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雨
【摘要】黨史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史的提煉概括,是寶貴的民族財富,蘊含豐富教育資源。將黨史融入大思政課教學,豐富育人內容,拓寬實踐育人途徑,利于育人效果更好提升。梳理黨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教育時代價值,把握黨史理論、實踐、育人價值,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實施實踐育人形式,構建全方位教育形式,可進一步完善、深化并加強大思政課育人能力。
【關鍵詞】黨史教育|大思政課|時代價值|融入路徑
在黨二十大報告中“大思政課”概念提出,強調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有責任、能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者和建設者。大思政課立足國家建設、人才成長,集中指向了為誰教育、為誰培養以及怎樣培養這一問題,建設大課堂,構建大格局,依托思政課提升廣大青年思想認知、夯實理論功底、提升綜合素質就需要通過黨史教育豐富其理論教育正確性,展現其實踐教育指導性,這對達成有責任、能擔當新時代人才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一、黨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教學的時代價值
(一)理論價值:豐富思政課理論教學
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利用已有的社會觀點、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等有計劃、有目的對未形成政治信仰、未養成道德習慣青少年實施思想教育的一種教育活動。黨史是中國的發展史,是社會政治觀念、道德行為產生的構建者,豐富的文獻史料、真實的歷史故事、鮮活的政治案例都是思政教育可用資源。挖掘黨史教育資源,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利用思政課課堂講好政治故事、中國故事,以理育人,以情感人,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真理絕對正確性,使學生認識到堅持中國共產主義領導重要性。鮮活案例、豐富資源是為學生答疑解惑重要內容,因而將黨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為課程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1]。
(二)實踐價值:拓寬育人形式
大思政課是培育廣大青年政治信仰堅定的教育課,是培養廣大青年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育人課,是幫助廣大青年學會辨識的教學課,既是保障廣大青年學好專業課的重要橋梁,也是指引廣大青年立足社會發展的重要媒介。黨史教育是從實踐中走來的理論教育,思政教育是從實踐中提煉的知識體系,教育為人,為人教育,大思政課教育本質就是提升廣大青少年思想水平,學會辨識、懂得是非,用正確行為和觀念推進自身發展。將黨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以黨史發展作為思想教育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社會發展,不斷拓寬思政教育場域,突出思政育人主題,將使思政課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黨史教育資源在社會有參照,教學中利用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等教育基地開展實踐教學,即可豐富思政教育形式,又能夠提高思政育人效果[2]。
(三)育人價值:提升育人效果
黨的奮斗史是中國的發展史,是中國人民醒悟、自強到自立的見證史。將黨史融入大思政課教學,以鮮活的歷史故事、以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引導學生梳理中國的發展史,能夠增強課程說服力,利于激發學生強烈愛國之情和奮發學習意識。用黨的奮進史,引導學生辨析歷史,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以中國發展史,培養學生堅定政治信仰;以民族發展史,激發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踐行新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需要強有力的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堅定政治信仰以及明確責任使命,而將黨史融入到思政課教學是落實這一根本任務重要舉措。
二、黨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教學實踐路徑
(一)挖掘黨史教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打造大思政教學格局
用黨史育人,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首先,應充分挖掘黨史教育資源。從歷史影響中尋找中國共產黨成立背景,從歷史文獻中探尋中國共產黨發展故事,從新時代建設中尋覓中國共產黨身影,由古到今構建黨史發展教育資源,用鮮活的故事、不解自明的道理增強學生學習感知,實現大學生堅定政治信仰培育。其次,加強黨史教育資源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黨史教育資源對思政課教學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但要發揮黨史育人價值,應加強黨史教育資源思政化,即應將黨史教育資源知識化,構建大學生認知角度知識體系,實施與學生知識水平相適應的教育方式,促使學生對黨史內容有深刻、全面理解。最后,充分挖掘思政課黨史教育元素。將黨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的目的是為增強大思政課育人效果,提升課程育人質量。所以應結合思政課育人內容適時引出黨史教育,把黨史價值觀、責任觀、使命觀等展現于課堂,使課堂理論教學鮮活豐滿、有情有義,從而提高思政課教學親和力[3]。
(二)開展實踐教學,深化黨史與思政課融合,打造社會大思政教學課堂
大思政教育是全程、全員、全方位教育,不局限課堂教學,因此應充分利用鮮活的黨史教育,開展多樣實踐教學形式。其一,利用大思政教育格局,實現黨史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用黨的奮斗史培育學生艱苦耐勞的工作品質,在專業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觀看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甘愿付出的革命前輩、堅守一線黨員干部視頻影像;組織大學生參與下企業實踐,進社區服務、下基層鍛煉,拓寬黨史學習渠道,使學生從真實生活中看到什么是責任和使命,以實際體驗感知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執政黨,培養學生堅定政治信仰,增強學生責任意識。將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高思政教育生命力。有數據顯示大學生對思政學習普遍存在感知不足、獲得感較少等問題,這也是導致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思想意志不堅定的主要因素。為此應充分利用社會性黨史教育資源,提高加強大學生感知力和獲得感。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愛國教育平臺以及地區紅色文化宣傳基地、烈士陵園等,開展學黨史、明使命、增責任思政課外實踐教育活動,用真實景和物刺激學生觀感,觸動學生心靈,加深學生感悟[4]。
(三)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大思政教學全面覆蓋,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將黨史融入到思政課教學應堅持現代化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智能、現代化教育形式,迎合教育發展規律,提高思政課吸引力。首先,應建立以黨史融入為主的思政線上課程資源,利用校內網站加強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跡宣傳。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當代大學生對網絡平臺產生了極大依賴,這也逐漸滋生了“飯圈”文化,加強思政網絡渠道教學形式,是遏制不良信息以及文化對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形成干擾重要方法。其次,利用網絡平臺鼓勵學生參與黨史學習活動。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黨史認知,鼓勵學生參與“四史”學習、踐行黨史等主題活動,借助網絡平臺向廣大學生加強宣傳并加強成果展示,促使更多學生參與到黨史學習中。最后,充分利用網絡話題,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問題,加強政治文化全面認知。網絡文化形成,輿論自由加強,使得大學生正確價值觀易產生動搖。充分利用網絡環境鮮活案例、具有辨析價值言論引導學生堅定政治信仰,可增強思政育人效果。如,備受關注的孟晚舟回國事件,網友留言內容豐富,截取“備受”關注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其中隱藏的政治因素等,截取國家相關部門發布的信息等,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民負責的使命和責任,以此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堅定其對中國共產黨絕對忠誠的信念。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黨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課教學既能夠為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豐富提供保障,又能夠為課程教學場域和形式拓寬提供支撐,更能夠為課程育人效果提升奠定基礎。因而需要高校在把握黨史教育重要教育價值基礎上,不斷深化黨史與思政課融合,讓學生認知黨史、學習黨史、體悟黨史進而踐行黨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發進取。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劉思棟.黨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教學的時代價值與路徑探究[J].中國軍轉民,2023(9):21-24.
[2]謝云.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研究[J].成才之路,2023(24):25-28.
[3]趙清如.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價值意蘊與優化路徑[J].中國軍轉民,2023(4):20-21.
[4]張秀梅,楊蔚.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J].林區教學,2023(2):1-4.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