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識形態工作重中之重,尤其在當前的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介范式和交流模式等諸多方面都產生巨大轉變,互聯網讓一切變得皆有可能,意識形態工作更是面臨巨大挑戰。葛蘭西把某一群體在文化、思想、道德、意識形態等方面所掌握的主導權稱作“文化霸權”。通過重溫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在時代背景下探析當前網絡上意識形態所面臨的問題,有助于運用此理論為當前網絡上面臨的問題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文化霸權∣市民社會∣知識分子∣網絡∣意識形態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1],能否加強網絡安全,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關系到中國的長治久安。安東尼奧·葛蘭西既是理論家又是革命家,從而使其革命學說具有深邃思想內蘊,革命戰略具有一定的現實實踐性。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問題、文化領導權問題和知識分子問題,構成了葛蘭西的理論內核。在新階段,重溫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對于加強我國網絡民眾思想工作、守護國家網絡安全具有深刻意義。
一、葛蘭西的“市民社會”與“文化霸權”理論
意共領導人葛蘭西在他的文化霸權理論中,以“市民社會”概念為邏輯起點,對知識分子進行了界定,并指出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是實現文化領導權的主體,實施路徑為“陣地戰”和“運動戰”,所要進行的變革不僅是政治上的,還是文化上的。
(一)“市民社會”是社會基礎
政治社會是國家的統治機構,市民社會擔負著維持社會穩定的重任。黑格爾提到“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的手段”;馬克思提到“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相應的政治國家”[2]。葛蘭西對馬克思關于國家的思想進行了客觀認識和變更:馬克思站在生產和交換兩個方面思考市民社會,將其看作經濟范疇并決定上層建筑;葛蘭西認為上層建筑內含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可以采取“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國家”三分法。葛蘭西所提到的“經濟基礎”與黑格爾和馬克思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對標,同時認為上層建筑內含的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與黑格爾意義上的“現代國家”和馬克思所提及的“現代國家及其機器”相對應。
(二)“有機知識分子”是主體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意識需要從外灌輸,馬克思提到“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3],恩格斯也提到“從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角度來看,必不可少的要將革命理論灌輸給工人群眾”[4]。葛蘭西認為僅擁有群眾的戰斗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把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逐步培壅并覺醒起來,由此便需要有機知識分子宣傳教育。以社會職能為判別尺度,葛蘭西創新地把知識分子劃分為“傳統”與“有機”兩種類型。因此,葛蘭西提到“所有的人都是知識分子”“但并非所有的人在社會中都具有知識分子的職能”[5],拓寬了知識分子的外延。同時,應當區別對待傳統知識分子,務必聯合所有能夠聯合的力量,調動所有有利條件,并在斗爭中爭取聯合、謀求雙贏。
(三)“陣地戰”是方式路徑
葛蘭西將奪取文化領導權的戰略斗爭方式歸結為兩種:“運動戰”和“陣地戰”。與其他歐洲共產黨盲目采取運動戰而陷入教條主義的行為不同,葛蘭西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出發,主張在制定革命戰略時要把理論與現實相結合,視民族與國情特點而定。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落后、市民社會不發達的俄國,可以采用“運動戰”的形式,依靠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相反,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傳統濃厚、市民社會與國家聯系緊密,民眾已然習慣和贊同資產階級在思想道德上的領導形式,一旦出現危機,便會自動組織起來抵抗。“運動戰”顯然不適用,只能通過“陣地戰”,逐漸瓦解資產階級的宣傳手段和機構,摧毀其文化體系,于無形之中奪取文化霸權。
二、當前網絡意識形態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日益成為思想斗爭的主戰場,“當今世界,互聯網發展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認真對待”[6],網絡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事關社會凝聚力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予以重視。
(一)意識形態宣傳隱秘
以互聯網為媒介,人們“發現了一個深不可測的觀念世界和意識世界”[7],在網絡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已擴展至網絡虛擬空間,對主流意識形態和網絡安全產生了挑戰。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斗爭是擴日持久且迂回曲折的,尤其是當今網絡空間上的意識形態斗爭更是針鋒相對。一些國家借助掌控的先進網絡技術,打著所謂“民主、自由、平等”的旗號,通過影視、圖書等文化形式進行政治宣揚和政治輸出,將其價值倫理不斷傳向他國,使受眾對其文化產生親近感,而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懷有落差。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不易被發覺,應引起警覺和重視。
(二)話語霸權潛移默化
在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信息傳播過程中,語言失衡問題日益凸顯。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交流工具與信息載體,語言文字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觀念符號和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語言的霸權往往代表著文化的霸權。當今互聯網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語信息,中文信息僅占1%[8],人們易在潛移默化間接觸和接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念。西方利用所謂的“普世價值”占據“道德制高點”,對外輸出西方是非觀,壟斷全球思想文化的話語權。“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者的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和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9],西方國家通過價值觀壟斷和政治站隊,將其價值觀強加于他國,壓制了其他國家平等表達話語的權利。
(三)文化商品傾銷
傳媒是實現文化霸權最關鍵有力的工具。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認為,一國能夠借由文化傳播手段使他國想其所想。在具備極大經濟價值的同時,文化產品所承載的政治理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所產生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葛蘭西將文化霸權視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文化統治方式,是一種文化強權,若一味推行,必然會損害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例如部分西方文化產品大量傾銷,人們沉醉其中而忽視了所蘊含的意識形態灌輸,可能會認同影片中的精神和文化,逐漸弱化自身的民族認同和文化理念。
三、“文化霸權”理論對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啟示
互聯網為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創設了強大的現代傳播交流方式,另一方面,網絡又因其具有的大眾化、普及化和匿名化等特征,紛繁復雜的語言、文化等形式也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產生影響。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對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掌握網絡社會意識形態領導權提供了重要啟迪。借鑒該理論有益于針對當前新形勢下的網絡市民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情況做好“陣地戰”和知識分子工作,強化思想戰線,凝聚統一共識,增強大眾思想的向心力。
(一)加強網絡監管和意識形態建設
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國家長治久安,“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10],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借助互聯網,文化領導權業已發展到一個嶄新階段,以多種方式對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產生深刻影響。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立國之本,面對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思潮,應引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反對“多元指導論”及所謂的“普世價值論”,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絕對領導,在規范和建設網絡環境中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大眾的媒介素養,牢牢把握住網絡以及整個社會的導向。
(二)充分發揮有機知識分子的中介作用
如果人們對自身所處的時代和背景,沒有一種自覺的和歷史的意識,就不能真正認同社會。因此,新社會通過新文化去塑造“新人”的這一任務,應該由有機知識分子來完成:作為文化領導權的行使主體,有機知識分子把無產階級的思想傳播給人民大眾,起到上傳下達的中介作用。當前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成員思想呈現多元趨勢。人民群眾的革命意識并不能自發形成,也不會自動“同意”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需依靠“灌輸”。在當今的網絡生活中,知識分子仍是中堅力量,在線上虛擬社區常常可以起到“領頭雁”的作用,對參與其中的成員將會形成重要影響和塑造作用,因而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養的知識分子隊伍勢在必行。面對當前情況,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網絡大眾的教育和引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的凝聚力。
(三)把握網絡陣地的話語權
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拓展了傳遞信息和宣傳思想的載體和陣地,加強了傳播效度,為多元價值觀的傳播提供了土壤,但我們沒來得及占領的網絡陣地正是他國進行文化滲透的重要領域。我國應抓住關鍵、把握重點,掌握互聯網意識形態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以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出中國聲音,積極推進網絡意識形態的傳播與建設。同時,必須深入網絡領域,準確掌握網絡媒體特性,深刻洞察信息時代人類社會發展方向,努力構筑網絡空間的紅色堡壘,共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力爭在世界信息網絡發展中謀求主動,加快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四、結語
網絡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全球化發展,也讓文化霸權主義傳播地更加隱蔽和快速,我國應加強本國文化傳播,抵御不良意識形態侵蝕,警惕文化滲透。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不僅對當時的無產階級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當前正處于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中國來說,在如何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方面,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9-590.
[5]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等譯.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6.
[6]習近平.共同構建和平 安全 開放 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 民主 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N].人民日報,2014-11-20.
[7]張之滄.當代科學方法論的特質[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6-12.
[8]賈可卿.網絡時代的意識形態:機遇、挑戰與反思[J].長白學刊,2015(02):1-6.
[9]塞繆爾·亨廷頓.全球化的文化動力:當今世界的文化多樣性[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3.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作者簡介:張琪,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