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戩勛 于方方
摘 要:為了進一步加快了體育教育信息化的歷史進程,順應數字時代背景下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的發展方向,采用實地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重新審視高校體育教育工作。新階段高校體育教學場景迎來“窗口式教學”向“集體化教學”的轉變、“云端式教學”到“常態化教學”的回歸,以及“傳統式教學”向“數字化教學”的遞進。研究認為: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觀念與數字意識存在誤差、體育教學行為與數字執行存在偏差、體育教學配置與數字設備存在均差,體育教學成果與數字實踐存在落差,要縮小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在思維、能力、資源和應用中的空間,建議高校秉持數字化的思維與意識、獲取數字化的知識與能力、覆蓋數字化的資源與配置、啟動數字化的應用與實踐,在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上雙向發力,加快實現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的認知轉型、行為轉型、服務轉型和創新轉型。
關鍵詞:數字時代;高校;體育教育;教育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4)01-0057-08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accelerat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digitaliz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lign with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igit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this study reexamines the work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sing methods such as field investigations,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s. In this new stage, the teaching scenarios in higher education undergo a transformation from “window-style teaching” to “collective teaching,” a shift from “cloud-based teaching” to “normalized teaching,” and a progression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digital teaching.”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n the digital era, there ar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digital awareness, dev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teaching behavior and digital implementation, disparities between physic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digital devices, as well as gaps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achievements and digital practices. To narrow the space of digit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inking, capabilities,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universities adopt a digital mindset and awareness, acquire digital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vide comprehensive digital resources and configurations, and initiate digital applications and practic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xpand quantitatively and enhance qualitatively, aiming to accelerate the cognitive transformation, behavioral transformation, servic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in digit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Digital era; Higher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2022年1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明確指出促進數字技術向社會發展各領域廣泛滲透,加快推動教育服務資源數字化供給和網絡化水平[1]。自十九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數字戰略發展規劃,致力于重塑數字時代的國際新格局。數字經濟迅速蔓延至體育領域,國內外學者相繼為加快體育產業數字化建言獻策。在理論層面上,多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探討數字經濟與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的內生機制,并從體育產業現代化的視角分析了數字化的轉型邏輯[2],也有部分學者從體育消費升級的維度探究了數字經濟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機理[3]。在實踐層面上,有學者基于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探討數字化發展驅動體育用品制造業服務化的戰略方針[4],也有學者在詮釋主義案例研究中建立青少年數字化體育服務機制的實踐探索[5],一系列相關研究為本文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鑒。
近年來,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發生顛覆性的改變,線上教學的應急性革命以及新型信息技術的創新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高等體育教育的原有邏輯,高校開始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通過遠程授課和視頻錄制、共享等手段實施體育教學。因此本研究探討的關鍵問題為如何促進高校體育教育數字化變革?旨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對新階段高校體育教育工作進行重新審視,針對體育教育數字化的新場景與新空間,探討應對與革新之舉,加快數字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數字化改革進程。
1 高校“體育教育數字化”的內涵解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信息化”便逐漸在國內外盛行,這一術語的內涵也被公認為信息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部門、領域普遍應用與推廣[6]。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全國數字數據資源急劇增長,教育思維格局與教學工作模式發生重大變革。作為大數據時代的產物,翻轉課堂、MOOC、微課程等開始掀起信息化教學的新浪潮[7]。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各高校開始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全面普及網絡信息資源服務,提升信息化基礎水平,致力于促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隨著《“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加強數字化發展治理 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相關政策的落地,數字時代的浪潮不斷涌入教育行業。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賦予了教育數字化在未來教育發展行動綱領中新的使命[8]。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實現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必然選擇。
國內外教育學會和教育學者對“教育數字化”有不同定義,總體可以歸結為:在廣義上是教育系統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教育轉型綜合體,在狹義上將數字技術整合到教育領域的各個環節,打造數字教育服務新生態的全過程。正如祝智庭教授所言,教育數字化是信息化過程的數字躍遷、技術化賦能的數字創變、劃時代教育的數字歷程[9]。作為教育信息化的新階段,教育數字化是在教育起步與應用等全場景融合數字技術,樹立數字化思維與意識,培養數字化能力與方法,打造數字治理機制與體系,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的過程,其核心是促進教育教學全要素、全業務、全領域和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10]。本研究“體育教育數字化”是狹義下的教育數字化,指數字時代背景下,在高等教育領域涉及體育教學目標與內容、體育教學模式與評價、體育教師能力與環境等教學過程要素,涉及體育發展規劃、體育國際合作、體育課程教材建設、體育科技裝備支撐、體育教育研究與督導等教學管理業務,涉及體育人才培養等全流程于一體的綜合性數字化轉型過程。
2 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數字化的新場景
2.1 “窗口式教學”向“集體化教學”的轉變
教學場景是指高校教學需求產生的一系列條件,自2020年2月5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起,全國高校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采取協同參與的方式保障高校在線教學的順利運行,并相繼制定在線教學實施方案、保證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等一系列工作任務[11]。原本以“課堂”為中心的體育教學模式受疫情影響轉變為以網絡為中心的“窗口式”教學模式,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的呈現方式,包括教學任務與目標等都發生了質的改變,教師原本戶外“一對一、一對多”的教輔訓練演變為“自導自演”的記錄式訓練。“窗口式”教學模式下各高校不斷研發與推廣以網絡軟件為媒介的輔助教學手段,現代信息技術開始全面進入高等體育教育領域[12]。
新年伊始,原本按下“暫停鍵”的線下體育教學活動正式啟動“恢復鍵”。三年內高等體育教育的進程從未停滯,自教育部明確要求學校全面開展線下教學活動后,各高校陸續從精準防控的“窗口式教學”階段平穩進入常態防控的“集體化教學”階段。如何迅速調整體育課程教學節奏順利步入集體教學的軌道,如何調控“陽康”后集體運動的訓練強度,如何建立運動防護應急預備方案,如何對集體教學進行科學監督與合理評價等將是新階段高等體育教學過程亟待解決的新一輪命題。
2.2 “云端式教學”到“常態化教學”的回歸
近三年來,高等體育教育陸續轉為“云端”教學,不同于學科類教學,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手段難以適用于以體育技術動作演示與糾正為主的體育教學,單純的“云端”式教學無法針對難度系數較高的體育課堂。高校開始重視信息現代化教學體系的建設,借助國家慕課大學和在線精品課程平臺為學生提供專業的體育項目學習資源。體育教師不斷強化自身多媒體信息教學能力,開始利用微課錄制、資料高拍、語音錄入、同步字幕、智能編輯和課程組裝等功能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輔助教學,并將內容制作成課件上傳至微講師、云空間等支持仿直播的教學平臺中,或將視頻下載保存至云端供學生學習,并保持學習界面和錄制的視頻直播效果銜接一致[13]。
新時期高等體育教育峰回路轉,正式全面回歸線下教學的常態化階段。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影響,學生的身體結構與呼吸系統能力失調,“免疫風暴”后的肺、心肌、神經系統以及肌肉組織功能受損,將導致學生長期和短期的運動能力下降,各醫學專家呼吁運動恢復要循序漸進,“運動處方”需因人而異。如何有效開展體育教學,根據學生身體機能恢復狀況差異化設計教學進度,引導學生自覺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以及綜合研判、科學合理安排體育教學組織與考核形式等將是“常態化教學”下高校體育教師的應盡之務。
2.3 “傳統式教學”向“數字化教學”的遞進
高等體育教學主要以公共體育課和專項體育課為主,我國高校傳統的體育教學受前蘇聯教育體系的影響,以體育教師為課程主導,崇尚運動技能教育觀,整體教學過程較為機械化,雖然利于對學生運動技術的系統傳授,但是被動學習的傳統教學并不利于學生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即使高校教師在不斷嘗試與探索新的體育教學模式,但從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現有的體育教育形態仍偏向傳統,如果不在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上實行轉變,就很難引發根本性的數字教育范式躍遷。
高等體育教育汲取了三年信息化教學的實踐經驗,在線教育期間充分將網絡資源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進入體育教育領域提供了智慧支撐。隨著高校網絡信息平臺的搭建,廣泛體育教育資源的數字化,高等教育將加快數字模式探索推動教學范式轉變,實現智能自適應的體育教育路徑。在數字技術與智能空間不斷完善的基礎上,眾多高校迎來一批新的運動訓練教學設備,體育教學變革將建立在對數字資源建設和教育模式的探索之上,真正打造成數字化教育新形態。數字時代背景下高等體育教育將步入高質量發展效應的集中釋放期,體育教育數字化要在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上雙向發力,真正實現從“傳統化”向“數字化”的遞進。
3 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數字化的新空間
3.1 思維空間:高等體育教學觀念與數字意識的誤差
空間在物理學中被定義為物與物之間位置的差異度量,在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數字化仍存在一系列上升空間。教學觀念作為人們對教學問題的傾向性認識,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等對教育的綜合影響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14]。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主體認識及其產生的某種行為意向,反映了教師本人對教育問題的價值取向與價值選擇[15]。在線信息化教學期間,教師教學態度發生根本性改變,萌生有悖于教育初衷的想法與認識,這種思想指導著教師錯誤教學行為的產生,開始在課堂當中渾水摸魚,處心積慮尋找應對教務處的線上巡課之策。隨著我國數字化時代的全面推進,部分高校體育教師開始從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數字教育。體育教育數字化不是簡單對傳統體育教育實行視頻化或線上化,而是通過對體育教學全過程進行大數據采集、分析與應用,將傳統教學的經驗性觀念轉向以數據交互、信息評估為主的數字化觀念。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師并未融入數字化的教學理念,沒有將數字意識落實和貫徹到指導體育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當中,更未清晰地認識到數字資源賦能于體育教學的多種優勢及可能性。
數字化時代教育擁有海量的互聯網信息資源,尤其在教育信息化的加持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尤為重要。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式、被動式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學會自主學習比學會知識更加重要[16]。在目前高校學生主體的學習意識上,其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意識薄弱,主觀能動性不強,很少在課后利用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去自主性的學習和觀摩體育技能與理論知識的講解,也不會過多的入駐數字化平臺和使用數字化工具開展自主性的體育實踐活動,所以很難達到高等體育教育強調的要培養學生“自立”“自為”和“自律”的三種特性。此外,在高等體育教育體系中,師生在思維上仍未形成統一的數字意識,缺少將客觀的體育教學實踐跟數字資源相互聯系的主體傾向,不善于利用數字技術主動挖掘和打造優質的體育教學方案,距實現體育教育全面數字化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3.2 能力空間:高等體育教學行為與數字執行的偏差
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與高校體育教學的融合逐漸成為發展趨勢,如何提供精準個性化的在線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如何實行數據信息化的線下教學方案指導學生科學運動訓練是體育教師需要關切的重要命題。由于體育項目具有明顯的身體性與實踐性特點,學生既要領會不同運動項目和技術的理論概念與操作方法,又要經過大腦形成初步的動作表象,并結合身體行動和運動實踐才能獲取、形成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具體建構。因此,體育教師必須具備完整的“線上+線下”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數字執行能力。高校體育教師在常規教學形式上多以運動場地實操授課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缺乏信息化教學的運用與實踐,相較于其他學科類教師,在信息化素養上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傳統體育教學較少涉及數字化工具的應用與信息教學形式的組織,體育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體系受到局限,普遍缺乏對圖片與視頻的加工處理能力、信息投屏與屏幕有效共享能力,以及基本的軟件操作等信息應用能力,所以導致教師在體育教學的數字化操作過程中執行力不高。
2022年11月30日,為積極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教育部發布的《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將“教師數字素養”界定為教師適當利用數字技術獲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評價數字信息與資源,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而具有意識、能力和責任[17]。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和難點均在于師生的數字素養上,它代表著師生能否在各種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駕馭數字平臺、資源和工具,數字素養的匱乏將難以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杠桿。師生數字素養的提升是體育教育數字化改革的重要推動力,但是這必須建立在數字化在高等體育教育中全面普及的前提下,如果從根本上體育教育數字化的技術、設備、信息、網絡等條件的缺失,那么推進體育教育數字化改革也將無從談起。
3.3 資源空間:高等體育教學配置與數字設備的均差
2021年3月26日,教育部出臺關于《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旨在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強調全國高校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營造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教學環境[18]。近年來,各高校在校園管理、生活服務、國際交流等方面不斷促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包括在智慧課堂、科學研究等也在不斷的開拓創新。但是從各高校體育教育全過程中看,網絡資源的投入、智能設備的配備以及數字技術的應用等方面還停留在數字化改造的初級階段,體育教學階段未享受集成化、個性化、智能化的信息和應用服務待遇。除了部分為國家奧運爭光的體育訓練基地以及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地等所在高校擁有較為完善的體育數字資源服務體系,大多數高校在數字資源與設備的供給上均較為落后,數字技術的服務率未能有效的輻射到高校體育教學領域,部分高校雖然針對性的布局了智慧化的體育理論課堂,但是在術科實踐課程中數字技術的覆蓋面仍較為狹窄。
2022年7月7日,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體育助力穩經濟促消費 激活力的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及要加快體育與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融合[19]。智能化賦能于體育發展能創造出更大的可能性,由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和行業技術等匯聚而成的應用針對體育教學與訓練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現階段體育教學與訓練過程中所呈現出的智能化發展趨勢仍未顯現,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并未充分應用到體育教育領域當中,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中技術資源和信息設備的欠缺是限制體育教育數字化的關鍵因素。在高校體育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下,繼續堅持依靠政府力量進行資源配置難以實現教育數字化的動態平衡,如果不結合體育學科的教育規律和教學特性,將難以探尋數字化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20]。
3.4 應用空間:高等體育教學成果與數字實踐的落差
2022年7月23日,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有關數字體育案例的創新應用被作為數據潛力新引擎,BIM(建制信息模型)技術對國家滑雪中心、國家速滑館等場館建造的智能支撐;多元氣象數據快速集成與融合預報系統、溫度分區控制系統、多驗合一數字哨點等運營管理的數字支持,一系列數字技術為北京冬奧會提供了新的助力,推動了數據“決策、服務、治理與創新”等體育數字化進程。這些數字技術的實踐相當一部分來源于跨學科、跨領域科研團隊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幾乎沒有可以直接應用于科技助力的體育教學科研成果。作為服務于體育強國建設最迫切的工作之一,高校的體育科研成果轉化取得的效果甚微,歷年取得的體育科研成果大多數只停留在書面和文字形式,真正能轉化為實踐應用的技術成果數量很少。大多數體育科研人員對運動訓練、體育競賽、運動員身心規律與運動狀態認識有限,缺乏對技戰術、創傷恢復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知識,從而導致借助數字資源與設備所進行的科技攻關與科技服務尚不能滿足運動訓練的實際需要,更無法有效提高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水平[21]。
盡管很多高校在體育數字化資源上做了不少努力,但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科研與運動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研究與應用、攻關與服務相對脫節,整體教學狀態“雜亂無章、應付任務”,導致科研攻關不深入。按照體育科研成果產生的功能與目的,可以將其劃分為基礎理論成果、應用類研究成果、體育開發類成果和體育應用軟件類成果,在體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催生下,四類研究成果可以直接運用于體育教學、競賽訓練、全面健身、運動康復等領域,從而實現“智能+體育”的真正收益。實際上在我國目前的體育科技成果轉換上,多數都呈現出宏大性、空洞性和重復性的特點,其應用率偏低,難以有效支持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數字化發展。體育教育的數字實踐與高等體育教學成果雖說不存在結構上的矛盾,但是從數字技術應用的轉化率上看難以彰顯出體育教育數字化的價值所在。
4 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數字化的新動能
4.1 思維與意識:加快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的認知轉型
新動能是指通過結構性改革等舉措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來培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一個由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感知技術和觸摸技術等數字技術綜合應用的時代的到來,為人與技術的共同進化提供了新動能,其典型特點為:知識透明、智能互聯、邊界消除、創新無限,要適應數字化這樣一個新時代,首先需要更新的是對教育數字化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場教育技術的革命,更是一場思維與意識的革命[22]。體育教育數字化不是簡單的將“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不是簡單的在教育系統上搭載一個大數據平臺,不是簡單的建立一款主打校園運動健康或體育教學的鍛煉APP,更不是喊體育教育數字化的概念與口號,而是涉及戰略選擇、教學模式、組織管理、人才培養、系統評價、監測反饋等多方面,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環境、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徑等多要素的數字化革新。
體育教育數字化是一場隸屬于教育內部的經營與管理革命,需要管理者在高層達成一致意見,形成統一的強化數字技術賦能體育教學的共識,更需要師生具備清晰的轉型變革思維。管理者要具有長遠的數字化戰略格局,能夠洞見未來高等體育教育的變幻盡早布局數字化教育生態[23]。體育教師要從封閉的邊界思維向開放式的跨界思維過渡,軟硬件的破界融合,線上線下的協調統一,為學生建立能力與數字模式集成下的新學習曲線,并提高自身對體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認同感。教學如何數字化,主要看體育教師的核心業務和學生的訓練結果是否由數字化工具做了不可取代的支撐。因此,如何構建適合體育教師精準教學的數字化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體育教師思維上對體育教育數字化的認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與數字技術的互動過程,在教學目標當中增加數據循證的意識與理念,在教學演練與測試過程增加數字信息的計算與反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是課程的建設者,要幫助和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自主探究者與發現者,數字化時代要將教育打造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24]。
4.2 能力與知識:加快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的行為轉型
《教師數字素養框架》明確規定了教師的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是其數字素養的核心要素,“數字技術知識”要求教師了解常見數字技術的內涵特征,及其解決問題的程序與方法。“數字技術技能”包括對數字技術資源的選擇和使用兩個方面,其一,掌握教育教學中選擇數字化設備、軟件、平臺的原則與方法;其二,熟練操作使用數字化設備、軟件、平臺,并解決常見問題。因此,體育教師的數字技術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對于加快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實施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行動,對于高校體育教師而言,要加強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應用體驗式培訓,重點強化教學軟件與平臺的應用,以及“線上+線下”于一體的體育教學課程制作、設計與編排,多途徑搜集、整合和利用線上體育信息資源,加快體育教學數字化體系建設,使教師充分結合數字化教學的特點進行知識點和動作訓練內容的篩選與重建,提高體育教師數字知識的應用與教學能力。
數字時代體育教育數字化必將是“線上”與“線下”共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要遵循不同體育課程和運動項目的類別與屬性,科學設計線上和線下的體育課程內容,在數字化情景中體驗不同運動項目動作特點和技戰術的實踐。教育部頒布《推進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 打造數字教育公共服務新業態》提出線上教育的新思路、新愿景和新機制,著力打造數字教育公共服務新生態,多位一體的教育信息化新格局,為線上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新保障。師生數字化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學校組織培訓和信息技術課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多元協同的培育機制,探索開發種類豐富的數字素養校本課程,將數字素養培育融入到高等體育學科課程當中,舉辦形式多樣的數字素養教育活動,實現體育師生從數字化知識、數字化能力,再到數字化行為等一體化的轉型。
4.3 資源與配置:加快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的服務轉型
體育教育資源的數字化改造是打通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發展的信息“大動脈”,高校要積極開發體育教育的數字化資源,依據不同的運動項目引入國際化的數字設備,并考慮如何升級人工智能技術輔助“線上+線下”的混合式體育教學,促進人機協同、時空協同[25]。目前,高校體育教育數字化資源引用率與數字化設備的接入率偏低,相較于其他優勢學科在智慧化、虛擬化等數字供給上顯得較為薄弱,所以在后續的體育教育數字化服務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其一,開通師生體育網絡學習空間,為體育教學數字化提供信息化的教育平臺;其二,關注網絡聯通銜接、擴大學校網絡覆蓋范圍,避免造成不同教學訓練場地的信號網絡卡頓和不流暢或“信息孤島”局面,從而影響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其三,數字設備系統的升級與改造,尤其針對設備連接IOS系統與安卓系統的適配性,以提升數字設備的接入范圍。其四,不斷克服數字平臺與數字設備的應用問題,促進體育教學過程的精準化管理與個性化服務。
體育教育數字化要真正結合高等體育教育的規律與特性探尋數字化資源配置的接入途徑,針對不同體育課程類別設計差異化的教育數字化方案。專項體育課以技能提升為主要目的,要合理運用智能訓練設備,為學生制定科學的運動與訓練計劃;公共體育課和體育選修課可以借助三方信息設備與平臺,為學生提供實時的教學監測與教學反饋。體育運動項目理論要貫穿體育課程教學各環節,以信息多媒體技術為支撐的智慧課堂已經在高等體育教育中廣泛開展,而針對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教育和鍛煉手段,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的目的,以及如何提高學生體育專項運動技能,還尚未形成系統性的教育數字化方案。這就需要發揮教育管理者和體育教師的主導性作用,管理者為體育教學提供全方位的資源開發與技術保障,體育教師結合自身對運動項目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感知,創設利于學生培養的數字化情景,同時使用數字工具實時收集學生反饋,建立數字化應用評價方案,改進教學服務、優化教學環節,保障教師能夠利用數字技術有序組織教學活動。
4.4 應用與實踐:加快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的創新轉型
在教育數字化的環境下要加大數字信息技術手段對體育教學的應用與實踐,將數字技術與高等體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核心,逐漸輻射到高校體育教育信息化管理、專項訓練精準測試、學生健康云監測、體育場地設備智能化等各個方面。例如:成功運用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等高校的SWIFT運動訓練測評系統——速度(UNO&UEO)與縱跳(EZEJUMP)測試軟件系統。UNO&UEO設備采用無線裝置連接和數據傳輸,通過超聲波及雙光束激光無線激光計時,實現快速測距以及跑動過程中轉彎深度及轉彎時間的準確測量。數字化設備豐富了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測試內容,例如:直線沖刺測試、反應時測試、啟動加速測試、靈敏反應測試、變向能力測試、SBI短跑跳躍測試,為競技體育體能訓練提供了全方位的測評以及整體訓練解決方案。EZEJUMP垂直跳躍測試系統利用藍牙和應用程序,可以用來測量跳躍高度、接觸時間、飛行時間、反應強度指數(RSI)、Bosco測試以及疲勞測量協議,同時能夠借助Swift Labs云從Synchro和Ezejump應用程序將測試演練數據保存云端,并使用Swift API將數據推送到學生或運動員管理系統(AMS)中,系統強大的可編輯性為建立學生或運動員檔案提供了便捷。
高校要加快體育教育數字化的服務轉型與創新,可以加強與數字技術企業的協作,加快智能設備與新型軟件的研發,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數字資源和設備的優勢,來共建優質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場景。例如:北京視之窗科技作為體育教學智慧化應用解決方案的專家,集“硬件-軟件-內容”三位一體,能為學校體育教學場景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服務。通過智能核心產品創設線上虛擬仿真環境、建立體育類仿真平臺,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清晰捕捉和記錄學生的技術動作,并以3D、vedio的形式將標準的體育技術動作進行完整立體展示,對學生進行規范性、準確性、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指導與評價,順利實現體育教育數字化的對接與延伸。數字經濟時代要立足于數字化資源的應用與實踐,努力打造有質量、有溫度、有高度、有廣度的“云課堂”,用“云裝備”“云語言”全力開好“云教學”,真正地讓數字技術服務于體育教學訓練與科研。
5 結 語
在線體育教學的應急性革命打破了我國高校原有的體育教育邏輯,不斷驅使高校實行體育教學信息化改革,也進一步加快了高等體育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更順應了未來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的發展方向。隨著高等體育教育由“窗口式教學”向“集體化教學”的轉變、“云端式教學”到“常態化教學”的回歸,以及從“傳統式教學”向“數字化教學”的遞進,必將用數字化的戰略眼光重新審視高等體育教育發展的新空間與新動能。數字經濟時代,隨著教育數字化的逐漸深入,體育教學形態在范式上實現躍遷,體育教育相關者的數字化思維和數字化能力還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間,以及體育教育數字化資源和應用還具有一定落差。高等體育教育步入高質量發展效應的集中釋放期,要全面實行體育教育數字化,高校必須秉持數字化的思維意識、獲取數字化的知識與能力、覆蓋數字化的資源與配置、啟動數字化的應用與實踐,在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上雙向發力,加快實現高等體育教育數字化的認知轉型、行為轉型、服務轉型和創新轉型,真正實現由“傳統化”向“數字化”的遞進。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2021-01-12].
[2]任保平,李婧瑜.數字經濟賦能我國體育產業現代化的邏輯與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3,37(2):1-7.
[3]曾玉蘭,許文鑫,沈克印.數字經濟驅動體育消費升級的內在機理、問題審視與推進策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3,40(2):147-155.
[4]劉超,孫永明.數字化發展如何驅動體育用品制造業服務化轉型——來自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3):53-60.
[5]柳鳴毅,劉松,敬艷,等.建立青少年數字化體育服務機制的實踐探索——基于全國青少年線上親子體育活動的個案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2):150-156.
[6]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288(1):1-19.
[7]金陵.大數據與信息化教學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3,321(10):8-13.
[8]教育部.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 建設教育強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12/t20221209_1028299.html,[2022-12-09].
[9]祝智庭,胡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探析與研究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22,423(4):1-8,25.
[10]中國教育報.聚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EB/OL].https://www.edu.cn/info/focus/li_lun_yj/202204/t20220406_2219009.html,[2022-04-11].
[11]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 [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2/t20200205_418131.html,[2020-02-05].
[12]張琳.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13]閆士展.新冠疫情背景下體育在線教學的理論審視、現實反思與實踐進路——“疫情下的學校體育”云訪談述評[J].體育與科學,2020,41(3):9-16.
[14]曾瑤,張廣君.“教學歷史意識”初探——生成論教學哲學的立場[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2):17-25.
[15]易凌云,龐麗娟.教師教育觀念:內涵、結構與特征的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04(3):6-11.
[16]張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指導[J].中國教育學刊,2020(S2):112-113.
[17]教育部.關于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2022-11-30].
[18]教育部.關于發布《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3/t20210322_521675.html,[2021-03-12].
[19]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體育助力穩經濟促消費 激活力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4457160/content.html,[2022-07-07].
[20]位小龍,鄭崇德.我國體育在線教學研究現狀、困境與發展對策[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2,40(4):69-74.
[21]李敏輝,李銘,曾冰然,等.后疫情時代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內涵、困境與路徑[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1):35-46.
[22]祝智庭,鄭浩,謝麗君,等.新基建賦能教育數字轉型的需求分析與行動建議[J].開放教育研究,2022,28(2):22-33.
[23]趙凌云,胡中波.數字化:為智能時代教師隊伍建設賦能[J].教育研究,2022,43(4):151-155.
[24]趙健.技術時代的教師負擔:理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一個新視角[J].教育研究,2021,42(11):151-159.
[25]張潤宇.數字經濟背景下體育信息化建設的理論溯源、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3,41(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