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梅
(甘肅省民勤縣蔡旗中學,甘肅民勤 733309)
美育,指的是一種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提高學生美學素養的教育,通俗來講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新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學科教學過程中融入美育理念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探究的一個課題。歷史教學內容包羅萬象,典型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優秀人文藝術,自然科技發明等都富含美的要素,因此在歷史教學中的進行美育滲透有著天然的優勢。這既有助于學生增強文化認知能力,形成優良品格,也能夠改善當前美學教育不足的局面。
受傳統教學思維影響,歷史學科的教學地位不如語數外等主要學科。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美育的滲透就更成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這些問題需要歷史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予以規避和改善。
1.當前歷史教師對歷史學科的教學存在重知識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現象。諸多教師認為歷史學科不是主科,因此在思想上首先就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進而影響了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美育的滲透效果就更微乎其微,學生不能夠從歷史教學中感悟到歷史的重要作用以及歷史的美好。
2.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一成不變地進行課本教學內容的講授,而忽略教學方法的創新。部分教師并不能根據學生學情拓展歷史知識,開闊學生眼界。因此歷史課堂中美育的滲透效果就非常低效。
3.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往往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生搬硬套,令學生提不起興趣,影響學生學習知識并體驗美感的效果。美育的滲透應該是“潤物細無聲”般,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如沐春風”,感受歷史人物之美,感受歷史事件之美,感受歷史情懷之美。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都喜歡真善美而討厭假丑惡,美好的事物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亦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動力。布魯姆曾明確指出:“帶有積極情感可以更快速、更輕松地學習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能夠激發學生內心對美好的向往,讓學生親身體驗歷史課程內容之美好,變“苦學”為“樂學”,即孔子所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歷史學科綜合性強,大千世界,古今中外,逸聞趣事,無所不包。美育的素材非常寬泛,學習歷史能夠使學生體驗其中的人物美、事件美、藝術美,從而獲取較強的學習興趣,學習將變得生動而有趣,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的成長無疑是事半功倍的。
2.促進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真善美是人們一直以來追求的高尚價值道德觀念。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使學生都成為善良、誠信、友愛、積極、樂觀的人,是歷史美育教學的終極目標。諸多歷史人物,如范仲淹臨危受命,嘗試變法,卻得不到認可,被貶地方,搭上了自己的事業前途,卻仍然具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其愛國情懷和人生格局可見一斑。再如林則徐虎門銷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與道德品質必然讓學生心生膜拜,欽佩不已,從而樹立遠大志向和報效祖國的正確價值觀念。
3.幫助學生養成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審美是一種情趣,也是一種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養成審美情趣,提升審美能力。心理學認為,當人們接觸到美好的事物時,頭腦會對其進行感知、理解和建構,進而促使審美心理產生變化和發展。歷史科目教學內容豐富,包含許多美好的人物或事件,比如英雄的故事、文化遺產的價值等,都會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歷史帶來的沖擊,使其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審美能力提升。此外,學生的審美層級也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情和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每個學生從中感悟歷史的博大與美好,享受生命的樂趣,領悟人生的豐富多彩。
4.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美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綜合發展。人的身體與心靈是相通的,如果一個人的身體感受到了美,那么他的心靈也會隨之受到影響。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美育,學生才能全情投入地去接受信息,獲得全面的知識。只有全方位地去感知和體會,學生才能擁有健全的心理與全面的發展。此外,美育的教學過程與其他各育,如體育等,也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各育之間互相協調,才能保證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為了有效實現美育的滲透,教師需要掌握必要的策略與技巧。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正確的策略和方法往往能夠事半功倍,使學生既掌握基礎歷史知識,又能獲得美好的學習體驗,增強對美的感悟和理解。
1.基于提高審美能力擬定教學目標。有的放矢,才能有目標感和方向感,才能做好一件事情。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觀念,一定要設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為立足點,以達到歷史課程美育的效果。首先,基于在歷史學科中滲透美育的教學目標要契合歷史課程標準。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偏差,也才能滿足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其次,制定目標時應考慮學情,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千差萬別,教師應因材施教,分別針對,千篇一律和一成不變只能僵化思維,裹足不前。教學內容的選取和美育知識點的滲透都要根據學生情況而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目標的制定和實施,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參與感與主動性,又能學習知識和價值。最后,教學目標的制定應以滲透美育,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為基準。目標中要包含對于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這是學習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化藝術作品中蘊含的價值觀念與藝術理念植入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時得到知識與價值的雙重美好體驗。
2.挖掘歷史美好,充實教學內容。人文社會歷史是一部人類進步的發展史,其磅礴宏大,萬象并包,五彩斑斕。眾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化藝術、科技文明中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教師應挖掘歷史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吸取營養,豐富心靈世界。我們所學的歷史是由人和事件組成的歷史,是由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歷史,國家統一編著的歷史教材中收錄了無數在歷史長河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人物和英雄,他們各有千秋,各有閃光點,發現歷史人物身上具備的美的精神、美的道德、美的人格,無疑會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不一樣的人生體驗。歷史還是重大事件組成的漫長畫卷,重大歷史事件如商鞅變法、戊戌變法、南昌起義、波士頓傾茶事件等或多或少改寫了人類的命運發展,其跌宕起伏的過程同樣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具體、客觀、生動地將其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受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體驗重大事件對于歷史進程的影響,或者說推理出對于今天生活的影響,從而獲得心靈的滿足與美好的體驗。此外,歷史發展過程中,亦產生和創造了無數的文化藝術作品和科技文明,如古代的青銅器等,這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或者觀看藝術視頻等,讓學生感受與探索這些藝術作品的偉大,體會人類的創造力與審美力。
3.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激發歷史美育課堂。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要求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才能達成教學中目標,教學相長。歷史學科內容豐富龐雜,覆蓋范圍廣,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學情及內容。如利用講述法,講述法是教學中常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傳統的教師采用這一方式貫穿整個課堂,把它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他們通過口頭說教,滔滔不絕地講述歷史知識,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如講授“火燒圓明園”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采用講述法,聲情并茂、義憤填膺,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向學生講述讓每個中國人都無比憤恨的史實,使學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無奈,并樹立起使中華之崛起的遠大理想,從而培養正確的愛國價值觀念和審美價值觀念。教師還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討論法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當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審美體驗,增強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藝術作品都有豐富的內容和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歷史事件紀念館或者觀看相關電視紀錄片來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活靈活現的歷史氛圍中感受人物和事件,必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然后再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可以教師提出問題,也可以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圍繞著這些問題各抒己見,如此一來既增強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更能夠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迸發出奇妙的思想火花,提升歷史審美能力。總之教師要不斷摸索不同的教學方法,旨在提升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4.創設審美情境,美化教師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作用,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想法,所以,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和說話預期,提高個人素養,重視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減少對學生的壓迫感,讓學生可以輕松愉悅地學習。首先,語言是交際工具,更是課堂教學維系的重要載體,教師注重語言美,不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要具備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高爾基曾發表過與之相關的言論,他認為語言是非常有力量的,并且能夠感動他人。教師打磨美化自己的語言,才能夠使學生耳濡目染,得到語言的力量和美。其次,教師氣質的美化與否影響教師的親和力,優美的教學氣質無疑會吸引學生,成為美的化身,不僅傳播了知識更傳播了美。黑格爾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成為這種具有吸引力和示范作用的教師,需要教師呈現生機與活力,思想與豁達,踐行科學教育理念,與學生拉近距離,共同體驗歷史學科的豐富與美好。再次,教師心理素質的打磨亦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點。教師的心理經過美化才能具備較強的實踐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尤其現在社會環境下,對教育心理的要求更是居于高位,學生對于美好的體驗離不開教師強大的心理后盾做基礎。最后,教師應注重儀表形象,不可求刻意“梳妝打扮”,但著裝要符合教師職業的特點,行為舉止既要端莊有禮,又不失活潑,落落大方,自然親切,用自己的各項美好去感染和影響學生。
5.聚焦美育過程,合理評價教學。要想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在教學評價時就要將美育呈現的效果體現出來。教學評價要改善傳統以考試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逐漸采用多樣化、科學化的評價方法。首先,評價要注重“真”的內容,而真的內容才能稱之為美,否則就是假丑惡。真的內容講求符合歷史規律,如實反映教育本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真實的知識和內容,才能夠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及其包含的萬事萬物。考核評價就是要看學生是否獲得了真知。其次,評價還要注重“善”的內容,善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類思想感情交流的基本紐帶,善是美育的基本點之一,沒有善就無從談美。教師在引導學生教學評價時,應充分注重學生是否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得到了善的滋養,形成了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念。最后,教學評價還應注重是否做到了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結合。評價要注意內外皆有、內容與形式充分結合起來、全面和諧,如此才能更容易達成歷史科目教學的課程目標,使學生具有真善美的境界,成為新時代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目標,是每個歷史教師應探求的重要課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提倡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發展他們的審美能力等。而歷史課程的內容豐富,在滲透美育中有著獨特的優勢。中學歷史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與學生一起探究,將知識的學習與美學的滲透結合起來,共同提高歷史教學課堂效率,進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豐富學生的人格,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