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閆利利
摘要:2023年是學習雷鋒精神60周年,為此《遼寧日報》推出了大型系列特刊《紀念》以弘揚和傳承雷鋒精神。《紀念》特刊創新了雷鋒精神的傳播內容,以時間為脈絡回溯雷鋒精神,將“紀念”貫穿報道的始終,重視挖掘紀念雷鋒的細節故事,傳播雷鋒同志的優秀思想,展現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在傳播形態上,特刊重視使用圖文結合、圖表和數據相結合的方式,直觀展示雷鋒精神的社會價值,并設立“傳承者說”專欄,通過故事講述展現雷鋒精神的深刻內涵;此外,特刊還重視多媒體與受眾的廣泛參與,充分利用移動短視頻等多媒體傳播平臺,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雷鋒精神的社會意義,激發受眾學習雷鋒精神、踐行雷鋒精神的積極性,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遼寧日報》 時代價值 雷鋒精神 《紀念》特刊
在學習雷鋒精神60周年之際,《遼寧日報》推出了大型系列特刊《紀念》來弘揚和傳承雷鋒精神,采訪親歷者和代表性人物,還原了60年間雷鋒事跡傳播和雷鋒精神弘揚的重要歷史事件。該特刊通過對紀念雷鋒精神的細節故事的深度挖掘,回顧和梳理了雷鋒生前的感人事跡以及60年來中國社會各群體學習雷鋒活動的現狀,也進一步激發了受眾學習雷鋒精神、弘揚宣傳雷鋒精神的積極性,賦予雷鋒精神在新時代下嶄新的內涵。
與傳統的新聞報道相比,《紀念》特刊有其自身的傳播特色,該特刊將“60”這個特定的數字作為基本的時間報道線索,通過對特定時期雷鋒精神的回溯,突出報道的紀念性,先后推出了“親歷”“回顧”“傳承”三個報道模塊,形成獨具特色的系列報道。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雷鋒故事、雷鋒精神傳播范圍極為廣泛,《紀念》特刊善于從老故事中挖掘雷鋒精神的細節之處,再次讓受眾感受到了雷鋒精神的難能可貴。值得一提的是,特刊還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方式,立足于時代發展的現實視角感悟雷鋒精神、凸顯時代價值。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盡管傳播技術和手段在信息傳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高質量的選題、優秀的傳播內容仍然是提升傳播媒介社會影響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雷鋒精神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媒介重點宣傳的內容,在學習雷鋒精神60年之際,《遼寧日報》推出的《紀念》特刊重視雷鋒精神宣傳內容的創新,深挖雷鋒精神中的溫情故事,展現雷鋒精神的時代風貌,凸顯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
1.以時間為脈絡回溯雷鋒精神,將“紀念”貫穿報道的始終。一份優秀的、完整的、傳播效果好的新聞特刊離不開頂層精密的策劃和組織。新媒體時代,信息豐富,形式多樣,具有顯著的碎片化信息傳播特征,內容生產者如果無法快、準、狠地抓住用戶的注意力,將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更甚者將面臨裁員、倒閉的困境。因此,用心組織策劃、重視選題創新,全力發出主流媒體聲音,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成為無數內容生產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紀念》特刊以時間為軸,通過對雷鋒故事的深度挖掘,形成頗具特色的報道內容。在采訪中,作為雷鋒精神傳承的歷史見證者,雷鋒的老領導虞仁昌,雷鋒的老戰友冷寬、龐春學等,以及雷鋒的學生孫桂芹、勞動模范鄧鳳蘭、軍旅詩人胡世宗,多次參與《雷鋒日記》編纂工作的李振魁等,都講述了很多雷鋒故事。《雷鋒》雜志總編輯陶克詳細講述了毛主席為雷鋒題詞的過程,撫順市委書記宋廷章的女兒宋曉溪介紹了第一份學習雷鋒精神的地方性文件的發布過程。這些對雷鋒精神的傳承不僅能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更重要的是對于社會安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重視挖掘紀念雷鋒的故事,將“細節”貫穿于報道的始終。利用學習雷鋒精神60周年契機,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再現雷鋒同志做好事不留名的高尚品德和偉大精神,從廣為人知的老故事中發現那些被人們忽略的細節,以小見大講好雷鋒同志的精神,再現雷鋒同志的光輝形象,對于人民群眾充分了解雷鋒同志、認識雷鋒同志、學習雷鋒同志不可或缺。例如,在《喬安山:近十萬撫順市民灑淚送雷鋒》報道中講到,雷鋒殉職以后,撫順舉辦公祭大會紀念雷鋒的情形,包括雷鋒曾經幫助過的一些老年人、小戰士等都來到了縣城送雷鋒同志最后一程。在《共青團撫順市委率先發出學雷鋒號召》的報道中提到,在舉辦雷鋒精神展覽時,因為復制雷鋒日記的時候日記本不夠用了,展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當地百貨公司的8個年輕人立即拿出了私人收藏的筆記本復制《雷鋒筆記》。在巡展中,十幾位青年干部冒著東北地區的嚴寒將雷鋒事跡傳遍了整個東北地區的大街小巷。《紀念》特刊中有大量的細節描寫和報道,通過親歷者的回憶,以細膩的筆鋒進行紀實寫作,喚起了更多受眾的情感共鳴,更加真摯地展示雷鋒精神的價值。
3.傳播雷鋒同志的優秀思想,凸顯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遼寧日報》作為黨媒,承擔著展示當今中國社會在共產黨領導下日新月異的高質量發展面貌,體現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過程以及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大美圖景的重大責任。雷鋒精神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遼寧日報》就是要通過對雷鋒精神的傳遞,進一步將雷鋒精神的深刻內涵展現在全國受眾面前,并且通過對雷鋒故事的講述凸顯當今新時代雷鋒精神的重要性。《紀念》特刊開篇就刊登了《2023,重新發現雷鋒》的報道,重點凸顯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和意義;《那些歷久彌新、延綿不絕的血脈傳承》報道了60年來我國社會對雷鋒精神的不斷傳承;也證明了雷鋒精神經住了時間和實踐的考驗,歷久而彌新,始終具有引領時代進步的獨特價值,也成為能讓受眾心領神會的文化密碼。
目前,利用新的傳播形態,能夠進一步優化用戶的體驗,取得更為顯著的傳播效果。《紀念》特刊借助于新媒體的傳播形態,使信息和內容以更快和更廣泛的速度傳播,做到精準推薦內容的同時收獲高質量、有效的用戶反饋。更重要的是傳播新形態兼顧經濟效益和實用性,精確追蹤和測量信息傳播效果,有助于內容生產者優化營銷傳播策略。
1.采用數據和圖片相結合的方式,直觀展示雷鋒精神的社會價值。在以往關于雷鋒精神的新聞報道中,其傳播形式基本囿于文字傳播,鮮有媒體能夠通過圖表、數據等方式進行展現。在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時代,單純的文字報道需要花費受眾大量的時間來進行閱讀,難以適應受眾碎片化時間、扁平化閱讀的需求,其傳播效果也大打折扣。而用圖表、數據等傳播方式進行新聞報道,可以直觀地將數據的量化結果展示給受眾,從而增強傳播信息的說服力,使得受眾更愿意接受和認可傳播信息,也進一步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紀念》特刊在關于雷鋒精神的報道中通過“數據+圖表”的方式來報道雷鋒個人的成長軌跡。在其推出的《閃光的足跡:雷鋒在遼寧的1370天》中,特刊采用了數據、圖表等相結合的方式,將雷鋒同志在遼寧工作的3年多時間細分成了1370天,并重點選擇了一些重要的內容作為特定的時間節點,展現雷鋒這三年來生活、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讓受眾更加直觀地認識到雷鋒在其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了無限努力的精彩人生,也進一步激發了受眾學習雷鋒精神的熱情。
2.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現雷鋒精神,提升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在新媒體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時代,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是提升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吸引受眾關注的重要方式之一。圖文相結合的報道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閱讀效率,而且能夠讓新聞報道更加具有趣味性,更加生動形象地體現新聞事件的原貌,提高新聞報道的社會傳播效果。《遼寧日報》推出的《紀念》特刊充分利用圖文結合的傳播方式,更加生動、全面地展示了雷鋒同志和與雷鋒精神有關的信息,提高了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力。例如,在《喬安山:近十萬撫順市民灑淚送雷鋒》一文中,版面使用了雷鋒和戰友一起讀書的老照片,占據了半版位置,下方配以文字,充分展現了普通群眾對雷鋒的懷念;在《千層底襪子和針線包》一文中,版面使用了一張雷鋒縫補舊襪子的老照片,直觀地展現了雷鋒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在《雷鋒日記》的報道中,版面使用了雷鋒同志的一張老照片以及雷鋒日記的照片,對雷鋒日記進行詳細介紹,也讓受眾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雷鋒精神的深刻內涵。
3.設立“傳承者說”專欄,通過故事講述展現雷鋒精神的深刻內涵。全國學雷鋒活動已開展60年時間,如何在新時代下創新雷鋒精神的報道形式,通過多樣化的傳播手段更加全面地展現雷鋒精神的深刻內涵成為主流媒體面臨的重要挑戰。《紀念》特刊改變了之前固化的報道思維和模式,通過“傳承者說”專欄的設置,讓受眾更加深刻地了解雷鋒精神。在傳承者中有雷鋒藏品收藏者禇士奇,他通過不間斷地尋找收藏雷鋒的遺物,希望通過這些遺物全面地展現雷鋒同志個人生活的全貌。還有一生致力于畫雷鋒的魯迅美術學院的陸國斌教授,將雷鋒精神貫穿于自己生活工作的始終,在全國超過60多個鄉鎮的墻壁畫上留下了“雷鋒與我同姓”的印記。
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傳播具有傳播及時、互動程度高、參與性強、傳播主體多元化的傳播特征。《紀念》特刊通過多種傳播,充分調動從主流媒體到意見領袖與公眾等各方傳播主體,強化報道的社會影響力。1.重視運用媒體間的聯合互動,擴大雷鋒精神報道的影響力。對于新聞報道與宣傳而言,多方媒體的共同參與可以擴大新聞報道的曝光率,提高其社會影響力,強化受眾對于傳播內容的認知度,提升傳播效率和宣傳效果。因此,許多媒體在進行重大主題宣傳報道時普遍使用多媒體平臺及各地區媒體資源優勢,多方配合共同推動宣傳順利進行。《紀念》特刊發布后,包括騰訊新聞、搜狐新聞、傳媒瞭望在內的媒體以及部分高校公眾號都對其進行了推廣和宣傳。傳媒瞭望公眾號在《紀念》特刊發布后,先后發表名為《60年后,看媒體如何講述永不過時的雷鋒精神》《怎樣報道雷鋒精神?一個月前〈遼寧日報〉便推出大型系列特刊〈紀念〉》等優質推文,將《紀念》特刊的主要傳播內容、傳播特色以及傳播價值進行詳細介紹,讓受眾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紀念》特刊的時代價值和社會意義,從而強化對雷鋒精神的認知和理解,激發受眾學習雷鋒精神、傳承雷鋒精神、踐行雷鋒精神的實踐熱情。2.職業傳播者與受眾共同參與,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參與性。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多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受眾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難以參與到傳播過程中。同樣,傳統的傳播模式自上而下的傳播缺乏受眾的互動和反饋機制,難以及時了解受眾的需求和反饋,也難以通過互動和反饋來修正傳播效果,模式固化,缺乏對個性化需求的考慮往往導致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但是隨著技術發展、時代進步,公眾和職業媒體人共同參與的傳播可以極大解決上述問題。公眾自發傳播信息時,可以進一步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增強傳播可信度、降低傳播成本提高傳播效果。《紀念》特刊采訪了和雷鋒同志有關的事跡親歷者、回顧者、傳承者,在收獲第一手資料的同時積累了受眾。在《紀念》特刊推出之際,全網形成了一股學習雷鋒精神的高潮,許多受眾通過媒介了解到雷鋒精神、傳承雷鋒精神的重要性。《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也在微博賬號中刊發了大量雷鋒精神的相關內容,許多受眾的個人微博號也在積極參與雷鋒精神的傳播,使得雷鋒精神的傳播沖上熱搜。除了公眾外,其他有合作、關聯的地方媒體賬號也加入了創新內容宣傳的隊伍。傳播參與性的廣泛直接擴大了《紀念》特刊宣傳雷鋒精神的影響力。
3.重視利用移動短視頻形成傳播矩陣,提升雷鋒精神的傳播效果。新媒介環境下,采用短視頻等多元化的傳播平臺進行信息傳播是提升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方式,移動短視頻可以根據不同的受眾特點和需求,針對性推送相應的信息,達到更加精準的傳播效果。通過這種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和技術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新聞報道傳播的效率。利用移動短視頻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還可以讓受眾隨時隨地進行交流、評論、點贊、轉發,通過互動性來達到信息交流、共享和傳播的效果。《紀念》特刊此次對于雷鋒精神的宣傳和報道并非單純局限于傳統的報刊媒體,而是充分利用了移動短視頻等社會化媒體形成了多媒體傳播矩陣,不斷地提升傳播效果。以遼寧日報官方抖音號為例,在《紀念》特刊推出期間,該抖音號也將特刊的相關內容通過短視頻的方式進行呈現,讓受眾能夠了解《紀念》特刊,主動去閱讀特刊。此外,該抖音號還發布了諸如“與雷鋒同行:《榜樣是這樣煉成的》”“這笑容真暖:雷鋒,你好!”等短視頻配合《紀念》特刊的傳播,共同傳承雷鋒精神,擴大雷鋒精神宣傳的影響力,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雷鋒精神的弘揚與傳承是一個長久的工作,《遼寧日報》推出的《紀念》特刊通過優質的傳播內容、豐富全面的傳播形式推動雷鋒精神宣傳報道的創新,提升了雷鋒精神的社會影響力,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作者李姍姍系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
閆利利系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楊浩東.讓雷鋒精神更加璀璨的光芒綻放在新時代[J].雷鋒,2023(07).
[2]陶倩,曾琰,謝婧怡.雷鋒精神內涵的時代變遷與媒體建構——基于《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07).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