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煙
〔摘? ? 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面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等方面的挑戰。為了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是一種重要策略。本文探討了實施該策略的具體方法和策略,旨在幫助教師強化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意識,促進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 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意識;強化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5? ? 019-021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通過將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運用,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和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下面將詳細探討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利用生活經驗,感受科學存在
在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育中,利用生活經驗來感受科學的存在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將科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他們可以更加直觀地體會到科學的應用和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他們對科學現象和規律的理解。
我們可以從學生熟悉且容易觀察到的事物入手,引導他們認識到身邊存在著許多與科學相關的現象。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我們周圍的空氣》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和討論等方式感受空氣存在并了解它的特性。首先,我們可以從學生熟悉且容易觀察到的事物入手,引導他們認識到身邊存在著與空氣相關的現象。例如,在探究風力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或校園,在開闊地帶進行觀察。通過親身體驗風吹過臉龐、搖動樹枝等情境,讓他們感受到風是由空氣流動產生的,并引導他們思考風的成因和特點。其次,我們可以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來引發他們對空氣的興趣。例如,在探索空氣壓力時,我們可以進行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實驗。首先,將一張紙放在桌面上,讓學生試圖用嘴吹走它;教師再將紙固定在桌面上,要求學生再次嘗試吹走它。通過這個實驗,學生會發現當紙被固定時很難吹走它,這是因為周圍的空氣壓力使紙受到了阻力。通過親身體驗和觀察這個現象,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空氣壓力的存在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自然現象是一個寶貴資源。例如,在探索天氣變化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記錄當地溫度、濕度等數據,并進行分析和比較。通過這樣簡單而有趣的實踐,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天氣變化的原因和規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提問和討論,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并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在探究聲音傳播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在山上喊得很大聲,但聽起來卻不如在平地上的聲音響亮?”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可以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科學知識進行推理,并形成對聲音傳播原理的初步認識。
二、捕捉生活素材,增強科學意識
在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育中,捕捉生活素材來增強科學意識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通過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和收集與科學相關的資料和素材,可以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學知識,并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并記錄與科學相關的現象。例如,在探索物體沉浮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表現,并記錄它們是否能夠漂浮或沉沒。這樣的實踐經驗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物體密度與沉浮之間的關系。
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
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身邊有哪些物體會漂浮在水面上?又有哪些物體會沉沒呢?
生A:我發現塑料玩具船會漂浮在水面上。
師:非常好!那么你認為為什么塑料玩具船會漂浮呢?
生B:因為塑料比水輕。
師:很好!確實,塑料是一種密度較小的材料,所以它能夠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物體。
生C:我發現石頭會沉沒在水里。
師:非常棒!為什么石頭會沉沒呢?
生D:因為石頭比水重。
師:你說得對!石頭是一種密度較大的材料,所以它會沉入水中。那么除了塑料玩具船和石頭之外,還有哪些物體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探究呢?
生E:我想知道紙片、木塊和鐵釘在水中的表現。
師:非常好的問題!我們將進行一個實驗來觀察這些物體在水中的現象。首先,我們準備一個容器裝滿清澈的水,分別放入紙片、木塊和鐵釘。請你們注意觀察并記錄下所看到的現象。
這個案例中,學生通過觀察不同材質物體在水中的表現,并與自己日常經驗相結合,開始意識到不同材質對于沉浮性質的影響。這樣的實踐經驗能夠幫助他們理解物體密度與沉浮之間的關系,并增強他們的科學意識。
在社區或周邊環境中進行實地考察也是一種有效方式。例如,在研究水資源利用問題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河流、湖泊等水源地進行考察,并觀察當地人民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其中,他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和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性。
除了觀察和收集素材外,我們還可以組織一些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例如,在探索食物鏈時,我們可以組織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模擬實驗,讓學生親自搭建一條簡單的食物鏈,并觀察其中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態平衡和相互依存的原理。
三、創設生活情境,激活科學課堂
通過構建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情境,可以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探究和實踐,并提高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種子的萌發》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真實或模擬情境來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例如,在探索種子萌發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小農場”的情境。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些不同類型的種子、土壤和容器,并將它們分配給每個小組。然后,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有些種子會發芽,而有些則不會?”并引導他們進行觀察和記錄。接著,在這個情境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并觀察種子在不同條件下的萌發過程。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一定規律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將兩顆相同類型的豆類種子分別放在濕潤的紙巾上,然后將其中一顆種子放入一個密封袋中,另一顆則暴露在空氣中。學生可以每天觀察并記錄兩組種子的變化情況,并進行比較和分析。
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和影響因素。他們會發現,那些處于濕潤環境且接觸到空氣的種子更容易發芽,而那些被密封起來無法接觸到空氣的種子則很難發芽。通過這個例子,他們不僅學習了科學知識,還培養了觀察、記錄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種子需要濕潤環境才能發芽?”“空氣對種子萌發有什么影響?”并指導他們通過實驗和觀察來找到答案。通過這樣積極參與調研和分享經驗的過程,學生能夠增強科學意識以及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
四、解決生活問題,提高科學運用能力
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提高科學運用能力。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熱是怎樣傳遞的》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入手。例如,在研究熱傳遞時,我們可以讓他們思考:“為什么夏天坐在鐵凳子上會感覺很燙?”或者“為什么有些杯子外壁會變得很熱?”。然后指導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推理和探究。首先,教師準備三個相同大小、不同材質(如金屬、塑料、木頭)制成的長方體塊,并放置在室溫下一段時間,使其實現平衡狀態。然后,請學生觸摸每個物體并記錄它們表面溫度變化的感受。通過實驗,學生發現金屬塊表面溫度最高,塑料塊次之,木頭最低。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并解釋熱傳遞的原理。他們會發現金屬是良好的導熱材料,能夠迅速將熱量傳遞到手上;而塑料雖然也能傳遞熱量,但比金屬慢一些;木頭則幾乎沒有明顯的傳熱功能。通過這個例子,學生不僅學會了觀察和記錄實驗數據,還理解了不同材質對于熱傳遞速度的影響。
除了實驗探究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知識進行思考和解決。例如,在探索節約用水問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觀察家庭或學校中存在的浪費水資源的情況,并提出改進方案。他們可以從關閉水龍頭、修復漏水處等方面入手,并計算每天、每月甚至每年所節約的水量。通過這樣積極參與和應用科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學生能夠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將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五、組織生活實踐,體驗科學價值
組織生活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并培養他們對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認知。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環境和我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相關主題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并體驗科學價值。
以《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為例,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首先,在班級內布置幾個垃圾桶并貼上不同種類垃圾標志(如可回收、有害、濕垃圾等),然后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垃圾按照正確的分類投放。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如何正確地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并通過互動討論來加深他們對這一話題的理解。
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反思和總結實踐經驗,并從中獲取有關科學原理和社會價值方面的啟示。例如,在完成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結和分享,讓他們思考垃圾分類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感悟和建議。通過這樣的反思過程,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并培養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和責任感。此外,在探索污水處理問題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污水處理廠,并觀察不同階段的污水處理過程。通過親身接觸和參與其中,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環境保護和健康衛生方面的科學知識,并培養對清潔水資源的重視。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在新課標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利用生活經驗、捕捉生活素材、創設情境、解決問題和組織實踐等策略,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并培養批判思考和科學精神。因此,教師應積極運用這些策略來促進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的提升,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未來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娜.把生活帶入課堂[J].小學科學,2023(3):25-27.
[2]張開明.生活化教學使課堂更精彩[J].小學科學,2023(7):16-18.
[3]高文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解析[J].好日子,2022(22):100-102.
[4]王沁.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實踐[J].下一代,2022(4):46-47.
[5]滕國斌.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模式實踐與探索[J].華夏教師,2022(2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