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校多數為理工科大學,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將其融入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中,能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教育效果。當前理工科課程思政存在著教育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教育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論文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從課程融合、實踐育人、校園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路徑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理工科高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主力軍、培養未來科技人才的重要陣地,其思政教育的成效,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素質提升,更關乎國家科技事業的興衰和民族的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文化基因,其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為當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滋養。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使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成為當前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中的重要性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擔負著“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使命,在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中要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豐富理工科高校課程思政內容和形式的客觀需要,也是增強理工科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培養理工科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一)豐富理工科高校課程思政內容和形式的客觀需要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有助于豐富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形式,提升教學效能。長期以來,理工科高校專業課教學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教學內容相對單一,教學方法較為傳統,對學生的吸引力較低,也忽視了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對此,應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工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典故、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兼具生動性和教育性,它和專業知識的結合拓展,能夠為課程教育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如儒家的“仁愛”“禮義”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觀念,以及墨家的“兼愛”“非攻”理念等,能夠使高校理工科大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提升文化的傳承主動性和塑造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增強專業課學習的文化底蘊和吸引力。
(二)增強理工科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工科高校課程思政,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理工科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往往更注重科學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掌握,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涌入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沖擊,這導致部分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不足,單靠人文社科課程難以彌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思政,不僅能夠讓理工科學生深入了解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感,抵御西方各種錯誤思潮的入侵,并且能夠在專業學習中樹立文化自信,更好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的協同發展,從而激發全社會營造科技立國、科技強國的良好氛圍。
(三)培養理工科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工科課程思政,有利于培養理工科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理工科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往往注重科學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掌握,而相對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不僅要求理工科人才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思維方式。在人文精神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儒家思想中的“仁愛”精神、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體現了對人性、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這對于培養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生態意識具有重要啟示;在道德理念方面,傳統文化倡導“誠信”、“孝悌”、“禮義廉恥”等傳統美德,這為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提供了豐富資源;在思維方式上,中華傳統文化強調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如《易經》中的陰陽辯證思想、《孫子兵法》中的系統思維方法,《禮記·大學》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想等等,這些都可以培養理工科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能夠引導理工科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使他們成為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具有人文情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當前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當前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建設還面臨一系列挑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必須認真面對這些挑戰。
(二)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合力作用不夠
在高校理工科教育中,專業課程設置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思政課程相對獨立,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融合。這種脫節現象導致思政課在理工科學生培養過程中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學生容易將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割裂開來,無法形成系統的思想認知和價值觀念。
(二)理工科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同感較低
理工科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往往高于課程思政的內容。理工科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而課程思政內容被他們看為只是專業課內容的邊角料,加之部分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有限,課程思政很難引起理工科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此外,理科生通常認為專業知識與未來的職業發展緊密相關,能夠直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因此更加關注專業課程的學習,對課程思政缺乏興趣。
(三)課程思政方法和手段的創新不足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課程思政面臨著新的機遇。然而,目前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在方法和手段上仍較為傳統,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一些教師仍然以課堂講授為主,忽視了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式的運用,難以滿足理工科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和參與的熱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路徑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要想辦好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培育德才兼備的理工科人才,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課程思政的創新路徑。
(一)課程融合:構建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課程思政體系
理工科課程應該構建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課程思政體系,幫助理工科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首先,高校可以結合理工科專業特點,開發一系列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現傳統文化對理工科學習和研究的指導意義。其次,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與科學技術相關的典故、思想和價值觀,引導理工科學生從文化的角度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和社會責任。此外,也可以通過介紹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和科技成果,如墨子的光學理論、沈括的磁學研究等,將傳統文化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最后,高校應該建立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協同育人機制,打破課程之間的壁壘。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可以協同備課、共同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思政教育貫穿于專業教學的全過程。
(二)實踐育人:開展傳統文化與理工科專業實踐相融合的教育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理工科很多課程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開展傳統文化與理工科專業課程的實踐融合,通過參與式、沉浸式的實踐教學,增強課程思政育人的效能。高校可以結合理工科專業科特點,開展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組織理工科學生了解專業領域中國古代文明取得的科技成就,通過動手制作、興趣閱讀等親身體驗,讓其親身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傳統文化的溫度,樹立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積極鼓勵理工科學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保護和傳播,引導學生在科技創新中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三)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應該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營造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的各種元素可以通過展板、雕塑、文化社區建設等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結合理工科特點,各個學院可以根據專業特色,定期舉辦傳統文化主題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使學生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
(四)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加強專業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其開展課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高校應定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培訓,不同理工科教師應開展交流互鑒,共同開發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另一方面,高校應針對理工科課程思政的特點和需求,開展教師育人能力提升的教育培訓。其中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理工科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策略等,通過系統的育人培訓,增強課程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下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為理工科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動力,對高校理工科課程發揮“立德樹人”起到了強大的賦能作用。高校應不斷探索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的機制和方法,以文化人,不斷適應新時代對高校理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0.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馮剛,王珺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40年發展的邏輯理路[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75(01):1-9.
[5]王欣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建設的路徑探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8):56-58.
[6]佟坤達,牛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維度[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7):72-74.
[7]李浩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思政課教學研究——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教育發展研究,2024,44(22):2.
[8]王晶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課教學[J]. 思想政治課教學,2024,(03):36-38.
作者簡介:屈宏(1978—),男,漢族,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豐欣洋(2000—),女,漢族,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2022年度遼寧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強度評估理論與方法》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項目編號:JGXMO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