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祺佳
摘要: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深刻而又豐富,教師深刻把握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育人價值,對于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偉大建黨精神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價值意蘊,探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藩籬之困,指出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加深教師思想政治認識、拓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形式、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平臺、構建“一院一品牌”和“一專業一特色”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是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進路,以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關鍵詞:高校;偉大建黨精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3-0025-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2022年度湖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師范類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路徑研究”(編號:XH2021298)、2021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研究”(編號:ZLGB2021244)、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編號:22C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能夠不斷推進課程思政內涵式發展,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提高育人實效性。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1]。偉大建黨精神凝聚著革命先輩們的精氣神,是紅色基因的生動反映,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與課程思政的內生融合是形成“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有力突破點,能夠更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1.偉大建黨精神“喚醒”課程思政的育人初心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不僅創造了人的物質世界,也創造了人的精神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如何培養青年成長成才,是課程思政最為重要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可謂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一百多年前,無數的革命先輩鑄就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可以喚醒課程思政的育人初心。高校要突出人文特色,而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知識技術層面的學習。學習的獲得感、幸福感,往往來源于精神世界的滿足和升華。課程思政不僅是課程知識的直接傳遞,更是一場靈魂和人格意義上的“喚醒”。高校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既要突出課程育人的理論深度,又要強調課程育人的實踐溫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教育、人格教育。
2.偉大建黨精神滿足課程思政的育人需要
課程思政是一種建立在其他課程基礎上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和理念,不同課程自身特殊的屬性決定了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的差異。偉大建黨精神作為黨的精神之源,內涵豐富,跨越百年卻歷久彌新。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理想和真理的追求、鮮活的英雄事跡、厚重的家國情懷等,與課程思政育人內容同根同源,能夠滿足課程思政育人的多層次、多結構、多樣化的需要。高校要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思政中,使課程思政的價值取向與思政教學目標協同一致,打破各類師范專業課程的隔閡,以具有教育性的教學內容供給學生的多樣需求,推動課程思政教學形式不斷創新發展,增強課程育人實效性,有效解決思政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孤島”困境、“兩張皮”等現象,進而推動課程思政的高質量發展。
3.偉大建黨精神促進課程思政的知情意行統一
部分西方不良思潮的滲透,使得一些網絡流行語缺失道德內涵,甚至導致個別大學生主流意識淡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2]高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如果僅靠思政理論課教學,難以真正實現道德知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知情意行統一。而通過引入“沉浸式”體驗的模式,可以促進課程思政教學從一維認知轉變為三維互動。例如,各專業教師課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偉大建黨精神主題演講、紅色家書品讀、革命歷史題材情景劇表演、歌謠吟誦等實踐活動,也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博物館或革命英雄故居扮演“講解員”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情景交融中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文化自信與自覺,在情景體驗中有思有悟,豐富精神世界。“沉浸式”體驗可以拓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廣度、深度和溫度,發揮校園、企業、社會等多元融合的聯動效應,以構建長期穩定的一體化實踐育人模式。
4.偉大建黨精神搭建起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的橋梁
“偉大建黨精神是百年黨史的價值凝練與理論深化,是青年學子學習黨史的精髓所在。”[3]偉大建黨精神中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正確歷史觀教育等能夠為青年大學生提供精神的榜樣范式,這與思政課程致力于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價值追求和教學目標相契合。思政教師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堂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同的專業課程、不同的教育條件下,思政教師要采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充分發揮偉大建黨精神激發學生情感、滋養學生心靈的作用。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思政中,有效體現了課程目標的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能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頻共振。
1.認識尚淺:課程思政存在形式主義現象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各高校要重視課程思政的實施。課程思政實施的范圍較大,有高職生課程、本科生課程、碩博研究生課程。當前,大多數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有部分高校在課程思政方面存在形式主義現象。一些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目標的協同關系,單純地把課程思政當成一項意識形態工作,也沒有結合所教專業去挖掘適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缺乏有效融入,沒有真正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對高職育人的質量要求更為嚴格,課程思政育人實效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更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因此,高校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觀念亟須轉變,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仍需進一步提高。
2.能力不足:課程思政教學水平亟待提升
課程思政的主導者是專業課教師,教師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師范院校以人文類課程為主要特色,這些課程背后蘊藏了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但是部分教師缺乏深入思考,對思政教學內容不夠了解,對于課程思政教學選擇哪些思政元素、如何有機嵌入、課堂闡述到什么程度尚不夠清晰。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部分專業課教師對教學內容考慮較少,缺乏研究,還需要繼續打磨。因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專業背景存在差異,部分專業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不夠高,還有一些專業課教師處于職業倦怠期,缺乏主動學習和探索精神,錯誤地認為利用空閑時間去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能給自己的工作帶來直接的效益。傳統的專業課教師一般采用“填鴨式”的單向度灌輸方法,沒有完全激發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性,教學效果較為生硬、空洞。這就導致專業課教師上課時心里越來越沒底,越來越“無感”,甚至產生連鎖反應。這與課程思政的育人初衷背道而馳,說明課程思政師資隊伍亟須優化,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水平亟待提升。
3.話語不統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存在阻礙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是一對具有高度關聯性的概念,兩者具有相同方向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條件。思政課程屬于顯性教育,而課程思政則屬于隱性教育,構建大思政格局需統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作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著相同的育人環境和育人目標,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有些專業課教師認為只要指導學生在校期間拿到各類獎項、畢業后找到心儀的工作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并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與他們的教育教學和職業發展沒有任何關系。在育人制度上,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各備各的課,缺乏集體備課制度、融合教學評價制度、教研激勵制度以及教學反饋制度等。在專業性的闡釋上,專業課教師與思政教師存在一些差異,導致在課程思政內容的選取與設計層面存在一些爭議,存在“各說各話”的情況,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判斷。
4.頂層設計不完善:缺乏系統、全面、特色的制度框架和路線圖
頂層設計能夠有效引領課程思政建設方向,直接決定著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但根據調查發現,部分高校缺乏規范的課程思政建設小組,缺乏科學的組織規劃。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和要求應該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各專業教學設計要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總結符合本專業的協同育人方法、心得等。但部分專業課教師因缺少針對性的課程思政專項培訓,對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和育人理念了解不深,無法從容自信地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這就導致部分專業課教師逐漸將其視為一項形式化的工作,并沒有真正提高課程思政的育人質量。還有部分高校存在著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制度不完善的問題,缺乏系統、全面、具有特色的制度框架和路線圖,未制定考核評價制度,也沒有完善的考核和監督制度。
1.提高思想認識
教師是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重點,要培養更多具有偉大建黨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需要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提高思想認識,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思政。首先,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要將偉大建黨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引導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謂責任重大,同時也充滿各種風險和挑戰。其次,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要牢記教書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以知識教育人、改變人、成就人。黨史學習教育是“四史教育”的重點,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要通過學習黨史,領悟黨的性質宗旨,研讀黨的理論知識,回顧黨的光輝歷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要堅守黨的初心和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的初心,將專業知識和黨史理論結合起來,在學生心中播撒紅色種子,傳承紅色精神,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筑牢學生信仰的根基。
2.拓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形式
一方面,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思政中,要結合每門專業課程的特點。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要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效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全過程,并采用案例式、探究式、沉浸體驗式、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形式,講好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內涵。比如講到“小學教育學”課程內容的時候,可以融入“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精神,注重挖掘百年黨史中的人民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生平事跡,要向學生講清楚作為師范生應當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和情感溫度;“高等數學”課程屬于理科課程,可以把無數為追求和堅守馬克思主義真理而不懈奮斗的黨史人物作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進一步探索知識的奧秘,這有助于“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另一方面,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中,要發揮偉大建黨精神的社會影響力。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可組織師范生參與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黨情民意、基本國策,投入到地方基層服務事業中,用青春書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寒暑假,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紅色舊址,如參觀南方抗大———塘田戰時講學院、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等。這樣的實踐教學形式,能使學生深刻領悟“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內涵,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3.建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高校要建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平臺,促進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深度交流,鼓勵專業課教師積極參加思政課教師關于“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研究,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能力。高校要完善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集體備課制度,并以“偉大建黨精神”為主題讓他們進行專題研討。高校要開辟“偉大建黨精神”論壇,由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共同圍繞“偉大建黨精神”制定每期議題,并向學生發布討論作業,教師及時回復和反饋,提高學生學習偉大建黨精神的積極性。高校要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新媒體,利用新媒體的特點與優勢傳播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讓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為學生講好中國共產黨“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真誠、不負人民”的故事,以提升立德樹人的實效性。
4.構建“一院一品牌”和“一專業一特色”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在“大思政”的環境之下,部分高校已經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課程思政體系,且頗具成效。但是應該看到,每所高校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特殊情況,還需要其構建“一院一品牌”和“一專業一特色”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因此,如何找到切入點和有效的抓手,成為了許多高校課程思政的難點所在。高校黨委要充分發揮教育教學改革的風向標作用,調動各學院教師黨支部在主題黨日活動中開展“偉大建黨精神·說課分享”活動,鼓勵各支部委員、教師黨員帶頭在黨支部活動中分享課程思政經驗,圍繞各專業特點打造支部“紅色”方向。要通過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黨支部活動,實現黨建和育人的有機融合。
各學院要把立德樹人的要求細化到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如學前教育學院的教師可以運用生動的案例、豐富的幼兒戲劇活動,講述黨史中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藝術學院的教師要結合當地的黨史,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模式,在傳播藝術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藝術教育”“民族振興”與“青年擔當”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機融入每門課程,真正讓每位教師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
綜上所述,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要堅持以偉大建黨精神培根鑄魂,加快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構建“大思政”格局,充分發揮“三全育人”的功效,助力當代青年深刻認識民族復興歷史偉業進程中的責任與擔當。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融入偉大建黨精神,能提高課程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溫度,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深化課程的時代意義,進而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光明日報,2022-10-26(04).
[2]羅碧瓊,唐松林.加強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落實(有的放矢)[N].人民日報,2021-09-02(09).
[3]戴佳朋.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8):3.
[4]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Deng Qijia
(School of Marxism, Xiangzho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Hunan Province,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is profound and rich. Teachers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contained in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reat spirit of founding the Par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explores the barrier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rough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teachers can deepen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understanding, expand the teaching fo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coordinate the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building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one hospital, one brand" and"one specialty, one characteristic" i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integrating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urs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era talent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the great spiritof building the Party;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ourse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