,德智雙修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五育融合的“定盤星”。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培養,敢于突破固化思維、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比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多想一步、多學一步、多做一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激發學生的進取動力。
教師要善于發掘智育中的德育契機,如音樂教學中紅色資源的應用,通過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溯紅色歷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通過經典誦讀的方式深化德育內涵。比如低年級學生誦讀《弟子規》,學生從中學習規矩、禮儀、規范,學生懂得尊重師長、友愛同學,能夠做到儀容儀表潔凈規整,行為舉止大方得體。中高段學生誦讀《論語》《大學》《詩經》等經典選段,比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人不知而不慍”培養學生的個性修養……這些都是智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雙修,為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三)體育: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在“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下,教師要將健康體魄與健全人格的培養相融合,通過“德育+體育”的方式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擔責任、迎接挑戰、超越自我的良好品格。德育與體育相融合具有無形滲透、見知見行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超越意識。現在的孩子多生活在小家庭環境中,在家里備受寵愛,這就難免造成學生自我中心、我行我素,缺乏集體責任感和團隊意識,在自身角色定位中出現偏差,缺乏大局觀和整體利益觀。而在體育活動中,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尤其是在積極德育引領下,學生能夠從“小我”視野延伸到“集體”,懂得以集體利益為重,能夠從團隊需要出發作出妥協和讓步,這是學生走向成長與成熟的重要一步。體育+德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建立“個人服從集體、服從團隊”的基本認知,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
優越的生活條件給了孩子們幸福的童年,但是,這也在無形中造成很多學生抗挫折能力差,在順風順水的環境下長大,讓很多孩子無法直面挫折,一旦遇到困難想到的是推脫、逃避,而不是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學生的自我挑戰意識和自信心明顯不足。所以,在體育教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融入挫折教育,比如在“穿越火線”游戲中,學生要躲避“敵人追擊”穿越沙包彈雨,要經過“鐵索橋”,在沙地上匍匐前進,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有勇氣、有信心,而且要做到智勇雙全。在游戲活動中,教師不斷鼓勵學生要堅持、要敢于挑戰、要有信心,而學生也從最初的膽怯、退縮變得勇敢堅強,最后出色完成“穿越火線”的任務。由此可見,體育與德育的融合是培養學生健康體魄和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環。
(四)美育:培養學生的創意心
生活因創意而美,感悟到生活之美才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所以,德育與美育向來“不分家”。在美育與德育的融合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啟發學生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美。比如在校園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組織開展的“校園尋美”主題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尋校園中美的事物,可以用繪畫、寫作、演講等方式來表現這種美,這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僅是一次“美的發現之旅”,更是激發學生創意情感的有益嘗試。
從學生的具體表現中就能看出,學生對美的發現和領悟有著自己的獨特創意,比如有學生為學校的大楊樹“畫像”,畫面是大楊樹下一群孩子快樂地游戲,畫面配文是:“默默奉獻的大楊樹”;有的學生則以寫作的方式抒發“美的發現與感悟”,比如有學生在作文《最美的一角》中寫到:“教室里最美的一角就是黑板報,黑板報最美的一角是‘光榮榜,從這里能看到我們班上最美的人,他們有的助人為樂,有的拾金不昧,還有的學習刻苦為班級爭得榮譽,我羨慕他們,更要向他們學習……”從這里可以看到,學生對美的認識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深入本質、深入心靈、深入精神層面,這樣的審美教育才能真正與德育合拍,兩者才能達成同頻共振,激發學生的審美創意,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
(五)勞育:培養學生的奉獻心
勞動教育是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勞動與德育相融合,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提高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且還能強化學生的責任感和奉獻意識,懂得主動擔責、盡責,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美好品格,在勞動中創造、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例如,在“班級小管家”活動中,教師采取輪值方式,每個學生都有擔任小管家的機會,輪值內容有:檢查班級衛生,早中晚各一次,發現地上有垃圾紙屑要及時清理,管理好班級的衛生區、綠化角等。通過輪值“小管家”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意識,認識到勞動的奉獻價值。此外,我們還開展了“感恩與分擔”家庭勞動教育,學生跟隨家長學習做家務,比如清理衛生、做飯燒菜、整理房間等,在勞動中學生能夠體會家長的辛勤付出,理解家長的辛苦,同時懂得用實際行動來感恩父母、回報父母,懂得為父母分擔、為家庭奉獻。勞動教育要長期開展,勞動中的德育滲透也會持續推進。在實踐活動中我們會繼續深挖勞動德育內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勞育與德育兩開花。
四、“五育融合”下學校德育工作的創新成果
在“五育融合”導向下,學校德育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的德育融合意識明顯增強,在學科教學中能夠主動融入德育目標、促進德育滲透,提高了教師的科學德育能力,避免了德育與學科之間長期割裂的問題;從學生層面來看,“五育融合”成為培養“五心少年”的重要途徑,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德育實踐活動中,在意識上有所強化、思想上有所提高、行動上有所進步,這些都是“五育融合”的優勢所在;從德育實踐成果來看,德育教育不再以理論灌輸為主,而是落實到各項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有責、人人成長”,避免了德育實踐走形式、擺過場,切實成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強大助力。“五育融合”促進了師生共進、教學相長,讓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發展目標。“五心少年”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新時期五育融合的創新成果。
五、結語
“五育”塑“五心”,人人爭先進,在小學德育工作中,“五育融合”為“五心少年”培養注入了新活力;培養學生的公德心,強化學生的進取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呵護學生的創意心,激發學生的奉獻心,這將讓德育工作更富內涵,深度促進五育融合,做到多學科、多維度、多途徑滲透,這樣的德育工作更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成長訴求,真正發揮“凝心鑄魂、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用,為小學德育工作的創新開展探索出一條新路。
參考文獻:
[1]李寒冰.基于五育并舉的小學德育管理評價體系科學化構建[J].當代家庭教育,2023(10):217-219.
[2]李云貴.五育并舉理念下小學課程體系的重構與實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5):127-128.
[3]孟慶華.小學“五育并舉”的實踐探索[J].吉林教育,2023(3):37-39.
[4]劉光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農村小學課程體系研究[J].考試周刊,2023(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