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瓊 楊曉麗 王世進 夏雨霏
摘? 要: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1998—2022年CSSCI引文數據庫,借助CiteSpace,繪制我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研究現狀、熱點和演進特征的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發現,該領域研究仍具較高關注度,但研究機構之間合作密度稀疏。研究內容呈現多元學科特征,從新工科延伸到新文科、課程思政和人工智能。研究熱點集中在實踐教學制度、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模式、評估與監督體系等方面。但現有研究多強調實踐教學對人才培養的作用而缺乏對具體實現路徑的系統分析,強調多維度、多層次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而缺乏對影響因素權重的研究,強調從學科特征出發改革實踐教學模式而缺乏對各學科教學內容的比較和分類研究,這些為進一步構建滿足教育現代化征程要求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留下空間。
關鍵詞: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知識圖譜;研究熱點;演進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5-001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SSCI citation database of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 from 1998 to 2022, this paper draws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s of the status quo, hot spot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CiteSpace. It is found that China's practical education still has a high level of attention, but the density of cooperation amo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is sparse. The research contents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es, extending from new engineering to new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However, most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emphasize the rol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talent training, but lack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path. They emphasize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but hardly study on the weight of influence factors. They emphasize on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but lack the comparis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tents in various disciplines. All these leave room for further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maps; research hotspots; evolutionary features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設專章,指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強調教育對接產業,教學注重實踐與應用。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際生產能力和品質的實踐環節[1],其在高校教育[2]、高職高專教育[3]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認可。現今,高等教育實踐教學內涵有所拓展,意指在理論指導下,通過引導學習者的實踐活動來傳承實踐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實踐能力,提高綜合教學效果[4]。隨著研究成果的積累,需要對相關文獻進行歸納與分析,總結特征和規律,以期為我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提供可實施的參考。鑒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對文獻、作者、研究機構及關鍵詞等內容進行可視化分析,客觀、全面地呈現出我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研究的現狀、熱點和進展。
一? 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為樣本數據源,選擇CSSCI數據庫,以“實踐教學”為主題,時間跨度設定為1998—2022年,檢索文獻,剔除訪談、年鑒、會議綜述和基礎教育等無效數據,最終獲得5 172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通過CiteSpace連接強度分析可知各連接點之間互動強弱,通過熱點詞聚類分析可挖掘研究熱點,通過關鍵詞時區分析可揭示研究演進趨勢[5]。本文采用CiteSpace 6.1.R2軟件。數據處理并轉換為能識別中文的編碼模式,分別以Author、keyword、Institution作為分析對象,設定時間片閾值為50。
二? 我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研究統計與分析
(一)? 熱度軌跡
我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研究始于1998年,年發文量22篇。十年緩慢增長后,發文量增長趨勢更為直觀,2011年達437篇。2020—2022年發文量保持較高水平,年均超200篇,表明學術界在該研究領域持續開展研究。研究呈現多元學科特征,集中于教育、基礎醫學、商業經濟、計算機、語言、美術、法學、電氣工程和建筑科學等學科。
(二)? 高產作者分布
作者共引頻次代表其學術相關性,圖1包括615位作者及284條作者間連線,較大節點的作者在該領域具有突出作用。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鑒和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丁金昌影響最大,作出奠基性貢獻。北京大學郭建如、湖南大學柳禮泉和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從不同角度拓展了研究,而高新、曾永衛、張洪田、袁劍波、張敏和李輝等學者的影響也很大。
發文量多的學者起引領作用,其學術成果可成為了解該領域思想與觀點的重要渠道[6]。由表1可知,吉林大學陳兵發文最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與模擬法庭實踐教學》被引頻次最高,探索“學校-實務部門共同培養”和“國內-海外聯合培養”實踐教學模式。其次是王鑒,《課堂研究引論》主張主客位研究法、課堂觀察法、深描解釋法、教學案例研究法以揭示教學現象、把握教學規律。陳坤探討紅色文化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間的內在關聯與耦合。黃進主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習指導、推進教學方法與考試方法改革以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高新倡導模擬企業生產實況構建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產品生產為基礎、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環境。高閏青提出高等學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學(幼兒園)聯合“三位一體”協同的教師教育培養新機制。張洪田從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及保障措施著手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郭建如發現地方本科院校課程設置應用實踐、教學行為學以致用、實踐教學資源和實習考評發生顯著變化。柳禮泉認為基地教育、社會實踐、案例教學、閱讀實踐、校園文化和研究實踐等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可達到全方位、立體化教育教學效果。程孝良主張聯合協作、分段貫通、學科交叉式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導師隊伍、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和實踐教學創新體系。
表2中文獻被引頻次均超150次,構成我國高教實踐教學研究最重要的知識基礎。《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影響最大,其界定實踐能力由基本生活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學習思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職業活動實踐能力等要素構成。《我國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問題與原因探析》從實踐教學目標、教學體系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條件和師資隊伍系統梳理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中的問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將實踐教學環節分為常規環節和培養高階應用人才的高層次環節。《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實踐教學體系》指出要整合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模式,理順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建立質量保障和評估體系。《借鑒國外經驗強化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教學》提出建設具備知識能力和工程經驗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校內外實踐教學場所、建立實踐教學制度、完善評價體系以強化實踐教學效果。《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強調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前提,而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延伸與補充。《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推進實踐教學制度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整合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模式、理順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建立科學合理評估和質量保障體系以強化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的內涵與外延》歸納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為實踐教學形式。《實踐教學與學科競賽相結合,促進創新人才培養》主張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搭建學生創新平臺和開設跨學科、多平臺綜合設計性實驗。《論高校實踐教學目標》認為傳承實踐知識、提升實踐理性、優化實踐策略、生成實踐智慧構成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國外大學的實踐教學及其啟示》比較以通才教育為主的美國和專才教育模式的德國工科大學實踐教學環節之后,倡導注重產學研合作,培養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實踐教學理論研究的幾個角度》從“整體性、分層分類、比較研究”視角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及制度設計。
(三)? 研究機構分布
研究機構為研究領域注入活力,圖2選出282個機構及其之間的24條連線,而表3展示了研究領域內發文量前10的機構。
最早開始該領域研究的機構為湖南大學,武漢大學以14篇文獻位居榜首,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工程學院和浙江大學等機構發文量均達10篇。合作組織中最多的節點有6個,分別是湖南工程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北京聯合大學與清華大學,但機構之間合作密度整體稀疏。研究機構呈多元化特征,既包括武漢大學等著名學府,也有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雙非”機構,豐富了領域內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范式。
三? 我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研究的內容版圖與演進特征
(一)? 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文獻主題的高度凝練,關鍵詞出現頻次反映其在共現網絡中的重要程度[7]。圖3含429個節點,1 147條連線,勾勒出該領域基本研究面貌。首先,按節點大小尋找關鍵節點以揭示研究背景,“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很顯眼。其次,散落四周的小節點代表研究前沿與研究熱點,“創新”“實踐能力”“教學方法”“思政課”和“應用型”反映該領域知識發展結構與演變情況。研讀中心議題文獻后發現,從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結構性改革、校企合作、課程體系科學設計與改革、課程思政與思想教育建設、監督制度與評價體系等多維度系統構建高教實踐教學模式是近年來的熱點。
(二)? 我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研究的內容演進
關鍵詞時區圖可清晰展示不同時間的研究主題[6],圖4明確了研究領域內發生的變化。1998—2011年為素質教育、高職教育、創新教育及精品課程等理念探討階段,重點探索高教實踐課程設置與作用。2012—2016年,專業學位、協同創新等成為新研究前沿,強調多維度、多層次促進實踐教學效果。2018—2020年,產教融合、創新理念等內容,以新工科為研究對象,構建對接產業需求的育人思路。2020年后,延伸至課程思政、新文科和人工智能領域,從多學科、多路徑構建高教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育人模式、質量監督與評價體系。
四? 結論
基于1998—2022年中國知網數據庫5 172條高等教育實踐教學CSSCI來源文獻,借助CiteSpace對作者、機構、高被引文獻和關鍵詞分析后發現,該領域研究主題和方式日益豐富,但作者之間、研究機構之間合作稀疏。通過科學知識圖譜分析,研究內容可歸為五類。
1)高等教育實踐教學制度建設和實踐教學理念轉變研究。該類研究以管理和師資為研究對象,歸納各層級對高教實踐教學認識,發現因觀念與現實不匹配而產生的各類問題,倡導制度建設。有研究堅持思政引領,增強師資隊伍國際化視野和信息化水平。有些認為源于實際問題的知識生產有天然跨學科屬性[8],有的則比較國外高教實踐教學理念與經驗。有的圍繞產業發展需求,主張“產學研用”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2)高等教育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方案研究。高教實踐教學意在培養學生理性分析問題和動手解決問題能力,構建研究與應用結合,教學與創新銜接的教育體系[9]。有的主張以實踐課程補充理論課或設置獨立性、階段性實踐環節,或通過概念性訓練增強學生操作中的知識理解。有的提出結合社會和產業的人才需求,培養具備多學科知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也有倡導搭建學生創新平臺,設置開發行業實戰、研究實訓教學案例等人才培養環節。
3)高等教育實踐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高教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的關鍵環節,要求學生通過理論學習提升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有的強調重塑課程體系結構以促進專業群和產業鏈的結合,使專業和課程獲得與時俱進的創造力。有的主張設置基于學科特點的跨學科課程,實現共性教育和個性培養的融合。也有倡導“產教融合”,構建實驗實踐教育新平臺,促進生產與教育的一體化。
4)高等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此類研究涉及對接企業,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協同育人平臺,構建長效互動工作機制。有的建議定期派遣專業骨干教師深入政府、企業鍛煉,讓實踐融入高等教育教學。有的倡導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從對接企業中定期選拔技術人員兼職教師。有的建議聯合地方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同開展專業建設與合作,打造“從課堂內到實驗室,從校園內到校外”的系統化高教實踐教學模式[10]。
5)高等教育實踐教學評估和監督體系優化研究。形成社會認可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評價方案事關教改成敗。多數研究建議由高校、政府、企業構成合作機構,構建多方參與、獨立和權威的質量監控與評價系統,包括教學質量實施監控系統、教學質量信息收集與處理系統及反饋評價系統。也有研究倡導以專業實踐能力為指導的教師職稱評聘制度,將實踐指導和理論教學考評結果作為職稱評聘標準。
縱觀現有研究,大多以有效構建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為中心,以專業建設為引領,以市場和企業需求為基礎,以理論和實踐雙輪驅動為引擎,以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改革為動力,倡導多維化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高教人才培養。但現有研究多強調實踐教學對高教人才培養的作用而缺乏對具體實現路徑的系統分析,強調多維度、多層次構建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而缺乏對影響因素權重的研究,強調從學科特征出發改革實踐教學模式而缺乏對各學科實踐教學內容的比較和分類研究,這些為進一步構建滿足教育現代化征程要求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我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留下空間。
參考文獻:
[1] 劉合榮.實踐教學散論[J].教育評論,1998(3):37-39.
[2] 鄭春龍,邵紅艷.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教研究,2007(4):85-86.
[3] 王勝利.試論創新創業教育為重要載體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3):132-135.
[4] 張英彥.論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J].教育科學,2006(4):34-36.
[5] CHEN C. Science mapp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7,2(2):1-40.
[6] 俞鈺凡,王玲云.我國城市社區自治研究的熱點分析與評價——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科學決策,2022(4):124-139.
[7] 梅立潤.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的學術版圖及熱點分析[J].江漢學術,2019,38(6):5-17.
[8] 陳洪捷.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與博士質量的危機[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57-63.
[9] 劉艷,閆國棟,孟威,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35-37.
[10] 魏紅征.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創新[J].教育評論,2013(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