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山地區“就近城鎮互助養老”:理論基礎、運行條件與制度路徑

2024-01-29 02:11:22張波
當代經濟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互助養老

張波

[摘?要]互助養老是應對農村養老困境探索出的一種創新性實踐方案,忽視整體性和地方性是目前農村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主要根源。作為一種間接互惠型交換行為,農村互助養老可持續良性運行需要地理空間、共有經濟、中介價值、信任資本、組織基礎和制度規范六個結構性要素的協調運作。基于歷史性和實踐性知識,文章以多山地區為例,發現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多山地區農村互助養老實踐運行遭遇多重挑戰,以此嘗試提出“就近城鎮互助養老”新模式,認為在地理空間、信任資本、人力資源、養老環境、制度基礎及技術支撐等方面都具有現實可行性。最后以發展定位、平臺架構、資源輸入、助人模式、共同體營造等為基礎提出一套有效且可行的調適性政策方案。

[關鍵詞]互助養老;多山地區;農村養老;就近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4)01-0062-11

一、問題提出

在城鄉人口老齡化倒置、農村公共養老服務體系薄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背景下,農村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全面推進共同富裕道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互助養老方式由于低成本、易推廣、可復制而成為社會各界眼中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1-2]。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互助養老在民間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唐朝的農社、宋代的義莊、清代的太廟和姑婆屋,新中國成立后的集體互助養老,都對失能、半失能、無依靠的鰥寡孤獨老人實行互相幫扶和互相照顧。改革開放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民間雖然存在以過繼、姻親、鄰里等形式的互助養老,但真正創新性嘗試建立以現代社區為單元的互助養老則發軔于1998年上海虹口區提籃橋街道晉陽居委會實施的“時間銀行”。2008年,河北省肥鄉縣(現肥鄉區)前屯村建立的互助幸福院,極大地推動了互助養老獲得政府承認的進程。2011年,國務院印發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指出鼓勵以建制村和較大自然村為依托積極探索互助養老新模式,由此互助養老進入全國范圍內探索實踐并引起廣泛關注。

從各地實踐來看,全國各地農村互助養老的實踐形式多樣、效果不盡相同,既有地方運行良好,呈現出老人獲得感滿滿的和諧互助場景,也有地方幸福院設施成為擺設、無人居住、大門緊閉的慘淡結局[3-4]。其中根本問題是農村互助養老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對此,學界主要持有四種觀點:一是資本匱乏論,認為互助養老的關鍵不是運用何種技術手段,而是依賴于村莊的社會資本,通過政府動員、草根發動、社會工作參與等方式,提升村莊社會資本是解決問題的關鍵[1,5];二是制度缺失論,認為解決目前互助養老困境的關鍵是制度化,需要政府部門出臺互助養老規定以規范互助養老機構運行[6-7];三是結構斷裂論,認為互助養老是建立在西方社會普遍認同的陌生人信任基礎之上,與中國社會以“人情與情感交換”為基礎的熟人信任結構存在水土不服[8];四是機制失衡論,認為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確立的縱向秩序整合機制與多元主體構成的橫向秩序協調機制未能達成有效銜接和動態平衡,破解問題的關鍵在于實現兩者的互嵌與動態平衡[9]。

以上觀點都在某一側面深刻揭示出農村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之源,但是還是不能完全解釋各地互助養老運行差異的問題。首先,互助養老作為一種社會性行為,是在一個多層次結構系統中行動,這些結構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資本、制度、機制等只是整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所以,互助養老研究只能從整體性視角才能夠認識其中的全貌和運轉機制。其次,互助養老作為一項地方性實踐創新,實踐過程本身充滿著地方性,這種“地方性”不僅是地理層面的,而且也有文化價值、組織結構等層面的。由于地方性知識本身是一個模糊性概念,所以在解釋中國社會時往往以地方性話語替代國家話語、地方性知識替代普遍知識[10]。以互助養老來說,中國農村社會本身充滿著復雜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地方特殊性決定互助養老本身形式的多樣性。很難說哪一種農村養老模式一定比其他農村養老模式更好,不同模式適用于不同的環境條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11]。“地方性”原本是一個地方概念,即空間地理意蘊,之后才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基于不同地理空間來探討具有地方性實踐的互助養老模式是去地方化互助養老的基礎。

多山地區是中國地理上非常普遍的一種地理形態,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70%,以山區為主的縣域數也占全國縣域總數的50%[12]。多山地區具有集中性、連續性特點,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地區和東南地區等[13]。由于受山地本身能量梯度性、地表破碎性、空間異質性等自然屬性影響,多山地區經濟社會不均衡表現尤為明顯[14]。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國家劃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本都位于多山地區。歷經10多年的脫貧攻堅戰,這些地區實現了脫貧,但這些地區依然是全面實現共同富裕、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的薄弱點,其中養老問題尤為關鍵。回顧文獻,目前學界鮮有研究專門將互助養老置于多山地區這一特殊地理環境中開展研究。因此,嘗試基于互助養老的普遍知識,為這一獨特地理形態構建一套適合的農村互助養老行動方案,不但有助于解決多山地區農村老年人養老這一現實難題,而且也豐富和拓展了互助養老的實踐方案。

二、互助養老理想運行框架:基于歷史與實踐的普遍性知識

互助養老是基于自助-互助理念,充分發掘社區資源和老人自身資源,讓年齡小、身體健康老人為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照護和幫助的行為[15]。互助養老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行為。這種交換不同于同時空內的一對一饋贈回饋型交換,而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多對多的連鎖性交換,即間接交換。雖然間接交換也具有直接交換的一些特點,比如追求報酬、公平原則等,但由于間接交換跨越了時空,所以行動過程中需要獨特的運行條件,這些條件的缺失或者不足都會影響間接交換行為的良性運行。布勞在間接交換理論中指出,宏觀社會結構的中介價值、制度規范、組織基礎在間接交換運行中發揮重要作用[16]。與一般間接交換不同,互助養老是由施助者-受助者-施助者構成的上游間接互惠交換[17]。除了上述條件外,互助養老還會受地理空間、共享經濟及社會資本的影響。

(一)地理空間:鄰近性與可達性

雖然布勞沒把地理空間作為間接交換的基本條件,但在彌合個體交換和社會交換這道鴻溝時,布勞(2008)在社會結構中析出四類子結構,社區就是其中之一,指的是:“在一定領土上組織起來的集體,它總有自己的政府和使它們相互區分開來的地理邊界。”[16]事實上,間接互惠交換強調跨越時空限制,指的是時空的非同一性,即交換行為是可以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發生,但這并不是說可以超越任何邊界,社區就是間接交換的地理邊界,這是間接互惠交換行為的基礎條件。間接互惠交換在地理邊界內部形成一個閉合的環狀組織結構[18]。無論是古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后,互助養老都以地緣為基礎,村莊以及官方所說的“建制村或較大自然村”成為互助養老的邊界。雖然時間銀行想跨越村莊、社區的地理邊界,但困難重重[7]。以村莊社區作為地理邊界,實際考慮的是鄰近性和可達性,因為國內農村還難有如美國村莊那樣有會員志愿者提供交通服務[19],如果老人相互居住較遠,互助養老行動勢必難以開展。幸福院就是通過壓縮物理空間,提升老人之間互助的便利性而增加互助行為[17]。

(二)共有經濟:村集體經濟能力

通常來講,養老涉及的核心內容包括物質或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互助養老主要解決的是子女外出后無人提供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難題,基礎和前提是有相關責任主體提供經濟支持和物質供養。而且互助養老本身作為一個互惠交換平臺,前期建設與后期運營也都需要一定經濟資源支持的。實踐表明,共有經濟是互助養老模式可持續運營的關鍵之所在。古代社會的宗親互助養老的共有經濟來源既有祖上遺產的提留、按族內人丁派捐和勸捐、有名望和經濟能力的族人義捐,還有老人年輕時集資購置公田、會員制的互助養老模式(如閩南的“孝子會”、基金互助會、清代的姑婆屋)。新中國成立后,以村社為單位的集體經濟組織為互助養老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組織逐漸取代了村社集體生產單位,村社集體共有經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在隨后的市場經濟改革中,地域較好的地區又以村社為單位發展村集體經濟。從各地實踐來看,目前農村互助養老的共有資金來源以村集體和政府為主,也有老人參加養殖和小商品代加工獲得收益、外部社會精英及宗族精英及社會組織等方面支持。

(三)中介價值:互助精神與孝老文化

在布勞看來,由個人之間的基本交換擴展為大尺度宏觀結構的復雜交換,其關鍵性條件是中介價值觀,這是一套為復雜的間接交換鏈提供的中介標準。因為社會結構中的交換經常是拖延而且間接的,以至于某人的報酬掌握在千里之外,這就要求共有價值觀來導引和傳遞交換[20]。間接互惠交換是一種個體自愿行為,是個人所接受的對他人利益密切關注的共識基礎之上,并且以“舍己為人”的精神體現出來[21]。在互助養老模式中,年輕健康老人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支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信未來等到自己能力衰弱時也能獲得相應的支持和照顧,但存在著風險性和不確定性,中間依靠的是互助精神和孝老文化。這一中介價值興起于西周時期“孝老倫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之后發展出“以孝治天下”的國家治理理論。互助精神和孝老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中,是幾千年民族文化與體制凝練而成的價值形態[22]。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對傳統文化進行革新,但孝老互助文化依然得到國家和社會的普遍認同并得以延續,成為當前農村互助養老的價值內核,支撐著互助養老實踐不斷發展。

(四)信任資本:相互信任的關系網絡

互助養老是一種連鎖互惠網絡,這種結構的運行需要嵌入村莊本身的信任資本中,同時又反向改變著村莊的信任結構網。村莊豐富的信任資本能夠推動村民自發參與互助養老行動,并且推動互惠合作的持續發生,由此達成互惠網絡的合作默契[23]。尤其是互助養老發展初期,互助操作手段不精細,互助養老交換并沒有市場貨幣機制那般清晰化,而且志愿服務、低償服務以及“時間銀行”互相摩擦,信任資本往往能夠起到潤滑劑的作用[1]。互惠交換網絡就像一張信任的大網,結點代表了每個個體,網的邊則代表了朋友和熟人之間信任的多少[24]。古代社會,人們之間基于血緣、地緣等自然屬性讓宗族內部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附屬感,血濃于水的親族關系讓宗族內部彼此高度信賴。新中國成立后,村集體互助養老以村社為單位,村社在原有血緣為基礎的宗親關系基礎上進行擴展,以地緣為基礎的村社單位集體勞動,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促進地緣關系、業緣關系相互融合,構成了農村多元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為互助養老行動的良性運行提供良好的信任資本。

(五)組織基礎:適度權威的政治組織

社會交換理論指出,不同主體之間在間接互惠交換過程中需要政治組織對交換模式進行有效調節,政治組織的功能在于通過法律和規范等手段調節復雜的間接交換網絡、控制交換主體對稀缺資源的競爭,這樣才能夠保護大多數主體的利益、確保間接互惠交換網絡合乎規范地持續進行[20]。在互助養老運行中,政治組織不僅是中介價值觀的教化宣傳者,而且也是規則的制定者和維護者。在古代宗族互助養老中,替代政治組織功能的是宗族組織,由家族德高望重的族人擔任族長,并形成了以宗祠、族長、族譜、族規、族產等為基本架構和禮法兼具的自治組織,保障著互助養老的持續運行和發展[22]。新中國成立后的村集體互助養老主要依靠集體農業生產合作社,形成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管理體制,以生產大隊為主體的村集體組織自上而下統一對管轄范圍內喪失勞動能力的鰥寡孤獨老人提供供養和照料,承擔著農村的主要社會保障任務。目前,各地的實踐中,村“兩委”在農村互助養老中起主導作用,既是農村社區居民參與的組織者,又是社會組織的重要支持者,所擁有的政治信任度和組織力是互助養老運行好壞的重要因素。

(六)制度規范:清晰透明的互惠規則

價值觀促進各社會主體之間的間接交換,制度規范則調節和穩定復雜的交換過程[16]。當人們日益依賴特定交換時,交換之間的規范壓力就越大,需要由組織出面制定一套相對穩定和普遍的規范,調節各種社會單位之間的間接和復雜的交換關系模式。制度化的最大特征就是穩定性和普適性[25]。雖然互助養老在初始階段可以是小范圍的、基于愛心和善心的實物供給和偶爾照料,但正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持續穩定的互助養老必須制定制度規范,以強化穩定性和普適性,由此更好地傳遞中介價值和規范互助組織[6]。在古代,國家法令不僅明確鼓勵民間互助養老,而且鄉約、族規也都規范宗親鄰里之間的守望相助行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發布《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生產隊或生產小組對農村中缺乏勞動能力、生活無著落的鰥寡孤獨殘疾社員提供保障,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著宗族、鄰里、社員之間的互助行為,維系著互助養老的持續發生。

三、多山地區互助養老現實挑戰與“就近城鎮互助養老”的提出

歷史與實踐表明,互助養老可持續良性運行需要地理空間、共有經濟、中介價值、信任資本、組織基礎和制度規范六個結構性要素協調運作。由于多山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加之農村市場化滲入以及人口流動等因素,現行政策規定的以建制村和較大自然村為單元積極探索互助養老模式在實踐運行中遭遇多重挑戰。

第一,居住空間分散性增加互助成本和風險。互助養老目前主要采用兩種形式:居家互助養老和機構互助養老。首先,由于山區地勢變化較大,難以形成相對集中的規模化聚集點,居民相互之間居住距離較遠,如果采用居家互助養老,年輕老人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前往需要照顧的老人家庭,時間成本非常高[11]。其次,由于地勢崎嶇不平,途中經過泥濘小道、亂石河灘、道路懸崖落石等道路,年輕老人在途中隨時都可能存在安全風險,如果出現危險,責任應該由誰來擔,施助者的安全保障是目前面臨的現實問題。

第二,村集體經濟羸弱難以承擔互助養老運行。互助養老雖然是低成本,但是并不是沒有成本,在互助養老前期建設以及運行中都需要大量開銷。穩定可持續的資金鏈是互助養老運行的基礎和關鍵。由于多山地區居住分散、不便于居家互助,如果實施機構互助養老,即使有社區居民愿意參與,但巨大的前期投入對于縣鄉政府和村集體經濟都是很大負擔。因為多山地區本身交通不便,與外界的直接經濟聯系少,缺乏經濟發展的內生力,整個區域經濟發展落后,縣鄉財政稅收較少,村集體經濟對外力依賴性強。

第三,即時等價交換觀念侵蝕互助養老文化。互助養老是一種間接互惠交換,傳統互助養老是互助雙方以情感積累為基礎,即“感情賬”,以此達到互助行為的間接傳遞。市場交換律強調貨幣交易、經濟核算和即時交付,鄰里之間的互助以“經濟賬”替代,傳統互助文化、養老倫理逐漸邊緣化。多山地區由于本地經濟能力有限,很多剩余勞動力都外出務工,這些市場價值觀念伴隨回流人員傳入,而發達的網絡信息技術也在不斷強化著村民的理性行動,傳統以利他助人養老的善舉因不能獲得即時回報遭到冷落[26]。

第四,地理空間割裂跨越村民互助信任邊界。信任是互惠的基礎,信任結構包括特殊信任/人格信任和普遍信任/系統信任,前者是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關系信任,后者是以制度規范為基礎的制度信任[27]。傳統中國的信任是一種典型的特殊信任,并且在血緣型村莊內相互傳遞信任形成一道清晰的邊界,宗族型互助養老就是在信任邊界內運行。“鄉—城”人口大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信任邊界,雖然血緣信任在地理隔離下出現了“空間投影”,但是鄰里信任已經跨越了圈層邊界,原有的左鄰右舍已經變得遙不可及,在制度信任基礎建立起來之前,鄰里互助養老的可預期難以實現。

第五,兩棲式應對型村級治理弱化組織基礎。“兩棲”村干部是指平時居住在城鎮、忙時回村工作或者白天在村里工作、晚上回到城鎮居住的干部[28]。絕大多數村干部都是村莊精英,在大規模城鎮化背景下主動或被動進城已經比較普遍,多山地區相對惡劣的人居環境使得“兩棲”干部現象尤為突出。村干部“兩棲”的結果,一是與村莊群眾產生距離感和疏遠感,二是面對日益繁重的村莊事務壓力采用應對式舉措。在壓力型管理體制下,互助養老建設任務經由縣—鄉—村進行壓力傳導,村干部則采用“選擇性執行”的應對式治理來完成上級交代的指標任務,破壞了互助養老的整體效能[3]。

第六,制度規范空窗期影響互助養老可預期性。互惠規范是確保間接互惠交換行為持續發生的重要保障,由于人口的大流動促使村莊信任結構由特殊信任轉向普遍信任,擴大化的信任圈需要現代契約性的制度規范,以確保互助養老行為的可預期性。因為信任本身就包含著可預期性,而可預期性要求存在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行為方式[29]。但多山地區互助養老制度規范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制度缺少,有些地方在傳統道德規范日漸式微下市場化契約規范尚未建立;二是制度約束邊界與擴大的村莊信任圈不一致;三是制度約束精度與村民期盼不一致,使得制度信任難以形成,直接影響村民參與互助養老意愿。

“就近城鎮化”是指原有農村居民近距離向戶籍所在地的小城鎮、縣城或中小城市遷移,而不是遠距離向大城市遷徙[30-31]。改革開放之后,雖然社會各界有過大城市論、中等城市論還是小城鎮化論的爭論,但由于農村人口的遷移成本、制度障礙、城鄉發展等因素,就近城鎮化一直都是中國城鎮化的重要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明確提出實現1億農民的“就近城鎮化”,這是黨和國家正式確立以就近城鎮化為主導的中國式城鎮化方略。就近城鎮遷移老人雖然居住地由農村遷往城鎮,但是戶口依然保留在農村,依然保留著承包經營地和宅基地,養老問題很難依靠所遷城鎮解決,因此只能依靠自身及其子女解決。多山地區所存在的諸多現實性挑戰也很難適應互助養老模式,即使探索實施也只能慘淡收場。基于上述實際情境,本文提出“就近城鎮互助養老”,指的是以家庭養老為基礎,運用自助-互助養老理念,在原有農村居民就近遷移的小城鎮、縣城或中小城市以原村莊或附近村莊村民為單元組建互助養老生活圈,村民相互之間為老人提供照料和幫助的行為。

首先,在互助主體上,與居家互助養老類似,就近城鎮互助養老也是居住在自己的家中,以血緣、地緣為感情紐帶,但與前者不同的是,就近城鎮互助養老并不局限于由年齡較小、身體健康的老人幫助和照顧年齡較大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而是老人間互助與老人子女間的互助相互融合。其次,在互助邊界上,居家互助養老是在村民所居住的村莊內開展,而就近城鎮互助養老是村民遷移至近距離的小城鎮、縣城或中小城市中進行,是基于血緣或地緣為基礎的原有村莊或附近村莊村民為主,所以遷移至小城鎮、縣城或中小城市居住的原村莊或附近村莊村民數量多、居住地點集中是基礎性條件。最后,“候鳥式”異地互助養老是我國部分地區由于生態環境惡劣、養老環境較差,很多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的老人往往與親友一起選擇遷移到擁有更為舒適氣候和環境的地方進行短期或長期毗鄰而居,因為相互之間年齡相仿、相互了解、經濟實力相當、文化素質相似,由此形成了親密的人際關系,進而在老人之間自然形成了相互關心和照顧的一種互助養老方式。相對于“候鳥式”異地互助養老,多山地區村民經濟實力偏弱,只能選擇遷移到附近小城鎮、縣城及中小城市,遷移距離偏近,就近城鎮互助養老是比較適合在多山地區農村推行的。

四、多山地區“就近城鎮互助養老”運行條件分析

在就近城鎮以原村莊或附近村莊村民開展互助養老新模式,在地理空間、信任資本、人力資源、養老環境、制度基礎及技術支撐等方面具有現實可行性。

(一)基礎條件:村民向就近城鎮聚集

由于多山地區生態脆弱、耕地偏少、交通不便、公共服務差等原因,所以當地村民將移居到就近城鎮生活視為家庭的發展目標。通常來講,農民遷往城鎮的驅動機制包含三種:以異地安置和扶貧為主的政府機制、以升學和通婚為主的社會機制及以自主購房為主的市場機制。由于前兩種機制要求較高,所以很多村民選擇購房進入城鎮[32]。然而,住房價格在小城鎮、縣城及中小城市表現出明顯的極差效應,農村的城鎮化以家庭經濟實力表現出梯度化特征,即經濟實力越強的家庭、遷移的距離相距原村莊越遠。但對于多山地區農村來說,絕大多數家庭經濟實力偏弱,就近城鎮購房成為最現實的選擇,這樣既能讓家庭享受到城鎮公共服務(尤其是教育資源),又能夠照料家庭所承包的土地。數據顯示,2015年,中西部農村就近城鎮化遷往本鎮的占比為73.57%、縣城占比為14.12%、本省其他中小城市占比在12%~15%之間[31]。在遷移家庭分工上,年輕一代出門務工賺錢,年老一代兼顧照料孫輩和回村務農,并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放棄務農,居住在城鎮專職照料孫輩或安心養老。由于多山地區小城鎮本身鎮域面積偏小,居住在城鎮的村莊老人往往毗鄰而居,相互之間通勤距離比原村莊更便利,為彼此的關心和照料提供基礎性條件。

(二)社會資本:村民信任跨地域延續

傳統村莊本身是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組織起來的相對緊密的社會結構,在村莊內部日常往來緊密,形成了所謂“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以人情為基礎的互惠網絡,但這種相互信任和人情往來伴隨著人口的大量流動出現差異化。一方面,村莊內部由于“鄉—城”人口的流動跨越了原有村莊內部的信任邊界,村莊互助的可預期性已經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村莊內部的信任也在村莊居民的集體跨地域遷移過程中出現了隔閡,無論是遷移到本鎮還是縣城乃至中小城市,遷移地居民與外來遷移人員本身的互相融入存在困難。作為來自同一村莊的村民在異地就顯得尤為親切,所以雖然村莊的信任結構在原有村莊邊界內出現信任度弱化,但是這種信任在異地又出現了強化。在遷移城鎮,同村居民往往以“我們是同村人”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共同身份感。與扶貧搬遷以抓鬮等方式隨機安置村民所不同,市場購房機制在居民遷移中有很強的自主性,具有親屬關系的村民往往選擇的購房距離更為接近,這樣原有的親緣關系也獲得了強化。此外,村民遷移至城鎮后,城鎮家庭主要變成了生活和消費場所,原先村莊內部因為各種微小利益產生的爭執幾乎不復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強化了同村人之間的彼此信任,成為互助養老實施的隱形資本。

(三)人力資本:遷移村民空閑時間多

國內外經驗表明,人力資源不足或者說志愿者不足是農村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19]。一方面,因為很多中國老人持有活到老干到老的傳統觀念,很多身體健康的年輕老人將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幫助子女照料家務、照料孫輩、農忙時干農活,所以村民很少有時間和精力來關心和照料村莊其他老人[33]。另一方面,老人以及子女認為照顧別人是伺候人的低下工作,又沒有收入,無論是照料別人還是被別人照料都會影響到老人與子女的“面子”[15]。隨著村民遷到小鎮后,除了一部分老人仍然還會回家種地干農活以填補城鎮生活所用外,絕大多數老人平時主要任務是照料孫輩和料理家務。因為年輕人認為,老人回家種地冒著身體生病以及其他不可預知的風險,獲得的回報又很少,不值得。現在很多子女在外務工賺錢足以支持全家人日常生活,萬一老人生病后醫療費用更高。在兩代人的理性計算下,老人也逐漸放棄回家種地的想法,由此為老人留下了很多休閑時間。在解決好老人以及年輕人對于互助養老認同問題的前提下這些時間為互助養老推行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條件。

(四)資源優勢:城鎮有較多養老資源

在多山地區農村,村民需要借助地形分散而居,養老設施、醫療服務、教育資源等公共服務建設成本非常高,難以形成集中優勢[34],所以多山地區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多是以集鎮為中心進行設置。集鎮不僅是鄉村的政治中心和商貿中心,也是公共服務設置的中心點。以醫療衛生服務為例,多山地區在每個鄉鎮都設有鄉村醫療衛生院,全鄉鎮人口的主要醫療服務都由衛生院提供。雖然每個村莊都設置有村級醫療衛生服務站,但是這些服務站由于報酬較低、缺少醫務人員而基本處于半缺失狀態,并隨著村民外出務工收益提升以及通往鄉鎮或縣城的交通日益便捷,現有村民在遇到醫療需求時也更愿意前往鄉鎮衛生院或縣城中心醫院看病。在養老服務設施方面,多山地區農村養老機構本就偏少,以河北M縣為例,全縣僅有5家養老院,其中公立養老院1家,主要面向縣城老人,其余4家私立養老院雖地處農村集鎮,但整體規模小、運營困難[35]。還有鄉鎮社工站、外來輸入的社會資源也多以鄉鎮為中心供給,相對于農村,鄉鎮和縣城擁有較多的養老服務資源,能夠為互助養老提供可靠保障。

(五)制度優勢:國家宏觀政策支持力度大

自2008年互助幸福院獲得官方正式承認后,探索和發展互助養老就逐漸成為國家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縱向政策體系方面,中央—省—市—縣級政府建立起層級清晰的互助養老規范體系[36];在橫向政策工具方面,各級政府分別從供給型政策、環境型政策和需求型政策三方面給予支持,比如2013年頒布的《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農村幸福院項目管理辦法》明確提出為“每個農村社區互助養老項目補助3萬元,開展農村幸福院設施修繕和設備用品配備等工作”的支持型政策[37]。這些宏觀制度不僅為互助養老提供了必要的頂層設計,而且也為基層靈活探索互助養老模式留下廣闊空間。在多山地區,鄉鎮政府如果還是規定農村采用以村級區劃為界限建設互助養老機構,這勢必會造成互助養老站的空置和虛設及資源的浪費。所以依照多山地區人口集中居住的特點,在集鎮或縣城范圍內以原村莊或附近村莊村民

為主體建設互助養老機構,利用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城鎮化政策及老齡化政策等的支持,能夠獲取更好的政策效能。

(六)技術優勢:交通通信技術較發達

由于多山地區農村地廣人稀、資金有限、道路修建成本高等因素,所以交通設施、通訊設備都比較落后。研究發現,多山地區農村的交通可達性表現出由縣城駐地或地級市駐地向外圍衰減的空間特征[38]。多山地區農村越靠近縣城駐地或地級市駐地,交通的通達性越好。雖然在脫貧攻堅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政策驅動下,多山地區農村的交通設施、通信設備等都獲得了極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多山地區地域范圍廣闊,通勤距離較遠,而且很多山村道路都是泥土路,一旦出現下雨天氣或者泥石流,農村道路很難通行。相對而言,鄉鎮中心的交通道路設施和通信設備都較先進,即使遇到下雨天氣,居住在鄉鎮的村民依然可以與縣城以及外面世界順利實現聯系。對于老人來講,當出現緊急性疾病等身體不適時,能夠及時通過鄉鎮衛生院或者趕往縣城醫院進行救治。而且,在現代智能技術普遍進入農村養老服務推進過程中,鄉鎮通信設備較先進,安裝智能信息技術方便,村民居住集中易于形成規模化效應,能夠為智能技術賦能農村互助養老提供技術上的便利。

五、多山地區“就近城鎮互助養老”的制度路徑

“就近城鎮互助養老”是面對多山地區獨特的經濟地理環境提出的一種政策設想。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既需要運用互助養老本身的互惠交換理念和就近城鎮本身的各類優勢,又要避免現有全國互助養老實踐中遭遇的各種困境。

(一)發展定位:一種補缺型的養老方式

福利多元理論認為,個人的社會福利來源于國家、市場、志愿組織和家庭四個部門,不同的福利來源組合構成了不同的福利體制[39]。在多山地區農村,老年人養老資源和服務長期以來都是由家庭提供。面對現代化進程帶來的家庭養老供給能力不足難題,只能尋求國家、市場和志愿組織提供幫助。目前來看,國家雖然為農村老人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但有限的國家能力難以持續滿足大量農村老人的現實需求。同時存在農村經營主體近乎缺失、老人家庭經濟能力有限、村集體經濟羸弱等問題,因此最現實的選擇是激發農村內生資源,發揮老年人自身的人力優勢來填補家庭養老的不足。目前學界對互助養老發展定位有過渡形式論[40]、新型模式論[15,41-42]和補充發展論[43,1,33],考慮到互助養老的可持續運行和多山地區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就近城鎮互助養老很難成為一種主導型養老方式,而應該以家庭養老為基礎,它是一種填補目前家庭養老在日常照料、心理慰藉等功能缺失的補缺型養老方式。

(二)平臺架構:搭建老年人互助生活圈

與西方社會以個人取向和團體格局形成的“團體”不同,中國社會主要以集體取向和差序格局為基礎形成了“圈子”[44]。中國人無論遷移到哪里,都會以個人為中心根據關系的親疏遠近搭建自己的社會圈子。在就近城鎮化過程中,多山地區村民常與原村莊周邊關系較好的鄰里、原先居住相對較遠的親戚朋友選擇毗鄰而居。他們之間往往志趣相投、年齡相仿、經濟實力相當、文化素質相當,彼此間興趣愛好、家庭結構、身體狀況、性格等都非常了解,經過大半生的情感累積,感情極為深厚[45]。選擇毗鄰而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脫離熟悉的山村后能夠相互支持,不僅在感情上形成一種心理歸屬,而且在遇到困難時能夠相互扶持,構成一種實質性的互助生活圈。政府在組織引導城鎮遷移老人搭建互助生活圈時,實際上是一種順勢而為,把原有存在的非正式生活圈提升為正式組織,選派出圈子中有威望的人擔任圈子領導,組織管理圈子中老人的日常照料服務,也方便政府進行資源供給和監管。由于這種非正式生活圈本身輻射范圍偏小,政府可以鼓勵圈子領導以就近居住、熟人關系為原則適當擴大互助圈范圍,盡量將原有村莊或鄰村居民帶進來。由此,在鎮域范圍內就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種互助生活圈,政府配置養老資源主要以圈子為基礎,節省了原有以家庭戶為單元的資源配置結構,資源利用效率更高。同時,相較于原有農村生活圈,這種以原有緊密關系與高度信任組織搭建起來的互助生活圈相互之間依賴性更高,相互之間的照料和陪伴更為默契,遇到分歧時也更容易化解,老人子女也更容易參與進來。

(三)資源輸入:鏈接鎮域多種養老資源

在構建互助養老共同體時,通過資源輸入,讓不同互助生活圈獲取自身所需的各種經濟資源、政治資源、信息資源、社會資源是首要環節[5]。由于在多山地區,鎮域范圍內的養老資源常以政府為主體、以集鎮為中心進行配置,所以鄉鎮政府應該主動發揮養老資源配置的主導性。首先,政府需要整理鎮域范圍內的養老資源清單,包括醫療養護資源、政策性資源、專業隊伍資源、志愿者資源、對口扶持資源等。其次,政府根據搭建的互助生活圈

進行資源配置,在醫療養護資源上,可以為每個互助生活圈指定一名醫療養護員,并規定每周進行問詢服務的次數;在政策性資源上,政府可以根據現有政策提供的專項資金支持、運營費用補助、管理技術培訓等方式扶持互助生活圈,為每個生活圈老人安裝求助服務裝置;在專業隊伍資源上,政府可以發揮鄉鎮社工站工作隊伍的優勢,定期開展養老活動;在志愿者資源上,政府可以組織當地中小學,引導鼓勵學生到互助生活圈開展各類志愿者服務;在對口扶持資源上,由于多山地區很多村都擁有與發達地區對口扶持的資源優勢,政府需要引導一部分對口扶持資源給互助生活圈。只有通過政府將各類資源適度引導,圈子領導才能擁有資源并帶領圈子成員照料好圈子中需要照料的老人。

(四)助人模式:構建代際補償照料機制

就近城鎮互助養老并不是簡單地采用年輕老人幫助年長老人的傳統做法,因為這種做法帶來的弊端是年輕老人因厭惡風險導致參與性不強、服務覆蓋面僅限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等,而是運用代際補償照料機制,將家庭子女贍養責任嵌入原有互助養老中。具體操作過程包括:第一,政府聘請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根據老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健康程度對老人養護服務進行評級,與老人及子女一起制定出老人養護服務內容。第二,制定老人養護方案,根據養護服務等級分別給予子女養護與互助養護分配不同的比重,老人養護等級越高、子女照料時間越多、互助養護時間越少,老人養護等級越低、子女負責照料時間越少、互助養護時間越多。由于“久病床前無孝子”,對于養護等級較高的老人,互助服務內容主要還是以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持為主,志愿者將大量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照料服務并不現實[33]。第三,分配子女在家照料時間,規定子女在家照料不僅僅是照料自家老人,還需要定期照看互助生活圈的其他老人,尤其是當有特殊需要時及時上門提供服務。第四,建立老人照料等級動態評估機制,由于老人身體狀況不斷變化,互助生活圈需要靈活調整照料等級,根據老人照料等級制定出子女在家照料時間和老人參與志愿服務時間。根據以上操作,就近城鎮互助養老不僅表現出老人之間的互助,而且也表現出老人與子女之間的代際互助,每個時間段互助生活圈都有年輕人在家照料老人,減輕其他家庭子女在外牽掛老人的心理負擔,而且老人和年輕人搭配更有助于老人日常的健康快樂。

(五)共同體營造:引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

經驗表明,農村互助養老持續長效運行需要整合不同主體的價值取向,引導多元主體協同合作來保障養老福利的輸出[46]。就近城鎮互助養老雖然堅持家庭的基礎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國家、社會、市場、志愿組織在養老互助中的協同聯動作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方面對老齡問題,單主體福利供給都難以承擔養老重擔。一是政府需要通過制度建設、政策動員、平臺扶持、資源引導等方式,在就近城鎮互助養老中發揮主導性作用,引導鼓勵多主體參與進互助體系中。二是城鎮小微市場主體包括理發店、菜市場等主動參與服務老人,也可以運用政府專項資金、老人及子女出資等方式適當支付服務費用。三是社會組織包括街鎮衛生院、鄉鎮社工站、外來組織、學校等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賦能互助養老服務,豐富互助養老資源體系,尤其是近年來全國大力新建的鄉鎮社工站,可以成為整合社會資源、提供專業技能培訓的公共平臺。四是圈內老人是互助養老服務的參與者和消費者,既要動員年輕老人主動參與到互助養老服務圈的志愿服務工作中去,也要鼓勵貧弱老人在享受到服務后及時給予志愿者力所能及的回報。五是老人子女是互助養老服務的責任主體,由于多山地區老人年輕時財富積累有限,因此在互助養老資源供給、日常照料服務等方面必須建立起子女為照料第一責任人的制度,這是互助養老得以延續發展的基礎。當然,還有如無法定贍養義務人或者法定贍養義務人無法提供養老服務等特困人員則需要國家負托底責任。

六、小結

互助養老作為一種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難題的方案登場,在中國農村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現實需求以及實踐基礎,但在全國很多農村卻慘淡收場。本文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作為一種間接互惠交換行為,互助養老的可持續有效運行依賴于互助實踐場域內地理空間、共有經濟、中介價值、信任資本、組織基礎和制度規范六個結構性要素的協調運作。某一結構性要素的缺失或者要素之間的不匹配都可能導致互助養老運行的失敗。第二,將國外或者國內的地方經驗性知識簡單地移植或復制到其他地方去,忽視了地方性知識的重要性,所以需要依據中國充滿差異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地方情境制定互助養老行動方案。基于以上兩種理論認識,本文選取多山地區這一獨特的地理樣本,研究發現,由于多山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加之農村市場化滲入以及人口流動等因素,現行政策規定的以建制村和較大自然村為依托積極探索互助養老新模式在實踐運行中遭遇多重挑戰。

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就近城鎮互助養老”理念,較之于之前互助養老,就近城鎮互助養老根植于多山地區村民就近城鎮化這一時代變化特征及趨勢,脫離了原來并不適宜發展互助養老的村莊,選擇在村民集中遷移的就近城鎮或縣城內開展。就近城鎮互助養老已經超越原有僅僅老人之間的自助互助,將作為養老責任主體的老人子女納入互助養老范圍,這不僅擴大了志愿服務主體的選擇范圍,而且互助對象將原有互助養老難以覆蓋的失智、失能、高齡老人擴充進來。實際上,就近城鎮開展互助養老服務,在地理空間、信任資本、人力資源、養老環境、制度基礎及技術支撐等方面都具有獨特優勢。特別指出的是,由于多山地區本身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限性以及互助養老本身的間接互惠交換特點,就近城鎮互助養老并不能成為主導型養老方式,而是填補家庭養老的一種補缺型養老方式。

隨著2022年國家發改委《“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明確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人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后,中國制約人口流動的戶籍制度基本被打破[47]。但由于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巨大差異,很多農村人口雖然在居住地上實現了“鄉—城”的轉變,但是他們的養老依然需要依靠自己以及子女解決,即所謂的“半城鎮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近城鎮互助養老不僅適用于多山地區農村,也適用于全國其他地區農村就近城鎮遷移人口,為遷移到城鎮的農村人口養老提供一種解決方案。但由于“就近城鎮互助養老”僅僅是一種政策設想,還需要在實踐中探索發展。

[參考文獻]

[1]賀雪峰.互助養老:中國農村養老的出路[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5):1-8.

[2]景軍,趙芮.互助養老:來自“愛心時間銀行”的啟示[J].思想戰線,2015,41(4):72-77.

[3]趙志強.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困境與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0(1):72-75.

[4]高靈芝.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定位和運營問題及對策[J].東岳論叢,2015,36(12):159-163.

[5]馬鳳芝,王依娜.“共振式增能”:農村養老共同體構建的實踐邏輯——基于水村和清村的經驗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4):103-112.

[6]鐘仁耀,王建云,張繼元.我國農村互助養老的制度化演進及完善[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26(1):22-31.

[7]陳功,王笑寒.我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運行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理論學刊,2020,?292(6):132-140.

[8]袁志剛,陳功,高和榮,等.時間銀行:新型互助養老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探索與爭鳴,2019,?358(8):4-36.

[9]朱火云,丁煜.農村互助養老的合作生產困境與路徑優化——以X市幸福院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62-72.

[10]任路.國家化、地方性與鄉村治理結構內生性演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0(1):24-33.

[11]周娟,張玲玲.幸福院是中國農村養老模式好的選擇嗎?——基于陜西省榆林市R區實地調查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6,?131(5):51-64.

[12]段小薇,李小建.山區縣域聚落演化的空間分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以豫西山地嵩縣為例[J].地理研究,2018,37(12):2459-2474.

[13]李升發,董玉祥.廣州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層模式及其演變過程[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6):1019-1029.

[14]鄧偉,南希,時振欽,等.中國山區國土空間特性與區域發展[J].自然雜志,2018,40(1):17-24.

[15]金華寶.農村社區互助養老的發展瓶頸與完善路徑[J].探索,2014,?180(6):155-161.

[16]彼得·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李國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53-311.

[17]張繼元.互助養老的福利自生產機制——互惠的連鎖效應與結構效應[J].山東社會科學,2021,?314(10):116-123.

[18]BOYD?R,?RICHERSON?P?J.?The?evolution?of?indirect?reciprocity[J].?Social?networks,?1989,?11(3):213-236.

[19]張彩華,熊春文.美國農村社區互助養老“村莊”模式的發展及啟示[J].探索,2015,?186(6):132-137.

[20]喬納森·H·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吳曲輝,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31-332.

[21]MOLM?L?D,COLLETT?J?L,SCHAEFER?D?R.Building?solidarity?through?generalized?exchange:?a?theory?of?reciprocity[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2007,113(1):205-242.

[22]黃健元,駱旭峰.閩南農村宗族互助養老:內在基因、現實困境及功能發揮[J].長白學刊,2022,?225(3):120-129.

[23]趙浩華.社會資本流失下互助養老的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0,?302(9):141-146.

[24]杜月.進化視角下的間接互惠行為——評《道德體系生物學》及其開啟的間接互惠行為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129(3):209-225.

[25]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M].?姚偉,王黎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8.

[26]董才生,聶淼,馬志強.農村鄰里照護:實踐形態、制度困境與政策調適[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62(3):127-139.

[27]鄭也夫.信任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23-29.

[28]呂德文.“兩棲”村干部的出現、演化及管理對策[J].人民論壇,2020,?675(20):50-53.

[29]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

[30]李強,陳振華,張瑩.就近城鎮化模式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7,186(4):179-190.

[31]趙美風,汪德根.中國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空間分異格局及機理[J].地理學報,2021,76(12):2993-3011.

[32]黃鵬進.“半城半鄉”與農民的就近城鎮化模式[J].治理研究,2019,35(5):105-113.

[33]陳友華,苗國.制度主義視域下互助養老問題與反思[J].社會建設,2021,8(5):73-82.

[34]冉逸簫,張鳳榮,張佰林,等.貧困山區農村衰落的特征及診斷——以重慶市酉陽縣為例[J].資源科學,2017,39(6):999-1012.

[35]尹恩陽,史小建.貧困山區農村失能老人養老現狀與對策——以河北省M縣L鎮為例[J].河北農業科學,2022,26(1):23-25.

[36]劉曉梅,烏曉琳.農村互助養老的實踐經驗與政策指向[J].江漢論壇,2018(1):46-50.

[37]王輝,劉芝鈺.我國農村互助養老的政策支持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扎根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22(6):38-51.

[38]王璐,黃曉燕,曹小曙,等.貧困山區不同層級可達性及其經濟效應——以秦巴山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6,36(1):156-164.

[39]JOHNSON?N.?The?welfare?stata?in?transition:?the?theory?and?practice?of?welfare?pluralism[M].?Brighton(England):?Wheatsheaf,1987:243.

[40]王偉進.互助養老的模式類型與現實困境[J].行政管理改革,2015,?74(10):63-68.

[41]劉妮娜,杜鵬.中國互助型社會養老的定位及發展方向[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2,?174(3):140-153.

[42]石人炳,王俊,梁勛廠.從“互助”到“互惠”: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老年照料的出路[J].社會保障研究,2020,?70(3):34-40.

[43]張志雄,孫建娥.老齡政策價值觀的反思及其發展路徑研究——基于養老文化的歷史演變視角[J].老齡科學研究,2015,3(11):73-80.

[44]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6-27.

[45]李雨潼,曾毅.“候鳥式”異地養老人口生活現狀研究——以海南省調查為例[J].人口學刊,2018,40(1):56-65.

[46]楊康,李放.自主治理:農村互助養老發展的模式選擇[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6):56-64.

[47]李愛民,年猛,戴明鋒.我國農業轉移人口深度市民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2,?380(8):67-78.

“Mutual?Aid?Elderlycare?in?Nearby?Towns”?in?Mountainous?Areas:

Theoretical?Basis,?Operating?Conditions,?and?Institutional?Path

Zhang?Bo

(Government?Administration?School,?Shanghai?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ghai?201701,?China)

Abstract:

Mutual?aid?elderly?care?is?an?innovative?practical?solution?to?cope?with?the?plight?of?the?aged?in?rural?areas.?Ignoring?the?integrity?and?the?locality?is?the main?cause?of?the?current?sustainable?problem?of?mutual?aid?elderly?care?in?rural?areas.?As?an?indirect?reciprocal?exchange?behavior,?the?sustainable?and?healthy?operation?of?rural?mutual?aid?elderly?care?needs?the?coordinated?operation?of?six?structural?elements:?geographical?space,?shared?economy,?intermediary?value,?trust?capital,?organizational?foundation?and?institutional?norms.?Based?on?the?general?knowledge?of?history?and?practice,?taking?mountainous?areas?as?an?example,?this?paper?found?that?due??to?the?unique?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economicsocial?conditions,?the?practical?operation?of?rural?mutual?aid?elderly?care?in?mountainous?areas?encountered?multiple?challenges,?and?thus?proposed?a?new?model?of?“mutual?aid?elderly?care?in?the?nearby?towns”.?It’s?believed?that?it?was?feasible?in?geographical?space,?trust?capital,?human??resources,?nursing?environment,?institutional?basis?and?technical?support.?Finally,?this?paper?puts?forward?an?effective?and?feasible?adaptive?policy?framework?in?terms?of??development?orientation,?platform?architecture,?resource?input,?helping?model,?community?building,?etc.

Key?words:mutual?aid?elderly?care;?mountainous?areas;?rural?elderly?care;?nearby?urbanization

(責任編輯:張麗陽)

猜你喜歡
互助養老
互助養老大院的模式政策建議
消費導刊(2018年1期)2018-04-14 08:03:30
社區化家庭“互助養老”模式的思考與探索
河南省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探索性研究
西安市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路徑選擇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探究
資治文摘(2017年6期)2017-10-09 10:19:31
我國農村養老模式新探究
商情(2017年19期)2017-07-14 13:06:11
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互助養老模式研究
科技資訊(2017年12期)2017-06-09 03:59:23
河南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現狀和互助養老研究
價值工程(2017年17期)2017-06-06 18:05:21
84歲老太征室友你會響應“互助養老”嗎?
淺析農村留守老人互助養老新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类av怡春院|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欧美有码在线|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看国产毛片|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天天综合网在线| 永久天堂网Av|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色视频久久|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久久美女精品|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91视频区|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嫩草在线视频|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自在线拍|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级毛片| 丁香婷婷久久|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www.日韩三级| 国产欧美日韩va|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97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久久网| 国产午夜不卡|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性视频久久|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