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媛
摘 要:在對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課程改革要求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本文運用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課程發展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瑜伽課程教學創新路徑。研究指出:在新文科理念指導下,應積極促進高校瑜伽課程教學理念的變革,堅持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思維轉變、新技術賦能的教學模式創新以及實踐性導向的教學目標搭建;目前,高校瑜伽課程發展中存在教學內容不夠合理,教學效果不夠全面、教學過程中瑜伽的哲學思源和文化內涵不足、課程思政元素嵌入不足等問題;本文從注重傳統精髓的保留和發展、融入現代科技與智能、整合身心健康與當代生活需求、采取智慧化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教學路徑優化的主要方向,從技巧教學、理論框架、創新表演等部分提出了課程內容構建與教學模式創新思路,從六大方面提出了具體教學路徑。
關鍵詞:新文科背景;高校瑜伽;課程教學;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4)01-0065-06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form requirements for university yoga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humanities, this paper, utiliz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yoga courses under the backdrop of new humanities and proposes innovative teaching paths for yoga course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Guided by the new humanities philosophy,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university yoga courses, insist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teaching thinking,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odels empowered by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goals. Currently, challenges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yoga courses, including inadequate rationality in teaching content, insufficient comprehensiveness i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sufficient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oga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inadequate embed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The paper proposes main directions for exploring teaching paths, emphasizing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essence, integr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c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ith contemporary life needs, and adopting intelligent teaching method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ideas for curriculum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in terms of skill teach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s, outlining specific teaching paths in six major aspects.
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 context; University Yoga course; Course teaching; Optimization path
2019年4月,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正式提出建設發展新文科的任務目標[1]。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在新文科建設會議發表,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系統化的部署[2]。新文科建設本質上就是對傳統文科進行重組,突破專業壁壘和學科局限,促進多學科互動,將現代化的新信息技術融入文科的專業學習與訓練之中,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平臺,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瑜伽作為一門古老而又綜合的實踐系統,融合了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元素,不僅被視為一種傳統的身體和心靈的鍛煉方式,更被認為是一門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我、社會和整體宇宙的綜合性學科。
當下,學界關于瑜伽在高校課堂中的研究日益資深。有學者從教學方法入手,通過對瑜伽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環境的優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3]。從教學評價入手,提出要運用現代化手段采取課內外一體化多元評價方式,既要有學生評價還要定期對課程進行評價[4]。還有從心理因素展開,如郭亞瓊、王哲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瑜伽訓練,并對其進行測評,探討了瑜伽運動對大學生全面素質的影響[5]。結果表明,瑜伽運動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學習素質等綜合素養,進而提升其整體綜合能力。從運動損傷的角度還有馬薇、范占江、李妍等人分析了瑜伽教學中運動損傷的類型,歸納總結運動損傷的成因,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提出預防運動損傷的措施[6]。劉曼羅指出古代瑜伽體系本是針對人自身的生命科學體系,其人文價值對于當代高校瑜伽課程具有教育性作用,并對指引當代大學生的身體、心理、精神、生活行為、價值觀等方面的身心修為均具有深遠意義[7]。綜上可見,學界對于高校瑜伽課程的關注度仍舊停留在技術、技巧等訓練層面,如何將高校瑜伽課程發展建構于新文科理念下深度思考其課程體系、內容構建、學科融合,探索高校體育與藝術學科交叉融合建設發展的新思路仍有嚴重不足。基于此,本研究探索高校瑜伽課程教學優化路徑,旨在促進體育教育體系的創新與變革,引領體育教育向多元、開放、實踐性的方向發展。
1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課程教學的創新理念
1.1 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思維轉變
新文科建設倡導的是跨學科、交叉式研究,推動各個學科融合發展是建設新文科的必然選擇。瑜伽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身心修煉課程,強調身體、心理和哲學的結合,涉及身心、醫學、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應推崇跨學科知識的結合[8]。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導下,立足瑜伽課程的跨學科融合特點,需要探究新文科理念如何促進瑜伽課程中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強調身體的力量、柔韌性和平衡性如何與內在的平靜、專注和情緒管理相結合,培養學生全面的身心健康[9]。闡述新文科對于瑜伽課程跨學科融合的要求,探討瑜伽與藝術、文化之間的關聯,如舞蹈、音樂、繪畫等如何與瑜伽相互作用,以豐富課程內容和學生體驗。促進跨學科教學策略運用,在瑜伽課程中引入藝術、文化元素的教學策略,強調跨學科教學如何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多元感知,豐富瑜伽的內涵與體驗。舞蹈的優雅動作與瑜伽體式的呼應,音樂的節奏與呼吸的協調,如何相互作用以豐富瑜伽課程的體驗。分析瑜伽與繪畫藝術之間的關聯,將瑜伽的內在感受轉化為繪畫,如何促進學生在表現身體姿勢、呼吸、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理解與表達。通過舞蹈、音樂、繪畫等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深化學生對瑜伽的感知與理解。從而在瑜伽課程體系構建中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多元感知,培養學生超越傳統認知,從不同藝術形式的角度感受瑜伽,拓展學生對瑜伽的認知和體驗。同時,分析新文科對審美素養的重視,以及如何將藝術美感融入瑜伽課程中。
1.2 新技術賦能的教學模式創新
《新文科建設宣言》中提出,要“緊扣國家軟實力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新需求,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入融合”[10]。新文科建設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廣泛的要求,旨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提升文科研究和教學水平。例如,新文科建設強調大數據的應用,通過信息技術收集、分析大規模的數據,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規律和趨勢。鼓勵在文科專業中使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創造更具沉浸感的學習和研究體驗。推崇在線教育和遠程協作,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學科專業的全球化合作,使得學科專業的知識能夠更廣泛地傳播。這樣的發展背景,同樣也對高校瑜伽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這就需要高校瑜伽課程在數字化教學、大數據應用、社交化學習以及個性化學習等方面積極加強與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融合力度,通過新技術賦能,瑜伽課程在新文科建設的指導下才可以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提高學科的適用性和吸引力。
1.3 實踐性導向的教學目標搭建
新文科理念對瑜伽課程實踐性和應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瑜伽課程內容需要著重強調實際技能,從實際技能的培養、練習經驗的積累等方面,闡述對學生實際技能和經驗的需求。實際技能的培養中,詳細探討新文科理念對于瑜伽課程實踐性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瑜伽體式,更強調如何正確執行動作、呼吸控制、身體對位等技能。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練習,培養正確的瑜伽技巧,提高身體柔韌性、平衡性等身體素質。練習經驗的積累,闡述新文科對于學生練習經驗的重視。學生需要通過不斷地練習與實踐,逐漸領悟瑜伽對身心的影響。強調反復練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瑜伽練習的堅持與耐心。同時,將新文科理念應用于瑜伽課程中,強調實踐導向的教學模式。通過場景模擬、案例研究、實地體驗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掌握瑜伽的實際運用。倡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互動、討論、實踐來增進對瑜伽的理解和應用。
瑜伽課程在新文科理念下,不僅是體育課程,更是身心平衡、審美素養的培養場所。學生通過瑜伽的練習,不僅獲得了身體的鍛煉,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情緒管理、心靈寧靜和審美體驗等方面的能力,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2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課程教學面臨的現實困境
2.1 首先教學內容不夠合理,教學效果不夠全面
目前高校的瑜伽課程在內容上缺乏統一的標準,很多內容并不符合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大多是照搬了市場上一些健身中心的瑜伽課程,或是參考其他高校的瑜伽課程進行編制,而未根據本校需求設定教學內容。其次,缺乏專業的瑜伽課教師,大部分瑜伽課教師由健美操和體操專業的教師替任。但此類教師并未受過專業、系統的瑜伽訓練,不能在瑜伽技巧和人文內涵上對學生進行雙重的瑜伽教學,即使能夠完成形體上的指導,但很難從內涵上讓學生感受瑜伽的精神魅力。第三,缺少理想的硬件設施。練習瑜伽需要通風、安靜的環境,而高校瑜伽課大多設置在密閉且不通風的教室內,不能給練習者帶來平靜愉快的心境。
筆者認為瑜伽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核心問題是未能做到對學生審美的啟發、感官認知的塑造、身體鍛煉能力的培養。如教師在教學過程只注重學生有未做到正確的姿態而忽略了瑜伽是以鍛造多方面感官認知的身體塑造訓練為基本的一項運動;未能融合肢體的柔韌性、意志的控制能力、自我的感知力以及音樂的感受力等到健身瑜伽的各種功法、體位法的練習中。瑜伽課程的核心在于不僅使學生學習瑜伽強身健體的動作技術,同時要掌握瑜伽練習中應用這些技術所獨有的特點、方法和方式,較為全面地體會瑜伽的鍛煉效果,提高學生獨立運用瑜伽技術和技能進行身體鍛煉的能力。通過健身瑜伽的鍛煉,改善學生的體形體態,引導和培養學生對形體美、姿態美和運動美的審美能力。
其次,瑜伽練習可以激活人體自身的能量系統,這種良性能量不僅能夠調節荷爾蒙的釋放,營養精細神經功能,還可以幫助練習者集中心智和穩定情緒,使其在身體運動中獲得清晰敏捷的頭腦和淡定平和的心境,從而保持身心的健康愉悅,是消除現代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浮躁、消極和倦怠等不良壓力和習慣的“健體、養心、益智”的運動方式,也是高等教育與時俱進的重要體現。
2.2 教學過程中瑜伽的哲學思源和文化內涵不足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11]。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塑形運動一直活躍于各類健身中心。20世紀80年代起,瑜伽作為一種“印度氣功”引入我國,此后不管是在健身中心還是電視節目上,瑜伽熱風靡一時。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成立全國瑜伽運動推廣委員會,意圖在全社會推廣瑜伽,使其成為一種群眾性的社會運動。此外,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瑜伽推廣委員會還提出了“汲取印度瑜伽之精華,融合中國瑜伽之特色”,旨在推出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瑜伽文化。目前瑜伽已作為一門課程在高校體育課堂中推廣開來,如何在高校上好瑜伽課,如何構建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瑜伽課程成為筆者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在梵語中,瑜伽意為“一致”與“和諧”,探尋的是“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講究的是心理、生理以及精神上的和諧,達到改善身體和心性的目的,這才是瑜伽最主要的核心所在。因此通過了解瑜伽、感知瑜伽以及掌握瑜伽的文化內涵理論知識,從而正確認識和理解瑜伽及瑜伽運動實踐的理念和意義,樹立科學的瑜伽健身、養身以及健康的鍛煉體系和理念。
2.3 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嵌入不足
筆者認為在瑜伽課堂教學中應該融入思政元素,通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形體課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2]。把瑜伽課與思政課相結合,真正打造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在高校瑜伽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養的重要舉措。這種融合不僅能夠使課程更具魅力和吸引力,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瑜伽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堅韌、集中注意力的品質,與思政課的個人修養、道德品質培養相契合。通過這種融合,學生能夠從瑜伽中體驗到道德修養對身心的影響,從而更積極地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在瑜伽課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與精神激勵。瑜伽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構建“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通過注重培養學生的修養和情感管理能力,使學生在瑜伽的修煉過程中不僅獲得身體的鍛煉,更能獲得內心的寧靜與堅韌。這樣的修煉不僅在大學時期對學生具有積極意義,更是終身受益的人生財富。這種融合不僅僅是對學生身心的關懷,更是對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在課程中獲得全面發展。
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課程教學的路徑優化
3.1 課程教學創新與路徑優化的發展方向
新文科背景下,瑜伽課程處于適應現代社會和不斷發展的挑戰之中,需要保持傳統瑜伽精神的基礎上實現現代需求的整合,傳統的瑜伽課程深刻映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瑜伽課程不僅涉及課程本身,更承載了整個瑜伽學科的發展和未來方向。新的教學與研究方向應該包括以身心健康為核心的瑜伽實踐,同時與科技與智能結合,構建一個更全面、更適應當代社會的瑜伽學科框架,優化教學路徑需要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第一,注重傳統精髓的保留和發展。在課程中仍然注重傳統瑜伽的核心理念,這不僅是對瑜伽文化的尊重,更是為了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深入體驗瑜伽的內在價值,如注重呼吸、體式和冥想。通過設計課程內容,強調傳統瑜伽中這些元素的重要性,并將它們嵌入到當代實踐中。例如,課程可以以深層次的呼吸練習開始,引導學生關注他們的呼吸,培養正念,并建立身體與心靈的連接。體式的選擇也可以根據傳統的瑜伽體系,同時結合現代生活的需求,確保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感受到身體的力量和柔韌性。將其融入當代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內在寧靜和專注力。讓學生深入體驗瑜伽的內在價值。
第二,融入現代科技與智能。在高校瑜伽課程中融入現代科技與智能,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瑜伽實踐的理解、參與度和效果。一方面,可以通過結合虛擬現實(VR)、智能設備和在線資源等現代科技工具,為瑜伽課程注入新的元素[13]。如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提供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通過虛擬現實眼鏡,學生可以沉浸在美麗的瑜伽場景中,感受到自然的環境,從而增強他們的情感投入和專注力。智能設備可以用于監測學生的體態和動作。例如,通過穿戴式設備或攝像頭,可以實時反饋學生在體式中的細節是否到位。這種個性化的指導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調整姿勢,避免受傷,并提高他們在瑜伽實踐中的效果。另一方面,利用在線資源,如瑜伽應用和網絡直播,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之外延伸他們的瑜伽實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或電腦參與在線瑜伽課程,促進自主學習和實踐。因此,現代科技與智能的融入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參與度和體驗感,同時使瑜伽教學更加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
第三,整合身心健康與當代生活需求。在高校瑜伽課程中,整合身心健康與當代生活需求是至關重要的。將瑜伽理念與當代生活緊密聯系,突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將瑜伽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不僅使瑜伽實踐成為身體的鍛煉,更是一種促進全面健康和適應當代生活的方式。幫助他們在快節奏的社會中獲得平衡。首先,強調身心健康的整合。通過將瑜伽實踐與身體、心理和情感的健康聯系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瑜伽的價值。課程可以包括有關壓力管理、情緒調節和心理平衡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在瑜伽中找到身體與心靈的和諧。其次,考慮到當代生活的需求,可以在課程中引入應對現代生活壓力的瑜伽實踐。例如教授學生在快節奏生活中找到寧靜和平衡的方法。這種實用性的內容能夠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運用瑜伽原理。
第四,運用智慧化的教學方法。采用交互式、體驗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瑜伽,讓他們從親身經歷中領悟瑜伽的哲學內涵。通過借助技術工具、在線平臺或者課堂互動,教師可以與學生建立更緊密地互動。這可以包括在線討論、實時反饋和學生作業的互動性評估。通過這些方式,學生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瑜伽教學中,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感。同時體驗式教學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通過組織實際的瑜伽實踐、工作坊和團體活動,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瑜伽的哲學內涵。這種親身經歷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瑜伽實踐的理解,使他們更容易領悟瑜伽的精神層面,而不僅僅局限于身體的動作。
3.2 課程內容構建與教學模式創新
在適應新文科對瑜伽課程的要求時,需要重新設計課程結構。這包括從瑜伽的基礎體式、呼吸控制,到更深層的冥想、哲學思想等多維度的內容。課程應該分階段、分層次的設置,以滿足學生在瑜伽修煉過程中的不同需求,選定了瑜伽基本體式的教學內容之后,分別從技術教學、理論架構以及作為表演的舞韻瑜伽三個方面去構建本課程。
第一,在技巧教學上,筆者采用從上而下,再回到身體內部的訓練方法。從以上筆者列出的瑜伽基本體式可見,筆者的課程內容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即從上肢的肩背、脊柱的訓練到下肢的臀腿、筋腱等部位的訓練最后再回到以胸腔、腹部為核心的內部循環訓練。身體內部循環的訓練采用的是前驅式和半前屈式。這些體式幫助緩解壓力和輕度憂郁,刺激肝臟和腎臟,增強平衡能力和脊椎力量。最后回到全身訓練的四柱式。這是一個全身的運動,包括胸部,腹部,背部,臀肌以及四肢的肌肉都會被激活開,從而打下手臂支撐的平衡基礎,肌肉變強能夠更好地保護脊椎。
第二,理論框架上,使學生明確各體式暗含的哲理。練習瑜伽稱為修行,每個體式都是印度教中一種古老而神圣的語言,如戰士第一式主要是為了紀念由濕婆的頭發生成的強壯英雄;山式是一個基本的站立姿勢,該姿態源于梵文名,意為山,也就是說要像山一樣牢固地站立不動。如梵語所吟,每一種體式都是對生命的冥想,練習者通過瑜伽凈化自己,為保持自身純潔,對自身的體態進行反省,并根據實際體悟的需要和體態展現的方式,反思身心,只用感官行動。因此在課程中,筆者的教學內容都是從展臂式(向杰出的人致敬)到前屈式(向誘發活動的人致敬)到上犬式(向金色宇宙本身致敬)再到下犬式(向在空中迅速移動的人致敬)。最后在四柱式的沉思和祈禱中結束整個瑜伽教學的過程。
第三,以舞韻瑜伽為基礎的創新表演部分。在教學的最后部分,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瑜伽的興趣,筆者增加了一些創新點。如在內容上設置了以瑜伽體式動作為核心的舞韻瑜伽的表演部分作為整個瑜伽課程教學。舞韻瑜伽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瑜伽門類,是一種將瑜伽體式與舞蹈動作結合,配以具有治療功效的音樂,既有瑜伽的內斂又包含了舞蹈的韻律,能讓舞者以及觀賞者既能體驗到內心的寧靜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流動。
新的教學模式應當更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通過引入更多的實際練習、情景模擬和真實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中深入感受瑜伽的內涵與實際運用,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實踐能力。例如,結合校園環境或自然場地開展戶外瑜伽實踐,以加深學生對瑜伽的理解與體驗。同時,加強教師對新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培訓,為了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需要對師資隊伍進行培訓。這包括讓教師了解瑜伽的哲學、文化和內涵,以及如何將這些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
3.3 教學路徑優化與實踐應用
第一,情感與趣味交織:營造瑜伽課的韻律之美。在瑜伽課程中,強調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至關重要。運用音樂、自然聲音、環境氛圍等,創造出富有情感和趣味性的教學場景。例如,使用柔和的音樂作為背景音,引導學生放松身心。活躍教學手段運用,創新教學方式,如瑜伽游戲、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瑜伽的哲學和技巧。例如,設計角色扮演情景,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演練不同瑜伽體式,加深對瑜伽動作的理解。
第二,理論與生活融合:感受瑜伽課的哲學之美。通過學生日常生活的體驗和觀察,引導學生關注身體、呼吸和情緒的聯系。從日常生活中提取相關的瑜伽元素,例如提醒學生注意呼吸的重要性,以此開始瑜伽理論知識的引入。培養提升學生理論素養,探討瑜伽理論,例如不同瑜伽體式的起源、傳統和現代瑜伽的區別。讓學生了解瑜伽哲學,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瑜伽練習的內涵。
第三,深度與實踐共融:探索瑜伽課的理論之美。深入理論本質,以瑜伽理論為基礎,引入實際的案例,如瑜伽練習者的真實經歷、對健康的影響等。通過分享案例,讓學生更貼近實際生活,深入理解瑜伽練習的意義。
第四,實踐與靈動共生:發現瑜伽課的自然之美。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進行瑜伽實踐,通過練習瑜伽體式和冥想來體驗瑜伽的實際效果。借助瑜伽工作坊或戶外練習,提供更多實際操作機會,使學生親身感受瑜伽的益處。
第五,自然與創新交匯:體驗瑜伽課的場景之美。創造多樣化的教學場景,如戶外瑜伽、瑜伽工作坊或瑜伽營地。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瑜伽練習,增強學生的身心感知,讓他們更深入地體驗瑜伽的內涵。
第六,成長與思辨交融:領悟瑜伽課的洗禮之美。引導學生從瑜伽實踐中思考自身發展和成長。討論瑜伽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鼓勵學生探索瑜伽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思考瑜伽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通過這種教學路徑優化,瑜伽課程將不再是簡單的體式練習,而是更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通過創新的教學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學場景,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瑜伽的哲學內涵,從而更好地應對當下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并在身心上得到平衡與和諧。
4 結 語
瑜伽進入高校課堂以來,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體育選擇,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新文科建設的提出,對高校瑜伽從學科融合、全面教育以及教學過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面對現有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核心素養、課程思政等方面的不足,要以新文科理念為指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整合好內心與外部、運用好技術與智能,在課程教學中注重教學場景的選擇,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在瑜伽實踐中思考,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和實踐瑜伽,從而在身心上獲得健康和平衡。逐漸將這一門以時尚為起點的運動發展成為一項增強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核心素養的,具有中國式體育發展特點的運動。
參考文獻:
[1]馬驥. 新文科背景下《決策理論與方法》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J]. 知識經濟, 2019 (30): 144-145.
[2]王美蕓.新文科背景下大學寫作課程改革路徑探索[J].教育評論,2022(9):134-138.
[3]林佳麗,陳劍洪.高校瑜伽教學的跨學科融合與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6):173-176.
[4]韓曄,杜春華.黑龍江省高校瑜伽校本課程可持續發展路徑[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2,40(2):92-96.
[5]郭亞瓊,王哲.瑜伽運動對大學生全面素質的影響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17):186-189.
[6]馬薇,亞力昆·賽依都,范占江,等.高校瑜伽教學中運動損傷的成因及預防研究[J].體育視野,2023(16):96-98.
[7]劉曼羅.論高校瑜伽課程中蘊藏的人文價值[J].大學,2023(14):160-163.
[8]楊會燕.高等體育院校體育專業通專融合的路徑研究——以武漢體育學院體育專業為例[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2,40(2):39-44.
[9]徐帥帥,李彥龍.新課標背景下中小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培育的困境與紓解[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3,41(4):70-76.
[10]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新理念與新進路[J].中國編輯,2021(2):16-21.
[11]宋林董.阿斯湯伽瑜伽運動干預對女大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22.
[12]宋佳靜,余蓉暉,元丁.“體育強國”視域下紅色體育文化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3,41(5):65-71.
[13]位小龍,鄭崇德.我國體育在線教學研究現狀、困境與發展對策[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2,40(4):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