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課程游戲化理念,闡述了課程游戲化理念和幼小銜接工作的概念,分析了大班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并從語言、數學、科學、生活、實踐和區域游戲六個角度出發,提出了幾點可行的教育建議,旨在探討如何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以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效性,為幼兒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課程游戲化;幼小銜接
作者簡介:劉娜(1981—),女,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第七幼兒園。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他們感知世界、獲取經驗、提升認知的重要途徑。隨著國民教育意識的不斷提高,學前教育越來越受重視,人們越來越注重幼兒在活動中的體驗與感受。在此背景下,課程游戲化理念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一理念強調了游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幼小銜接工作針對大班幼兒展開,以銜接為教育主題,在教學活動中向幼兒傳授有關小學的知識,能幫助他們做好進入小學的準備,提高他們對全新學習環境的適應能力。
一、課程游戲化和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課程游戲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均著重強調了游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如“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和“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游戲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課程游戲化理念下,學前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求教師將游戲與教學活動相結合,為幼兒打造寓教于樂的教育模式,使其在游戲中獲得豐富且有效的學習經驗,積累知識技能,從而實現“做中學、玩中學”的教育目標[1]。
(二)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要求及其作用
幼小銜接是當下學前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要求教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銜接觀念,并設計科學合理的銜接活動,以幫助幼兒獲取豐富的學習經驗,為未來的小學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幼兒園的教學模式和小學的教學模式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幼兒園的教學模式相對輕松、自由,而小學的學習模式則更具規則性。在幼小銜接階段,雙方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以提高幼兒對全新的學習環境的適應能力,幫助其順利度過這一階段,形成健康的心態,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
5—6歲的大班幼兒各方面能力相對較強,自主性意識得到充分發展。他們能獨立完成一定的學習工作和任務,對教師、長輩、家人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從年齡特點出發,該階段的幼兒自我評價能力正逐步發展,由“個別性評價”轉向“多面性評價”,思考內容逐漸全面;情感穩定性與有意性得到增強,能自我調節不良情緒并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自理意識與勞動能力顯著提升,既能實現“自我服務”,同時也能“服務集體”,團結協作意識得到發展[2]。從學習特點出發,該階段的幼兒思維仍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停留在表面;能獨立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并嘗試規劃自己的游戲活動,主體性和獨立性得到提升;在集體活動中,能主動地與他人交談;符號意識和前書寫能力得到發展,能書寫簡單的文字和自己的姓名。總而言之,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時,教師應從大班幼兒的具體實際學情出發,確保銜接教育的針對性,為幼兒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三、課程游戲化理念下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一)語言游戲——提高語言素養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應用與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良好的語言素養對幼兒未來小學語文學習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因此,教師應注重語言活動的開發,結合課程游戲化理念,為幼兒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可以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表達能力,為未來的語文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培養傾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語言游戲活動“一人一句話”。該游戲要求全班幼兒積極參與,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個故事開頭,每個幼兒為故事增添一句話,以接龍的形式,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一游戲活動需要幼兒認真傾聽他人的講話,理解并整合前面的人提到的故事元素,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合理的判斷,確保游戲的順利進行。在思考的過程中,幼兒的傾聽意識得到了發展,他們能認真、安靜地聆聽他人講述,理解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從而達成了銜接教育的目標。
在培養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看圖說話”游戲。在該游戲中,教師先出示幾幅適合幼兒觀看的漫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漫畫中的內容,分析漫畫中出現的人物、地點和事件。然后教師鼓勵幼兒將看到的元素串聯起來,使用合理的語言構建故事情節。這一游戲不僅能有效強化幼兒的語言邏輯思維,還能提升他們的表達意識,增強他們的語言素養,對幼兒未來的寫作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3]。
(二)數學游戲——夯實數學基礎
數學學科是小學教育的核心學科之一。良好的數感、幾何意識和空間感對幼兒未來的數學學習起著積極作用。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教師可挖掘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游戲中。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幼兒的數感,發展其幾何意識,并充分發揮游戲化教育的優勢,夯實幼兒的數學學習基礎,為其未來的理科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培養數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數學繪本構建游戲。以繪本故事《世界上最棒的禮物》為例,該繪本故事通過動物的數量變化,向幼兒展示了數字1—10和“□+□=10”的數理知識。如在故事中的第一頁中,出現了“1只長頸鹿”和“9只烏龜”,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點數烏龜和長頸鹿的數量,向其介紹“1+9=10”的概念。隨后,在每個新角色出現時,教師都可以引導幼兒點數數量,并向其介紹“10的組成”。這種有趣的繪本不僅能夯實幼兒的數學基礎,提高他們的數感,還能讓他們初步了解加法的概念,為未來的小學數學學習做好準備。
在培養幼兒幾何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游戲道具來強化幼兒的能力。例如,游戲“七巧板”可以幫助幼兒了解不同圖形的組合方式,如一個正方形可以分成兩個三角形,兩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通過這樣的游戲,幼兒可以在實際操作中了解幾何知識。此外,蒙氏教具“二項式”和“三項式”也具有顯著的教育效果。這些教具以立體幾何為基礎,讓幼兒根據盒子上的顏色將幾何體進行歸位。這是強化幼兒幾何意識、空間感的有效途徑,能充分發揮游戲化教學的優勢,使幼兒在玩耍中夯實數學基礎[4]。
(三)科學游戲——培養探究精神
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探究精神,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進行新知識的探索。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教師可以科學領域活動為基礎,為幼兒設計科學游戲活動,以自然現象和科學現象為教育素材,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良好的學習品質,更好地迎接未來的小學生活。
在科學游戲的構建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生活或自然中的科學現象,并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課程活動,使幼兒在游戲中掌握科學知識,在學習中提升探究能力。以建構區游戲為例,幼兒在玩玩具汽車時,教師可提出問題:輪胎的形狀可以是其他圖形嗎?可以是三角形的輪胎嗎?教師提出假設,引導幼兒圍繞問題展開探究。通過游戲活動,幼兒可進行實踐探索,了解有關“阻力”和“摩擦力”的科學知識,并形成“提出假設、驗證猜想、科學探究”的意識。這樣,幼兒在游戲中發展了探究精神,實現了學習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幼兒創造更多的游戲學習機會。如下雨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水坑中的倒影,通過翻閱圖書和查找資料的方式了解“倒影成像”的知識;關注季節變化,讓幼兒記錄溫度的轉變等。總之,教師應借助具有探究性的情境為幼兒構建科學活動,使他們在游戲中對自然現象展開探究,進一步強化其探究意識,為未來的小學學習做好準備。
(四)生活游戲——提升自理意識
在小學階段,教育內容更偏向于“智育”,對幼兒的自理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基于這一學習特點,教師可以構建生活化的游戲,以生活情境為游戲載體,發展幼兒“自我服務”和“服務集體”的意識,通過游戲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實踐技能,發揮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教育優勢,從而提高幼小銜接工作的教育實效[5]。
在生活化游戲的構建中,教師可以設計競賽類生活游戲,如“穿衣競速賽”,讓全班幼兒參與其中,每人準備一套服裝,以最快的速度穿戴整齊,用時最短的幼兒即獲勝。這一游戲能強化幼兒的自理意識,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構建常態化生活游戲,如根據班級人數將幼兒劃分成五個小組,開展值日游戲。在該游戲中,幼兒要扮演“班級管理員”的角色,維護班級環境、整理圖書玩具、維護班級紀律等。這一游戲不僅能幫助幼兒在“服務自我”的基礎上學會“服務集體”,提升自理意識及管理水平,還能強化幼兒的心理適應能力,對其未來的小學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五)實踐游戲——營造心理環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具有實踐性的游戲能快速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從而幫助其做好心理建設工作,使其在未來學習中快速融入新環境。大班幼兒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接收新知識的速度較快。在構建實踐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社區資源進行教育,帶領幼兒走進小學校園,在感知與接觸中幫助幼兒做好心理準備。
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帶領幼兒走進小學校園,并設計“找不同”游戲,讓幼兒說一說:小學教室和幼兒園教室有哪些不同?操場有哪些不同?課程表有哪些不同?你有什么感想?教師結合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展開討論,通過親身經歷與實踐感知來緩解他們心中的焦慮情緒,同時豐富他們對小學環境的認知,使他們在實踐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有效實現幼小銜接工作的教育目標。
此外,《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在構建實踐游戲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還可以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邀請家長帶領幼兒感知小學生活,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共同做好幼兒的心理建設工作。
(六)區域游戲——學會規劃活動
在學前教育中,教師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會在游戲活動前會給予幼兒一些幫助,提供游戲思路或游戲方向,以輔助引導的方式推動游戲活動的開展。小學教育則與之不同,其對學生的自主規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并做出合理的學習計劃,以形成獨立學習、自主構建的意識。由此可見,發展幼兒的自主規劃能力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任務。區域游戲是幼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幼兒自主游戲為主。在區域游戲中,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游戲區域,通過玩耍掌握全新的學習經驗與知識技能,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時,教師可以利用區域游戲的特性,在游戲活動的前、中、后期設置不同的問題,引導幼兒學會自主規劃活動,在不知不覺中達成銜接教育目標。
首先,在區域游戲開始前,教師應向幼兒提出有關本次活動的問題,如:你想要玩哪些游戲?準備和誰一起玩?有什么活動計劃?需要用到哪些材料?以此引導幼兒自主規劃,以討論的形式表述自己在本次游戲活動中的想法與計劃,從而初步培養幼兒的計劃能力。
其次,在區域游戲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幼兒的游戲過程,并根據他們的游戲狀態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如:現在進行到哪一步了?接下來要做什么?活動計劃有改變嗎?老師可以幫你做什么?根據幼兒的游戲進程進行提問,教師可以幫助幼兒梳理游戲問題和游戲方式,使幼兒的學習活動更具條理性和規劃性,從而進一步提升幼兒的活動質量,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規劃學習活動。
最后,在區域游戲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幼兒進行回顧和總結,教師還要結合游戲活動提出具有總結性的問題,如:在本次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有沒有達成自己的活動計劃?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對下次活動有什么想法?以此與幼兒進行互動,讓幼兒在講述中學會總結經驗、歸納經驗,并根據本次活動做好下一次活動的規劃,進一步強化幼兒的學習意識。
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教師應從傳統的“引導者”轉變為“提問者”。通過有效的師幼溝通,幫助幼兒學會獨立設計游戲過程并設定合理的目標。這樣能充分發揮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將教育工作融入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在玩耍中實現能力的提升,進而提高幼小銜接工作的實效性。
結語
本文基于課程游戲化理念,對大班幼兒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進行了簡要探討,立足幼兒學習實際情況和思維發展特點,提出了幾點可行的教育建議。幼小銜接工作是大班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游戲教學的價值,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構建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銜接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了解有關小學的信息,幫助幼兒做好心理建設工作,提高其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這樣才能發揮出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未來更快速地適應全新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趙軼晨,徐偉強.活動課程視域下幼兒足球課程游戲化開發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17):141-144,149.
鄒艷萍.自然材料在鄉村幼兒園游戲活動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師,2023(6):99-101.
孫文靜.幼兒園繪本閱讀游戲化組織的對策探討[J].智力,2023(17):167-170.
魏亞麗.民間游戲在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的應用路徑[J].基礎教育論壇,2023(11):90-91.
殷娜.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音樂教學策略探究[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3(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