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生的黨建工作是推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衡量高校黨建工作成效、質量高低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學生黨建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做好發展和教育黨員工作,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優質的教育資源,蘊含著與高校學生黨建思想內容和價值觀相一致的精神文化資源,是高校學生黨建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學生黨建|紅色文化|內在聯動機制
一、紅色文化資源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奠定精神文化基礎
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是高校學生黨建的優質教育資源。
(一)以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民族精神教育
歷史實踐證明,沒有自己獨立精神的民族,無法在世界民族中獨立自主。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千年綿延至今,最根本的原因是對民族精神的持續性維護和發展。特別是步入近現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逐步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紅色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真實體現。因此,面對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應該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紅色精神來培育高校學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質,幫助高校開展學生的黨建工作。例如,通過傳播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從而提升高校學生勤勞勇敢、勤儉節儉的中華民族優良品格。
(二)以紅色文化資源引領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學生黨建的主要任務是對高校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開展學生的黨建工作,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學生頭腦,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確保學生始終秉承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想信念。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寶貴文化資源,它們是高校高校學生理想和信仰教育的重要資源。
(三)以紅色文化資源構建廉潔文化教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強調全面從嚴治黨,提出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的新要求。歷史實踐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猶如空中樓閣。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強化自我革命以保持擔當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中堅力量,始終扮演著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時代先鋒的角色。但是,當前,黨仍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黨內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思想作風不純等。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態勢下,高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以新時代作風建設要求為指導,主動借鑒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優秀革命品質,不斷樹立學生黨員的優良作風,旨在高校學生黨員的作風培養和誠信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紅色文化資源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價值引領
(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價值取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黨的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便始終將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張思德、雷鋒、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等,這些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優秀黨員代表,同時也是提升高校學生黨員政治修養,增強為人民服務意識的重要教育模范。高校黨建工作中要加深高校學生對共產黨價值觀念、政策法規的學習和理解,不斷增進自身的思想理論水平、增強政治修養,提高為人民服務的主動性意識和能力。
(二)激發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對國家和社會的感情,是高校學生黨建的重要內容之一。愛國主義是數千年歷史進程中形成中華民族自身最深切的感情,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一代代杰出的人物致力于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內核,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前仆后繼英勇獻身,這是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在革命、建設歷史時期獨有的精神財富,也是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素材。而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的新時代青年人。因此,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文化財富,是激發和培養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的重要源泉。
(三)增強高校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政治認同是指特定對象對一定信仰和感情的共有和分享,在我國集中體現為對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可和接受。這些思想和政治觀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指導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行為活動。政治認同反映了一種政治態度和政治心理,以及一種政治歸屬感。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高校學生的政治認可感和民族責任感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進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造成了一定負面程度的影響。因此,主動以紅色文化資源增強高校學生的政治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精神價值。
三、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載體
(一)充實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內容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學生黨員進行教育和培訓,及時將黨的基本價值理念和新的理論成果傳授給學生黨員,不斷培養學生黨員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從而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價值信念,確保高校學生黨員的思想認識水平始終同黨保持一致,在黨務工作中能夠自愿服從黨組織安排,遵守黨的規章制度,主動將黨的優良作風弘揚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中國的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生動、鮮活的關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中華民族進行革命、建設的教科書,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化典范。
(二)豐富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形式
黨建的工作方法歷來是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自我發展所關注的焦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實踐證明,在不同歷史時期運用適合的工作方法,對于黨開展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成效,這也是我們黨成功的重要經驗。事實上,在實際的工作運行中,由于盲目的模仿照搬,沒有結合高校學生的特性,導致部分學生黨建工作依然采取單一的會議演講和理論灌輸的方式,加之部分內容與學生實際學習生活相差甚遠,導致部分學生反映內容繁瑣枯燥,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在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工作中,必須要時刻將黨員對象的特性與時代的特點相結合,其中,紅色文化資源就是一個重要突破口。
紅色文化資源由于其獨有的歷史敘事性和文化參與性,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積極的響應。因此,對于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講紅色故事、參觀紅色基地、重走紅色道路等多種形式開展線上線下的專題教育研討會和活動,以學生黨員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度接軌,通過不斷增強學生黨員的參與感讓他們能夠親身去認識、去接受紅色文化內核中展現的紅色精神內涵,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不斷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斷致力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奮斗終身。
(三)拓寬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思路
目前,在高校黨建工作中仍有工作者采用傳統單一的思想灌輸法,基層黨組織活動仍然固化地停留在傳統的學習、討論與交流。這樣的黨建工作思路時效性差,缺乏創新,導致古板的黨建工作模式老化,難以適應新時代黨建工作的實踐。基于此種現實困境,高校黨建工作可以創新黨課教育思路,采取實踐教育的方式,選擇在博物館、革命舊址等建立紅色文化黨建教育基地,再現當地的紅色歷史,營造當時的紅色場景,讓學生充分利用校外資源的同時深刻了解當地的歷史背景和故事脈絡,熟知紅色歷史背后的人物革命精神,充分把握紅色文化的內涵,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時,高校黨建工作者并不局限于校內,高校可探索安排專職人員,由專業的人員負責紅色文化黨建工作,校政共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校內教師+黨校教師+基地教師”共同提升紅色文化黨建工作水平。最后,高校黨建專職人員要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學習研究,提高紅色素養,探究新時代黨建教育模式,增強黨建教育能力、業務素質,將紅色文化講透、講活、講好,讓大學生黨員聽懂悟透,從而厚植愛國熱情,提高文化自信、增強時代使命感。中國軍轉民
(作者簡介:趙雪芳,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