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摘 要]本文對融媒體時代湖北省高職院校教師使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教學的現狀調查報告進行分析,通過實際數據研究總結教師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認識站位,開展信息化“有效課堂”教學,注重高質量資源庫建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懷等對策建議,以期為同類型高職院校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融媒體;教育融媒體;教育信息化;有效課堂;信息化教學;高職院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1.042
[中圖分類號]TP315;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1-0140-04
0? ? ?引 言
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地方高職院校,都越來越重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是一項長期堅持的質量工程,大力推進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是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一次革命。近年來,教育部等部門出臺了關于信息化建設的一系列政策,同時也涌現出大批在線課程資源庫,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愛課程網、微知庫、課工場等,為高職院校教師提供了教育信息化平臺資源保障,同時也加強了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5G網絡建設,充分保證在線學習課程資源時的網絡速度。
1? ? ?高職院校教師使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育信息化專家南國農教授提出教育信息化“四要素”理論,即: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礎);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靈魂);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養與提升(關鍵);建構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保障),現在“基礎”與“保障”已經具備,“關鍵”與“靈魂”卻沒有按預期跟進[1]。根據調研數據分析,高職院校教師使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 ?對教育信息化教學的認識不夠
從對“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出發點”
“微課概念的認識與應用”“信息化手段是否能真正改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專業發展中,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重要嗎?”等幾個問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使用的出發點認識模糊,有為方便講課而出現備課偷懶和應付學校教學要求的現象存在,沒有真正體會到運用信息化教學的意義。部分年齡偏長教師認為信息化手段教學對自己的專業水平提升沒有太大影響,對教學質量提升沒有多大幫助,真正的教學資源在自己手中,運用信息化手段起不到大的作用,甚至認為自己的教學資源有自己的版權,不愿意上傳到第三方平臺供學生及其他專業人員免費使用。部分教師對信息化資源的性質認識不夠,簡單地認為會做PPT能用QQ群等工具進行簡單的教學就算是運用了信息化教學手段,對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理解有偏差。
1.2? ?信息化硬件教學設備、軟件教學平臺更新緩慢,資源匱乏
在抽樣調查結果中,能使用PPT與Word、音頻、視頻、動畫、網絡教學平臺、虛擬仿真軟件、網絡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網絡課程的教師所占比例為76.5%,使用不好或者完全不會的占8.6%,基本能使用但不熟練的占14.9%。由此可見,大部分教師都在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活動,這就要求學校提供信息化教學設備及環境,如:多媒體教室(含投影、智慧黑板、音響、電子教鞭)、微課錄播間(攝影、攝像、錄音、視頻剪輯工作臺、燈光、摳像綠幕等)、智慧教學平臺、虛擬仿真平臺、音視頻編輯軟件、課件制作軟件、圖像處理軟件等。有極少數高職院校在信息化軟硬件平臺建設上仍然比較落后,存在不能及時更新維護、利用率低下的問題,部分教師仍使用傳統的“黑板+粉筆”,“一講到底”的授課模式。也有部分教師感覺到目前學校的信息化設備和軟件只能滿足基本的教學要求,但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信息化,同時也缺少相關的信息技術培訓,一些非計算機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感覺孤立無助。
1.3?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不夠高
教育融媒體時代,與時俱進是高職教師的基本素質和要求,尤其在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以及專業能力水平提升方面,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時刻不能松懈,要不斷學習,勤于探索,與時俱進。
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專業教師綜合能力的體現,綜合能力強的教師應合理利用現有信息化條件將備課、撰寫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作業習題、課后答疑等環節緊密貫穿,合理分配時間,有效利用信息化資源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果。但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缺少創新意識,缺乏創造能力,不能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信息化資源,不善于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在教學設計之初的課件制作、課程開發、微課拍攝制作、課程資源整合時有些力不從心,這些都是信息化教學綜合能力不夠高的表現。部分教師的職業教育信息化觀念不強,在教學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讓所有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將所有的教學資源整理好后強加給學生觀看學習領會,這樣的教學方式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區別不大,只是把信息化教學資源強加在學生身上,沒有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種信息化教學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教學,而是一種生搬硬套的方式,為了信息化教學而進行信息化教學,也是一種信息化能力不夠的體現。
同時,高職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也要不斷提升,部分教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研究深度不夠,自我成長的意識淡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專業水平的提升,到了一定的時候,教師會進入一個瓶頸期,對自己的專業提升不重視,認為能應付教學就行,也就不會用開拓創新的思維開展教學工作。
1.4?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參與度不高、激勵政策不完善
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競賽是檢驗教師專業技能和信息化素養最直接的方式之一,目前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競賽有校級、省級、國家級三個級別。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重視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也選派了不同專業的教師合理搭配參加比賽。
但是能參加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的教師比例畢竟有限,每年能被選派代表學校參加省賽的隊伍要經過一輪一輪選拔淘汰,最后實際參與省賽的教師比例不高,不超過在職教師總數的4.5%。要綜合考慮專業分布、教師職稱比例、教師資格證、教師專業能力、教師應變能力、教師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信息化水平等因素,最后能在湖北省賽中脫穎而出的隊伍比例較低。以湖北省61所高職學院為例,在近四年(2019—2022年)湖北省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中,參與率不到52.5%。從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的統計數據結果分析,2019年全國高職組技能大賽教學能力大賽總獲獎隊伍數214個,其中一等獎中湖北省的獲獎隊伍5個,占比為2.34%,二等獎獲獎隊伍3個,占比1.4%,三等獎獲獎隊伍2個,占比0.93%;2020年全國高職組技能大賽教學能力大賽總獲獎隊伍數192個,其中一等獎中湖北省的獲獎隊伍數為0,二等獎獲獎隊伍2個,占比1.04%,三等獎獲獎隊伍3個,占比1.56%;2021年全國高職組技能大賽教學能力大賽總獲獎隊伍數217個,其中一等獎中湖北省的獲獎隊伍數為0,二等獎獲獎隊伍數為0,三等獎獲獎隊伍2個,占比0.92%;2022年全國高職組技能大賽教學能力大賽于2022年12月3日舉行,比賽結果暫未公布。(數據來源: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官網)
從調研數據中不難看出,湖北省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近4年院校的參賽隊伍比例、參賽隊伍獲獎情況呈現逐年下滑趨勢。原因有三:一是湖北省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者和決策層對教育信息化促進教學方法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質量提升、高素質能工巧匠培養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二是在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形成很好的激勵機制,國家、省級教學能力大賽獲獎在職稱評審、聘用、等級晉升、評先評優等方面傾斜力度不夠;三是信息化相關培訓力度不夠,對信息化教學理論、信息化教學設計、教學媒體制作、信息化關鍵技術運用培訓不夠。雖然部門教師通過不同渠道參加了一些培訓,但是都比較零散瑣碎,沒有系統、全面地接受專業培訓。甚至40.5%的教師沒有參加過信息化相關的培訓。在參賽的隊伍當中,能熟練掌握圖像處理軟件、音視頻及動畫處理軟件的教師比例不高,只會PPT和教案編寫的教師居多,這也充分說明信息化培訓的重要性。
2? ? ?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2.1? ?加強理論學習,升華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
教學管理者和決策層對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學質量的認識要提升,專業教師充分利用教研活動、專題研究學習,開展自學、集中學習、講座、培訓、動手實踐,不斷加強專業教師對信息化及新知識、新事物的學習,牢固樹立信息化意識,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教學能力[2]。
2.2? ?開展“有效課堂”認證,有效引導專業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及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
廣泛開展“有效課堂”認證是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方式。根據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列出相應的考核指標,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過程動態考核,積極調動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興趣,形成科學、規范、合理的教學管理機制,做到“人人上好課、上有效率的課”。同時,通過“有效課堂”認證的課程在績效分配時給予一定的傾斜,職稱評聘時教育教學得分上適當提高權重,在合理范圍內形成激勵機制。
2.3? ?注重高質量的國家級、省級在線課程及資源庫建設,有效提升專業教師信息化操作能力,實現優質課程資源整合
在線課程及資源庫是連接教師和學生教學活動的橋梁,在信息化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線課程及資源庫建設有助于幫助教師實現信息化教學,編寫“立體化”教材,使教師教學變得更容易,使學生學習變得更輕松。在線課程及資源庫建設在實施的過程中,屬于質量工程建設,對高職院校十四五規劃及建設有深遠的意義。
2.4? ?學生培養在“新”字上下功夫,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懷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注意采取新形式、新技巧,善于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以適應大學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點[3]。注重運用“新”信息和事例,盡量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同時教學案例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課程育人質量。課程思政要始終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善于挖掘課程中的“思政點”,和課堂專業知識點相結合,做到恰到好處,全方位育人。任何專業課程都能夠從中提煉出工匠精神與愛國情懷,通過講述為人民服務的先進事跡,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只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總會找到合適的學生興趣點和課程思政點。只要是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專業技能和學習興趣以及家國情懷的新案例就是好的教學案例,這就需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2.5? ?探索和完善教育信息化領域獎懲制度
完善落實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獎懲制度,對表現優秀的教師進行表彰和廣泛宣傳。尤其對國家、省級以上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國家級技能大賽中獲獎的教師予以大力宣傳表彰,將他們先進的育人經驗、教學成果總結推廣。對在國家、省級競賽中獲獎的指導教師,在職稱評聘上權重加大,對獲獎學生團隊在獎學金上予以傾斜,進一步完善獎勵制度,形成良好的教書育人氛圍。同時對信息化意識不強的教師,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深入、持續的專業培訓指導,提升其教育信息化意識與能力。
3? ? ?總結與展望
教育融媒體時代,教育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數字化融合教育將成為新常態,教育科技將改變教育行業格局和價值鏈。教學過程的時空拓展、教學管理的數字支持、教學資源的智能化管理、可視化教育平臺的支持、智能設備管理云平臺、學生學習行為管理平臺,這些都會促進教育信息化2.0的升級,其目標是:“三全兩高一大”,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
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提高、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4]。高職院校要想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不被淘汰,唯有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與信息化建設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南國農.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
[2]胡亞榮.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16(11):12-14.
[3]王立華.當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消極態度、原因及對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4]駱參駒.基于大數據環境的智慧教育云平臺構建研究[J].教育觀察,2021(10):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