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工學一體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它將學習和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和應用所學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工作實踐來鞏固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適應行業和企業的需求,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文章以泗陽中等專業學校為例,結合“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強調“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對市場驅動背景下“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策略進行深入研究,旨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校企合作;市場驅動;“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1-0129-04
近年來,技工院校大力推行“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實現學生“入校即入企、畢業即就業”,著力培養契合行業產業用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泗陽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泗陽中專”)認真貫徹落實各級文件精神和要求,堅持以學生能力提升為中心,以對接企業需求,以工學一體化課改為主線,以學院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不斷邁向改革深水區,打造“技能泗陽”品牌[1]。
2022年3月,人社部印發《推進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下文簡稱“《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間將以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為基礎,在全國技工院校大力推行“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這為技工院校持續推進“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指明了目標和方向[2]。“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將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融為一體,培育德技并修、技藝精湛的技能型勞動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養方式。
1.推進“工學一體化”是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本質要求
趙志群教授通過對全國5個制造業相關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測評發現,“工學一體化”最突出的成效,就是大幅提升了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這也在許多試點院校的改革與實踐中得到了印證。“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實施,能夠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操作技術水平,豐富其實踐經驗,為他們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3]。
2.推進“工學一體化”是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人才的客觀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戰略規劃全面開啟的新時期,需要數量龐大的高質量人才作為有力支撐。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數量嚴重短缺、人才結構失衡、就業結構性矛盾尖銳等問題日益突出[4]。針對這一現狀,“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全國技工院校“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技工院校校企融合辦學、提質培優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3.推進“工學一體化”是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內在要求
圍繞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辦學,是技工院校立校的兩個基點,堅持培養高技能人才與推進創業就業并重,是技工院校發展的基本定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工院校一直關注和支持社會基礎勞動力的發展,為廣大青年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機會,體現技工院校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5]。“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正是技工院校在新時代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中的積極回應。其核心是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實現對技能人才的培養,使之適應產業行業的實際發展需求,這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勢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技工院校打造品牌辦學特色的內在要求。
在“十四五”戰略規劃全面開啟的新階段,泗陽中專積極踐行人社部提出的構建“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營造“技能成長、技能育人、技能報國”的良好氛圍,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泗陽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6]。
1.構建“工學一體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重要抓手,工學一體化中的“學”,不僅是學專業知識,還包括學實踐知識、學工作。泗陽中專依據人社部《一體化課程開發技術規程》,結合省級精品課程評審標準和校企引領的專業建設規劃,積極構建“工學一體化”課程體系。
(1)推動課程標準落地和實施。近年來,泗陽中專緊緊圍繞“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這一主題,根據人社部的相關政策要求,積極開展“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目前已有機電一體化技術、計算機應用與維修、機械設備維修、汽車維修、烹飪等5個專業實施“工學一體化”教學,取得積極的成果。
(2)開展專業課程建設。“工學一體化”課程應該包括相應的專業基礎理論,這是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基礎。因此,在打造“工學一體化”課程的過程中,泗陽中專一方面按照人社部最新頒布的《國家技能人才培養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開發技術規程》的要求,通過企業實踐專家研討會、現場考察、頭腦風暴等方式,搜集與分析相關專業崗位職業活動信息,明確典型工作任務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形成典型工作任務表,構建基于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對接和崗位職業關鍵能力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實現從工作領域向學習領域的轉化[7]。另一方面,對標國家職業標準,在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基本原則基礎上,構建專業基礎與技能教學相互融合發展的課程鏈,形成“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體系。
2.開發“工學一體化”教學資源
《方案》中提出的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創新教材形態,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式教材的要求非常重要。泗陽中專通過組織職業調研分析、提煉典型工作任務,開發“工學一體化”教學資源,包括教案、課件、微課、習題等,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更多便利[8]。
(1)共建基于工作崗位的課程資源。一方面,學校建立“工單化”實踐資源網絡平臺,篩選機電、計算機、農產品、食品等企業實戰項目,基于工作過程、工作任務和崗位評價,對生產實踐案例進行加工轉化,形成專業實踐項目資源、課程資源。另一方面,編寫基于工作情境的教材,內容注重實用性和實踐性,形成教學資源,促進“工學一體化”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
(2)搭建“一平三端”專業數字教學資源平臺。泗陽中專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教學平臺、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搭建“一平三端”專業數字教學資源平臺。“一平”指的是云端平臺,負責提供各類服務,包括教學資源的存儲、管理和分發等;“三端”指移動端、電腦端和電視端,可以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學習需求。“一平三端”專業數字教學資源平臺建設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學的發展和創新,其優勢在于學生可以隨時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現已上線8個專業、23門課程,包含教學活動方案、教學課件、微課視頻等。
3.運用“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
(1)辦好現代學徒制班。辦好現代學徒制班,不僅能進一步促進學院畢業生高質量就業,而且能帶動行業、企業參與學院人才培養全過程,持續深化“工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泗陽中專在推進現代學徒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培養模式。其一,堅持引企入校育人和入企實習育人相結合構建校企合作育人平臺,融合學校教育與企業經營、課程教學與崗位培訓,創新實踐“校企一體、雙元合一”的校園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解決現代學徒制試點中企業難尋、課程難銜、師傅難聘、管理難融等問題。其二,堅持“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滿意為目標”,積極探索“學徒培養———學生員工一體化“”訂單培養———入學就業一體化”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利用場地、師資、資源、項目等合作構建育人平臺,形成“1個學校+1個校企連接體+N個企業群崗位”工學結合育人框架。其三,與企業、學生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師徒結對協議》《企業用工協議》等三方協議,明確學生、學員雙身份,同時構建“小組半周雙輪換”工學交替機制。學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企業崗位輪訓,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以半周為周期進行工學交替,每年有250余名學生開展半周雙輪換產學實踐,在多個崗位進行輪換實踐,保障工學結合實踐落地,真正實現學生“入校即入職、畢業即就業”。
(2)創新應用教學方法。泗陽中專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致力于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的創新實踐,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實踐技能,并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力。例如,通過項目化定制課程,開展“研學旅勞一體化”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和服務鄉村振興的熱情。
(3)組織開展崗位實習。崗位實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實踐方式,對于技工院校學生來說,這不僅是他們能夠獲得實際工作經驗的機會,也是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場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專業技能,同時也能培養出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合作精神。開展崗位實習是技工院校實施“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措施,是培養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科學創新精神和熟練專業技能的重要環節。
例如,2021年3月,學校焊接加工、數控加工、汽車維修和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94名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赴江蘇常熟和昆山,按照專業對口原則分別到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崗位進行頂崗實習。為確保學生學習、生活需求,每個企業都派駐廠教師負責跟蹤管理。在為期一周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從工作中學習、在企業中體驗的過程。他們在真正的“工作”中,完成了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其心理適應、社會適應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再如,2023年1月29日,泗陽中專150名學生赴南京仕達利恩光電科技公司進行專業頂崗實習活動,通過工學交替、崗位實習的方式,學生將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結合起來,這種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與就業市場接軌。
(4)創新學業評價體系。創新學業評價體系是一項復雜但非常重要的任務,可以更全面、更公正、更有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其一,建立基于企業業績的學業評價機制。將企業的晉級考核制度引入到學生評價體系中,定期開展晉升評價考核與答辯,并與學生運營津貼掛鉤,以激勵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任務和項目。其二,建立學分替換機制。一方面,采用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的學生評價手冊,將學生在現代學徒制實踐過程中的業績作為學業評價的依據,以業績替換成績。另一方面,制定理論課程、專業技能、崗位能力、項目運營、項目業績、團隊協作、職業態度等七維度評價指標,形成可視化的學生積分業績報告,實現學生職業培養標準化管理。
4.建立“工學一體化”實訓基地
《方案》明確提出技工院校應通過新建、改造等方式,科學設置軟硬件教學設備,建設滿足“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所需的實訓基地。為了切實促進“工學一體化”課程的實施,泗陽中專立足專業特色,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打造理實一體、產教融合的一體化實訓基地。
(1)建立校內實訓基地。近年來,泗陽中專攜手企業改造校內實訓基地,共建立96個實訓室,配備智能制造系統集成、DMG五軸聯動加工中心、ABB工業機器人、西門子S1500控制器等先進設備和系統,總價值9000余萬元。先后建成機電技術、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省現代化、京東產教融合實訓基地3個,真正實現工學一體化。
(2)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借助泗陽縣“校校協作”南北掛鉤項目,泗陽中專與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合作,通過搭建合作實訓基地,推進資源共建共享;依托校企合作,已建成汽車運用與維修實訓基地、計算機應用實訓基地等,培養適應市場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生在學期間,一部分時間在學校,一部分時間在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工學交替、理實結合,共同培養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5.建設“工學一體化”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建設是“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能否落地的關鍵,是支撐技工院校向更高規格、更高水平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實踐水平,才能提高課堂效果,切實推進教學改革出成果。因此,近年來,泗陽中專結合學校發展規劃和發展定位,通過校企合作,共建企業師傅駐校工作站和學校教師駐企工作站,解決師傅難聘的問題,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為“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奠定基礎。
(1)建立多元化雙導師機制。1)建立雙導師遴選機制。制定《企業師傅團隊遴選考核辦法》,組建以學校教師、企業骨干及行業骨干共同構成的雙導師隊伍,綜合采用面試、試講、業務考核等方式,選拔企業優秀高技能人才擔任師傅,組建專業項目師傅團隊,同時創新“導師共享”方式,解決“一對一”師徒之間時間沖突、學習范圍有限等問題;制定《小師傅培養遴選辦法》,遴選小師傅后以合伙人的方式組建項目管理團隊,負責團隊成員職業技能輔導。2)建立雙導師考評機制。以考核為引導,建立完善導師及學生雙向評價“三個一”考核機制,每月進行一次點評打分,每個學期進行一次總結排名,每年召開一次展示交流座談會,推動“雙導師制”落實落地。3)建立雙導師激勵機制。將企業“師傅”引入學校兼職教師管理體系,明確“師傅”的責任和待遇,企業“師傅”承擔的教學任務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機制,享受學校工資津貼。同時,學校教師負責的企業生產項目納入員工績效考核機制,享受企業工資津貼。此外,將學校教師的企業實踐和技術服務作為職稱考核的重要依據,以此激發工學結合過程中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2)校企合作的校本培訓。教師的成長,離不開科學的培訓工作。在“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泗陽中專采取“四輪驅動”(國家級培訓項目工程、青藍工程、假期充電工程、強師工程)的方式,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利用泗陽縣眾多企業資源,通過入企研發、實崗教學、指導實訓等形式,提升教師的“工學一體化”教學水平。
近年來,泗陽中專緊密圍繞職業教育發展新常態,堅持新發展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深化內涵建設,積極探索和實踐“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實踐證明,市場驅動背景下的“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需要從課程體系、教學資源、教學模式、實訓基地、建設教師隊伍等多個方面展開。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實踐這一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杜小林.三級職業技能競賽體系下專業賽學結合機制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3,25(04):75-80.
[2]張志新,徐小琴,楊巍等.行動導向教學:認識、實踐與對策———對7省市650位中職專業課教師的調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5):33-41.
[3]劉曉蓉.“工學結合”視角下中職高效體育課堂的建構———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0(15):64-69.
[4]顧德仁.企業主導的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與評價———以“遠志電梯工匠涵養班”為例[J].江蘇教育,2020(36):39-44.
[5]王晶晶.高職藝術類院校“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0(03):79-83.
[6]郭會玲.創業實踐型工學結合模式探索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9(10):7-10+19.
[7]譚維奇.契合“工業4.0”發展機遇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8,27(03):52-55.
[8]張智輝,韓志孝.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2): 52-54.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Market Driven Background
———Taking Siyang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s as an Example
Li Juan
(Jiangsu Siyang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s, Siyang 223700,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is a very effec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at closely integrates learning and work, allowing students to learn and apply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ir work, while also consolidating and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through work practice. This training model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takes Siyang vocational school as an example, comb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market driven background, aiming to optimiz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marketdriven;"integration ofengineeringand learning"; talentcultivation;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