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中英語新課標倡導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讀后續寫正是與之相契合的教學方法,旨在促進學生讀寫結合及深度學習。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重視應試技巧而輕視深度學習,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機械模仿,缺乏挖掘隱藏信息和提煉主題的能力,情節構建常不合理;教師容易忽視激發學生的寫作內在動力,缺乏深度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阻礙了學生學習寫作技能的有效提升。為此,筆者試圖立足深度學習的六大特征,以2024年高考英語全國卷I卷讀后續寫題為例,探討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讀后續寫;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鄧曉霞,廣州市培英中學。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的理念,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讀后續寫與高中英語閱讀要求相輔相成,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促使學生深入剖析文本,進行遷移與創新,也是一個讓學生對文本所傳遞的價值進行評判的學習過程。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讀后續寫教學仍存在淺層教學現象。第一,過分強調應試技巧,要求學生記憶、背誦模板式的描寫,導致寫作訓練往往停留在對表面信息的簡單處理和機械模仿教師所傳授的描寫片段,學生缺乏深入分析、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性表達的能力。第二,不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內在動力,學生被動地學習寫作,缺乏將已知、新知和未知融會貫通的能力。第三,學生尚未形成豐富的知識體系,缺乏深度閱讀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使得寫作水平難以得到實質性提升,在讀后續寫教學中產生挫敗感。
二、深度學習的內涵及其對讀后續寫教學的意義
(一)深度學習的定義和特征
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具備五個特征,包括聯想與結構、活動與體驗、本質與變式、遷移與應用、價值與評價,主要表現為經驗與知識的相互轉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學習對象進行深度加工,在教學活動中模擬社會實踐和學生對所學知識及其學習過程進行評價等。根據英語學科特點,王薔等又補充了“內化與交流”特征,強調學生需要圍繞主題和新的知識結構,開展以描述、闡釋、交流等實踐活動為主的內化活動。
(二)深度學習對讀后續寫教學的意義
深度學習倡導對知識信息進行深度加工、深度理解知識內涵,尤其強調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讀后續寫正是深度學習在寫作上的一種體現形式。在讀后續寫教學中采用深度學習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深度學習強調新舊知識的聯結,教師需結合學生既有認知,引導其深入理解閱讀文本,激發情感共鳴,鼓勵自主表達,培養情感與語言運用能力。通過讀后續寫,學生探究文本,進行深度學習,同時提升探究與實踐能力。
其次,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與實踐應用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深度閱讀,鼓勵學生與文本互動、感知情境、模仿創新,實現讀寫過渡,學生會自主糾錯反思,從而提升知識遷移與實踐應用能力。
最后,有助于打造自由、互動與探索并重的開放學習環境。教師秉持開放的心態,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勇于表達,以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生得以在廣闊的時空內結合個人理解進行創作,盡享英語學習樂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三、基于深度學習特征的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持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不斷提高自身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能力,對知識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筆者立足于深度學習的六大特征,以2024年高考英語全國卷I卷讀后續寫題為例,探討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策略。
文本分析:
What:該閱讀語篇是一篇記敘文,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主要講述了“我”在一次因風暴導致航班延誤的情況下,為了趕上最后一班前往布拉格的巴士,匆忙跳上一輛出租車,遇到了司機Gunter。盡管起初Gunter不知道車站的具體位置,但他通過打電話詢問朋友后成功將作者送到巴士站。然而,到達時“我”因沒有現金且取款機出現故障無法支付車費,然后和Gunter協商解決車費支付問題。該語篇揭示了信任和誠信的價值,對于引導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品德具有積極意義。
Why:英語讀后續寫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等綜合素養。這是一篇Conflicts-Experience-Reflection模式的記敘文,人物設定簡單明了,故事情節的沖突點鮮明,解決問題的方式清晰可見。
How:這是一篇記敘文,故事情節連貫,主旨突出,使用了較多描寫性語言,要求學生完成一篇與給定文章銜接合理、結構完整、語言協同的短文。
(一)聯想與結構
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聯想,將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與閱讀材料中的信息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創意和靈感。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主題語境的創設,促進學生將新學知識與既有知識體系相融合。如教師提出問題“If you hurry to work,will you take a taxi? When you get on the taxi and you find that you have no money on you, what will you do?”。其次,教師借助支架指引學生梳理語篇的故事情節,通過字里行間的敘述推理人物性格、心理活動及情感變化。如主人公“我”:緊張焦慮(下飛機時)→無助焦慮(說不清公交車站)→感激(到達車站)→著急(無法支付車費);司機Gunter:困惑(我說不清公交車站)→積極(聯系朋友)→開心(趕到車站)→耐心(等我處理支付問題)。據此提煉文章主題,構建新的知識。最后,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幫助學生明確續寫的總體結構。
(二)內化與交流
內化與交流強調學生在參與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積極地將新接觸到的知識結構融入并轉化為自身的理解與技能。這一過程不僅涉及語言知識的吸收,更涉及對語篇深層次意義的把握,達到促進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轉化的目的。學生對有關沖突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并畫出關鍵詞句,合理梳理人物的情感變化。然后代入角色,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去描述,通過展現Gunter的面部表情、心理活動,甚至加入簡短對話,增強情感體驗。此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語篇中的沖突并思考解決方法。教師可設置問題鏈,驅動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把閱讀獲取的信息積極融入并轉化為自身的理解,然后積極提出解決方法,合理構思后續情節,從而完成內化與交流的過程,實現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轉化的目的。
(三)本質與變式
在讀后續寫中,本質與變式指學生結合語篇進行深度思考,進一步挖掘人物情感變化這條隱含線索,分析故事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價值取向,將語言學習和主題意義探究融合起來,從而實現深度學習。如教師設置任務“Discussion:What might be the follow- up plots and ending?”,鼓勵學生推測故事后續情節及結局。學生需要根據對語篇的理解和對故事情節及人物情感變化的了解,結合個人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開展頭腦風暴,構想該語篇后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實現知識的深層加工。
Para. 1: I ran back to Gunter and told him the bad news.
① What was the bad news?
② How did I feel about the situation and explain the urgency?
③ How did Gunter feel after hearing the bad news?
④ What did we do then?
⑤ What was the solution / promise(根據第二段段首句中as promised提示)?
(四)遷移與應用
遷移與應用作為深度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其核心在于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綜合實踐能力,即學生對學習結果的外化表現。這一過程要求學生在深入理解和內化語篇內容及其語言特征之后,能夠根據已明確的語篇主題、語篇情節變化與人物情感變化,創作續寫內容,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教師應推動學生在續寫語篇時與原語篇在情境設置與語言表達上達到協同。如在本語篇中,從作者解決文中前兩個沖突的情況來看,這是一篇典型以“人與社會”為主題的Conflicts-Experience-Reflection模式的文章。在深度閱讀后,可確定主題為“誠實守信和愛心傳遞”。在該語篇續寫的遷移與應用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對情節合理性至關重要的四個句子:續寫部分兩個段落首句后的銜接句、續寫部分第一段的段尾句以及續寫部分第二段的結尾句。續寫部分第一段要承接原語篇內容,學生要參考已給出的該段首句,確保內容與已給出的續寫部分第二段首句相銜接。例如,本案例中續文部分第一段首句為:“我跑回到Gunter那里,告訴了他這個壞消息。”根據原文最后一段提示,這個壞消息是取款機出故障了。那么和“我”僅有一面之緣的Gunter得知這個消息后的反應是什么?又根據續文部分第二段首句“四天后,我回到Vienna,如約給Gunter打了電話”可知,“我”對Gunter許下過承諾,學生可以大膽猜想,這個承諾是“我”于某天某地支付打車費,那么Gunter是如何看待“我”的承諾的呢?由此可推知,續文第一段應主要圍繞“我”告知Gunter壞消息、“我”對Gunter許下承諾、Gunter聽后的反應以及“我”趕上巴士等情節展開。在情感層面,“我”由下飛機趕巴士時的緊張焦慮、說不清公交車站時的無助焦慮、Gunter把“我”及時送達車站時的感激,再到無法支付車費時的著急,“我”經歷了一系列情感變化,直到最后問題得到了解決,情感亦隨之得到了升華。學生需要細致描寫“我”在故事結尾的心理變化,刻畫其情緒的波動。
(五)價值與評判
價值與評判促進深度學習,需多元化主體(學生、同伴、教師)對內容與學習方式全面回顧、反思,既評估續寫內容,也審視學習過程,通過反饋機制促進學生的成長。評價活動應該具有細化的評價內容,以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學生可以從結構、內容、語言等方面對彼此的續寫進行評價(見表1),通過及時的反饋和評價,發現續寫中的優點和不足,并提供具體的修改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對續寫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提煉出有效的寫作方法和策略,促進其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六)活動與體驗
深度學習的活動與體驗特征強調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一系列活動中生發出自己內在的體驗。活動與體驗貫穿于讀后續寫全過程,從學生深入理解語篇、代入角色體驗情感、通過以第一人稱復述故事鍛煉表達能力、提煉主題,到梳理故事情節和情感線索、學生在續寫中的知識遷移與應用,再到師生對續寫作品的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融入學習理解、實踐應用與遷移創新三種類型的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有效獲取語言知識,通過實踐加深對這些語言和文化知識的理解與內化,進而在創新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情境下的實際問題,實現深度學習。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活動參與與親身體驗的教學理念。
四、結語
在讀后續寫教學中,深度融合深度學習理論于“讀”與“寫”環節,是針對高中生讀后續寫現狀的精準優化策略。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有利于打造自由、互動與探索并重的開放學習環境。教師需精心策劃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進程。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深入文本,構建故事情節,通過解決問題來深化理解,借助知識遷移和創新來強化語言表達,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和反思,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自主探究和遷移應用等能力,增強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薔,孫薇薇,蔡銘珂,等.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1):17-25,87-88.
[3]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4]羅永華,周舟.促進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讀后續寫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實施策略[J].英語學習,2024(9):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