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鋮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于民主的溝通氛圍、豐富的美術實踐活動,能讓學生一邊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一邊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本文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深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插入時機以及應用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美術;課堂教學
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取專業學科知識的前提與基礎。然而,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容易將小學美術教學簡化為專業知識的講授。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致力于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和心理訴求,重構自己的教學理念,加深自己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以學生為主體,營造課堂氛圍
(一)構建民主氛圍,調動學習熱情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將自己視為學生的監督者。基于這一理解,師生互動的主要方式就是問答,即,教師借助具體的提問了解學生的大致情況。然而,在緊張的問答環境中,學生經常會產生學習壓力,降低學習效率。鑒于此,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教師致力于構建民主氛圍,重構師生互動的方式。區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將自己視為學生的傾聽者和引導者。通過及時的肯定以及言語上的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學習積極性。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色彩明度漸變》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學習“什么是色彩的明度漸變?”教師引入了一個小游戲,即色彩的調制。由于他們在此之前已了解三原色的定義,了解三原色間的融合可能會產生什么顏色,所以,教師要求他們用3杯水、玻璃棒、三原色的顏料分別調制紫色、橙色和綠色。經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師隨機拿走兩杯綠色的水,這時,有的同學發現:同是綠色,但這兩杯水的顏色似乎一個深一些,一個淺一些。針對這一發現,教師繼續提問:如何讓這兩杯水里的顏色看起來一樣?在同學的建議下,教師分別嘗試“倒水稀釋”、“加入其他顏色的顏料”。通過向其中一杯水中加入黑色顏料,兩杯水的顏色逐漸趨于一致。根據上述實驗流程,學生逐步明晰“什么是色彩的明度”“怎樣才能改變顏色的明度”。
具體的美術知識點是枯燥且乏味的,所以,教師要著重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和心理訴求。通過民主的溝通氛圍,學生不僅意識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還能形成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二)重構評價體系,優化評價方法
在以往的評價體系中,教師將自己視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并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參考標準。然而,美術區別于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其人文性、主觀性更強。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回應與反饋,致力于將心理健康引導與評語結合起來。相比于以往的評價方式,教師堅持肯定、鼓勵的引導方法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學生不再是單純的被評價者。基于某一、某些成果,學生可以參與互評并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針對形形色色的觀點,教師亦提出相關的修改意見。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我設計的服飾》為例,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要求每一名同學設計一件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服飾。“作品包含哪些傳統文化要素?”根據作品展示的要求,學生先在白紙的正面設計服飾的草圖,然后再在白紙的背面列明作品的名稱、創作理念。在作業點評階段,教師重構評價方法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所有同學的作品。接下來,學生針對服飾的美感進行打分并選出前5名進行詳細的介紹。由于教師將所有作品的作者遮蓋住,所以,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選擇3幅作品進行投票。經過一系列的不記名投票,教師將獲得前5名的作品展出,邀請其創作者分享自己的設計理念,闡述自己的奇思妙想。“你覺得這幅作品好在哪里?”結合具體的作品內容,同學們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
學習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一環。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致力于采用評語式、過程式的評價方法。通過“答案+引導”的評價方式,學生既能樂于參與課堂教學,又能在肯定、鼓勵的正向評價中產生創新意識。
二、引入多元策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設計多元實踐,引入小組合作
一般來說,科學的小組合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小組合作經常會與項目式學習以及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所以,教師要重視小組合作并從小組成員優化、小組合作管理、小組合作總結等方面展開引導。其中,在小組成員優化層面,教師應擺脫傳統的設計理念并將學習意愿、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劃分至同一小組。這樣一來,每一個小組不僅實力相近,且能夠在后續的討論中產生激烈的觀點交換。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漂亮的燈》為例,在預習階段,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花燈的制作方法,明確花燈的主題。由于每一小組均要在課余時間搜集資料、確認花燈的主題,所以學生在線上建立討論群并分享自己的想法。比如,有的同學認為,可以仿照元宵節的花燈并在其上設計十二生肖的圖案。與此同時,有的同學認為,可以在花燈上繪上經典的歷史人物。在激烈的觀點交換中,教師發現,不少同學在處理同伴關系以及同學關系中存在問題。比如,有一個小組的同學因觀點不同在群中出現了與討論任務無關的內容。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及時介入并引導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繪制出一個相關的草圖,然后再通過投票的方法確認誰的草案更適合。結合一系列的引導,該組能夠意識到“應該如何與同學交流”以及“應該如何處理同學間的關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在具體的小組討論中,教師從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展開引導。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把控好引導的尺度,即,既不能直接告知答案,影響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又不能置之不理。針對學生在討論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及時出現并予以方向上的指引。
(二)設計多元實踐,融入生活要素
隨著小學美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美術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與此同時,要想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學習心理就離不開具體的生活情境。然而,如何讓生活案例成為優化教學內容的手段,如何讓學生形成“將生活與美術學習相聯系”的學習習慣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一般來說,要想讓生活情境發揮其應有的效用,教師一般會著重關注兩點:其一,生活情境是否具有真實性,即,是否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其二,生活情境是否具有教育性,即,是否貼合教學目標,是否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基于上述兩個參考標準,教師積極發揮自己的教學經驗并將多元的情境融入課堂教學。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冷色和暖色》為例,在課程講解開始之前,教師讓學生觀察學校的一天。學校的早晨是什么樣子的?晚間的學校又是什么樣子的?結合上述兩個問題,學生積極觀察上學時候的校園和放學時候的校園并尋找兩者的不同。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鼓勵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所觀所感。比如,有的學生分享道:上學時候的校園是金燦燦的,放學時候的校園是暗淡的。針對這一觀點,教師隨機展示了兩張圖片。其中,第一張圖片是白天的校園,第二張圖片是黑夜中的校園。通過明顯的對比,學生逐步意識到,兩者的景物是一樣的,但色彩卻有著明顯的區別。“圖片中的兩個顏色帶給你的直觀感受是什么?”這時,有的同學認為,橙色的校園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深藍色的校園給人以寒冷的感覺。根據他們的直觀反饋,教師引入冷色、暖色的定義、特點。
在設計教學情境時,教師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致力于引導他們科學挖掘自己的潛力、智力,激發自己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懂得如何克服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美術教學
(一)發揮美術優勢,排解負面情緒
美術作品的設計離不開實際生活,同時也離不開繪畫者的情緒,因此,美術作品的創作無疑是滲透“自我意識”、排解負面情緒的主要渠道。隨著年齡的增加,小學生往往會產生形形色色的問題,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愿意、羞于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擾與難過。針對具體的美術作品,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們的構圖、顏色、主題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學習大量的心理學知識。通過具體的畫作,教師積極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并嘗試著與“壓力大者”談心,進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我設計的動漫形象》為例,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要求每一名同學都設計出一個動漫形象。在后續的作品評價中,教師首先搜集所有同學設計的動漫形象。然而,其中一個形象在其他作品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從該形象的特點來看,學生繪制了一個正在哭泣的鉛筆,它一邊哭著,一邊在本子上寫字。針對這一設計,教師及時與該形象的作者進行溝通。經過一系列的了解,教師發現,該生由于跟不上學習進度經常會受到家長的批評,導致他感到了倦怠感。基于這一情況,教師首先引導他降低對自己的期待,然后再與家長溝通,共同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
雖然,美術作品可以暴露出學生的“小心思”,但要想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遇到的困難,教師就要展開多種形式的談心活動并盡可能專業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區別于知識的傳遞,教師在開展心理引導時要秉著專業、親和、靈活、有針對性的原則,不能過于嚴厲和苛刻。
(二)發揮美術優勢,培養社會意識
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來看,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還要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即社會意識。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一邊設計多元的社會實踐任務,一邊鼓勵學生從美術的角度服務社會。在此過程中,孩子們逐步意識到分享、奉獻、責任感的重要性。此外,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他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教師致力于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克服生活上的挫折”。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廣告和招貼畫》為例,區別于以往的課程講解,教師將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其中,課時二為實踐課。在此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社區,了解社區中需要的海報類型。恰逢社區的環保宣傳周,學生學習大量的環保知識并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電子海報。由于電子海報的設計需要用到多種軟件,所以各學習小組往往會遇到不同的困難。針對形形色色的問題,教師臨時搭建一個問題匯總群。在群中,每一個小組的小組長積極反饋本小組遇到的難題。針對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師鼓勵他們自己尋找相應的答案。針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及時介入并推動實踐進度。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積累具體的知識點,而是要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區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僅將探索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要在實踐引導中提升他們應對困難的能力。
總之,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課業壓力增大。面對大量且枯燥的美術知識,教師應注重創新教學模式,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既能在美術知識的學習中產生自我認知,形成學習積極性,又能在美術知識的輸出中提升應對挫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君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有效滲透[J].啟迪與智慧(中),2020(10):82+81.
[2]何青.以美術教學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策略[J].教育觀察,2022(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