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楊廣清 張桂玉
摘要:數學學習韌性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面臨學習困難或壓力時有效應對和積極適應的能力,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及成長成才。調查發現,廣西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學習管理能力較低;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顯著低于城鎮小學生;六年級學生的個人毅力低;留守學生的數學學習韌性差。基于此,應注重家校齊抓共管,培養自我管理學習習慣;師生互助幫扶,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滲透挫折教育,塑造學生堅毅品格;多方協同努力,關愛與幫助留守兒童。
關鍵詞:學習韌性;數學學習;小學生;現狀;對策;學習能力;成長成才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3-0133-04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社會學視角下廣西農村留守兒童的抗逆力研究”(編號:2020KY14001)
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這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且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據《中國中小學教育學習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范圍內存在不同程度的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占到45.8%[1]。可見,青少年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面臨學習困難是常有之事,而良好的數學學習韌性能幫助他們有效應對學習困境。
心理韌性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點。目前,心理韌性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在“中國知網”平臺以“學習韌性”為關鍵詞,共檢索到922篇研究文獻,其中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大學生、高中生,關于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的研究十分有限。梳理現有的相關文獻發現:關于學習韌性的界定,多數學者不約而同地把學習韌性定義為一種能力,即學習者面臨學習困境時的良好適應能力。關于學習韌性的測量,學者們根據研究內容研發了不同的量表,但仍缺乏權威的測量工具,國內較早開發的是張晶晶編制的《高中生學習韌性問卷》。國外關于學習韌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其影響因素的探討上,主要體現在認知、情感等內部因素和教師鼓勵、家庭教育方式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上。目前,李玉是國內少有的結合特定人群和特定學科研究學習韌性的學者,她認為學習韌性是學習者在面臨學習困境和挑戰時表現出的成功應對和良好適應能力,包括行為特征、情緒調控、積極認知、人際支持四個維度[2]。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針對特定的小學生研究群體,以及數學學科領域提出,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是其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面對學習困難或壓力時有效應對和積極適應的能力,包括積極認知、個人毅力、情緒調控和學習管理四個維度。其中,積極認知是指學生在面對學習困難或壓力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個人毅力是指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克服困難、堅持學習目標,并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決心;情緒調控是指學生應對學習困難和壓力時能有效調整情緒的能力;學習管理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管理、自我監控、以及面對學習問題向他人請教的能力。
此外,有研究發現,學習韌性高的學生善于解決學習困難[3]。還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學習韌性能正向預測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4]。因此,從學習韌性入手研究廣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1.數據來源
本研究分別選取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玉林等地小學生進行實地調查,1到3年級由教師先讀題然后學生再填寫問卷,4到6年級則由學生自主填寫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591份,有效回收率為93.7%。樣本情況如下:男女生比例分別是45.69%和54.31%;一至六年級的比例分別為11.17%、5.25%、18.1%、22.84%、25.55%和17.09%;是否獨生子女的比例分別為13.87%、86.13%;家庭住址為城鎮和農村的比例分別為34.18%和65.82%;是否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為57.70%和42.30%。
2.研究工具
本研究參考李玉編制的《大學生英語學習韌性問卷》,根據研究需要及調查對象的特征,修改和補充了引導詞、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及提問方式。量表由積極認知、個人毅力、情緒調控和學習管理四個維度構成,共計22個測量條目,采用李克特六點計分方式進行計分。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5,總量表信度系數為0.960,且其下屬維度的信度系數均遠大于0.8,說明該量表信度非常高。該量表題項均采用正向計分,分值越高,學生數學學習韌性越強。
采用SPSS26.0軟件對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及單因素方差分析等。
1.數學學習韌性的總體情況
(1)廣西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整體處于中上水平。對有效數據在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整體及各維度上的均值和標準差進行統計分析,從總體上看,廣西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的總得分均值為4.504,標準差為0.895。對數據進一步分析發現,總得分均值高于4.504的小學生有300人,占比50.7%;總得分均值低于3.00的小學生有27人,占比4.5%。由此可以推斷,廣西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2)廣西小學生數學學習管理能力較低。從積極認知、個人毅力、情緒調控、學習管理四個方面評價廣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韌性,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的積極認知、個人毅力、情緒調控均值分別為4.555、4.562、4.524,均高于4.504,標準差分別為 0.968、0.995、0.988,只有學習管理維度均值最低(4.384),標準差為0.972,可見小學生面對學習困境時表現出的學習管理能力相對較低。
學習管理是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監督、自我管理以及面對問題向他人請教的能力。在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四個維度中,學習管理得分最低,說明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習不夠自覺、主動,沒有養成即時解決數學困難的良好習慣。有研究發現,小學生的學習管理能力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在學習上欠缺自我管理能力,主要表現在不合理分配學習時間,缺乏提高學習效率的認識和措施[5]。
2.人口學差異分析
分析學習韌性在性別、年級等方面的個體差異表現,有助于從多角度認識廣西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的現狀,因此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學習韌性在性別、家庭住址和是否獨生子女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同時,為了進一步研究年級、父母務工模式、留守時長對學生數學學習韌性的影響,我們將接受調查的小學生按照一到六年級分為六組;按照父母務工模式分為僅媽媽在外打工、僅爸爸在外打工、爸媽均在外打工、爸媽均無在外打工四組;按照留守時長分為無留守、3個月以內、3個月~6個月、6個月以上四組,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對學習韌性在年級、父母務工模式和留守時長方面分析是否存在差異。檢驗結果顯示,廣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韌性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方面無明顯差異,在家庭住址、年級、父母務工模式及留守時長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1)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低于城鎮小學生。農村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韌性得分均值為4.396,低于城鎮小學生(4.712)。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t=4.124,p=0.000<0.001,說明農村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韌性明顯低于城鎮小學生。此外,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各維度得分均低于城鎮小學生,其中在積極認知方面,t=4.160,p=0.000;在個人毅力方面,t=4.453,p=0.000;在情緒調控方面,t=3.974,p=0.000;在學習管理方面,t=2.510,p=0.012。由此可見,城鄉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差距大,農村小學生應對數學學習困境能力遠不如城鎮小學生。城鄉教育資源差異大,尤其在物質、師資方面存在很大差別[6]。城鎮小學生享有更優質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資源,能從教師、長輩的教育中正確認知數學學習困境。
(2)六年級學生的個人毅力低。就年級而言,不同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在積極認知、情緒調控、學習管理三個維度不存在明顯差異,但在個人毅力維度上存在明顯差異,其中6個年級個人毅力得分從高到低為:一年級(4.74)>五年級(4.69)>四年級(4.58)>三年級(4.54)>二年級(4.42)>六年級(4.30),六年級學生個人毅力得分低于一、三、四、五年級的學生,其他年級間沒有明顯差異。
分析原因可能有:六年級學生處于升入初中的關鍵時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全面復習,由于學習內容難度劇增,且不如新課有趣,因此當面臨數學學習困難時,學生極易因缺乏學習興趣而影響數學學習情緒,進而導致無法解決或直接放棄解決數學學習困難,即表現出較低的個人毅力;由于距離升入初中的時間越來越緊迫,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我預期往往設定過高,而實際的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于是將原因歸結為自身的學習能力不足,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個人學習毅力逐漸降低。有學者指出,小學生在學習毅力的決策階段都有較高的自我預期,但是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毅力行為較難體現[7]。
(3)留守兒童的數學學習韌性差。就父母務工模式而言,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總體及四個維度上均存在明顯差異(p=0.000<0.001),其中F值分別為12.261、13.821、9.721、11.775、6.738。爸媽均無外出打工的學生得分明顯高于其他三組學生,而其他組間不存在明顯差異。就留守時長而言,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總體及四個維度上均存在明顯差異(p=0.000<0.001),其中F值分別為16.487、18.323、13.945、14.129、9.866。小學生數學學習韌性總體及各維度的得分從高到低排序為:父母無外出、父母外出打工3個月以內、父母外出打工6個月以上、父母外出打工3個月~6個月。
分析原因主要有:陷入學習困境時,無法及時得到父母的指導,找到具體解決或積極應對困境的辦法;情緒調控能力差,不善溝通,不利于排解負面情緒;學習管理能力弱,不愿與他人合作探討問題。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時間為3年內時,對學業成就有負面影響;外出時間超過3年時,則有正面影響[8]。
1.家校齊抓共管,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學習習慣
自我管理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目標明確,時間規劃合理,方法有效,能主動學習并對過程自主監控,最終達到預期學習目標。自我管理學習不僅能增強小學生的學習韌性,提升學習成績,還能遷移到學生生活、心理等方面,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然而對于行為習慣正在養成的小學生來說,初期尤為需要家長與教師齊抓共管,引導與幫助他們合理分配學習時間,掌握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第一,合理規劃課余時間。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和督促學生安排好課余時間,放學后獨立完成作業。第二,家長可通過微信、QQ視頻等方式每日定時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并給予必要的指導。
2.師生互助幫扶,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
教育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優質的教育資源直接關系學生的學業成績。雖然城鄉教育資源在物力、財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可以最大化利用身邊的人力資源,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能夠顯著提升留守兒童學習投入,教師情感支持影響最大,同伴支持次之,同伴支持對專注投入影響最高[9]。因此,通過師生互助幫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投入。第一,教師每周靈活開設答疑課,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學習困惑。第二,建立學習互助小組,充分發揮同學間互幫互助作用。具體做法是教師可根據學生家庭住址、性格、學習情況建立學習互助小組,方便學生在課上、課下進行學習交流。師生互助幫扶,能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韌性。
3.滲透挫折教育,塑造學生堅毅品格
堅毅水平決定了學生對學業目標的執著程度,高堅毅水平的學生善于應付生活中經歷的困境,從而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現在的學生鮮少經歷生活的苦,容易碰到一點挫折就自我放棄。因此,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不可或缺。挫折教育能提高學生應對困境的能力,塑造學生堅毅的品格。第一,分享戰勝挫折經歷。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學生能從他人戰勝挫折的經歷中學會正確看待困境,獲得解決問題的信心,想方設法克服學習困難。第二,設置數學學習困境,培養學生意志力。
4.多方協同努力,關愛與幫助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往往無暇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加之陪伴監護的祖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留守兒童的學業表現令人堪憂。家庭教育雖然屬于私人領域的活動,但關乎社會整體的發展,事實上已成為社會基礎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留守兒童的學業困境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多方協同努力。第一,社會層面。制定政策解決隨父母進城務工孩子的入學資格問題,讓孩子能在父母工作地上學;大力發展鄉村特色農業產業,吸引勞動力回流,回鄉就業、照顧家庭。第二,學校層面。開展線上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家長可學習正確的育兒理念、方法;聯合高校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下鄉支教,為留守兒童提供輔導。第三,家庭層面。子女隨父母務工流動,父母應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給予孩子更全面的關愛;條件不允許將孩子帶在身邊,父母應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子女的溝通,主動向監護人、教師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學習、生活情況。
參考文獻:
[1]趙艷艷.小學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轉變的個案研究[D]呼爾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李玉.大學生英語學習韌性與學習適應性的關系研究[D].杭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20.
[3]張晶晶.高中生學習韌性與學習狀態關系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1.
[4]Cheung,K-C.The effects of resilience in learning variables on mathematical literacy performance:a study of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ademic resilient and advantaged low achievers in Shanghai,Singapore,Hong Kong,Taiwan and Korea[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7,37(08).
[5]胡靜.高年級小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
[6]許慧艷.義務教育階段縮小城鄉家庭教育差距的建議[J].教書育人,2022(35):9-11.
[7]趙秋紅.小學生學習毅力測評模型的構建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 2021.
[8]侯玉娜.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的影響: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實證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5(01):59-65.
[9]周威,陳澤.社會支持體系何以支撐留守兒童學習投入———基于中西部7省的調查分析[J].江漢大學學報,2022,39(06):99-111+128.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Resilience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xi
Li Ping1, Yang Guangqing2, Zhang Guiyu1*
(1.Yulin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Province, Yulin 537000, China; 2.Yangdao Primary School, Longsheng Town, Beiliu City, Guangxi Province, Beiliu 537400, China)
Abstract: Resilience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is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cope with and actively adapt to learning difficulties or pressure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ir learning abilities.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resilience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xi is above average, but their learning and management abilities are relatively low; The resilience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urba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ixth grade students have low personal perseverance; Left behind students have poor resilience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Based on thi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joint management of families and schoo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elf-management and learning habits; Mutual ass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narrowing the gap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filtrate setback education to shape students’ resilient character; Collaborate efforts from multiple parties to care for and assist left 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 learning resilience; mathematics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learningability;growingand becomingtal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