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鴻


摘? 要: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的提升成為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同伴教學法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搭建了支架,呈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新樣態。鑒于此,文章以“光現象”教學為例,從小組創建、閱讀測試、學習要點、課堂講授等角度入手,分析同伴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旨在優化同伴教學法的運用流程,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同伴教學法;光現象
眾所周知,知識應該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自然獲得,才能學得扎實牢固。在傳統物理教學中,教師單向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形成了重結論、輕過程,重解題訓練技巧、輕物理概念規律解析,重知識本位、輕科學思維方法培養的局面。為了改善以上情況,教師應該主動轉變教學觀念,形成全新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加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同學做伴,在相同的起點,相互討論、相互啟迪、相互影響,使他們在同伴探討中有所得、有所獲,自主建立物理學科思維,發展物理核心素養。
一、聚焦同伴教學法的運用邏輯
20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馬祖爾首次提出了加強同伴教學這一教學觀點。具體來講,即在學生形成錯誤概念或前概念分析后,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互動討論,轉變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而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興趣。
現實中運用同伴教學法時,教師按照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在課前有規劃地預習知識,并將整個預習過程分成不同階段,各階段中需要掌握的知識、處理的問題不盡相同。具體的操作流程如下:教師科學創建學習小組,為同伴學習搭建腳手架;設計閱讀測試題,為同伴學習奠定學習基礎;出示學習要點,為同伴學習指明方向;實施課堂活動,為同伴學習提供落腳點。
二、探索同伴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下面以蘇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光現象”為例,分析同伴教學法的運用。
1. 科學創建小組
在同伴教學中要建立學習討論小組,學生在小組內相互探討、交流,可以運用自身既有知識說服同伴或認真傾聽同伴的意見、觀點等,從而對物理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由此可見,科學、合理地創建學習小組是運用同伴教學法的首要環節。
一是確定小組人數。小組人數過多導致秩序混亂,無法達成統一意見,人數過少無法保證討論效果。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確定適合的學習小組人數。二是考慮性別搭配。分組時要考慮組內男、女生的比例,男生抽象思維較為突出,可以為合作學習提供理性視角,女生形象思維較為敏感,更重視情感,可以從多角度看待物理問題,為合作學習提供人文視角。三是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具有差異性,如果采取“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的原則,將同一層次的學生歸為一組,同伴教學法便失去意義。因此,教師要依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創建學習小組。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物理知識體系復雜,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存在不同程度的優勢和劣勢,教師不能僅參考課堂表現、測試成績將學生分類,還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意識、情感等方面的表現。
例如,在教學“光的色彩? 顏色”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先梳理課時知識點,本節課包括光源、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物體的顏色、光能5個知識模塊。其中,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需要實驗探究,其他3個知識模塊主要以資料閱讀形式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流程簡單、操作便攜,4人單位小組即可完成所有學習內容。由于“光的色彩? 顏色”更偏向于藝術性和人文性,教師計劃在4人小組中安排1 ~ 2名女生(具體安排人數視班級學生男女比例而定)。隨后,教師設定教學目標。依據“通過實驗現象激發學生探究光的色彩的興趣,使學生領略世界的繽紛多彩”的課程目標,教師可以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融入美育因素,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五光十色的世界,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意識。在此背景下,教師不能將學生在物理課堂上的表現作為異質分組的唯一標準,還要評價學生的藝術修養,如審美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上述因素,教師可以將學生大致分成四個群體。群體1:語文學習成績優秀,表達能力和審美意識較強;群體2:物理基礎知識扎實,能夠隨時調取已有學習概念;群體3:動手能力強,能夠操作物理實驗,并記錄實驗過程;群體4: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強,能夠迅速閱讀材料、處理材料信息,從而得出學習結論。隨后,教師結合性別因素分別從4個群體中抽取1人,組成4人學習小組,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必要時可以進行二次重組。
2. 設計閱讀測試題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果,課前預習至關重要。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求學生“預習明天的內容”,簡短的一個指令無法觸發學生的預習行為。同伴教學法視角下的預習是教師給予有效指導,即要求學生閱讀測試題,學生在測試題的指引下查找相關資料,打牢學習基礎。
閱讀測試題的設置難度要適中,過于簡單會讓學生對課前閱讀的必要性產生懷疑;過于復雜會增加學生的預習壓力,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設計閱讀測試的目標是促使學生更有效的學習知識,因此教師要避免計算類習題的設置。一般而言,閱讀測試題可以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類型1:概念型。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搜索網絡資料,找到基本物理名稱。以“光的色彩? 顏色”為例,教師可以設置以下閱讀測試題。
(1)本身(? ? )物體叫做光源。
(2)太陽光(白光)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 ? ),太陽光由(? ? )而成。
(3)(? ? )偏折能力最弱,(? ? )偏折能力最強。
(4)(? ? )(? ? )(? ? )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產生任何一種其他顏色的光。
測試題(1)(2)的答案通過閱讀教材可知,測試題(3)的答案通過拓展資料可知,測試題(4)通過常識可知。概念型閱讀測試題為學生指明了不同的學習路徑,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拓展資料中獲取趣味知識。
類型2:規律認知型。
規律認知型閱讀測試題旨在強化學生物理公式或定律的運用體驗,使學生初步建立起物理規律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學會以物理的視角觀察生活。在后續學習時,學生會主動聯想物理規律的運用場景,拓展學習思路。以“平面鏡”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置平面鏡成像規律閱讀測試題。
(1)你觀察過鏡子嗎?鏡子中的“臉”和你的臉一樣嗎?
(2)遠離平面鏡,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發生變化?像的大小和距離遠近是否有關系?
(3)用手摸鏡子,能摸到鏡子里的像嗎?
規律認知型測試題是謎面,學生通過查找、分析、歸納,揭開謎底。與概念認知型測試題相比,規律認知型測試題更重視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培養。
類型3:課前活動型。
課前活動型測試題不局限于文字材料,而是設置學生需要動手操作的小實驗,如“混合顏料,觀察不同顏料混合后的顏色”“用平面鏡、白色硬紙板觀察光的反射現象”等,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用1 ~ 2分鐘時間抽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果學生回答正確,說明學生認真完成預習任務;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或有偏差,說明學生沒有預習或產生認知沖突。通過教師講解,學生進一步強化認識,糾正錯誤,正確把握概念和規律。
3. 把握學習要點
在教學中,學生經常抓不住學習重點,他們更喜歡教師面面俱到地解釋給他們聽。為解決學生抓不住學習重點的問題,教師運用同伴教學法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要點,即列出每節課重要的物理知識點。
以“光的直線傳播”這節課為例,教師羅列以下學習要點。
(1)光源:本身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源在發光時進行著其他形式的能與光能之間的轉化。
(2)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線、光束:研究光的行為時,光線是指光傳播方向的有向直線;光束是指光線的集合。
(4)影:本影是指光線完全照不到的區域;半影是指部分光線照射的區域。
(5)光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 × 108 m / s。
由“光的直線傳播”學習要點推理出同伴教學法學習要點的把握方法。首先,找準參考依據。教師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按照“解讀《標準》—分析教材—分析學情”的路徑進行,最終指向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但是,同伴教學法中的學習要點與教學目標不同,前者為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服務,后者為課堂教學服務。具體而言,課堂教學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核心素養是否落實、學生學習興趣是否激發等,而學習要點只需要考慮學生能否理解教材內容。這里的“教材內容”不僅指書本中的知識,還包括知識學習的方法。因此,運用同伴教學法時,教師應該將知識的內涵和學習特點都作為參考依據,為學生提供學習要點。其次,把握要點形式。學習要點起到指南針的作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要點呈現形式不能過于復雜,否則與教材無異。概念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和前提,一切衍生題型都源于物理核心概念,故而學習要點可以以概念的形式呈現。
4. 實施課堂講授
同伴教學法的運用要遵循“教師講解知識點—學生概念測試—教師統計測試結果—同伴討論—再次統計反饋結果—進入下一個知識點學習”的思路。以“光的反射”這節課為例,教師出示學習要點: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
(1)情境導入。
教師提出問題:光線進入人眼形成影像被人看見,不發光的物體如何被人看見?學生通過閱讀測試題,大致了解光的反射規律,但是無法說清楚具體的原理。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帶著疑問探索新知。
(2)實驗演示。
教師利用紙板、平面鏡、激光筆、鉛筆、直尺、量角器等實驗材料演示實驗,將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紙板豎直立在平面鏡上。隨后,教師用激光筆發出一束光,引導學生觀察光的線路圖。通過實驗演示,學生在圖中標注對應內容,如圖1所示。小組提出猜想與假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實驗中教師提醒學生記錄數據,實驗后學生代表發言,歸納總結光的反射規律。
(3)概念測試。
如圖2,思考問題:① 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 ? )。
(A)光能否發生反射
(B)光線是否沿直線傳播
(C)光是否只能在鏡面上反射
(D)反射光線的位置有什么規律
② 將ON右側的紙板向后折,就看不到反射光線,這說明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在? ?_________? ?。
題目①是一道選擇題,學生做題思路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直接由圖2中的平面鏡、法線、入射光線、反射光線等元素判斷這是光的反射規律實驗,選擇D;二是采用排除法,選項A和選項C出現“反射”關鍵詞,但沒有指向光線的線路,選項B出現“直線”關鍵詞,但沒有“反射”關鍵詞。題目②紙板向右緩慢旋轉,反射光線將會消失,由此證明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設置這兩道題目的意圖是判斷學生是否掌握學習要點。
綜上所述,同伴教學法能使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自主思考、主動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習動力,拓展物理思維空間。為此,教師應該把握同伴教學法的運用要點,通過科學創建小組、把握學習要點、設計閱讀測試題、實施課堂講授,優化同伴教學法的運用流程,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金梅驪. 實施“同伴教學”的誤區和對策:以初中物理教學為例[J]. 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5(7):42-44.
[2]周亞瓊. 同伴教學法在八年級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