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新萍 劉妮
基金項目:2022上海市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空氣調節工程”(ZK20220369);2021上海理工大學一流課程建設項目“空氣調節工程”(X20
216068)
第一作者簡介:歐陽新萍(1964-),男,漢族,江西萍鄉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換熱器及強化傳熱。
*通信作者:劉妮(1975-),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氣體水合物蓄能,空調系統節能及優化。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29
摘? 要:培養一流人才,既要高水平地傳授專業知識,也要進行“立德樹人”的全要素培養。課程思政教學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是時代要求,符合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契合先進的教育理念,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文化的傳承。課程思政題材內涵十分豐富,各類專業課程應挖掘出與課程內容緊密貼合的富有特色的思政元素。制冷與空調專業課程制冷設備和空氣調節工程的思政元素聚焦于能源的現狀及發展、全球氣候變暖、“雙碳”戰略和“中國制造”等題材,達到良好的思政教學效果。課程思政教學也應探索先進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制冷與空調;制冷設備;空氣調節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6-0123-04
Abstract: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t a high level and to focus all elements of "cultivation of moral talent". Teaching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 of "cultivation of moral tal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in line with Marxis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line with advanced educational concepts, but also the inheritance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m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very rich, and all kind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should excavate the distinctive ideological element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urse content. For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major,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focu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global warming, "double carbon strategy", "Made in China" and other topics, and achieve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s. Teaching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ould also explore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to achieve satisfactory teaching result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我們要培育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除了創造高水平的科研、教學條件,進行高水平的科學知識傳授以外,還應注重立德樹人的全要素培養。
立德樹人體現在六個方面。那就是堅定理想信念、愛黨愛國、品德修養、增長知識、奮斗精神和綜合素質。因此,我們要培養一流人才,應該在這六個方面下功夫,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
我所接觸的學生中,有同學在上述六個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差距,感覺在品德修養、奮斗精神和綜合素質方面差距明顯一些。比如有同學基本禮儀欠缺、為人處世方法欠妥、缺乏自律、缺乏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而體現焦慮,等等。
學校的思政課程是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課時有限,且部分學生對這種顯性教育的認同性存在偏差,因此,專業課程加入立德樹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這也契合了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專業課程的立德樹人教育可以達到隱性教育的氛圍,與思政課程實現互補、形成合力。
教育部2020年發布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通知[1],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的隱形教育,即通過各種潛在的方式將教育內容滲透進學生的頭腦之中,并讓其在心中慢慢沉淀,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業務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疊加,而是相互融合,即所謂的“溶鹽入湯”,才能達到隱性教育的效果。
一? 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
從哲學范疇看,課程思政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提出的一種新課程建設觀[2]。也有西方教育學者提出相關思想。赫爾巴特曾提出“教育性教學[3]”的思想,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教學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
我國古代社會的教育內容,就有《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傳授。盡管現在看來其中有部分內容并不恰當,但這也是先人在教育課程中設置的思想課,也意識到思想教育、人品教育對人的言行舉止的規范、引領作用。蔣占峰等[4]認為:我國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強調道德的涵養,這為我國課程思政建設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礎。
當前社會的規范,引領的準則有著當前社會的內涵。我們所設置的思政課程有重要意義且其包含的內容廣泛。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借用古文提到了思政課的意義:“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要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思政課程的內涵時指出:思政課教學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涉及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涉及世界史、國際共運史,涉及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等等。這些論述為我們思政課程的設置、課程思政元素的提煉開拓了視野。
張素紅等[5]對部分高校的學生所關注的思政元素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排列前三位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及其時代要求”,這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提煉有一定啟示作用。
胡艷鑫等[6]介紹了專業課傳熱學的課程思政元素的提取要點。傳熱學中有著名的傅里葉定律。講述該定律時,引入傅里葉與拉格朗日的學術之爭的故事,表述了傅里葉勇于創新、勇于質疑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能夠以質疑、爭辯等主動學習的方式掌握課程知識。
于麗敏等[7]對新能源材料概論課程的思政內容進行了設計,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人類生活的相關性,進一步認識到人類社會與化學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相關問題的社會責任感和決策能力。
張英等[8]在機械原理的課程教學中,通過講述機械工業、制造業及機械原理領域的發展現狀,讓學生感受我國在全球機械、智能制造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存在的差距,增強國家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喚醒學生的危機意識,激發其愛國熱情和實踐動力。
馮薇等[9]在知識產權管理課程的教學中,通過案例教學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這些案例涉及到“學術道德”“自主創新”“科學倫理”等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相關的內容,隱性地引導學生遵從學術道德、注重創新,培養批判性思考精神。
郭玉瓊[10]在提煉醫學院校中的課程思政元素時,按課程類別來設置不同的目標:專業基礎課引導學生“求美”,注重提升包含人文修養在內的綜合素養;專業橋梁課引導學生“求真”,培養探索內在本質的能力;專業課引導學生“求善”,培養醫者仁心的素養;專業實踐課則側重職業道德。
由此可見,無論是理工科還是文科課程,都有各具特色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以上學者所挖掘的豐富的思政題材,為其他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借鑒。筆者從事多年的制冷與空調專業課程的教學,在專業課程制冷設備和空氣調節工程課程中進行了思政教學實踐。
二? 制冷設備和空氣調節工程的課程思政實踐
上海理工大學的制冷與空調專業歸屬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專業基礎課程與能源和動力密切相關。因此,能源、動力、“雙碳”戰略、環境保護方面的題材是重要的課程思政元素。此外,我國制冷和空調行業的規模世界第一,也有許多思政元素可提煉。
制冷設備和空氣調節工程兩門課程關聯性很高,既有部分相通的學習內容,也有各具特色的章節內容。因此,兩門課程的思政內容也有部分相通之處和部分特色內容。
制冷設備課程學習各種制冷與空調裝置,以及其中包含的各種設備、制冷系統的構成和工作原理、計算方法。制冷系統和制冷裝置包括:氨制冷系統、氟利昂制冷系統;機房和庫房、制冰與冰庫、空調、冰箱、冷柜,預冷、快速凍結與冷藏運輸裝置。主要設備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管道、節流機構、分液器、干燥器和過濾器、泵等。
空氣調節工程課程學習空調系統及設備的原理、運行調節、設計計算等知識;了解空調系統的發展歷史和發展前景。具體包括濕空氣的物理性質、冷(熱)濕負荷的計算方法、各種類型的空氣調節系統的特點、運行調節和空氣熱濕處理方法。
(一)? 課程思政題材
1? 課程概論部分
我國是制冷與空調設備的制造大國。2021年全球空調產量1.85億臺,中國產量為1.54億臺,占據83.2%的份額;冰箱9 000萬臺,其中6 000萬臺出口。但我國還不能完全說是制冷與空調設備的制造強國,因為對于其中所使用的新型制冷劑、高端壓縮機等的研發、制造來說,中國制冷企業還存在一些差距。
在上制冷設備和空氣調節工程課程概論部分時,闡述了我國制冷空調行業發展的歷程、背景及目前位居世界第一的規模,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領悟到現階段中國體制的優越性,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品德。同時讓學生了解目前制冷空調行業存在的短板,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今后進入制冷空調行業后能解決存在的技術差距,使我國成為制冷強國。這樣,學生會產生專業的自豪感、祖國的自豪感,并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學習目的更明確、學習動力更強。
2? 關于制冷劑
在講到各種制冷設備、空調所用制冷劑時,挖掘的思政元素有兩個。一個是關于氟利昂制冷劑與我國的“雙碳”戰略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另一個是氨制冷劑(R717)、丙烷制冷劑(R290)與設備使用安全問題。
1)制冷劑與氣候變暖。目前包括空調在內的制冷裝置,大部分制冷劑的GWP值(全球變暖潛能值)較高。這意味著這些制冷劑的排放(年久失修的泄漏或維修過程的排放)將會導致氣候變暖,從而引出我國“雙碳”戰略的話題(碳達峰、碳中和)。我國的“雙碳”戰略主要就是為了減緩全球氣候變暖,表現一個大國的擔當。在引導學生學習掌握“雙碳”戰略的核心要義的同時,也向學生指出將GWP值較高的制冷劑替換為GWP值較低或GWP值為0的制冷劑,將同樣能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達到“雙碳”戰略同樣的目的意義。鼓勵學生學好課程相關知識,為日后新一代低GWP值或0 GWP值制冷劑的研發取得創新性的成果。
進一步地,通過一些鮮活的數據,讓學生了解我國有利于碳減排的新能源的現狀及發展戰略,讓學生找準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激發學習動力。2020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出到2030年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將12億千瓦以上。這是什么概念呢?2020年底,我國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為5.3億千瓦,這意味著10年要翻一番以上,平均年增速9.5%,任務還是蠻艱巨的。2020年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22億千瓦,其中火電12.5億千瓦,水電3.7億千瓦,核電0.5億千瓦,風電2.8億千瓦,太陽能2.5億千瓦,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23%。到2030年,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預計到36億千瓦,屆時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須達到30%以上。上這個課程的學生是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這個目標跟他們專業密切相關,鮮活的數據激發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主動學習的動力。
另外,通過數據的對比,能使學生對我國的碳減排途徑有更加清晰的認識。2020年12月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還提出,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為定量分析這個目標,可以將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電力消耗與美國做一個對比。2020年底,美國的發電裝機容量是12億千瓦,其國內生產總值是20萬億美元;中國2020年底發電裝機容量是22億千瓦,國內生產總值是15萬億美元。粗略相比,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電力消耗是美國的2.4倍(如果扣除民用電的消耗,這個數值會有所變化,但相差不大)。可見,我國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電力消耗,一方面是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也確實還有很大空間。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電力消耗,也就降低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碳排放。因此,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當然也是有一定的艱巨性的。當學生了解到這些對比數據后,自然能明白專業學習的意義、努力的方向、肩上的使命。
2)制冷劑與設備使用安全。課程思政內容包含廣泛。我們發展經濟的主要目的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在經濟活動中忽視了安全,造成人員傷亡,則談不上美好生活。因此,將制冷劑與使用安全作為兩門課程的思政元素之一。氨制冷劑(R717)和丙烷制冷劑(R290)由于GWP值很低而得到重視。氨制冷劑是應用較廣的一種制冷劑,主要用于商用制冷系統,特別是冷庫的制冷系統。氨制冷劑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易燃易爆性。吸入高濃度氨氣可導致傷病甚至死亡,空氣中氨的體積分數達到16%~25%的范圍時,遇明火會發生燃燒或爆炸。丙烷制冷劑(R290)主要用于房間空調器,也具有易燃易爆性。
在學習這些專業知識的時候,特別告誡學生,無論是在實驗室做實驗還是日后走上工作崗位,在與氨、丙烷等易燃易爆制冷劑打交道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牢固樹立起安全操作、安全勞動、安全使用的理念。為加深學生的印象,這個環節引入案例教育。2013年8月,上海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發生氨泄漏事故,造成15人死亡,7人重傷,18人輕傷。2013年6月,吉林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由于火災導致氨設備和氨管道發生物理爆炸,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傷。2018年11月,河南蘭考發生了丙烷泄漏引發的爆燃事故。這些案例教育對學生產生了震撼效果,加深了安全操作的理念,也激發了對氨、丙烷等易燃易爆制冷劑知識的探究動力。
3? 制冷壓縮機
無論是空調設備還是其他各種制冷設備,采用蒸汽壓縮式制冷循環的系統都要使用壓縮機。制冷壓縮機部分的思政元素之一是制冷壓縮機的發展史和現狀,包括中國制造的發展史、規模和技術水平狀況。制冷壓縮機是蒸汽壓縮式制冷裝置中最關鍵的制冷設備。如果將制冷劑比作制冷裝置中的“血液”,那么制冷壓縮機就是制冷裝置中的“心臟”。世界上第一臺制冷壓縮機誕生于1834年。中國制冷壓縮機制造起步于1950年。2021年中國制冷設備用壓縮機產量約5.39億臺,占據全球80%以上份額,其中出口約1.6億臺,由此可見中國制造發展的速度。這些內容的講述能使學生產生自豪感、振奮感和愛國情懷。接下來給學生講述存在的差距:一些高性能制冷壓縮機多半由合資企業生產,一些高端制冷壓縮機由國內德、美、日獨資企業生產。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高端壓縮機品牌的民族企業很少。有的高端壓縮機的制作被一些國外獨資企業把控。鼓勵學生發奮學習,為日后研發高性能、高端壓縮機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思政內容的教學方法
課程思政是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達到 “溶鹽入湯”的效果。首先,課程思政內容要與課程專業知識點密切貼合,不能生搬硬套。要做到課程思政內容自然、平滑地引入,體現隱性教育的特征。前述的制冷劑與氣候變暖和“雙碳”戰略就體現了這一點。其次,所選思政內容能引起學生“共情”,能產生自發的激勵作用。前述的我國制冷行業規模世界第一,能使學生產生自豪感;關鍵設備差距的現狀能使學生感到責任感和使命感,自發產生學習的動力。再次,要鼓勵學生對話交流。思政內容的表述也與專業知識的講授一樣,要講究方式。一味地由教師單向輸出的方式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該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吸收為教學目標,而不是以完成教學進度為教學目標。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頭腦總是不斷產生問號的,問號不解決,后續的內容的吸收率會大打折扣。講述過程中可適度地停頓,給學生留一點時間自我消化“問號”。這種方式,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更進一步的方式是留時間讓學生提問或教師提問,產生“對話”,更能提升學習效果。有名師曾提出教學的五重境界:無聲(學生課堂教學過程沒有任何聲音)、應答(教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對話、討論的態勢)、批判(學生能對教師的講課進行質疑或提出不同的意見)、爭辯(學生能與教師就某個題目進行爭辯、反駁等)。參照這種劃分,那我們教學方式至少應達到三重以上境界。需補充的是,如前所述,筆者認為“無聲”的教學方式也可采納,只是這個“無聲”不是學生的“無聲”,而是教師的適度“無聲”,留給學生消化、思考、去疑問的時間。最后,案例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的故事性的講述能提升學生的專注力,作為真實發生的事情也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前述氨泄漏的安全事故就是案例式課程思政的教學例子。
三? 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學校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思政課程的重要補充;既是時代要求,也有理論依據和歷史傳承。思政題材內涵十分豐富,各類專業課程應挖掘出與課程內容緊密貼合的富有特色的思政元素,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季偉峰.教育哲學視閾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2(8):33-35.
[3] 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4] 蔣占峰,劉寧.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多維審視[J].現代教育管理,2022(9):111-118.
[5] 張素紅,馮年華,沈婷婷.地方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平頂山學院學報,2022,37(4):14-18.
[6] 胡艷鑫,王長宏,黃金.《傳熱學》課程思政建設方案與教學設計[J].廣東化工,2022,49(15):219-222.
[7] 于麗敏,潘柯宇,郭家瑞,等.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研究——以新能源材料概論課程為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2,38(9):94-96.
[8] 張英,房海蓉,郭盛,等.立德樹人視域下機械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J].高教學刊,2022(22):193-196.
[9] 馮薇,眭文娟,肖延高.新工科背景下《知識產權管理》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2,24(4):107-112.
[10] 郭玉瓊.醫學院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精準協同研究[J].承德醫學院學報,2022,39(4):35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