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摘? ?要】如何讓地市黨報金融報道既“專”又“活”,是各個地市黨報在金融宣傳報道中面臨并需要解決的問題。《安陽日報》從選準視角、錘煉腳力、故事化講述三個層面,探尋金融報道“專”“活”兼具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金融報道;視角;腳力;故事化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金融監管部門時常出臺新的金融政策。如何為金融政策的落地、開花、結果做好宣傳,是新時代地市黨報肩負的重要責任。
然而,由于金融行業的專業性較強,記者往往從工作角度寫作金融新聞,就事論事,缺乏新聞價值提煉,不考慮大眾的需求,最終導致金融報道陷入“難寫”“難懂”的境地,容易讓讀者“拒之千里”。
如何做好金融報道,使其“專”“活”兼具?這是各地市黨報在金融宣傳報道中普遍面臨并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安陽日報》相關報道為例,從選準視角、錘煉腳力、故事化講述三個層面闡述金融報道“專”“活”兼具的優化路徑。
一、選準視角,讓宏觀話題“接地氣”
金融新聞是財經新聞的一部分,側重于采集報道以金融領域及百姓金融生活為內容的新聞,著眼于以金融視角看經濟生活。然而,在眾多的金融新聞中,可讀性強、讀者滿意的金融新聞不多。究其原因,往往是記者選擇金融新聞的視角不佳。
對于新聞報道而言,同一個新聞事實,采寫的視角不同,所體現的思想、說明的問題也就有所不同。只有對種種社會現象或事物重新思考,選擇最佳視角切入,才能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好新聞,新聞主題才能常寫常新[1]。基于此,寫好金融新聞的第一步,應該要充分理解宏觀金融政策,站在政策惠及對象的角度來選擇新聞視角,讓宏觀話題“接地氣”。
2018年5月,安陽市政府與中國建設銀行合作,將網上市民之家優化升級為安陽智慧城市政務服務平臺。這一平臺采用“互聯網+政務+金融+多場景便民應用”的服務模式,為全國首創。平臺投入使用后,安陽市的城市管理變得更加智能、政務運行變得更加高效、群眾辦事變得更加便利,好評如潮。
以往類似這樣的金融報道,都是以工作視角來報道,主要敘述銀行如何投入巨大資金、如何進行系統研發、如何保證現金流和信息安全等情況。這樣的報道便與群眾生活拉開了距離。作為一位從事多年金融報道的記者,承擔此新聞報道任務后,筆者沒有一味聽從金融機構的匯報,而是深入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和平臺用戶中調研,發現該平臺上線短短3個月,注冊會員多達47萬,平臺訪問量高峰時突破1.8萬人次,群眾對政務服務綜合滿意率達到94.37%。于是,記者將這一金融報道的視角轉移到了47萬用戶身上。
從這一視角出發,記者通過市民王勇體驗服務平臺的畫面切入,把中國建設銀行建設這一平臺作為背景介紹,并加之以平臺發揮出的效能,采寫出了《我市在全國首創“互聯網+政務+金融+多場景便民應用”服務平臺? 47萬用戶坐享智慧城市便利》的報道,將一篇原本可能生澀的金融報道寫得很親切、很有可讀性。此稿榮獲河南省新聞獎。
全國保險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由單一的養老保險發展到現在的多層次、全方位的險種體系,對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兜底保障作用。而地市黨報關于保險的新聞報道還落入窠臼,多數報道都是賠付了多少錢,缺乏深度。如何讓大眾真正了解保險兜底保障的實質性意義?《安陽日報》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有句民間老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隨著農險業務在安陽不斷擴大,2019年進入夏季以來,安陽人壽財險農險部經理劉志強經常下鄉為生豬養殖戶的病死豬進行理賠,這一險種讓生豬養殖戶吃上了定心丸,打破了老話反映的長期養殖風險禁錮。采寫這一稿件時,《安陽日報》將視角選定在進行理賠的生豬養殖戶郭杰學、靳長金身上,通過他們的養殖和理賠經歷來反映“保險姓保”這一宏觀話題。稿件以《保險兜底,“帶毛兒的也算”》為題,再現了生豬養殖戶理賠現場,用細節描寫、養殖戶切身感受、理賠數據,生動地展示了“保險姓保”的效用,讓更多群眾認識到在“沾泥帶土”的保險服務的保駕護航下,會有更多像郭杰學、靳長金一樣的人,在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穩。
筆者深刻感受到,地方黨報要想報道好宏觀金融政策的落地實效,必須充分理解金融宏觀政策,將視角對準受惠于政策的普通群眾、商戶、中小企業主等,才能寫出接地氣的金融報道,贏得讀者。
二、錘煉腳力,讓金融素材“冒熱氣”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看家本領,它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其中腳力起著基礎性支撐作用。一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要腿腳勤快,深入基層、田間地頭去挖掘和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腦中有料”,才能占據輿論的制高點,也才能寫出有思想、有溫度的好新聞[2]。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都說民生新聞是用腳寫出來的,十多年的金融采訪實踐告訴筆者,金融報道也一樣,必須做到腿腳勤、腳印深,真正帶著問題深入人民群眾,積極地體驗與思考,才能挖掘出“冒熱氣”的新聞素材,更好地認清大局、了解實情,從而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激活創新的靈感,把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推向深入,寫出金融報道的精品來。
扶貧小額信貸是金融扶貧的一種創新形式,它利用金融政策工具有效降低了貧困戶的貸款門檻,極大地提升了貧困戶獲貸便利度,以“金融活水”支持困難群眾發展生產,為我國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金融力量。但這一金融政策工具的“靶向作用”是如何發揮的?它執行的“5321”政策對貧困戶來說意味著什么?它如何解決貧困群眾“貸得到”“用得好”“還得上”“可持續”等問題?對于這些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如果僅僅拿來金融監管部門統計的數據,如多少家金融機構發放多少扶貧小額貸款等,恐怕難以說明問題。這一問題要想說清、說透,必須走進金融機構的一線信貸員,走進受惠于這一政策的貧困戶,通過他們具體鮮活的親身經歷表現出來。于是,筆者先后跟隨多家金融機構的一線信貸員,多次深入不同特點的貧困戶家,通過長時間的追蹤,挖掘出貧困戶陳國平這一典型事例。
此稿的采寫經過是這樣的:陳國平是一名尿毒癥患者,因病返貧。為了生計,他在親戚的幫助下種了兩畝多的梨樹。2019年6月下旬,眼瞅著黃梨掛果需要套袋,可2000元的套袋錢把他難住了,安陽一家金融機構主動對接,發放了一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給他。為挖掘出一手的新聞素材,記者先后在信貸員上門收集材料、發放款通知、黃梨套袋時,三次來到陳國平的果園進行采訪,最終以《扶貧貸結出“幸福果”》為題成稿,在安陽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這一稿件通過陳國平的故事,生動詳細地將扶貧小額貸款政策詳情、效應發揮展示了出來。刊發后,許多愛心企業和市民紛紛來電,詢問陳國平黃梨成熟的時間,表示要通過訂貨或采摘的方式幫助陳國平。于是,記者繼續追蹤,推出后續報道《“幸福果”果園歡樂多》。
新冠疫情防控的三年間,全國各級金融機構認真落實中央及省市金融監管部門出臺的各項金融支持政策,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為經濟復蘇貢獻了力量。生動、具體地報道金融支持政策落地情況,展現抗疫大考中的金融擔當,是黨報應有的職責。如何體現金融機構在特殊時期的社會擔當?如果僅僅報道發放多少應急貸款,份量顯然是不夠的。于是,記者先后深入安陽相州農商銀行、中國銀行安陽分行、中原再擔保集團安陽融資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機構進行了采訪。正是有了腳步的深入,記者才真切地體驗到了安陽金融機構為發放救命款而跑出的“加速度”。掌握一手鮮活生動的新聞素材后,記者又進一步梳理,從保民生、保運轉、保經營三個層面,以放款時間不斷縮短為軸線,寫出了題為《從5小時到10分鐘? 安陽金融信貸“救命錢”跑出“加速度”》一稿。稿件見報后,市領導高度重視,親自批示并鼓勵全市各金融機構再接再厲,為戰勝疫情貢獻金融力量。
三、故事化講述,讓“嚴肅”面孔變生動
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富蘭克林曾經說過,新聞報道故事化是“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通過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去挖掘出新聞事件里“讓人興奮、富有戲劇性的故事”。
故事化講述,即像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以情動人,以小見大。將它運用到新聞報道中,能夠使新聞報道變得更加靈活、有趣,增強可讀性,彰顯新聞媒體的人文關懷,進而提高新聞媒體的競爭力。同時,對情感元素恰到好處的運用,能有效提高新聞報道的貼近性,拉近與廣大受眾的距離[3]。金融報道也是一樣,要想鎖住更多受眾的目光,必須改變固化的報道形式,嫻熟運用故事化的敘事技巧,讓它變得生動、親切起來。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強降雨,為減輕衛河上游洪水壓力,長虹渠蓄滯洪區及白寺坡蓄滯洪區被啟用。位于白寺坡蓄滯洪區內的安陽市滑縣道口鎮街道衛西社區四個村莊受災嚴重,許多村民房屋受損嚴重。滑縣中銀富登村鎮銀行特意向總部申請專項資金3000萬元,針對衛西社區受災群眾發放貸款,期限延長至10年,幫助他們重建家園。這一專項資金實質上就是針對農民的按揭貸款,對于受災群眾而言,它的意義不僅在于極大減少償還房款壓力,更在于在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支持下,受災群眾可以盡早讓舊房換新顏,開啟幸福美好新生活。如何來報道這個新聞?記者跟隨滑縣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工作人員深入衛西社區走訪多名受災農戶后,決定以翻建新房的韓東峰為代表,用他的故事展現這一金融優惠的實效。稿件以《洪災過后,韓東峰建起了新家園》為題,開篇用濃濃春意下韓東峰自建房屋現場切入,講述了他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房屋因洪災受損、政府評定、決心翻建、資金遇阻到申請貸款、順利建設的故事,娓娓道來的講述、場景的還原、細節的描寫,將樂家貸專項資金助力受災群眾開啟新生活這一新聞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在日常的金融報道中,類似金融機構為商戶或企業兌換零鈔后收到錦旗的新聞時常發生。一般的處理方法都是結合材料發個“小豆腐塊”或一張圖片,但這樣就事論事讓受眾讀了不夠暖心。2019年3月,安陽公交集團結算中心積壓131萬元零鈔,向人行安陽市中心支行求助。經過協調,15家金融機構及時將這些積壓的零鈔進行了兌換。為表示感謝,安陽公交集團為人行安陽市中心支行送了一面錦旗。采訪結束后,筆者覺得按常規處理不夠生動,于是決定轉變寫作手法,將這一事件寫成一個小故事。稿件標題取名為《131萬元積壓零鈔“安家”記》,“安家”一詞吊起讀者胃口,內文從安陽公交集團131萬元零鈔躺在庫房“睡覺”遲遲兌換不出去開始,講述了安陽公交集團為何因零鈔積壓而苦惱、做了哪些努力依然無法解決、什么情況下求助人行安陽市中心支行、15家金融機構怎樣及時兌換零鈔,最后落腳于安陽公交集團向人行安陽市中心支行送錦旗這個點上。這樣故事化的講述,不僅將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敘述得更加清楚,一環套一環的懸念設置更是緊緊抓牢讀者的眼晴,讓稿件更加生動有趣,使這一金融新聞變得可讀性、趣味性更強。
四、結語
金融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做好、做深、做活金融報道是地市黨報肩負的重要責任。要想改變以往金融報道“難寫”“難懂”的境地,地市黨報必須在選準視角、錘煉腳力、故事化講述三個層面下足功夫,使金融報道“專”“活”兼具,從而更好地準確傳遞金融政策,及時反映企業金融需求,營造良性互動的輿論氛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注釋:
[1]朱建華,鄭良中. 好新聞的樣子[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115-116.
[2]李靜玲.記者提升新聞發現力的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24):169-172.
[3]許珍妮.新聞報道故事化敘述技巧分析[J].新聞世界,2022(05):71-74.
(作者單位:安陽市融媒體中心)
責編:劉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