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昶靈 李建賓 文建成 文國松 毛自朝 董陳文華 徐紹忠 劉正杰 林春 陳疏影
摘? 要: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專業課課程實施思政教育的前提,明確挖掘主體和途徑則是實施高效、深度挖掘的關鍵。思政元素挖掘的主體是由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輔導員或班主任、校、院黨委委員和其他同類型或同行業高校的研究生專業課教師組成的團隊;挖掘的主要途徑是專業課課程的教材和對應學科的文獻及社會和日常生活。該文可為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高效、深入挖掘提供參考,并為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的高效實施和實時完善奠定基礎。
關鍵詞: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思政元素;專業課;教育客體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4-0009-04
Abstract: The exca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s is the premis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ed in the courses, and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approach of the excavation is the key to carry out the efficient and deep excavation. The subject of the exca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sconsists in the teachers of the specialized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postgraduate supervisors, the counsellors or teachers in charge of the postgraduate classes, the memb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mittees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the teachers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from other universities of the same type or industry. The main excavation pathways are the textbooks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the literatures of the corresponding disciplines as well as the society and daily life.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fficient and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for the postgraduates, and underlie the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and real-time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courses.
Keywords: specialized course for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pecialized course; educational object
目前,世界已邁入“互聯網+”時代,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1]。近年,研究生教育已成為我國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點[2]。在整體上,我國研究生的思想健康、積極、向上,但是,研究生的構成復雜,在年齡、家庭、學歷背景及政治素養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3];多年來,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主要依托思政課進行,該類課程課時少、內容偏空洞而枯燥[4];因受多元化價值取向等的沖擊以及西方歷史虛無主義等腐朽思潮的侵蝕,部分研究生在思想上表現為理想高遠但不能腳踏實地,在政治上表現為脫離實際、政治意識弱化,在心理上表現為承受挫折能力差、道德觀念淡漠,均對當前我國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5]。
研究生課程思政是當前我國研究生思政教育在國內外新形勢下的新理念、新舉措,是指以“立德樹人”為專業課課程的基本、核心教育目標,將對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滲透于專業課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以形成課程教學的“大思政”格局[6];而深入挖掘專業課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則是專業課課程實施思政教育的關鍵前提[6-7]。作為研究生的公共學位課、專業學位課或選修課,研究生專業課課程蘊含的生命、生活、思想、精神、歷史或文化以及社會現實等層面的思政元素極其豐富、鮮活、生動[8-9],成為專業課課程實施思政教育的堅實的資源基礎。事實上,只有以專業課課程為載體、深度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構建高質量、系統化、緊跟時代的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提升研究生對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獲得感和認同感。
負責、實施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人員即為思政元素的挖掘主體;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高效、深度挖掘必然同時基于師生共同參與、功能強大的挖掘主體和課內外、校內外結合的立體式挖掘途徑[8],但是,挖掘主體和挖掘途徑的構成迄今未見報道。因此,本文剖析了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主體的多元構成和思政元素挖掘的多樣化途徑,旨在為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高效、深入挖掘提供參考,并為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的高效實施和實時完善奠定基礎。
一? 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體
研究生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是以專業課課程教師為核心要素,涉及校、院、系、課程組及研究生的系統工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高校各級、各類人員共同的事業,故挖掘主體明顯具備多元化特征,是一個師生共同組建、多方參與、協同配合的團隊。
(一)? 挖掘主體的教師成員
挖掘主體的教師成員應涵蓋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輔導員或班主任、校、院黨委委員和其他同類型或同行業高校的研究生專業課教師。
專業課教師及其構建的課程組是實施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最關鍵主體;盡管講授同一門專業課,但每位教師會因生源、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基礎、專業和層次等的不同以及教師自身求學、教學和科研以及思政素養的特殊性而在思政元素的選擇、挖掘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或偏好。所以,課程組應經常開展集體備課,通過學習課程思政相關文件、研讀課程思政文獻、討論、交流、論壇、試講和課堂觀摩等形式集思廣益,發揮課程組組長、教學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每位教師獻計獻策,實現思政元素的多角度、深層次挖掘以及整合、完善和全組所有成員共享[9-11]。
思政課教師是思政元素挖掘的強有力指導者和把關者。思政課教師具備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背景,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和方法論的堅實儲備和思政教育的完整理論和方法體系以及豐富的經驗[7],故對思政元素的思想和政治屬性、深度和合適性等均具有精準的鑒別力和把控力。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結對備課或參與、指導專業課教師的備課、與專業課教師建立幫扶、協作機制,可大大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認識[7],為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系統的學科和理論支撐以及正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引領,同時有效拓展、延伸思政課的教育、教學邊界[12]。
作為研究生培養和思政教育的第一責任人[13],研究生導師與研究生接觸最密切、互動最頻繁、影響最深刻,部分導師同時又是專業課教師,故導師對學生思想政治動態的知悉最完整。所以,研究生導師應持續提升自己的思政育人意識、做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黨執政的堅定擁護者,從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及情感需求等角度為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方向指引和契合度參考,使挖掘到的元素具有強烈的針對性、與時俱進,是學生喜聞樂見、能內化于心的[14]。
研究生輔導員或班主任是研究生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5];他們具備扎實的思政教育理論基礎,與學生接觸多、溝通能力強,擁有豐富的組織資源,是學生健康生活的貼心朋友。輔導員或班主任可通過QQ、微信和公眾號等途徑和平臺及時、長效了解、跟蹤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規范、學業進展、生活、情感、情緒訴求及熱點話題等,不僅能洞悉學生思政方面的共性,又能掌握學生在政治素養、價值理念和就業求職等方面的個性化需要。輔導員或班主任參與專業課課程的備課或與專業課教師、研究生導師“結對子”,實時反饋學生的思政動態和意見建議、與專業課和思政課教師以及導師磋商思政元素挖掘的方法和思政元素內涵的合適性,可使思政元素既具備普遍性、緊跟時代,又具備學校、地域、專業特色和學生個體需求等層面的特殊親和力。
負責校、院領導和黨建工作的黨委委員擁有雄厚的馬克思主義和思政理論基礎,政治站位高,熟悉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實施的策略、方式、方法和流程,他們可和思政課教師組成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評價小組,審定、把控思政元素的政治內涵和價值引領方向,并構建對畢業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回訪、反饋機制,確保思政元素具備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觀[7,9]。
盡管專業課課程不盡相同,其他同類型或同行業高校的研究生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果豐碩。所以,基于課程思政目標和思政元素挖掘方面的相似性,實施、參與思政元素挖掘的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輔導員或班主任和校、院黨委委員應與其他高校的專業課教師建立經常性的互動和深度交流,參考、借鑒其他高校專業課課程的思政元素、分享挖掘思路和途徑,實現思政元素挖掘的跨院校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和協同開發,共建、共享思政元素資源,強化高校間多門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同頻共振的“大思政”格局[15],充分結合學校、專業特色,挖掘到輻射效應強、推廣價值高的思政元素、供其他高校參考、借鑒,從而實現高校間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共享層面的圈層協同[12]。
(二)? 挖掘主體的研究生成員
研究生的個性發展基本成熟,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較強的主體意識、自強意識和成才理想以及自我實現和政治進步等較高層次的成就需要[5],有的研究生還具備教師工作經驗甚至為在職教師,他們具有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學研究的能力和強烈愿望[3]。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客體,研究生對具有歷史內涵、啟迪靈魂、貼近生活和服務社會等屬性的思政元素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和價值共鳴,他們不僅喜歡聽、喜歡感悟,而且總表現出渴望主動挖掘的濃厚興趣;事實上,研究生參與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本身就是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施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個重要環節。所以,開展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教師應給研究生自主探究、展現個人的機會,尊重、激發并充分利用研究生主動參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積極性、主動性。
研究生挖掘、剖析專業課課程的思政元素有多個渠道、多種方式,如:在專業課教師引導下自主凝練特定課程內容的顯性或隱性的思政元素、走上講臺講述思政感悟、查找專業課知識點相關的歷史、社會和生活類等思政案例、主動設計課程學生考核中的思政類考題[10],或通過參與海報評選、辯論賽等專業課課程相關的競賽以及申報創新項目等挖掘思政元素[16]。
很顯然,基于研究生活躍的思維、充沛的精力、朝氣蓬勃的交流氛圍和多種交流平臺、交流方式,研究生參與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僅能有效強化挖掘主體的力量、增加挖掘主體的活力、提升元素挖掘的效率,而且具備大范圍、高效率宣傳、推廣思政元素資源的效果[1,11-12],可大大促進思政元素教育功能輻射效應的發揮。
二? 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途徑
(一)? 從專業課課程的教材挖掘
教材是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第一載體。通常,研究生專業課課程的國內外教材版本眾多;但是,不同教材承載思政元素的范疇、數量和顯隱性不同,有些教材已具備可直接用于思政教育的人文材料類元素,而有些教材則沒有可用于思政教育的任何內容[7]。所以,挖掘主體,特別是專業課教師,應吃透教材,從課程的歷史演進、邏輯脈絡、學科研究進展、專業前景、行業趨勢和國內外形勢等角度深入挖掘各章節蘊含的顯性和隱性的思政元素,并基于知識點的邏輯,以故事、類比、案例、科技前沿和小游戲等形式對元素進行分類、歸檔、匯編和維護,實現思政教育的課程內容全覆蓋,通過以點帶面、以優促全保證章節之間思政元素的有序組織、各有側重和互相呼應[12],同時推進積極融入思政元素、凸顯思政育人意識的新形態專業課課程教材的建設[17]。
(二)? 從專業課課程對應學科的文獻挖掘
與教材相比,研究生專業課課程對應學科的期刊、會議論文集和專著等文獻更能實時反映該學科日新月異的發展、不斷涌現的新理論、新概念和新技術以及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故挖掘主體應充分依托迅捷的網絡資源,隨時檢索文獻、追蹤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學術講座、學術報告和學術論壇等,特別是關注我國科學家近期在該學科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的代表性論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的學術報告,以實時完善、拓展思政元素資源庫,保持其新穎性、時效性,實現思政元素挖掘追蹤學科前沿進展的常態化[1,9,11]。
(三)? 從社會、日常生活挖掘
研究生專業課課程的知識點與人的生命、生理、心理、日常生活及環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息息相關,故挖掘主體應基于國際視野、充分了解國家的發展戰略、大政方針,透徹熟悉課程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在農業、工業、醫藥或環境等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捕捉課程知識點相關的社會事件、日常生活事務或民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密切關注專業課課程對應學科的行業“大咖”、勞動模范、職場精英或企業骨干等的經驗交流會和網絡言論,從專業知識的角度深刻剖析和反思社會、日常生活現象背后的科學本質,在“事、時、勢”的角度立體式發掘、凝練思政元素[18],實現思政元素挖掘的社會化、生活化以及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有機對接和整合[9,16]。
三? 結束語
目前,研究生專業課課程實施思政教育是我國研究生思政教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大思政”格局下行之有效的關鍵新舉措;構建政治方向正確、思政內涵深刻、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元素資源庫是開展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前提[6-7]。但是,研究生專業課課程現有教材直接著述的思政元素不論在范疇、數量、針對性、趣味性、合適度和形式還是在先進性和思政意識深度等方面均不能完全滿足思政教育的需要。所以,持續挖掘、不斷完善專業課課程的思政元素是開展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頭等大事。
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涉及高校、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輔導員或班主任、校、院黨委委員、研究生、其他高校的專業課教師、專業課課程教材、學科文獻、社會和民眾日常生活等諸多因素的系統工程。其中,相關教師、管理人員和研究生構成多維度、立體式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主體,而教材、文獻、社會和日常生活等則成為思政元素高效挖掘的全景式途徑。
思政元素挖掘的主體由師生共同構建,需各成員高度、主動、積極地協同配合、分工負責,但不同成員在元素挖掘中的角色定位、優勢、作用環節、交流對接頻率和貢獻率等是不同的。專業課教師是思政元素挖掘以及后續加工和使用的核心角色和首要責任人,思政課教師是挖掘工作的理論支撐者和切實指導者,研究生導師、輔導員或班主任是思政元素針對性和時代性的反饋者、把控者,校、院黨委委員和思政課教師構成思政元素的評價者、政治方向的引領者,其他高校的專業課教師是挖掘工作的協助者和思政元素的共建、共享者;而研究生既是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客體又是思政元素挖掘工作的參與者、思政元素效果的反饋者。堅守思政元素挖掘的主動性和敏感性、保持思政元素的時效性、時代性和開放性則是挖掘主體所有成員的共同責任,故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更新應是常態化的過程[1,11]。
思政元素的挖掘顯然應在挖掘主體各類成員的主導下整合多條途徑,才能實現思政元素的多角度、充分、深度和快速獲取與積累[8]。教材是承載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第一標的,故飽含思政觀念正確、形式合適和措辭優雅、精當的思政元素的新型專業課教材的編撰成為開展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當務之急[17];但是,教材對學科理論和技術的著錄均具備滯后性,所以,要保持思政元素的時效性和前沿性就必須立足“互聯網+”時代大背景、實時跟蹤各種形式的學科文獻[19];專業課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核心技術與社會發展和民眾的日常生活均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故社會、日常生活自然成為“接地氣”類思政元素的主要來源。
參考文獻:
[1] 魏煒,鮑錦庫,張年輝.課程思政在“生物化學”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1(14):127-129,141.
[2] 許祥云,張茜.從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基于2018年卡內基高校分類數據的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0(7):40-46.
[3] 王一晴.當前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9,6(40):190-193.
[4] 郭慧,朱曉聞.新農科視野下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2(3):105-109.
[5] 張佳,張強軍.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22-28.
[6] 王穎,夏強,樊華妍.新醫科視域下課程思政路徑探索——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為例[J].生命的化學,2021,41(4):831-837.
[7] 高珊,黃河,高國舉,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0-75.
[8] 曹鎮璽,孫志偉.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與實踐邏輯[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6):54-60.
[9] 馬麗萍,王建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成都醫學院為例[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22,38(4):537-545.
[10] 王義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57-60,82.
[11] 吳明彩,呂俊,葉彩宏.“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案例的整合與教學實施[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3):37-39.
[12] 邢文利,裴麗梅.圈層式協同育人:研究生課程思政新模式[J].教育科學,2021,37(5):29-35.
[13] 盧東兵,方霞.導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責任人[J].江蘇高教,2015(4):93-95.
[14] 王文文.論導師思政工作與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協同互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3):98-101.
[15] 呂寧.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1):122-124.
[16] 羅曉婷,許春鵑,洪蘆燕,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四融入四結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生命的化學,2021,41(10):2307-2314.
[17] 賈長虹,丁存寶,常麗新,等.依托教材建設的生物化學“果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6):106-111.
[18] 逄紅梅,陶啟坤,康潔.新時代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難點與突破路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61-67.
[19] 楚純潔,周金風.環境類課程“互聯網+思政”教學設計與創新[J].高教學刊,2021(10):82-85.
基金項目:云南省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項目“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漢英雙語教學)”(2021YJSYZKC04)
第一作者簡介:趙昶靈(1969-),男,漢族,四川都江堰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藥用植物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通信作者:徐紹忠(1969-),男,漢族,云南昆明人,碩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藥用植物遺傳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