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備受重視。落實“雙減”政策,作業設計是核心。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數學能力水平出發,關注作業設計的科學性、趣味性和深度,創造相對自由的發展環境,為學生數學能力素養的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雙減;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劉筠雯(1995—),女,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倡導教師廣泛地熱愛學生,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雙減”政策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正是對“愛滿天下”教育思想的繼承和延伸,反映了新時代對小學教育的新要求。具體到小學數學教學領域,廣大教師應始終立足于教育實際,從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優化數學作業的布置方式,積極探索有效途徑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一、控制作業完成時間,提高作業設計科學性
(一)對作業量進行分層設計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處于初步接觸系統數學知識學習的階段,在思維基礎和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面對相同的作業任務或作業量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對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以“愛滿天下”思想為指導,關注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依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對數學作業進行層次化設計,確保所有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學有所得,從而提高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以“有余數的除法”的作業設計為例,本課要求學生掌握余數除法的運算方式和相關規律,在計算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力和數感。立足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首先結合低年級段小學生運算基礎較為薄弱、對除法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別的實際情況,對班級學生進行科學的層次劃分。對于能力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以課本數理知識和簡單運算練習為主,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空間進行知識銜接;對于能力水平一般的學生,教師需要結合有余數除法的運算規律,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簡單拓展,引導學生關注除數和被除數擴大或縮小的情況下,商和余數的變化規律,并將其整理成文字形式;對于能力水平較強的學生,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完成課堂練習、尋找生活中運用余數解決的問題為課后作業,拓展學生知識面[1]。
減少作業量、控制學生作業完成時間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首要環節,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中突出“生本位”,以層次化作業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
(二)多元作業形式,調動學生興趣
小學生處在培養興趣愛好的關鍵時期,面對感興趣的作業形式往往具備更強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從豐富作業類型的角度入手,針對不同學生的能力特點和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
以“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的作業設計為例,本課要求學生掌握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了解數學調查研究的內容,奠定統計數據的知識基礎。本課綜合與實踐環節以“了解你的好朋友”為主題,小學生對其興趣較高。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抓住學生心理,為學生提供三種形式的作業選擇:(1)與身邊的同學針對一個調查問題進行交流,匯總數據;(2)學習課本案例,把課本中的調查要素換成朋友感興趣的內容;(3)將調查對象向外拓展為老師、家人等,體驗調查對象差異所帶來的數據差異。這種形式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進行選擇。
部分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形式相對單一,影響作業設計的實際效果,因此,教師必須關注興趣導向,以自主性為切入點縮短學生作業完成時間。
(三)家校聯動,減輕學生負擔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在自制力和專注力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出現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需要家長的監督和引導。針對當前部分數學作業設計忽視家校聯動作用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控制作業量和作業完成時間的基礎上鼓勵家長參與到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來。一方面通過布置特色數學作業,為學生和家長創造更多交流機會;另一方面通過有效溝通,引導家長對小學生進行監督和鼓勵,進一步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以“觀察物體”的作業設計為例,本課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了解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明確從一個角度觀察物體時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和思維能力。學生在課上學習了相關知識,但在課下鞏固環節,教師需要與家長配合,檢驗其學習效果。從這一實際出發,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需要家長參與的作業,讓小學生在家長的監督和配合下,對家里的書柜、冰箱等長方體進行觀察,并簡單繪制三視圖。家長需要記錄學生觀察角度并將相應圖形標記出來,與學生共同完成特色數學作業,在家校聯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空間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向家長滲透“雙減”政策理念,引導家長關注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共同為學生創造自主的學習和發展空間,將“愛滿天下”思想融入家庭[2]。
家庭是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主要環境,家長在學生課后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需從家校聯動角度出發,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二、滲透核心素養理念,提高作業設計深度
(一)數學文化在作業中的滲透
小學生對數學文化的了解和接觸機會較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也難以深入探究某一文化理念。從這一實際出發,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立足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將數學文化、價值符號等要素滲透在作業設計中,引導學生建立起知識學習和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拓展學生知識面。
以“軸對稱圖形”的作業設計為例,本課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繪圖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含義和特征,明確尋找對稱軸的方法,并對軸對稱圖形的數學美感具備簡單認識,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小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的軸對稱圖形較多,但對背后的數學文化和圖形美感缺乏了解。立足學生實際,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閱讀為主要內容的數學作業,在授課前為學生整合關于軸對稱數學文化的資料或文章,要求學生結合數學課本知識內容進行材料閱讀,明確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是數學文化與數學美感的重要體現。這種方式能夠實現知識教學和文化理念滲透的有機結合,建立起圖形知識、數學文化和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不僅要強調學生的知識基礎,還要關注數學文化等要素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引導教師將數學文化滲透在作業設計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數學思維在作業中的滲透
部分數學教師過度關注學生數學知識基礎和運算能力,忽視了多元化作業形式在拓展學生數學思維上的重要作用,這不利于“雙減”政策的進一步落實。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從數學思維與數學作業的融合角度進行創新思考,為學生提供更多舉一反三、運用知識的機會,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
以“找規律”的作業設計為例,本課要求學生在觀察、運算的過程中找到數字排列或計算的相關規律,提高運算能力和數感,對接的核心素養目標是活躍學生數學學習和探究思維,使其初步建立規律意識。在完成基本知識技能教學后,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對數字規律不夠敏感、缺乏思維訓練的實際情況,提前整合網絡教育資源中與本課時相關的數學材料,為學生設計一個專項思維訓練作業,不僅要關注學生尋找數字規律和運算的能力和速度,還要關注學生閱讀數學材料的能力和技巧。除了專項思維訓練,教師還可以提高作業設計的開放性,引導學生運用數字規律知識,自主設計3—5道題目,在第二天上課時與同學進行分享,通過這種方式集中訓練學生數學思維,實現數學思維和作業設計的有機統一[3]。
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對學生成長和發展起著積極促進作用,要求教師必須滲透數學思維教育,擴展作業深度。
(三)數學語言在作業中的滲透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數學語言包含了數學概念、術語、符號等要素,掌握數學語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還能夠提高學生反應能力和思考速度,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教師要關注數學語言在作業中的滲透,幫助學生熟悉數學語言,突破在閱讀數學材料和解答數學問題上出現的難點問題。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作業設計為例,本課要求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概念、面積和體積計算方法,并運用相關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本課包含了圖形語言、概念語言和符號,因此教師在設計本課作業時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正方體和長方體,運用字母進行標注,并將相應的數學公式以數學符號的形式列出來,或以特殊符號的形式標注題目中的關鍵詞,實現數學語言與教學內容的深度結合,促進學生數學素養持續發展。
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要注意數學語言的轉化,幫助學生培養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習慣,提高學生應對數學材料、分析數學題目的能力。
三、創新作業布置形式,提高作業設計趣味性
(一)將實踐活動和數學作業相結合
小學生思維較為活躍,在趣味性教學實踐活動中能夠表現出更強的自主性。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可以充分結合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關注數學實踐活動的創新設計,既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又要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發展,落實“雙減”政策和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要求。
以“統計”的作業設計為例,本課主要講解復式折線統計圖,在前期知識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具備一定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要求教師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數據收集、分析和運用的能力。五年級小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對統計知識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基礎,為結合新知識開展實踐活動提供了切入點。從學生知識結構出發,教師可以在教授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基本知識后,結合該統計圖的使用情景,設計一個以“生活中的數學”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課本和教輔資料案例中選擇一個問題,運用統計方法進行實踐,將收集到的數據以表格、統計圖的形式呈現出來進行分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通過這種方式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發揮數學作業的鞏固和促進作用[4]。
將實踐活動和數學作業相結合是新時代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必然要求,教師要始終立足學生能力實際,推出形式多樣的實踐性數學作業,促進學生能力素養同步發展。
(二)將探究活動和數學作業相結合
數學探究活動是拓展學生學習思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重要途徑。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充分發揮探究活動在數學特色作業中的重要作用,結合知識內容布置多元化探究任務,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深化對某一知識理念的認識,提高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科學性。
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作業設計為例,本課要求學生掌握正反比例的判斷方式和運算方法,利用正反比例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本課內容較為復雜,六年級小學生初步接觸比例知識,容易出現疑難問題。從這一實際出發,教師可以將作業設計與探究活動相結合,科學設計本課教學課時,在第一課時教學結束后為學生設計一個以“正反比例的聯系和區別”為主題的數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詢問教師等方式,解決初步學習和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深化對正反比例關系的理解和認識,并形成專題探究報告,為進一步判斷正反比例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夯實基礎,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除了將實踐活動和探究活動相結合,教師還需要注意對學生作業的科學評價。“雙減”政策不僅僅是減少學生的作業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有限的作業量中實現素質拓展,發現學習問題。因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整體表現,對班級數學作業的評價體系進行完善,為不同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
良好的探究習慣和學習思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還能夠提高學生面對復雜知識內容的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素養持續發展。
結語
小學生是數學課堂的主體,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在作業設計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既要立足教學目標,又要結合學生實際。一方面,通過學生能力水平分層和家校聯動,提高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另一方面,通過數學文化和數學思維的滲透,提高作業設計的深度;還要從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提高數學作業設計的趣味性。通過以上措施,從多個維度優化數學作業設計,對接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推動“雙減”政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落實。
[參考文獻]
黃慶松.“雙減”政策視域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江西教育,2022(8):52-56.
李雪芬.“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2(3):46-47.
顧云.“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2(4):77-79.
梁卓華.“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學困生作業設計的轉變策略[J].天津教育,2022(1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