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海莎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立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重要思想,汲取我們黨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開展新聞輿論工作的寶貴經驗,就如何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內涵。其中,關于堅持黨性原則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邏輯、時代邏輯和現實邏輯,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關鍵詞:新時代 新聞輿論工作 黨性原則 邏輯
黨性作為一個政黨固有的本質屬性,集中體現了其所代表的階級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時代的核心價值理念,是馬克思主義關于黨性觀念的重要論述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的實踐轉化。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歷史方位,用“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來概括和定位新聞輿論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必須牢牢堅持,對新聞輿論工作階級性的本質屬性和內涵特征進行了準確闡釋,明確了新聞輿論工作的實踐立場與價值指向,蘊含著十分深刻的理論邏輯、時代邏輯和現實邏輯,對構筑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聞輿論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領域和重要方面,同時也是上層建筑的主要反映載體和傳播載體,這一屬性決定了新聞輿論成為政黨維護其階級利益的重要工具。因此,新聞輿論工作必然要堅持黨性原則,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也必然反映著政黨成長發展的歷史進程與形成的思想觀念。很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黨性原則進行了深刻論述,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揚了這些重要理論,豐富和拓展了黨性原則的內涵意蘊,明確了在新聞輿論工作中堅持黨性原則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在開展新聞輿論工作中踐行著“無產階級報刊思想”“黨報思想”“黨性原則”等思想要義。
1.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黨性原則的初步探索。馬克思曾提及:“在巴黎,在社會黨內,黨性和團結精神仍然占著統治地位。”恩格斯在《“傅立葉論商業的片斷”的前言和結束語》中曾提出“黨性”概念,他指出,“德國的‘絕對的社會主義’真是可憐得怕人……這種社會主義,由于自己在理論領域中沒有黨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絕對平靜’而喪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點精神和力量”。關于黨性,馬恩經典作家有過相關表述,但沒有系統化、體系化地對黨性、黨性觀念,對黨性原則與新聞輿論、宣傳思想事業之間的關系進行過論證闡述。但就馬克思、恩格斯從事的社會職業而言,他們的一生基本都是在從事新聞輿論工作,從事宣傳思想事業。他們強調黨的機關報的領導權必須牢牢掌握在真正具有革命思想和無產階級思想的人手中,必須掌握在“高舉旗幟前進”的人手里。馬克思、恩格斯還強調黨報肩負闡述黨的政治綱領、監督黨的領導、用科學原理武裝工人三大使命。這些關于黨報實踐及黨報思想的重要論述為新聞輿論工作的黨性原則提供了理論基礎。
2.列寧創立發展黨性原則的理論體系。黨報的黨性是列寧黨報思想的核心概念。列寧在《黨的組織與黨的出版物》中指出,“出版物應當成為黨的出版物,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應當提出黨的出版物的原則。”這些原則包含“寫作事業不能是個人或集團的賺錢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與無產階級總的事業無關的個人事業。”列寧強調,黨報是作為黨的一個“組織細胞”而存在和活動的。在強調黨報的黨性原則方面,列寧和馬克思、恩格斯的黨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列寧關于出版物黨性原則的系統論述,進一步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新聞事業緊密聯合人民大眾的理論力量,這與時代發展和社會實踐的政治需求不謀而合,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繼承、創新和發展,使理論真正成為指導現實、推動社會進步的物質力量,為無產階級政黨開展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成熟的、可借鑒的理論范式。
3.中國共產黨繼承創新黨性原則的理論內涵。我們黨始終將宣傳工作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在不斷的探索、實踐與創新中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黨性原則的論述,并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體系。黨的一大的第一個決議就規定一切出版物及出版工作“均應受黨員的領導”“均不能刊載違背黨的方針、政策和決定的文章”。毛澤東十分重視報紙的新聞宣傳工作,在1942年撰寫的《增強報刊宣傳的黨性》重要文獻中,對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進行了明確闡述;《解放日報》改版后在社論中強調的黨報工作必須貫徹的方針,增強黨性被放在了首位;1959年,毛澤東提出了“政治家辦報”的著名論斷,也是堅持黨性原則的應有之義。鄧小平指出,“黨報黨刊一定要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江澤民強調黨的新聞事業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系”。胡錦濤提出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1989年,習近平在福建寧德地區工作時撰寫了《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一文,文章指出,“當前要進一步加強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黨性原則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首要原則,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堅持黨的領導的歷史傳承,為我們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支撐。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如何在國際上維護好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在國內解決好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諸多矛盾,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新聞輿論工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戰略作用。新聞輿論工作要進一步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更好地擔負起時代和歷史賦予的責任與使命,為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堅強的輿論支撐。
1.從國際形勢看,堅持黨性原則進行輿論斗爭有其必然性。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秩序格局不斷變化,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愈發頻繁,世界范圍內輿論斗爭愈發激烈,在國際傳播領域新聞輿論對中國的倒灌效應愈發顯現。在全球貿易摩擦、人權爭議、文明形態等話題中,西方國家一度試圖以西化的制度、道路、價值觀念來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而新聞輿論斗爭就是其主要手段,“意識形態終結論”“霸權主義”等威脅層出不窮。新聞輿論工作應對這些新的外部情況和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地堅持黨性原則,切實擔負起防范西方敵對勢力意識形態滲透和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努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2.從國內環境看,堅持黨性原則建設精神家園有其重要性。立足新發展階段,要充分認識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肩負的重要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但與此同時,需要解決的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現實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網絡上各種錯誤論調和思潮頻頻顯現,嚴重浸染著大眾的思想和社會輿論環境,同時也進一步使得新聞輿論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新聞輿論工作要適應這些國內環境的新變化,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進一步深化對黨性和人民性辯證統一關系的認識,進一步鞏固主流思想的主導地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構筑和諧精神家園。
3.從傳播范式看,堅持黨性原則構筑網絡生態有其必要性。新聞輿論工作的宣傳格局、傳播方式、生態環境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推動下發生著深刻改變。全媒體時代,媒介生態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公眾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信息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這使得輿論的形成機制和擴散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宏觀、中觀、微觀的新聞輿論傳播格局變化愈發紛繁復雜,國際與國內、虛擬與現實等界限愈發模糊,輿論斗爭的主戰場開始從傳統媒體向新興網絡媒體轉移,互聯網業已成為新聞輿論工作的主陣地、主渠道、主戰場。新聞輿論工作要適應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的新變化,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主動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的制高點,全面推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守正創新,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建構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多次強調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為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發展提出了與時俱進的實踐遵循和實踐要求,豐富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意蘊和現實內涵。
1.黨媒姓黨: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國國家性質和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事業,也是人民的事業,進而為黨性原則的堅持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政治保證,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當代中國新聞輿論工作實踐發展的有力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輿論工作要充分反映黨的意志主張和方針要求,切實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扎實鞏固廣泛統一戰線的思想基礎和團結力量,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科學內涵和客觀立場,繼承、發展和創新黨管媒體工作理念與實踐經驗,進一步使黨的創新理論更具說服力與影響力。
堅持黨管媒體和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百年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媒姓黨”的創新論斷,是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的理論遵循和實踐指向。全媒體發展和新的輿論生態格局變化豐富了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黨性原則的實踐內涵,要把黨媒姓黨、黨管媒體原則貫徹到新媒體領域,主動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陣地,防控網絡意識形態風險,加強對網絡空間的管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在網絡空間領域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培育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守護好共同的網上精神家園,共同捍衛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向心力。
2.政治家辦報:堅持新聞輿論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新聞輿論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業務性,其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原則正確與否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甚至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優良傳統,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強調要“堅持政治家辦報、報刊、辦臺、辦新聞網站。”同時,我們國家的新聞宣傳媒體是表達人民訴求、團結黨和人民的橋梁紐帶,與西方新聞宣傳媒體在目的與手段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必須將“政治家辦報”理念有效地運用到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實踐中。
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明確“政治家辦報”的基本內涵和時代要求,明確黨的新聞事業的政治屬性,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論、方法論,實現“政治家辦報”的當代價值挖掘與實踐優化,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同時,要不斷提高政治敏銳力和政治鑒別力,及時識別意識形態領域的錯誤思想和錯誤方向,保持政治清醒和使命自覺。
3.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則。黨與人民群眾是緊密相通的,是有機聯系的,是不可分割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連通性,堅持黨性原則包含著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要密切聯系群眾,而新聞輿論工作正是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之一。正確的思想指導是人民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集中表現,無論在任何歷史時期,國家與人民利益都不可分割,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論述的重大理論觀點,廓清了長期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
黨性與人民性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發展,“黨性”回答了依靠誰的問題,“人民性”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始終為人民服務,這是黨性與人民性辯證統一的邏輯主線和深刻內涵。新時代以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把黨的創新理論和方針政策廣泛傳播到人民群眾中去,彰顯了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在輿論陣地中的“定星盤”作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人民群眾實踐的情況和創造的經驗反映出來,在與人民群眾情與理的溝通中產生共鳴,不斷豐富與提高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凝聚民心、匯集民意、激發民智,不斷激勵人民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事業的火熱實踐。
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新聞輿論工作的環境、對象、范圍、方式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但新聞輿論工作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不斷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引領效力,持續鞏固大眾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重要任務和職責使命沒有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媒姓黨”“政治家辦報”“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是新時代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指導原則,蘊含著十分深刻的理論邏輯、時代邏輯和現實邏輯,對新時代更好地開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起到了舉旗定向的重要作用。新聞輿論工作要進一步在黨和國家方針戰略、創新理論、價值訴求、精神譜系等的輿論宣傳中主動作為,為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動能,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史研究與資料庫建設”(項目編號:23&ZD0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蘇]列寧.列寧全集:第1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編輯: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