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揚 王湃
摘要: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應用有利于促進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推廣,進而助力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戶作為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直接應用者,其采納意愿與行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制定系列政策予以激勵。從農戶采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意愿、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應用的行為效果以及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激勵政策等方面對現有文獻進行了全面梳理與總結,并指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以期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為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和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實踐運用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農戶;意愿;行為;激勵
2005年5月,國土資源部《關于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意見》中明確提出了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則成為推廣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重要抓手。農戶作為土地利用和農業技術應用的行為主體,對于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以及土地利用模式是否能夠成功運行具有決定性作用。但由于農業技術的投資門檻較高,導致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以及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農戶的實際生產活動中推行得并不順利。
基于此,從微觀主體的視角研究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利用中的農戶意愿和行為,并制定有效政策對農戶進行激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梳理該領域國內外已有的研究進展,明確農戶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利用的研究趨勢,是開展深入研究的基礎工作。本文即將從農戶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采納意愿、行為效果以及激勵政策等方面對已有文獻進行綜述,為推廣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和土地利用模式奠定研究基礎。
1 關于農戶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采納意愿的研究
國外的研究普遍認為,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是否幫助減輕風險、人口數量、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年收入等。Camargo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市場準入、家庭人口數量是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主要因素。Vignola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農戶對土壤侵蝕暴露水平的認知程度、受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等結合,決定了其是否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1]。
國內對于農戶采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研究較國外相比稍晚,但仍有較好的研究成果。從研究方法來看,國內對農戶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采納意愿的研究大多采用二元選擇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喻永紅等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農戶參與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的意愿并探究了影響農戶參與意愿的因素,發現受訪者的年齡、學歷、工作的性質、是否接受過農業相關技術的培訓、家庭人數的多少、耕地面積和數量和身邊有沒有人出現過農藥中毒現象等因素對農戶采用該技術的意愿具有顯著影響[2];高瑛等人構建Probit模型對山東省農戶參與保護性耕作技術、有機肥的采用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意愿進行分析,發現主要影響農戶決策的因素是農戶個人特征信息和耕地特征信息,國家出臺的政策和農民實際收獲的利益[3];蓋豪等人根據實地調研數據,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發現影響農戶參與秸稈還田技術意愿的因素有農戶個人信息特征、家庭農業活動實際情況、信任因素、對技術的認知了解、資源環境等[4]。
此外,社會網絡和農戶對風險的承擔能力對農戶采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意愿也是很關鍵的因素。賈敬敦等認為新型農業技術能夠被農戶接受和廣泛使用,直接有效的傳播渠道是人際傳播[5]。楊志海認為,不論是宗族性網絡還是朋友圈網絡,都會顯著增加農戶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參與意愿,并且人際關系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老齡化的勞動力對農戶家庭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采納意愿的消極影響[6]。農戶對風險的承擔能力也是影響其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采納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仇煥廣等人的研究發現大部分農戶認為采納農業新技術是有風險的、持懷疑態度的、是厭惡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戶承受風險的能力越強,也就越愿意參與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7]。
總體上看,學者們的研究視角趨同。一方面,多數研究都選擇二元logistic模型來研究影響農戶參與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因素,但現實情況是在農業活動中,農戶不僅僅使用單一的技術,而是很多種技術組合使用,而多變量Probit模型能夠用來探究農戶對不同農業技術的選擇之間的關聯性。另一方面,大多數學者們將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小規模農戶上,研究其技術的參與意愿和采納行為,對于種植大戶的研究卻很少。實際上,進行大規模種植的農戶經營的耕地面積占到將近全國耕地面積的1/3,由此可見對種植大戶進行研究的必要性。
2 關于農戶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利用的行為效果研究
國外學者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采用的行為效果進行了深入研究。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后帶來的效果主要是生態環境效果,如對土壤的擾動是否減少等。比如Mauceri M 等人研究了采用綜合蟲害防治技術對農戶種植馬鈴薯的影響,結果表明,綜合蟲害防治技術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農藥接觸,提高了農業的長期可持續性,且綜合蟲害防治技術有在農戶間快速推廣的趨勢[8]。
而國內學者在研究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采納行為時發現,農戶的意愿與行為結果有悖離現象。關于農戶意愿與行為悖離的研究很多都從農戶心理學和經濟學視角出發,選取認知、家庭特征、態度等作為影響因素。羅嵐等運用ISM解釋結構模型,分析了個人特征是導致悖離的內在根源[9]。孔凡斌等人構建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農戶參與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意愿與行為不一致的原因,發現農戶對風險的偏好、環境相關政策的認知了解、是否得到過技術培訓、學歷、養殖畜禽數量的多少和家庭收入等因素能夠促進農戶做出與其意愿一致的畜禽糞便無害化選擇行為[10]。
3 關于農戶采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激勵政策研究
基于農戶采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意愿與行為結果背離現象的發現,學者們開始研究促進農戶采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激勵政策。
褚彩虹等發現農戶參加技術培訓會使得施用有機肥和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概率更高[11];鄧祥宏等通過構建DEA模型發現對農戶進行適當的經濟補貼能夠促進農戶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2]。但有學者研究發現政府補貼越高,采用技術的可能性反而越小[13]。離散選擇實驗能夠考慮到了農戶的偏好及異質性。王娜娜和羅良國開展的離散選擇實驗揭示了農戶在不同的農業環境政策方案下友好型農業技術的選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14]。俞振寧等同樣運用了選擇實驗法發現農戶傾向于選擇投入少而補貼高的政策方案;且被選中作為試點的村子和并未被選中作為試點的村子傾向于不同的補償機制[15]。
4 總結與展望
文獻梳理表明,當前學者們已從不同視角、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對農戶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采納意愿、行為效果以及激勵政策等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較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從整體來看,對影響因素的研究仍較分散,尚未能系統地厘清農戶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選擇形成的動力機制;從實證研究過程來看,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研究方式主要基于種植業的考察,且傾向于選擇大豆、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作為種植對象,農產品及產業特征未能得到充分體現。
在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將成為重要的助推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研究也將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引。進一步的研究應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擴展參與主體的研究,在農戶視角研究的基礎上,擴展參與主體的研究范圍,可以對包括鄉鎮政府、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資本、農戶等參與者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利用意愿與行為進行綜合全面考量與利益平衡。二是從土地利用視角下,擴展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應用的研究范圍,突破單一的農業種植領域的環境友好型技術研究,擴展至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鄉村文旅項目、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1] Vignola, R., Koellner,T.,Scholz,R.W.,et al. Decision-making by farmers regarding ecosystem services: Factors affecting soil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Costa Rica. Land Use Policy,2010, 27(4):1132-1142.
[2] 喻永紅,張巨勇.農戶采用水稻IPM技術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湖北省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09(11):77-86.
[3] 高瑛,王娜,李向菲,王詠紅.農戶生態友好型農田土壤管理技術采納決策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1):38-47+110-111.
[4] 蓋豪,顏廷武,張俊飚.基于分層視角的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意愿研究——以秸稈還田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8,23(4):170-182.
[5] 賈敬敦,蔣丹平,衛龍寶.農業科技轉化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65.
[6] 楊志海.老齡化、社會網絡與農戶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行為——來自長江流域六省農戶數據的驗證[J].中國農村觀察,2018(4):44-58.
[7] 仇煥廣,蘇柳方,張祎彤,唐建軍.風險偏好、風險感知與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J].中國農村經濟,2020(7):59-79.
[8] Mauceri M,Alwang J,Norton G,et al.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dissemination techniques:A case study of potato farmers in Carchi,Ecuador.[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07(3):39.
[9] 羅嵐,李樺,許貝貝.綠色認知、現實情景與農戶生物農藥施用行為——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現象解釋.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1(4):649-658.
[10] 孔凡斌,張維平,潘丹.農戶畜禽養殖污染無害化處理意愿與行為一致性分析——以5省754戶生豬養殖戶為例[J].現代經濟探討,2018(4):125-132.
[11] 褚彩虹,馮淑怡,張蔚文.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行為的實證分析——以有機肥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2(3):68-77.
[12] 鄧祥宏,穆月英,錢加榮.我國農業技術補貼政策及其實施效果分析——以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為例[J].經濟問題,2011(5):79-83.
[13] 黃煒虹,齊振宏,鄔蘭婭,胡劍.農戶從事生態循環農業意愿與行為的決定:市場收益還是政策激勵?[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8):69-77.
[14] Wang N N,Luo L G,Pan Y R,et al.Use of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s to facilitate design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gricultural policies,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19,21(4),1543-1559.
[15] 俞振寧,譚永忠,茅銘芝,吳次芳,趙越.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補償政策:農戶選擇實驗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8(2):109-125.
基金項目: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高層次人才項目《土地利用與鄉村發展:基于環境友好和國際比較的視角》(項目編號:720RC582)。
作者簡介:鄒揚(2000—),女,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