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全身麻醉下膝關節鏡手術選擇雙管型喉罩通氣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醫院行全身麻醉下膝關節鏡手術的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兩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膝關節手術,對照組采用氣管插管通氣,觀察組采用雙管型喉罩通氣,比較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應激反應指標、腦氧代謝指標及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T2、T3時血流動力學指標低于對照組,T4時應激反應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T3、T4時腦氧代謝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全身麻醉下膝關節鏡手術選擇雙管型喉罩通氣可充分穩定患者血流動力學,減輕應激反應,改善腦氧代謝,提高麻醉安全性。
關鍵詞:全身麻醉;膝關節鏡手術;雙管型喉罩通氣;應激反應;腦氧代謝
關節鏡手術為臨床治療膝關節病變的常用術式,麻醉方式的選擇可直接影響手術效果[1]。既往臨床以椎管內麻醉或全麻氣管插管為主,雖具有相應麻醉效果,但存在交感神經阻滯不全或咽喉部刺激,導致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發生變化,甚至引起顱內壓升高,加劇應激反應,對麻醉效果和麻醉預后均產生不利影響[2]。本研究旨在對比氣管插管和雙管型喉罩置入通氣在全身麻醉下膝關節鏡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醫院行全身麻醉下膝關節鏡手術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1~ 78歲,平均年齡(47.99±4.64)歲;平均體重指數(26.46±2.12)kg/m2;平均手術時間(121.45±19.28)min。觀察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46.83±4.24)歲;平均體重指數(26.39±2.16)kg/m2,平均手術時間(123.53±18.80)min。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無喉頭水腫;無免疫機制異常或心肺功能異常;臟器功能正常;《知情同意書》簽名;手術時間不超過2 h。排除標準:術前伴有血管活性藥物治療史;存在主動脈弓部位巨大動脈瘤或者是喉頭急性炎癥;存在凝血功能異常。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氣管插管下全身麻醉
麻醉誘導:咪達唑侖2 mg、丙泊酚2 mg/kg、羅庫溴銨0.6 mg/kg、舒芬太尼0.4 μg/kg、地塞米松10 mg。在可視喉鏡下插入氣管導管,通過呼末二氧化碳波形及雙肺呼吸音聽診確認氣管導管位置,連接麻醉機,給予有效通氣,吸氣壓力維持在10~40 cmH2O,潮氣量7~10 mL/kg、呼吸比1:2、氧流量1~2 mL/min。麻醉維持:3%七氟醚吸入+瑞芬太尼0.05 μg/kg/min靜脈泵入。
1.3.2 觀察組采用雙管型喉罩下全身麻醉
麻醉誘導:咪達唑侖2 mg、丙泊酚2 mg/kg、羅庫溴銨0.6 mg/kg、舒芬太尼0.4 μg/kg、地塞米松10 mg。根據患者實際狀況插入不同型號喉罩(主要選擇3號和4號喉罩),連接麻醉機,設定潮氣量6~8 mg/kg、呼吸頻率12次/ min、呼吸比1:2。麻醉維持:3%七氟醚吸入+瑞芬太尼0.05μg/kg/min靜脈泵入。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血流動力學:觀察不同時間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以及平均動脈壓(MAP)。T1為插管開始前或者是喉罩開始前,T2為插管即刻或者是喉罩即刻,T3為插管后5 min或喉罩后5 min,T4為拔管后。(2)比較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晚期氧化蛋白產物(AOPP)、皮質醇(Cor)及C-肽(C-P)。(3)比較兩組腦氧代謝:腦氧耗/腦糖耗比值、腦血流量、腦氧代謝率。(4)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如咽喉部水腫、術后24 h躁動、譫妄等。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兩組T1與T4時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T2、T3時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兩組T1時各項應激反應指標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T4時各項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腦氧代謝指標比較
兩組T1、T2時各項腦氧代謝指標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T3、T4時各項腦氧代謝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31.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膝關節鏡手術具有術后恢復快、創傷小等優勢。該手術的麻醉方式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聯合麻醉、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及氣管插管全身麻醉[3]。以上麻醉方式可能導致患者緊張、焦慮或鎮痛不全,增加患者應激反應,甚至出現相應并發癥,因此無法滿足最終麻醉需求。隨著麻醉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創新,臨床開始在全身麻醉下行膝關節鏡手術治療群體當中推行雙管型喉罩通氣方式,不僅能夠使患者腦氧代謝情況得到顯著改善,同時還能夠減輕應激反應,提高麻醉安全性[4]。
過往手術治療中以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為主,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手術對于中樞傳導的刺激,但可能引發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產生巨大影響。且氣管插管具有侵入性,會劇烈刺激患者氣管,增加應激反應。而雙管型喉罩通氣麻醉,無論是拔除還是置入過程中所產生的刺激均相對較輕,對患者造成刺激更小,同時能夠保護喉部以及血管免受損傷,使血流波動變化趨于穩定狀態,對患者術后恢復以及術后蘇醒等起到促進效果[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低于對照組應激反應。說明雙管型喉罩通氣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神經元受損程度,使其腦組織缺氧狀態得到充分改善,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明顯增加腦氧代謝,提高麻醉安全性,避免各種不良反應出現。
綜上所述,為有效改善全身麻醉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應激反應及腦氧代謝,可優先考慮雙管型喉罩通氣。
參考文獻
[1]顧志儉,周海軍,徐煒.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對高齡膝關節鏡手術患者鎮痛和術后譫妄的影響[J].廣西醫學,2021,43(13):1566-1569.
[2]江建庭,王萬平,付輝凡.喉罩通氣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在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20,33(07):82-83.
[3]齊光輝,王俊華.超聲引導下股神經聯合腘窩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在膝關節鏡手術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11):82-84.
[4]韓方奇,郝雪峰.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與傳統硬膜外麻醉對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神經阻滯及不良反應的影響[J].哈爾濱醫藥,2022,42(04):86-87.
[5]鄒濤輝,柴淑杰.超聲引導下股神經聯合側入路腘窩坐骨神經阻滯用于膝關節鏡手術麻醉效果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1,27(13):77-78.
[6]趙毅.B超引導下股神經阻滯聯合腘窩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在膝關節鏡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21,19(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