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傳統體育課堂和體育作業設計與實施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缺乏個性化指導、批改不規范等。本研究通過濟南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作業模塊,對學生的體育作業進行布置、評閱、統計、評價等工作,使體育作業的形式豐富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鍛煉身體,打通了體育課堂的教學閉環。信息化手段的應用為當今初中體育作業實施帶來了諸多優勢。
【關鍵詞】初中體育作業;教育信息化;教育資源平臺應用;作業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4)01-088-03
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一節體育課的時間是有限的(40-45分鐘),若不包括講解基本動作以及準備和放松活動的時間,實際練習時間只有20分鐘左右,遠不能達到訓練和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目的,如何在課堂之外對學生的體育鍛煉進行有效的監測和評估成為一個主要問題。
2020年寒假以來,筆者一直利用濟南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將體育作業“搬”到網上,通過課后作業模塊進行體育作業布置、檢查、評價、統計,把學生在家的“空閑期”變為體育鍛煉的“有效期”。實施近三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的居家體育鍛煉習慣已基本形成;學生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明顯提高;校內中考體育模測中筆者的5個班優秀率位列全年級前五名(全年級共22個平行班);有效促進了親子溝通、家庭關系和諧,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協同效應逐漸顯現。
當前初中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信息化的可能性
2020-2021學年,筆者與課題組教師協商制定了以“信息化背景下的課外家庭體育鍛煉”為主題的初步調查問卷,旨在平臺上線后幫助學生和家長清晰地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意義,從而更好地落實和完善該平臺在課后體育作業中發揮的作用,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我們面向我校2020級22個班級的學生和家長展開調研,問卷主要統計結果如下。
從上述幾個主要問題的問卷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在當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多數學生和家長對信息化教學有一定的了解,能夠接受在平臺上進行體育課作業的實施。但由于學習的壓力和個別學生的惰性,仍有部分學生每周的鍛煉時間不夠,從長遠來看,這必將對他們今后的學習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利用濟南市教育資源平臺實施課外體育作業迫在眉睫。
上述問卷中的問題主要受到學校、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學校每天的課時不足。除了每周三次體育課、課間練習、每周一次體育課休息外,學生鍛煉身體的時間較少,學校對體育課的完成程度也缺乏嚴格監管。其次,少數家長對體育學科存在錯誤認知,將其視為非核心科目,關注度不夠,這種錯誤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誤導著學生的選擇。最后,體育作業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教師沒有對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及時檢查、跟蹤、評價和反饋[1]。即使個別體育教師要求體育作業,也沒有專門的平臺對學生所交體育作業的質量進行統計、分析和評價,教師人均批閱量為4~5個班級,工作壓力較大。
濟南市教育資源平臺于2017年年底正式上線。平臺課后作業模塊功能具有教學資料上傳、及時復習點評、定時定期統計等功能,為體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后、促進與家校合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平臺課后作業模塊功能及應用
1.平臺提供多種統計方法
教師進行布置,學生進行提交。由于體育作業是視頻形式,微信或者QQ上傳視頻的方式無法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有效統計。而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境。教師在布置作業前制定相應的規則要求,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在平臺上進行體育鍛煉和記錄,這也需要班主任、教師和家長的共同監督。
如何在一個學期或一段時間結束后記錄和總結每個學生作業的提交情況?平臺的教學統計功能清晰地展示每個學生的提交情況。平臺還允許查看每周以及每個學生在課后期間的練習情況。一名男生從不會踢足球到可以熟練控球繞桿射門,一名女生從不知道籃球如何運球到可以順利進行三步上籃……每個學生的進步都可以通過平臺的周期統計清晰直觀地看到。表中的統計數據也可以作為期末考核中日常表現的參考,以課外鍛煉表現分的方式予以呈現。
2.教師提供實時評價和反饋,搭建家校溝通平臺
教師設計和統計作業,學生根據鍛煉要求提交作業,這只是開始。接下來更多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平臺了解學生在家的鍛煉情況,并為每個提交作業的學生附上個性化評語。家長在了解到教師給出的評語后,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孩子的居家練習給予指導。因此,教師的評語除了要關注學生的現在和未來的發展以外,還要對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關注。學生們看到老師的評價成績也會很高興,他們會繼續提高自己以獲得“A”的成績。教師每周對積極參加練習的學生給予表揚,而對未能按時提交作業或相對落后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監督他們及時完成作業任務,與此同時,利用評語點評的形式將相關信息反饋給家長和學生,便于他們更好地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
教師寄語功能可以在學期末通過私密的點對點消息發送給學生,這種方式更能被學生接受。實踐證明,當教師評價能夠覆蓋到每一個學生時,學生就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也在教師評價中獲得認可;當他們取得成功時,也能感受到這是教師對他們的關心。教師的個性化評價與學生的課后作業形成相輔相成的紐帶。
3.學生互相評價,營造學生“勤練、常賽”訓練氛圍
教師布置作業時,可以在平臺上選擇是否允許學生有查看彼此作業的權限(建議賦予),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通過觀摩彼此間的練習情況,并利用網上空間中的互評功能,進行相互評價,教師自己也可以隨機檢查。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評價,由體育委員進行最終統計。這樣,學生之間在老師“教會”的基礎之上,可以互相促進,互相學習對方的鍛煉動作和練習方法,以“勤練、常賽”的方式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基于平臺的體育課后作業的設計原則
1.統籌性與準備性原則
再次對本年級學生的身體狀況、家庭鍛煉情況和最終體育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學生和家長兩種不同類型的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平時對網絡平臺的接受程度、學生的日常鍛煉習慣以及對練習方法的評價或看法。根據問卷調查,筆者為學生制定了個性化運動套餐(表4)。此外,筆者還專門制定了練習要求,編制了教師寄語和上傳方式等介紹手冊,由學校統一打印并分發給每個學生,允許學生在假期期間選擇練習,并指導學生將練習內容上傳到平臺。同時,教師在體育課上強調了如何進行作業提交,對各個細節進行了詳細介紹,主要包括具體實施要求、拍攝時長限制、視頻合并方式、上傳格式轉化等,并在班級內進行了廣泛宣傳。
2.課后有效延伸與目標性原則
在日常教學中,課上的練習可以在課后進行練習和復習。作業模塊還專門提供了各種類型的附加教學資源,學生可以在教學資源中搜尋與優秀運動員的技術動作要領相關的圖片與視頻,詳細觀摩整套動作和分解動作,了解到錯誤動作的修正方式,便于學生在家練習和復習。此外,有的家長在給孩子錄制視頻時不清楚技術動作標準,因此,添加完整的技術動作演示教學視頻也可以有效避免家長與孩子因技術動作是否到位而產生的爭論。
3.數字媒體技術助力教學教育性原則
每份體育課后作業除了布置練習任務外,還可以在教學附件中添加圖片、視頻、文檔等。也可以截取某些體育明星和高水平比賽的介紹并附加到作業資源中供學生下載觀看,讓學生感受到體育生活就在身邊,運動與健康離我們每個人并不遙遠,讓學生更加親近體育、熱愛體育。此外,要適當滲透體育理論知識,增設運動康復、保健相關內容,更要不斷加深學生對體育的了解,打造體育核心素養,增強學生體魄和拓展學生認知[2]。這比教師各種校內、校外的課堂教學都更具創新性和變革性。
4.實時分組尊重差異性原則
網絡平臺上的作業具有分組功能,在該平臺功能的支持下,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期末成績及生理差異等因素進行學生分組設置,匹配與之相適應的課后作業。以假期作業為例,其中專門設計了體育自選超市,鼓勵學生對自身特點進行科學評估,自主選擇最適于自身發展的鍛煉方式,從而樹立學習自信心并自覺投入到課外體育鍛煉中。
5.學段學年學期系統化延伸原則
通過網絡平臺布置作業要根據學年規劃和學期進度的總原則科學安排。以初二為例,每周所涉及的作業因身體狀況和教學進度而異。例如,第一周重在恢復身體,因此布置的作業應當圍繞著核心力量動作展開,鼓勵學生課后在家練習、重復鍛煉。第二周開始學習籃球。根據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原地運球到行進運球再到體前變向運球等,幫助學生逐漸了解整套運球、投籃等動作。
作為課堂體育教學的重要補充,每周作業設計不僅要復習課堂練習內容,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在初中的三年中,課堂體育教學的核心在于提高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第一學年布置的鍛煉作業要有趣、貼近學生生活,以提高學生鍛煉的興趣;第二學年要鞏固學生體質,為初三體育中考打基礎,作業要以專項運動的技能培養為主,帶動學生加強身體素質的鍛煉;第三學年要緊緊圍繞著體育中考的內容進行作業活動設計,作業可以分層布置,重點關注運動成績較弱學生,為他們提供精準的個性化輔導。
結論與建議
網絡平臺讓體育教學擺脫了時空限制,為教師體育教學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資源,有助于推動教學活動朝著更加實用和高效的方向發展[3]。因此,期望各所學校能夠以教育資源平臺為支撐,充分利用其中的體育課外作業模塊配套功能,不斷完善作業布置、統計和評價工作,進一步提高平臺在全體學生中的普及度,拓展學校體育外延,幫助學生感受體育鍛煉的快樂。
參考文獻
尹彬,孫蒙蒙. 基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下初中體育作業的設計與實踐[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18): 71-74.
張垠. 學科素養視角下高中體育作業的設計與實踐[J].名師在線,2018(24): 60-61.
秦敏. 基于核心素養下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與實施[J].體育教學,2018(10):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