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偉
【摘 要】 對詞語的感悟理解是準確運用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詞語的結構、讀法及語用三個方面特征,選擇合宜策略,引導學生精準理解詞語。
【關鍵詞】 詞語 組塊 朗讀 語用
對詞語的感悟理解是準確運用的前提。詞語理解教學要引導學生感其形,曉其義,知結構,悟其用。教師可以基于詞語的意思、結構、讀法以及語用等方面特征,選擇合宜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精準理解詞語,實現對詞語鮮活而深刻的積累。
1.依據詞義歸類。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要理解的詞語按照詞義相近原則組塊呈現,并在文本語境中體悟表情達意的細微差別,進而培養學生的詞語辨析能力。
如《司馬光》一文的詞語教學,學生難理解的詞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人物、動作。教學中,筆者以“人物”“動作”為核心主題,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第一個板塊是“讀人物”。教師示范讀,請學生畫出文中與人物有關的詞語。學生再讀好每句話中所畫詞語,告訴大家每句話寫的都是誰。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給“群兒、眾、一兒、光、兒”分類,并相機探究“群兒”和“眾”指代是否相同。
第二個板塊是“讀動作”。教師示范讀,請學生思考“故事中的這些人物都做了哪些事”,并畫出每句話中表示人物動作的詞語。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加上動作后再讀,邊讀邊想象人物分別在干什么。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借助填空題“一群小朋友在庭院中( ),一個小朋友( )大甕,腳( ),掉進水中。其他小朋友見了,都離開他,( )了。這時,司馬光( )石頭,( )甕,甕被( )。水( )出來,小朋友得救了”,簡單講講這個故事。在學生講述過程中,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推敲文中“去、持、迸”三個字分別用現代漢語中哪個詞語來解釋比較貼切。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沒有誰的哪一個動作,就不會發生這個故事?沒有誰的哪一個動作,故事就會是另一個結果?
從認知水平來說,學生認知的盲點是“群兒”和“眾”都有“許多小朋友”之意,但兩者細微的區別,需要學生進行思辨閱讀才能分清。需要學生辨析的描寫動作的詞語,主要集中在“去、持、迸”三個詞語上。教師應培養學生聯系語境、激活語義聯系、匹配同義詞語、準確闡釋生詞的能力。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動詞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上的作用,由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層面上升到理解詞語的語用義層面。
實踐表明,依據詞義之間的內在聯系,組塊整合理解,有利于學生理解內化。
2.關注詞語結構。在教學《父愛之舟》時,筆者是這樣指導學生理解“糶稻”一詞的。筆者先讓學生讀“賣繭子、賣豬 、糶稻”一組詞語,再引導學生關注“糶”字,借助字形,猜猜“糶”字和前面兩個詞語中的哪個字意思相同。筆者根據“糶”是會意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猜測“糶”的意思,感受“糶”的字形與字義的聯系;再補充“糴”字,讓學生猜測“糴”字的意思,內化學生對會意字意思的理解。
“賣繭子、賣豬、糶稻”三個結構相同的詞語組塊呈現,有利于在“賣”和“糶”之間建立起聯系,促進學生對“糶”字的理解,幫助學生在包含同一意義的不同漢字之間建立語義聯系,加強含有同一意義的漢字的聯結。學生通過整合歸納,發現這三件事都是農民賣農副產品的事情,實現了對具象詞語的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韻傳達的意境。如教學《四季之美》時,筆者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動詞,整體把握文本意境。筆者通過填空,引導學生回顧課文按照季節順序,主要描述了春天黎明時的天空紅暈(染)、東方彩云(飄),夏天夜晚時螢火蟲(飛),秋天黃昏時烏鴉(歸)、大雁(飛),冬天清晨手把炭火(捧)四幅畫面。接著,筆者讓學生讀這段話,關注所填動詞,體會四幅畫面給自己怎樣的感覺。最后,筆者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季節,細讀體會作者筆下這個季節的獨特韻味:“染”“飄”寫出春天黎明時天空的靜謐柔和,螢火蟲“飛”寫出夏天暗夜或雨夜時的神秘浪漫,“歸”“飛”寫出秋天黃昏時原野的遼闊高遠,手“捧”火盆寫出冬天清晨的閑逸舒適。這些詞語都傳達出安靜閑適的感覺,所以朗讀時都要輕、柔、緩。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加上動作讀,讓學生從動作力度、幅度、速度、方向等方面獲得關于這些詞語的真切感受。
2.還原詞語描摹的畫面。如《讀不完的大書》中“老鷹在高空盤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撲而下,給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覺”一句中的“盤旋、滑翔、猛撲而下”三個詞語精準生動地描摹了老鷹飛行時的三種姿態。首先,教師演示動作,讓學生猜測是老鷹飛行的哪一種姿態,建立起詞形與意象的聯系。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動作,通過辨析語音,從力度、幅度、速度等細微處對三種飛行姿態做出區分:“盤旋”兩個字皆是“ɑn”韻,聲音響亮,兩個音節在讀時給人以回環往復之感;“滑翔”語音高亢綿長,兩個音節在讀時韻尾拖長;“猛撲而下”則應讀得簡短有力,速度較快,同時突出語義重心“撲”和“下”。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相機引導其思考詞中哪些字最能夠傳達這種感受,訓練他們捕捉語義重心的能力。最后,教師再讓學生把三個詞語放進句子中,加上動作整合想象讀,在語境中實現對詞語的準確理解。
在學生領會詞語本義、語境義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語用意圖。
1.由“這一詞語”感悟“這一篇”主旨。如《父親、樹林和鳥》課后習題第三題:


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還原詞語意象,感受事物特點。接著“悟情”:一“悟”讀這樣詞語時感受到的“情”;二“悟”文中人物情感,通過對比閱讀,突出父親“善于觀察”,進而凸顯“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最后,拓展讀,筆者引導學生體悟加點詞語傳達的感受——黎明時鳥的自由,并聯系上下文探究這樣寫的目的:因為鳥舒暢地、深深地呼吸,所以父親能做出“鳥要準備歌唱了”的判斷。
2.由“這一組”發現“這一篇”脈絡。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課文類型特征,從時間、地點、動作、心理等維度將詞語組塊,引導學生梳理探究其內在邏輯聯系,進而發現其中隱藏的作者寫作意圖,實現由理解 “這一組”到“這一篇(段)”結構的內化。
如《鳥的天堂》一文中作者描寫第二次見到“鳥的天堂”,在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根據如下表格提示,圈畫“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關鍵詞句,并填寫表格。

接著,學生分別讀表格中所填寫的內容,說說有何發現。 最后,學生大聲讀課文,思考隨著所見、所聞的變化,“我們”的心情有著怎樣的變化。
“靜寂—一聲鳥叫—到處都是鳥聲—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是一組描摹鳥聲變化的詞句。“一只大鳥—第二只,第三只—到處都是鳥影—一只畫眉”是一組描寫鳥兒數量變化的詞句。剛開始,文章粗略寫“我們”聽到“一聲鳥叫”,看到“一只大鳥”,再經歷“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最后聚焦一只畫眉“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而且“那歌聲真好聽”。這里最富意味的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變化就是“瞬息萬變的感覺對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這“瞬息萬變的感覺對象”中體會作者“好奇—興奮—陶醉”的情感更迭過程。作者已經陶醉于眼前這生機勃勃的場景中,物我兩忘,“我”就是鳥的天堂中的一只鳥,而那畫眉鳥就是“我”身旁的伙伴。是那只畫眉鳥興奮嗎?“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那是“我”內心的興奮啊!由此,學生認識到“大榕樹”于鳥來說,如“天堂”般自由自在。※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