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要:新媒體平臺和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傳媒類專業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開辟了新的領域,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創建融媒體工作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新媒體環境下傳媒業態的發展,提高學生實際運作能力,是一項頗具意義的教育實踐。本文以吉林外國語大學“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為例,論述了高校融媒體工作室在傳媒專業教學中的新探索及其在“產學研用”中發揮的作用,并剖析了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傳媒專業 人才培養 融媒體工作室 吉外之聲
在當前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和媒介平臺的發展,高等教育中傳媒專業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亟需思考與討論。如何依托融媒體平臺,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專業的融媒體實訓,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融媒體環境下傳媒業態的發展,進而增強融媒體工作室在高等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吉林外國語大學“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是學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對接社會需求,實現“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重要實踐,體現了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新探索。融媒體工作室依托于播音與主持藝術系,落實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為播音專業的同學及全校有志于從事融媒體有關工作或愛好融媒體學習的同學搭建了學習的“第二課堂”以及自我展示的平臺。
融媒體工作室在高校“產學研用”中發揮著“陣地堡壘”“練兵場”“黏合劑”的作用。
1.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中發揮“陣地堡壘”的作用。“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沿陣地,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不斷深化課程思政改革,引導大學生群體走正路行大道,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媒體技術和媒介平臺渠道的優勢,為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提供了新契機。高校大學生群體善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中心對全國各高校學生發放電子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互聯網的使用率為100%。可見,網絡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影響力不言而喻。高校通過建設融媒體工作室,運用青年人喜聞樂見且易于接受的呈現方式,創作更多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融媒體作品,用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感召學生,無形之中將傳播效果最大化。
融媒體工作室在高校中充分發揮信息網絡作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且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中充分發揮陣地堡壘的作用。吉林外國語大學“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成立以來已推出“以藝戰疫”朗誦專輯31期、“吉外學子·聲援戰疫”科普知識專輯25期。“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組織學生錄制了“以藝戰疫”系列音頻作品和原創短視頻作品,學生們從稿件的選取、素材的錄制到后期剪輯,將作品的創作對象聚焦戰斗在疫情一線的普通人,呈現疫情親歷者的真實故事,記錄感動與希望。此項專業實踐活動將抗疫宣傳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更加明確新時代青年所肩負的使命與擔當。融媒體工作室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生品位的重要手段,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潛移默化地陶冶著學生。
2.在傳媒專業教學中發揮“練兵場”的作用。高校融媒體工作室結合教學課程與培養方案對大學生群體進行課堂外的深度培養和訓練,提高學生群體的實踐能力,帶領學生參與活動采訪、視頻拍攝剪輯、公眾號建設維護等項目。通過融媒體教學實踐平臺的建設,構建了“內容匯聚→節目生產→發布組織→內容發布”這一貫穿融合媒體業務全流程的完整的融合媒體教學實踐生態鏈。
高校融媒體工作室實現了從媒體內容匯聚、存儲、管理、制作、審核到發布、傳播分析的實踐教學生態鏈,可以為學校師生提供實驗教學及融合媒體實踐的平臺,可以在此環境下百分百仿真融媒體工作流程,進行創意策劃、新聞創作、文案編寫、審核發布、報道指揮、數據分析等教學實踐。“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現已開發微信公眾平臺、喜馬拉雅、懶人聽書、蜻蜓FM等四大新媒體端口,讓學生第一時間掌握新媒體的應用與操作,并細化工作室工作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制作并播出“兒童寓言故事”專輯50期,公益廣告40期,“科普小課堂”32期,廣播社教節目38期,廣播文藝節目38期。
工作室為進一步深化“新文科”理念下的實踐教學改革,加強吉林外國語大學地球村內涵建設,籌劃拍攝了專題紀錄片《走進地球村》。作品以吉林外國語大學地球村為拍攝主體。作品拍攝過程中采用“學生創作+教師指導”的模式,創作者來自校內兩個學院,初步嘗試了校內各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集合播音與主持藝術、漢語言文學、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組成學生創作團隊及指導教師團隊,從采、錄、編、播等各個方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3.在產學合作中發揮“黏合劑”的作用。校企合作是驅動產業創新的有效方式,也是融媒體時代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改革的必經之路。高校運用融媒體工作室的教學模式,無論是按部門管理、還是內容創作,都可以有效地激發在校大學生的各項潛能和學習興趣。參與其中的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內容策劃、采編、攝影攝像、圖像處理、后期剪輯、信息加工整合能力等專業技能,同時,還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能力,這也正是通過與企業單位的合作與學習交流,加深了大學生群體對媒體行業工作流程的認識以及思維的培養,為服務企業及社會奠定基礎。
“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扎實推進校企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為產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已與成都索貝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達成校企合作關系,建設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從而開拓“產、學、研、用”新局面,構建“企業-高校-產業”的穩固三角形協同創新體系。
現階段,高校融媒體工作室在建設中依然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存在如下問題。
1.守正創新意識不足,缺少素質過硬的把關人。目前,高校融媒體工作室普遍創新意識不足,缺少素質過硬的把關人,從而導致組織架構僵化和激勵機制不完善。一方面,工作室在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管理機制體制、教育教學改革、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缺少大膽創新;另一方面,工作室管理和審核應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體系和規劃方案,應與傳統教學模式以及學校社團有所區別。
“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設有聲音產品部、組織部、新媒體部、外聯部、制作部等5個職能部門。工作流程分為四個環節,即尋找素材,審核分配;錄制審核,后期處理;公眾號推送,編輯排版;最終審核,發布。由于工作室人員結構、產品形態、創作內容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可自主選擇適宜的員工,但員工身份成為一種困擾。此外,工作室存在工作運行拖沓,效率低下等問題,各部門工作職責有待細化,相應環節專業師資較少,缺少素質過硬的把關人。
高校融媒體工作室應加快全過程探索,充分調動工作室成員的創新意識,廣納專業人士,有效凝聚并推進團隊整合,深化流程再造,形成融媒體傳播體系,打造良好的校園媒體生態圈。
2.內容與用戶契合度不強,缺乏吸引力。伴隨用戶生產場景與傳播習慣的變化,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增強,種種因素導致高校融媒體工作室生產發展創新性缺乏、內容與受眾契合度不強。
“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團隊曾針對孤寡老人進行公益廣告的制作與宣傳,呼吁關心孤寡老人。學生發揮自主性去制作固然是好,但卻忽視了創作與創作對象、內容與用戶、作品與受眾之間的關系,學生團隊在創作過程中不能只以制作者的想法為主,應多了解受眾用戶的心理與需求,增強媒體受眾黏性,才能提高吸引力,擴大工作室的影響力。
為此,高校融媒體工作室需摒棄因循守舊的思維,明確傳播的目標群體,扭轉用戶需求與內容生產之間的矛盾。可線下線上進行互動,拓展受眾的相關性需求,打破思維桎梏,明確自身定位與發展方向。
3.社會化程度較弱,平臺影響力有限。當前,通過媒介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生的創意,傾聽他們的作品。高校融媒體工作室所帶來的豐富社會實踐與活動,可以促進高校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化發展,這將成為一個良性的循環。但多數高校融媒體工作室社會化程度較弱,無論是內容創作還是平臺宣傳,其目光拘泥于校園,平臺影響力欠缺。
“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長,但平臺影響力有限。最初,廣播劇作品是在工作室的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宣傳。接著,走出學校,面向社會,參加了吉林省廣播電視局、吉林省廣播電視協會主辦的2020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筑中國夢”主題原創網絡視聽節目征集推選和展播活動,經評審,工作室原創廣播劇《不能“回娘家”的大年初二》被評為二類作品。正是因為有了融媒體工作室的存在,才能讓學生的想法付諸于現實,創作的作品可以讓更多的人聽到。但社會化資源有限,“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平臺影響力亟需擴大。
增強社會化,提高傳播效力,不僅讓學生有了更豐富的創作欲望,也讓平臺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而平臺也將成為一個橋梁,讓外界的人們有機會聽到學生的想法,甚至一些好的創意可以被商業化,從而達到一種互利互惠的效果,這正是融媒體時代下帶來的轉變。
未來,高校融媒體工作室應從整合資源、彰顯特色、協同合作等方面不斷深化媒體融合發展,著力加強人才培養,致力打造更多更好的融媒體產品,在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培養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1.整合全校媒體資源,打造融媒體矩陣。高校融媒體工作室應將學校傳統媒體陣地與融媒體平臺進行資源整合,不僅要推出學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也要在新浪微博、學習強國號等學校平臺賬號,持續推出原創圖文、短視頻、中長視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引導全體師生積極創作愛黨愛國愛校的優質融媒體產品。
工作室應打破院系與部門的界限和壁壘,組建一支在媒體整合工作方面具備專業知識和經驗且具有專業能力的媒體編輯團隊。由于工作內容有文字、攝影、錄像、后期制作、出版等特點,媒體整合工作組分為幾個工作小組,定期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演練,并在黨委部門的指導下,統一整合融媒體工作室。全方位帶動各類新媒體賬號共同發力,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融媒體矩陣。根據平臺特征、受眾對象、內容特點等對相關新聞資料進行二次創作與編輯;結合不同階段的宣傳要點,推出優質內容;利用高校各專業領域的優勢,呈現獨特內容,最終將有學校熱點新聞話題、學術理論動態、校園風景以及學生生活等內容資源在高校的校內校外各級不同媒體平臺上進行宣傳,使傳播效果最大化。
2.打造“一校一品”,彰顯學校特色。高校融媒體工作室應形成專業合力,提升專業競爭力,彰顯學校特色。各高校應具有“一校一品”的理念,結合自身師資、地域、專業等特點,發揮群體的智慧與凝聚力,構建高校自身的品牌。高校要為特色品牌發展準確定位,小范圍內形成較大的影響和示范效應的個性化成果,逐步擴大影響范圍形成特色化辦學格局,形成自身的特色辦學品牌。
“吉外之聲”融媒體工作室根據學校優勢特色,即外國語大學具有豐富的外國留學生以及外教的資源,將此作為創新創意點。創作《吉林有好貨(海外版)》節目,以外國人視角推薦吉林好貨,將當下流行的直播帶貨與吉林特產相結合,利用融媒體平臺讓產品銷售渠道變得多元化,旨在構建吉林外國語大學的品牌特色。
3.協調社會資源,與主流媒體協同合作。高校融媒體工作室要注重協調社會資源,積極推進校報、廣播電視、新聞網站、新媒體平臺有效整合,與主流媒體協同合作,建設集策劃、媒體發布、輿論響應、師生服務、公眾參與等功能于一體的平臺。
工作室與主流媒體協同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工作室高質量發展,而且能夠將傳播理念、傳播方式更契合新形勢下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思路,讓學生群體更深入地學習與體會。高校融媒體工作室在發展過程中,以主流媒體采編中心為基礎,通過對信息采集、編輯及發布的全方位整合,重塑產品生產流程,成為激發融媒體工作室協同創新潛能,實現價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徑。
媒體融合時代,高校融媒體工作室對大學生群體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發揮著良好的建設性作用,讓他們能夠在崗位的輪換中,找到自己更感興趣并擅長的工作內容,并可將之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也是傳統社團以及課堂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探索高校融媒體工作室的模式,緊抓時代、行業及未來的發展機遇,都將為高校發展、學生發展、教學發展提供新的突破口。
作者單位 吉林外國語大學國際藝術學院
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高校融媒體運營實訓工作室的構建與探索——以吉林外國語大學國際藝術學院融媒體工作室為例”(項目編號:202102143019)、2022年吉林省高教學會科研項目“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賽融合”教學模式發展研究”(項目編號:JGJX2022D34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方曉珍.高校“立德樹人”的理論指導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6).
[2]周良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9(03).
[3]王涵祎, 劉爽.互聯網普及時代高校輔導員加強學風建設的策略[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1).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