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梅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理念,其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致力于從學生視角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廣大語文教師積極嘗試踐行這一創(chuàng)新性理念,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行為,以期引領和推動高質量的語文教學。在這一變化下,為了讓學習任務群在語文教學中得以真正貫徹落實,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模式是關鍵。基于此,文章探索了學習任務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落實路徑,期望能為一線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核心素養(yǎng)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在特定學習主題之下圍繞具有邏輯性、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不同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的語文教學活動。它聚焦教學形式的轉變,具有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凸顯“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通俗地講,任務即活動,活動即做事,語文學習任務則是要求學生用語文知識做事,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fā)展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新課程背景下,較之以往按部就班的課堂教學,以學習任務群形式開展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發(fā)揮的優(yōu)勢更深刻、更廣泛、更持久。但是,從教學實際來看,雖然很多教師都在創(chuàng)新設計學習任務群,以期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但是學習任務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落實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各種偏差,其中最顯著的問題便是缺乏真實性。這與教師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理解、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把握、對學習任務群與生活實際之間關系的認知等因素有關,需要教師在設計和推進學習任務群時努力追求真實。
一、把握教材內(nèi)容,讓學生真正參與
語文教材中收錄的作品,無論是在主題、背景、思想表達,還是寫作方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學習與借鑒價值。特別是對于文學作品的選編,旨在讓學生感受經(jīng)典的魅力。在教學時,教師應當結合學情,整合教材,連接有關聯(lián)性的單篇文本,精心構思主題,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通過有效的指導,喚醒學生深入學習與完成任務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參與語文學習活動。
例如,就魯迅先生的作品在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占比而言,顯然編者將其放在了重要位置。每冊中均有魯迅先生的作品入選(如表1)。魯迅先生是一位極具藝術個性的偉大愛國作家,讓學生多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體會魯迅先生作品中表達的情感十分必要。而教師在教學時也不能僅局限于單篇課文的教學安排,還要對教材中收錄的作品進行深度分析與整合,這樣能深度挖掘魯迅先生作品中蘊含的重要的教學價值和教育意義,達成教學目標。
由表1可知,統(tǒng)編版教材每冊都有魯迅的作品,但是編排并不集中。教師一般會根據(jù)順序按部就班地開展閱讀教學。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只能形成對單篇文本的學習印象,對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很難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為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jù)作品的寫作時期和魯迅先生的思想變化歷程設定主題,通過整合教材,設立不同的主題,構建學習任務群。
主題1:童年時期的魯迅。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找到符合這一時期的課文篇目,它們分別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社戲》。隨后,讓學生閱讀文本,感受童年時期魯迅的喜怒哀樂,并結合自身的童年經(jīng)歷與生活體驗,嘗試與作者的童年生活產(chǎn)生共鳴。
主題2:青年時期的魯迅。
以《藤野先生》為主,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魯迅的人生轉折點。以魯迅求學時期的經(jīng)歷為切入點,讓學生探究青年時期的魯迅棄醫(yī)從文的主要原因。
主題3:中年時期的魯迅。
選擇《故鄉(xiāng)》《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三篇契合的篇目,指導學生感受在特定歷史時期魯迅的心路歷程。
以主題1“童年時期的魯迅”為例,這一主題更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共鳴。特別是作品中描繪的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也讓很多學生讀起來津津有味,甚至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如背完書才能出去玩、自己兒時的玩伴等。根據(jù)這一主題,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語文實踐活動。
活動1:我心中的校園。
要求學生總結并借鑒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寫作方法,描繪在校園里發(fā)生的趣事或學校里有趣的地方,感受校園生活的多姿多彩。
活動2:《阿長與〈山海經(jīng)〉》課本劇表演。
學生組內(nèi)商討表演形式,設計人物對白、表情動作等。
活動3:辯論活動。
課文《社戲》最后寫道:“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正方觀點“戲好看,豆好吃”,反方觀點“戲不好看,豆不好吃”。雙方進行15分鐘的辯論,要求有理有據(jù)。
設計以上三個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再次回顧文本,感受魯迅先生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體會回憶性散文中的寫作方法,積累寫作經(jīng)驗和技巧。這樣的教學設計,整合了分散的單篇文本,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建立了文本間的聯(lián)系。通過群文閱讀,學生再次探究文本,能更好地把握作者表達的情感,感受作者在不同時期的經(jīng)歷和思想感情,進一步感受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這樣學生的閱讀也會更有連貫性、思維性和系統(tǒng)性,有利于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總結閱讀經(jīng)驗,掌握寫作技巧。
二、立足單元內(nèi)容,讓學生真切體會
大單元教學設計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實施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要根據(jù)教材與新課程理念,有效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使核心素養(yǎng)具象化。大單元的“大”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包含所有,而是指一個完整的學習事件或學習單位,也可以將其看作在具體的主題和活動下推進的項目式學習或群文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探索。語文教材各單元所收錄的文本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這為在單元教學過程中構建學習任務群提供了可能。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有《阿長與〈山海經(jīng)〉》《老王》《臺階》《賣油翁》,在名著導讀環(huán)節(jié)推薦了《駱駝祥子》。不難看出,這一單元的文本都是以寫人記事為主,塑造的典型人物的身份分別為保姆、車夫、農(nóng)民、商販等社會底層人物,這些文本描寫的都是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小人物,但是他們的平凡在文本中又彰顯著獨特的個性,書寫著自己的人生。在教學時,教師順勢將單元教學內(nèi)容整合起來,構建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這樣學生就不再是片面地、孤立地與碎片化地解讀與把握人物形象,而是將這些小人物放置于一個特定的情境中,全面分析,深度解讀。學生了解到的也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具體的人物形象,而是在平凡人物身上抽象出來的、代表普羅大眾的“綜合的人”,快速把握文本內(nèi)涵。學生的收獲不僅是簡單的閱讀知識、理解技能,還有健全的人格與美麗的心靈。在整合單元內(nèi)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以下教學嘗試。
通過對單元內(nèi)容與文學名著進行整合,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確定學習任務群主題——“文學作品中的小人物”,同時設計“小人物劇場”和“我身邊的平凡人”兩個閱讀活動環(huán)節(jié),并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
活動1:小人物劇場。
要求學生選擇本單元最喜歡或者感觸最深的人物,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從該人物的身份、職業(yè)、性格、經(jīng)歷等不同角度切入,凸顯人物形象。之后,要求學生從其中某一具體的點出發(fā),可以是與人物相關的情節(jié),也可以是人物所說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話,或者人物的典型性格等,發(fā)揮想象,設計劇本,并以情景角色的形式演繹與該人物相關的主要片段,深刻領悟人物形象。以劇本演繹的形式,學生對小人物的形象把握會更具體、更深刻。如此,他們也容易在這樣的活動形式中共情人物,進而挖掘平凡人物身上的不平凡之處,找到人物身上的閃光點。
活動2:我身邊的平凡人。
要求學生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并說一說、寫一寫自己身邊的平凡人,在文學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本單元在寫人敘事方面的技巧,并將其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讀促寫,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以構建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的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參與、真切體會,引導他們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生境界,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腳踏實地,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的人。
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語文學習任務群,從單篇到多篇的學習拓展,依托任務、情境、目標和內(nèi)容,形成了一張有關聯(lián)、有內(nèi)在邏輯的學習清單,規(guī)定了學生“學什么”;學生經(jīng)歷了任務單中的合作探究、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等活動,明確了學生“怎么學”;每個學習任務下分別預設了不同的學習活動,各學習活動下又有不同的活動安排和活動步驟,這又預判了學生的活動行為,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行為洞悉他們的學習水平,了解學生“學得怎么樣”。
三、打通內(nèi)外聯(lián)動,讓學生真實感受
統(tǒng)編版教材中每篇課文在閱讀提示與積累拓展部分都會進行同類閱讀篇目的推薦,這一舉措旨在豐富學生的閱讀量。以推薦的閱讀篇目設置閱讀任務,指向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等多項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此,教師應適當打通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整合課外的相關素材,通過構建學習任務群,讓學生真學習、真感受。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量自然提升,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基于情境創(chuàng)設和任務驅動兩個關鍵要素,教師在構建學習任務群時,要讓學生在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例如,對于統(tǒng)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的積累拓展教學時,可以將毛澤東、宋慶齡、朱德寫過的紀念白求恩的文章作為拓展的閱讀內(nèi)容。學生可以通過分析和比較,挖掘白求恩更多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在設計學習任務群時,教師可以組織以“不能忘卻的紀念——紀念白求恩”為主題的讀書沙龍活動,選擇《紀念白求恩》《紀念白求恩同志》《我們時代的英雄》等閱讀篇目,安排以下活動。
活動1:知人論事,制作人物卡片。
活動2:光輝形象,品析人物形象。
活動3:傳承精神,樹立人物豐碑。
教師將學生分組,或者讓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活動主題,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對應三個活動內(nèi)容。在小組中,各成員合作探究、交流分享,通過閱讀篇目,梳理事件,深入了解白求恩,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制作人物卡片。通過具體事件,品析人物形象,為白求恩撰寫頒獎詞,感悟他身上觸動人心的力量與不朽的人物精神,樹立人物豐碑。
在活動中完成任務,將語文教學由以往按部就班的分析文本變?yōu)椴煌黝}下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活躍度得以提高,也能更自主地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轉變教學思路,嘗試從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入手,解讀作者,了解其文字背后承載的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例如,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中,作者用平淡的文字敘述了對已故母親的回憶,沒有華麗的辭藻,精心地雕琢,卻句句飽含深情。在教學時,如果教師僅將教學目光限定在單篇文本上,在有限的教學資源面前學生也只能對一篇文本“跟進跟出”,雖然在簡短的文字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無限的悔恨,但卻不能深刻理解作者悔恨的原因。此時,教師可以引入史鐵生的其他作品,如《合歡樹》《病隙碎筆》,設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生與死的較量”。通過探索史鐵生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有理有據(jù)地分析母親形象,感受作者對自己不懂母愛的悔恨及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感受作品發(fā)人深省之處。打通課內(nèi)外聯(lián)系,學生才能全方位地自我感知、解讀與把握作品傳遞的情感。
在追求更真實、更有成效的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嘗試并踐行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實施方式,也會讓教師對新課程理念有更深的認識與感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也逐漸改變了按部就班的傳統(tǒng)教學套路,轉而從學生的學習視角出發(fā),幫助他們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系統(tǒng)的思維結構和能力提升路徑。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課堂,以生為本,用好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斷挖掘《標準》與教材的對應關系,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深處,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搭建支架,彰顯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讓語文教育真正發(fā)生。
參考文獻:
[1]韋存和. 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實施的四個維度[J]. 新課程研究,2022(16):1-4.
[2]賈陽,徐鵬. 語文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單篇教學與單元教學[J]. 中學語文教學,202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