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瓊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和寨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0)
在新課程標準下,中學地理教學更加重視對圖像的利用,學生讀圖能力的高低成為能否學好地理的關鍵。加強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能夠使其自主分辨和解析圖像,在地理圖像中獲取豐富的信息,進而建立新的知識架構,提高地理學習效率。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改革中,教師應該把讀圖能力設置為關鍵的教學內容,深入開發地理教材和互聯網平臺中的圖像素材,采用趣味化、科學化的教學手段,帶領學生利用圖像開展地理學習和探究,傳授讀圖的方法,從而持續強化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科目,知識體系分支繁多、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學生在地理學習中面臨的主要難點是對概念知識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難度,以往應用的大多是死記硬背法,無法把課本上的文字和地理空間事物聯系起來記憶,不僅難以透徹地理解,也非常容易遺忘,致使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地理的信心。地圖和圖像被稱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具有感官刺激強、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通過讀圖,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地理環境和事物的空間分布,更適應學生的形象思維,也便于高效記憶。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理解,教師在講授地理概念知識時,可以堅持多用圖、常用圖、用好圖的原則,把圖像和文字緊密地結合起來,力求將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等知識點的講解落實到對應的圖像上,使圖像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補充、相互配合,指導學生聯系圖像識記抽象的地理概念,實現圖文之間的靈活轉化,從而通過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達到加深知識理解和記憶的目的。
在地理圖像中蘊藏著豐富的地理信息,這些信息反映出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學生建立空間概念、發展綜合思維的關鍵,新課標要求學生快速、準確、全面地從地圖中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如果學生缺乏良好的讀圖能力,信息的提取就會遭遇較大的阻力,影響學生的后續學習以及對地理知識連貫性、規律性的體會。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提取、加工、處理地理信息的效率,教師可以把讀圖作為一種讓學生參與地圖學習,進行感知和判斷的思維活動,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從最簡單的直觀讀圖入手,獲取淺顯的地理信息,比如地理事物的經緯度、相對位置、延伸方向和輪廓形狀特征等等,再逐步拓展到深層判斷,提煉出隱性的地理信息,比如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特點,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等。如此,學生的讀圖能力就會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中獲取的信息越來越豐富、準確,從而更好地總結和聯系地理事物之間的規律與原因。
地理新課標非常重視對學生讀圖能力的考查,地理教材、習題、試題的設計,都體現出圖文并茂的特點,要想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具備良好的讀圖技能是前提。但是就現階段的地理教學而言,很多學生對地理圖像、圖表的類型缺乏足夠的認識,在解決地理問題時,題干中給出了地理圖示,明確要求讀圖、用圖,學生由于讀圖能力不足,看不懂圖示的內容,就干脆有圖不用,僅憑想象和記憶進行解答。在這種條件下,解題質量是難以得到保障的,學生往往會在簡單問題上失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效率,教師可以通過日常教學,向學生傳授科學的讀圖方法,設計一些圖示、圖表分析題,引導學生參考圖示信息去解析題目條件,明確問題的指向,最終應用圖示和圖表數據成功解題,使學生形成讀圖、用圖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實現以圖釋文、以圖釋題,助力學生高效解決地理問題。
在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對讀圖學習的參與積極性不是特別高,根本原因是學生尚未掌握基礎的識圖知識,認為圖像過于抽象,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和抵觸情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采用情境創設法更適應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具有良好的激趣作用。在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地理基礎水平,避免直接讓學生讀圖,而是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圖示的特點,利用拓展性的資源創設多樣化的地理教學情境,換一種方式展現圖示內容,確保其直觀、新奇、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讀圖興趣。
第一,創設景觀情境。地理圖像包括很多類型,都是用來描述和反映具體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變化規律,針對學生讀圖興趣不濃的問題,教師應該利用圖像所描述的地理事物,為學生創設具象的景觀情境。以最常見的地圖為例,教師可以出示相關地區的景觀圖片、風景航拍視頻,帶領學生欣賞地理風物之美,并告知他們地圖就是這些景觀抽象而成的載體,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讀圖動機;再以剖面圖為例,此類圖像大多用來表現地理事物的內部構造、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規律,教師可以展示對應的地形、地質、土壤等景觀圖片,使學生把圖像和現實世界中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獲得空間概念和真實感,從而化解對讀圖的畏難情緒[1]。
第二,創設口訣情境。口訣具有簡明易懂、朗朗上口的優點,同時趣味性也非常強,很多地理圖像中的知識點都能用口訣的形式來概括。教師在創設讀圖情境時可以根據圖像的內容,比如河流分布、山脈礦產的地理位置等,將這些信息整合起來編創成口訣,用口訣拋磚引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識記口訣的基礎上展示地理圖像,這樣學生理解圖中信息就更加輕松,從而順利喚醒他們的讀圖和探索期待。
讀圖是一項有思考、有研討的心智活動,強調學生眼耳口手腦的共同運轉。要想完整而準確地獲取圖像中的信息,單憑觀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依靠思維能力進行分析、對比與綜合。以往在讀圖時,學生面對陌生的圖像常常感到非常茫然,不知該從何處入手。俗話說“學起于思”,問題具有導學和激活學生思維的作用。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時,教師應該設計圖像分析問題,引領學生正確的讀圖方向,調動他們的讀圖思維,從而提高獲取信息和析圖的能力。
首先,教師應該根據不同類型的地理圖像,抓住其中的重點內容,向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導學問題,引導他們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以地圖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圖中有哪些地理事物;位置范圍在哪里;分布特征是怎樣的;與其他事物聯系,有怎樣的意義和影響;形成原因是什么等。以地理統計圖為例,教師可以圍繞著圖像和數據設計問題:圖中的地理要素是什么;總量和變化量有多少;變化趨勢和規律是什么;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如何等,促使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讀圖和分析,避免思考的盲目性。再者,當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初步提取并反饋地理圖像中的信息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并提出深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重組和取舍,經過認真地思考,運用地理語言描述和概括圖中地理事物的特征、結構、規律和相互聯系,使學生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從而充分活化學生的讀圖思維,培養嚴謹的析圖能力和習慣[2]。
在中學地理教學的讀圖活動中,部分學生理不清讀圖的程序,一遇到經緯網狀圖就會不知所措,或者是混淆相似的地理圖像信息,這些都是學生缺乏讀圖方法的表現。有效的方法是學生探索地理圖像世界的“敲門磚”,如果不具備方法,學生很難自主解決讀圖中的各類問題,識圖、析圖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地理讀圖方法,引導學生遵循著科學的程序和法則,對地理圖像進行觀察、分析和解構,從而落實授人以漁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讀圖技巧和能力。
第一,滲透讀圖的一般程序。地理讀圖要按照正確的程序進行,若程序混亂,學生所獲信息的精確性也難以得到保障,比如在讀地圖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明確地圖所采用的比例尺、圖例注記和方向,根據比例尺了解圖中抽象距離的實際概念,結合圖例注記讀出正確的地理事物名稱,把握方向迅速地在圖中找到目標;然后再精讀地圖,明確地理要素,包括地圖事物所處的位置,圖中線條、顏色、形狀表示的對象等,從而促進學生有序讀圖[3]。
第二,滲透形狀觀察法。部分地圖的形狀特征,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地圖的形狀和輪廓,結合生活實踐經驗,搜索是否有明顯好記的特征,比方說我國地圖的形狀神似一只雄雞,青海省地圖的形狀像一只兔子,黃河干流的形狀類似“幾”字等。學生掌握了形狀觀察法,就能輕松找到地圖的記憶點,并自主判讀有關圖像,從而使讀圖變得省時、準確、高效[4]。
第三,滲透點線面結合法。大部分的地理地圖都是由點線面三要素組成的,相關的地理信息也潛藏在三要素中,缺少了任一要素,對地圖的判讀都是不完整的,教師在滲透該方法時,應該引導學生將點線面聯系起來進行分析,點包括港口、礦產地、城市等,線包括山脈、河流、鐵路線等,面包括國家、省區、自然帶等,根據三要素之間的相對位置,記憶和判讀途中較為復雜的地理事物,從而顯著強化學生的讀圖能力。
第四,滲透對比歸納法。部分地理圖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方說曲線圖、折線圖、柱狀圖等類型的地理統計圖,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應該把這些相似性進行有機聯系,讓學生比較相似的圖像,從中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歸納總結類似圖像所反映的地理信息,進而培養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讀圖思維,并掌握這一大類圖像的分析和判讀方法[5]。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讀圖、繪圖和用圖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繪圖能夠考驗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深化學生對圖像信息的認識,用圖能夠幫助學生運用讀圖技能,解釋和解決地理問題。因此,在培育學生讀圖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增加實踐內容,開展繪圖和用圖練練習,促進學生的動手動腦參與,從而提升讀圖教學的效果。
第一,繪圖練習。繪圖主要是通過動手實操的方式鞏固學生的讀圖記憶,常用的練習形式有照著畫、簡著畫和默著畫。(1)照著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照著標準的地理圖示進行模仿繪制,一邊作圖,一邊識記圖中的輪廓和方位等要素,使讀圖與理解同步,加深學生對圖像內容的印象。(2)簡著畫。這種練習形式側重于化繁為簡,突出地圖的重點和主題,在學生初步讀圖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地圖的比例尺、正方向和標注,繪制出對應的簡圖,表現出地圖的基本特征。(3)默著畫。這種練習形式還能細分為默繪和默填兩種:首先,從默繪來說,針對一些不是特別復雜的地形圖、剖面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不看課本的前提下,憑借腦中記憶,把相關的簡圖畫出來;也可以出示一段描述地圖的文字資料,讓學生先判斷文字所指的是哪個地圖,然后再默繪出來,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心理地圖”。從默填來說,教師可以出示黑白暗射圖,引導學生聯系讀圖獲取的信息,在暗射圖上靠著記憶填寫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山脈、鐵路、公路、河流和湖泊等,從而促進學生積累地理知識,強化讀圖和繪圖的能力[6]。
第二,用圖練習。發展學生的讀圖能力追求的是學用結合,如果學生只掌握基本的讀圖方法,而不能實踐于解決問題,這就失去了讀圖的意義。在開展用圖練習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中的地理圖像,圍繞著地理規律、成因和基本原理等,設計一些讀圖簡答題,引導學生運用圖中的事實材料進行交流和研討,對簡答題作出正確、合理的解釋,從而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讀圖技能。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讀圖興趣,設計圖像分析問題,引領學生目標明確地認識地圖,得到思維的活化,傳授讀圖的方法,促進學生掌握讀圖的一般程序和技巧,開展豐富的繪圖和用圖練習,使學生內化運用地理知識和讀圖技能,從而實現讀圖能力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