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推進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踐行核心素養培育理念,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素養,文章從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入手展開深入探究,先簡要分析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性的意義,而后提出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策略,如科學預設問題、創新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探究、聯系熱點事件、強化評價反饋等。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教學;學習主動性
作者簡介:楊添敬(1993—),女,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道德與法治是我國初中教育中的關鍵學科,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塑造學生價值觀的重任。新時期,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各階段、各學科教師都能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應用新理念和新教學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依舊存在一些問題,而這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足有一定的關聯?;诖耍绾闻囵B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關注的焦點。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主動性是指個體按照自己制訂的目標行動,而不依賴外力推動行為的行為品質。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疏于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氛圍枯燥,導致學生不愿主動學習和探究,影響了教學效果。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通過有效的培養和引導,可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促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此外,通過自主探索、自主建構得到的知識更讓學生印象深刻,基于此,在具體情境中或任務驅動下,他們就能主動調動已有經驗和知識進行新知探索,解決各類實際問題,促進學習成效的提升。
(二)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價值觀念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引導的重要職能,其內容主要圍繞幾個核心主題展開,比如“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主題、“國情教育”主題、“法治教育”主題、“革命傳統教育”主題等,涵蓋范圍較廣、知識深度較深,涉及青春期身心特征、情緒管理、社交禮儀、社會公德、新時代歷史方位、新發展格局與總體布局、勞動觀與生涯觀等,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1]。在該種情況下加強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中,基于邏輯思維和法治理論看待各種社會事件,理解相關道德準則、法律法規,自覺認同、接受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得終身發展。
(三)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時,教師需要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比如采用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等。在該類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鼓勵者,需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素材,進行點撥指導。如此一來,學生主體地位凸顯,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更好地調動自身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鍛煉和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批判能力、協作能力,克服學習活動中的各種難題,發展綜合能力。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策略
(一)科學預設問題,鼓勵學生深入思考
若要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我探索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知識、已有經驗攻克難關,獲得新的認識和感受。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探索并不是漫無目的的,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能力水平,立足教材內容和遵循最近發展區原則,設置難度適宜的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盡快找準探索方向,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避免學生進行盲目、無序的探索,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以“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相關案例,以案例為依托引導學生思考未成年人可能會受到哪些傷害、為什么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怎樣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傷害等。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學生學習完基礎知識后,教師還可以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保護未成年人而實施的法律是否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2],從而鍛煉學生的批判意識和邏輯思維,使學生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置要遵循“難度適宜、貼合課程、富有意義”這三個基本要求,問題不能過于復雜,最好能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關聯,讓學生找到主動探究、主動思考的落腳點。此外,教師設置的問題要與課程和教材內容緊密關聯,明確預設性問題是服務于課程教學的,要與教學主題、教學目標息息相關,要富有一定的教育和思考價值,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和認知矛盾,使之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思考中。
(二)創新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氛圍
富有趣味、富有價值的教學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進而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但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方法單一、模式落后的問題,易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亟須教師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對此,教師可以適當運用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翻轉課堂等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主張以生動形象、直觀具體的場景為依托,營造沉浸式的體驗氛圍,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和感受,使其深入理解教材知識內容。以“延續文化血脈”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播放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運用聲畫并茂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其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沉浸式的氛圍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2.任務驅動法。在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學生需要充分理解任務的內涵,為完成任務而努力,而教師則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及時為學生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材料、信息,適時給予點撥。以“做網絡的主人”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調研類任務,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調查身邊同學的上網情況、上網行為,制訂“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表”等。這樣不但能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還能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
3.翻轉課堂。教師可以將基礎知識內容制作成畫面精美的課件、微課視頻,鼓勵學生在課前主動學習,并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小組合作是當前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探索和知識學習,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中有所收獲、感受喜悅。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為學生只有進行分工、各司其職,發揮各自的能力,通過互相協作才能完成小組任務?;诖?,教師應當加強對小組合作探究法的應用,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為學生分組時,教師既要考慮學生既有的學習水平、邏輯認知能力,也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傾向,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基本思路進行分組,幫助學生在組內創造互幫互助的良好環境,在組間營造比追趕超的良好氛圍,使小組合作探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秧田式的班級座位分布方式,基于面對面交談的方式安排座位,促進學生協作探究。在后期的成果共享環節,教師還可以采用弧形、馬蹄形座位等布局形式[3],通過創造開放自由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還要鼓勵各個小組的學生科學分工,分配好資料收集、文案編撰、表達發言等任務,督促他們在相互配合中完成任務。以“樹立防范意識”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將火災逃生、遇險呼救等知識拆分成具體可行的任務內容,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相關知識,并在全班面前以情景劇、演講等形式展現成果,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小組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協作的重要性。在小組探究結束后,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反饋,以激勵學生。
(四)聯系熱點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特征,涵蓋了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諸多內容,涉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關聯甚密。基于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時,可以立足課程內容收集現實案例和熱點事件,激活學生已有經驗和記憶,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發表看法。
以“遵守規則”一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4],引導學生思考該事件發生的原因、生活中是否還有類似不遵守規則的事件發生及其造成了何種后果、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等。讓學生基于熱點事件進行課程學習,有助于激發其學習主動性,使其積極展開討論,從而理解規則的重要性,養成關心社會熱點、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的良好學習習慣。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要有意識地擴大信息搜索面,通過多種渠道收集可用的熱點素材,將素材整合好,分類存放,在教學中適當融入。需要注意的是,熱點事件的選擇需要兼顧時效性和教育價值,所以,教師要定期更新案例,避免老生常談,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師最好選擇學生熟悉的話題,選擇能引人深思、催人上進的熱點事件,并根據實際需求進行篇幅調整,使熱點事件更好地服務于課程教學,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五)注重學法指導,突出學生主體價值
學習主動性的培養是一個持續、長久的過程,教師在激活興趣、鼓勵引導的基礎上,還要重點開展學法點撥,讓學生在實踐鍛煉中掌握學習方法,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其獲得成就感。學法的指導可以分三個階段進行。
1.課前環節。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主動預習的良好習慣,綜合利用圈點勾畫、摘錄提問、列提綱等方式掌握知識框架[5],結合微課視頻、導學案等深化理解,找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具體學習方向,對復雜問題、重難點問題及時進行標記,為后續的聽課活動做好準備。
2.課中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聽講、主動思考,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邊聽邊想,對不理解的內容及時記錄、及時提問和解決。
3.課后環節。教師要鼓勵學生及時進行復習總結,如利用思維導圖對本課所學內容進行整合匯總,確定一級標題、二級標題內容,將零散的知識依次存放到條理清晰的框架之中,強化記憶。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就課后練習中的錯題、難題,主動制作錯題集,將錯題匯總起來,經常翻閱。教授學生學習技巧、學習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意識,培養其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好習慣,為其終身發展、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六)強化評價反饋,提升學生的自信
自信是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擁有自信的學生可以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會表現得更積極和主動,更傾向于調動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全面、有效的發展?;诖耍谂囵B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成績至上”的錯誤理念,多元化、多角度評價學生的表現,幫助學生形成全面、客觀的自我認識,鼓勵其主動認識和挖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提升自信心。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優先使用贊賞性語言,肯定學生主動發言、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良好品質,運用正強化方式鞏固學生的主動性優勢;對于學生暫時的不足與短板,要慎用批評性語言,可以嘗試將批評轉化為期待,鼓勵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在評價方法上,教師要綜合運用持續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如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借助文字、照片等記錄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精彩表現,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在評價主體上,可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融入同伴評價、自我評價,提高評價反饋結果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友善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寬松有序的學習氛圍,使之克服膽怯、勇敢探索、勇敢發言,增強學習主動性。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因此,教師要立足教材內容進行問題的預設,引導學生找準探索思考方向,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由、開放的探索環境,同時加強小組合作、聯系熱點事件、強化評價反饋,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胡紅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策略分析[J].求知導刊,2022(33):98-100.
余琦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路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261.
張雪香.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分析[J].家長,2020(27):39-40.
胡晨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28):23-24.
任婉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