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萬靜
〔摘? ? 要〕? 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科學教育是促進幼兒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幼小銜接階段的教育教學方式普遍偏向于小學化,忽略了銜接過渡階段的幼兒身心健康發(fā)育特征,影響了此階段科學教育質量的提升。因此,在幼小銜接視角下,教師首先要找準科學教育問題,立足過渡階段銜接教育特征,明確科學教育目標,創(chuàng)新科學教育方法,拓寬教育評價思路,多措并舉,共同推進幼小銜接階段科學教育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 幼小銜接;科學教育;探討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5? ? 112-114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就是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的教學目標不只是教會幼兒一些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因此,幼小銜接階段科學教育要依從幼小銜接過渡階段目標,從以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制定明確的科學教學目標,從幼兒需求入手,創(chuàng)新科學教育方法,立足幼兒發(fā)展,拓寬教育評價思路,多措并舉共同促進幼小銜接科學教育體系的完善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立足幼小銜接,找準科學教育問題
其一,從教育目標分析,以往幼小銜接階段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往往缺少系統(tǒng)的活動目標設計,教師組織活動往往比較“隨意”,缺乏系統(tǒng)的目標設計理念,影響了后續(xù)科學教育活動的實施。
其二,從教學方法分析,以往幼小銜接階段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往往偏向于小學階段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解等形式授課,并未關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興趣以及愛好需求,在具體設計中,往往形式過于單一,無法激發(fā)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其三,從科學評價活動的設計分析,以往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科學教學活動的設計往往缺乏評價環(huán)節(jié),因此科學活動的設計大同小異,形式、內(nèi)容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并不明顯。
基于上述幾方面的問題,新教育形式下幼小銜接活動設計要依托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要求,從目標設計入手,拓展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評價措施,通過系統(tǒng)的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有效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帶動幼兒科學實踐能力的提升與發(fā)展。
二、立足銜接教育,明確科學教育目標
科學活動是發(fā)展幼兒智力、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科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能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通過探究實驗的組織初步發(fā)展幼兒的探究能力?!吨改稀分幸仓赋?,幼兒教育要從其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尊重幼兒的興趣、愛好,并鼓勵支持幼兒探究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诖耍诳茖W活動設計中,教師首先要設定明確的目標,以目標指明幼兒科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的方向,同時為后續(xù)科學探究活動提供明確的導向。
《綱要》對幼兒科學領域教育目標、教育內(nèi)容與要求等有非常明確的要求,指出幼兒科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目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周圍的事物、現(xiàn)象感興趣同時有好奇心和探究意愿;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在具體探究中養(yǎng)成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huán)境、親近大自然的素質?;诖?,在具體目標設計中,教師可以結合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科學活動的具體內(nèi)容,設計系統(tǒng)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以幼小銜接科學活動“豆芽生長記”為例。小豆芽是從哪兒來的?它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它又是如何發(fā)芽的?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在系統(tǒng)的科學活動中去探索和解決。因此,結合《綱要》要求,我們對此次活動目標做了如下幾方面的設計。
1.通過觀察豆芽的生長過程,認識與了解生命,將生命教育融入幼兒科學活動,幫助幼兒逐步形成基本的生命意識與生命觀念。
2.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與生命力的強大,借助實驗操作過程培養(yǎng)幼兒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通過發(fā)豆芽等活動的設計,引導幼兒學會照顧、保護生命,在合作探究活動中,讓幼兒感受種子的力量、愛的力量,在培養(yǎng)幼兒探究意識的同時,促進幼兒情感的提升。
綜上,按照《綱要》制定的目標要求,同時結合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具體學情,以及當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有效促進幼兒多方面、多角度能力的提升,為后續(xù)科學探究活動提供明確的方向。
三、立足幼兒需求,創(chuàng)新科學教育方法
以目標為基礎,在具體科學探究方法選擇過程中,教師要從銜接階段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入手,選擇不同的科學教學方式,激發(fā)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
(一)趣味教學
結合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學情以及活動需求,首先借助趣味科學活動,有效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例如,以趣味小游戲的方式導入科學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引入科學實踐活動。如“小豆芽生長記”的活動設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的優(yōu)勢,將科學活動的難點、趣味點呈現(xiàn)出來。在現(xiàn)代教學工具的支持下,將豆子發(fā)芽的過程以慢鏡頭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引導幼兒觀察種子發(fā)芽的過程,激發(fā)幼兒參與后續(xù)探究活動的興趣。
(二)小組探究
《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發(fā)現(xiàn)事物間的異同和聯(lián)系的。探究性是科學活動的重要特征,也是培養(yǎng)幼兒探究意識以及探究能力的關鍵,因此探究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也成為幼小銜接科學活動設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探究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模式,以小組為單位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積極性。比如,在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小組探究活動,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探究科學現(xiàn)象,感受科學的魅力。例如,在“好玩的傳聲筒”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趣味動畫“聲音的秘密”引導幼兒逐漸融入科學探究活動。在趣味動畫引導下,教師首先為幼兒設計了相互交流環(huán)節(jié),如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傳聲筒”,幼兒可能會猜測電話等一些常用的通信工具,以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聲音傳播現(xiàn)象,引導幼兒快速投入后續(xù)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幼兒的探究能力等安排具體的活動內(nèi)容。在活動準備中,可以邀請幼兒共同參與材料的準備過程。這項活動的目標是引導幼兒了解聲音可以在不同材質的管狀物體里傳播的現(xiàn)象,感受科學現(xiàn)象的神奇,因此在活動前的準備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搜集整理不同材質的管狀物,比如紙筒、塑料管等,教師也可以從建材市場購買一些鋼管、鐵管等材料,方便幼兒在探究實驗中感知傳聲筒的傳聲現(xiàn)象,同時探究聲音在不同材質、形狀、結構的管子里聲音傳導效果的異同,鼓勵幼兒運用新經(jīng)驗與同伴合作設計多種傳聲筒,并大膽表達自己小組的觀點以及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
在具體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幼兒進行“土電話”的探究,設計用兩個紙杯進行傳聲的實驗,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圖形等設計不同類型的活動紙杯傳聲筒;隨后教師可以將所有搜集整理的材料分別投放在科學區(qū)域材料庫中,如PVC管等,幼兒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等選擇不同的材料,探究不同材質的管子傳播聲音的奧秘。當幼兒發(fā)現(xiàn)無論什么材質的管子都能傳播聲音之后,還可以用不同的材質進行活動的創(chuàng)新。如,幼兒多人一組,合作組裝多人聽筒的傳聲筒,看誰能有更好的辦法讓所有同伴都參與“群聊”中。幼兒還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探討更多形式的聲音傳播現(xiàn)象,如在自由探索游戲中,幼兒兩兩一組,自由組裝傳聲筒,探索改變管子的組合形狀或管子里塞上東西之后,聲音傳播會不會發(fā)生變化、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等問題。合作探究的過程,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能進一步挖掘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提高幼兒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從而實現(xiàn)提高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目標。
(三)項目式活動
項目式活動是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科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的又一個重要方式。幼小銜接視角下教師活動的設計要圍繞幼兒發(fā)展需求,用項目式活動為幼兒搭建更加多樣化的活動平臺,培養(yǎng)幼兒的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豆芽生長記”活動的設計,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將活動交給幼兒自主設計,考慮到幼小銜接階段幼兒能力的差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思維導圖,引導幼兒的探究思路。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為幼兒提供基本的科學實驗思路,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幼兒還可以嘗試加入自己的想法。在實踐過程中,幼兒還可以分別記錄下活動的過程,將豆芽生長的過程記錄下來,形成“豆芽生長記”,方便后續(xù)的活動總結,同時在記錄、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有效促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立足幼兒發(fā)展,拓寬科學教育評價思路
教育評價是提升幼兒科學活動質量的有效路徑。為了改變以往幼兒科學活動評價缺失的現(xiàn)象,在幼小銜接階段科學活動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評價量表的方式,采取及時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幼兒科學實踐活動質量的提升。
比如,在“好玩的傳聲筒”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將評價量表融入活動探究過程,與活動環(huán)節(jié)、活動內(nèi)容等融為一體,在重點提問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依據(jù)評價要點,觀察、記錄幼兒達到了什么樣的探究水平。如從“聲音的傳播與管子的材質有關系嗎?”等問題中引出評價要點,看幼兒能否正確回答出“聲音的傳播與管子的材質沒有關系”?;顒咏Y束時,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活動“結果”進行終結性評價,如在“豆芽生長記”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分享自己活動記錄表的內(nèi)容,這樣,不僅能讓教師了解幼兒參與科學小實驗的過程、收獲,也能在分享過程中了解幼兒科學實驗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和困惑。此外,科學評價活動還可以采取個性化的方式,如在探究聲音實驗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多主體評價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將幼兒的實驗作品上傳至班級科學實驗平臺,讓幼兒以投票的方式評選出最佳作品、最佳創(chuàng)意、最佳制作等多樣化的獎項,讓每個幼兒都能在科學活動中有所收獲。
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有助于更加科學、準確地分析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教育效果,為進一步改善和優(yōu)化后續(xù)的科學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園科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要針對現(xiàn)階段科學教育活動存在的問題,以《綱要》《指南》為依據(jù),設計系統(tǒng)的教學活動目標,以目標為基礎,結合幼兒學情,拓展科學教學方式,將趣味教學、探究式教學、項目式活動等融入科學實踐活動,借助多樣化的科學活動形式為幼兒搭建學習科學知識、應用科學知識的平臺,在探究與實踐過程中有效提升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如此,系統(tǒng)的活動設計,能提升幼兒的探究意識,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提升;借助科學的活動評價,對整個實踐活動進行反思與總結,能不斷提高幼小銜接科學活動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江輝.基于項目教學的幼兒園科學主題活動實踐[J].教師博覽,2022(36):87-88.
[2]鐘梅.幼小協(xié)同背景下的幼小銜接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0):161-163.
[3]欒文杰.科學課教學幼小銜接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7):39.
[4]吳曉霞.淺談小學科學課教學幼小銜接策略[J].小學生(中旬),2022(2):69-70.
[5]鄭建梅.學校開展幼小銜接的途徑與方法研究[J].名師在線,2020(2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