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
摘要:隨著我國對農業現代化問題的逐漸重視,扶持力度也隨之加強,因此,農機技術和設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創新。就目前的農業情況而言,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與新農具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減少農民的勞動任務,創新生產方式,為農作物實現高產、高質提供保障。本文論述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農具的推廣與應用,并結合實際情況,保證農機技術與農具達到預期效果。
關鍵詞:農機技術;農機機具;隊伍建設
2022年6月29日,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中通過推進機械強農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定,使新型農具和技術得到了大范圍的使用。新技術與新機具的使用是農業運營良好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改善農業生產方式,提升生產效益中有著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解放勞動力,并推廣農機技術,可改善傳統生產模式,高效完成農作物播種等工作程序。
1 新技術和新機具推廣應用的意義
1.1 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
新機具和新技術可推動農業生產向著現代化方向轉型,這不僅能強化農業生產效率,也為農民提供了優良的工作環境。與傳統的生產模式相比,新型農具可縮減耕作時間完成生產任務,解放多余的勞動力,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新型生產工藝的應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促進法》,并結合實際情況,加強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緊迫感,使相關部門積極倡導使用新技術和新農具,為農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1]。
1.2 促進農民增收
農民是生產勞動的主體,所以要保證其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完善新技術與新農具的使用制度很重要,它能保證農民的生命安全,也能減輕其生產壓力,改善種植思想。相關技術人員要走入田間了解種植環境和土地質量,并聯系基層工作情況,合理推廣適用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使其完美融入農業工作中,推進當地經濟發展。農業生產部門應將使用現代化設備標準作為第一要求,綜合掌握當地農技工作情況,加強農民的專業文化技術素養。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需實地考察農業運營狀況,切實感受新型技術和農具對生產工作的影響,為政策扶持方向奠定基礎[2]。
1.3 完成科研成果的生產力轉換
實現農業技術的推廣可讓相關部門完成實驗示范工作,以此來普及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實現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變。應利用科學力量解決農業生產問題,所以要推進科研工作,使農業生產模式得到改善。近年來,農業科研成果的成功轉換率不足18%,大多數被停放在實驗室沒有得到使用,這減緩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所以,要結合田間環境條件進行科研工作,促使農業生產向著高標準、高效率的方向轉變。
2 新農具和新機具的推廣對策
2.1 落實科學地推廣投入模式
政府應結合當地情況建立項目基金,重點扶持農機部門,完善機械化使用系統。另外,要建立科學的農機推廣模式,落實資金運行流向,降低資金運用不合理的概率。管理人員需加大技術投入力度,全方面掌控管理工作,使農機技術符合相關標準。在解決設備投入和資源投入的過程中需明確推廣流程,這樣在解決運營問題的同時也提高了推廣效率。政府可通過教育培訓工作完善企業合作模式,并有針對性地宣傳農機推廣方案,為推廣工作的順利運行提供保障。推廣媒介可利用現代化技術來完成。例如,建立官方賬戶和在線直播等,幫助農民了解機械使用價值。要掌握推廣支出情況,找到管理資源融合的重點設立資金庫,這有利于企業得到投資支持,建立科學合理的推廣系統。通過培養專業的師資團隊可高效完成農機的介紹說明環節,充分體現農機技術的使用優勢。
2.2 完善健全農機推廣的信息化
科技的不斷進步為各行各業提供了信息平臺,使其更好地掌握市場運營情況,為下一步工作環節提供保障。因此,農業生產建設環節也應建立農機推廣網絡,進而完成信息技術分析工作。需結合基層農機使用情況了解推廣現狀,并以鄉鎮為核心建立農業生產示范園區,完善網絡推廣信息。新技術和新機具應由相關部門負責引進,并與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完成推廣工作。如果形成了完善的信息網絡推廣系統,可在獲取農機信息的基礎上聯系農戶,確保新技術和新機具得到有效使用。
農機信息化推廣過程中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法律法規可加快安全使用系統的建設進程,加大執法力度。法律法規都有自身嚴密性,它可使工作人員分清各部門的職責,時刻注意其交叉關系。信息管理部門也要制定行政處罰規定,可為今后的農機使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應強化信息監督力度,保證信息化推廣在農機運用工作中發揮最大作用,使信息系統更加科學高效。信息管理機制具有全面性和規范性等特點,可使信息管理工作順利進行。應積極調研法律執行情況,設置出配套的法律標準,增強信息推廣工作的實用性。農機使用工作的實踐性較強,制定的法律需依據實踐服務為基礎。
2.3 推進經濟作物和養殖機械化
在推進機械化的過程中,首先,要結合當地環境和土地情況合理規劃農作物的種植區域,為完成農業現代化提供保障。使用新機具應創新相關技術,建立示范園區,增強推廣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影響力度。推進先進生產技術可利用輻射帶動多種種植形式來實現,例如播種、栽種和施肥等環節,并支持全程使用機械化,以此高效完成種植工作。其次,將種植業與畜牧業融合推廣農機技術和設備可改善生產模式,具體就是在飼料加工和糞便處理等環節中使用新型科學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加大養殖效益,實現種植業與畜牧業的合作共贏。最后,創新推廣思路推進經濟作物和養殖的機械化,拓展農機推廣主體。結合滁州市的蔬菜等產業體系,全程使用機械化組織移栽和收獲工作,并讓農民進行現場觀摩參與到技術培訓中,為規范操作流程,提升農機使用水平奠定基礎[3]。
要重視農機管理和新技術的傳播,在此推廣過程中,群眾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的主體,因此要加深其對農業機械的接受程度,保證農業機械管理和技術使用順利完成推廣工作。相關部門需讓農戶充分認識機械化的使用優勢,提升生產技術認知。在推廣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充分掌握技術應用技巧,并提供相關服務,使農戶精確完成機械作業任務。對于不同的農戶特點采用專門的策略,進行實踐工作,使農戶親身體會使用機械化的便捷性,逐漸接受農業生產現代化。
2.4 完善內部管理系統
創新運行機制可完善內部管理系統,首先要建立農機人員聘用機制。縣級農機管理部門需運用公平的上崗制度,優先考慮工作經驗高,工作能力強的技術人員完善農機推廣隊伍。通過簽訂合同,可改善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擴充工作隊伍,提升專業素養。其次,設置完善的技術責任制度可為農機技術的推廣奠定基礎。技術總站以文件的形式對各個鄉鎮提出推廣的具體任務和要求,再將各項任務具體分配到工作人員中,可建立責任機制,明確工作區域和設備適用范圍。再次,在農機具的推廣過程中建立多元化推廣機制,需以縣級推廣站為中心,并聯系各個服務站,保證推廣工作順利完成。應以科技實驗示范基地為重點,構建多元化農機推廣模式,在推廣過程中完成技術培訓任務和成果展示,向農戶展示機械化的生產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轉換。專家指導可帶動技術人員深入了解園區結構,完善農機技術,有利于向農民推廣新機制。最后,農機技術培訓為推廣過程提供保障,將農業生產與推廣內容有效結合,提升相關人員的技術和操作水平。
完善內部機制可調動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針對基層人員技術水平不高的特點,需要完善推廣部門的規章制度,約束技術人員的工作行為。與此同時要制定考核目標,并設置獎懲機制,使工作人員明確相關責任,嚴格按照相關制度使用農機設備。通過建立考核機制,完善技術人員的推廣工作,設置晉升福利待遇,激發工作人員的生產積極性,保證工作任務按時完成。在具體的推廣工作中,工作開展情況應與項目內容相一致,并明確績效評價機制,通過考核內容重點察看基層農機推廣結果,完善推廣流程。技術人員要了解人民群眾的相關要求,根據客戶滿意度完成評價工作。建立獎懲機制,不僅可以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也可提高推廣效率,對于排名末尾的技術人員實施批評教育[4]。
3 新農具和新機具的應用對策
3.1 逐步提高農業人員的文化知識
我國的農機技術不斷上升,促使農業人員的能力也要穩步提高,這不只要求其擴充工作經驗方面,也要求其應充分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要想高效使用新農具,需提高農業人員的文化知識,完善相關技術水平。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從事人員多為中老年人,從整體來看文化水平較低,對于新型技術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可加大農機宣傳力度,對農民進行培訓工作,增強科學創新觀念。依據當地情況完成宣傳工作,可利用市集環境營造宣傳氛圍,吸引人們參與其中。提升新型生產技術和設備的使用應讓農民全面了解使用效果,這樣才能使其改變傳統觀念,將農機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要根據人員情況制定培訓計劃,使其具備專業的文化素養和技術水平,擁有一定的使用經驗,讓從業人員靈活自如地應用新型設備。另外,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在農機采購中給予一定優惠,留住青年人才,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5]。
農戶經營和機械化背景之間有著一定矛盾,妨礙了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的進程,無法創新基層農機服務機構。因此相關部門應引導農機使用大戶與農機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創新生產路徑,這符合新時代農機合作服務規定,改善傳統經營方式,為農業全面機械化提供法律支持。
3.2 加強與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
除了要提升農業人員的文化水平外,部門之間也要完成合作交流,并加入到宣傳工作中來,加大新技術的推廣力度。較多的農業人員受傳統經營方式影響,對新農具和新機具的了解不夠深入,影響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因此,在宣傳時需著重介紹新型農業設備的優勢,更好地將其使用到農業生產中。因此,研究機構可加大對農業生產技術的投入成本,將生產技術和專業理論有機結合,保證農業生產模式得到改善。在研究過程中,需使設備便于運用,并符合農業人員的理解水平,讓推廣交流氛圍更加輕松。另外,高校應多鼓勵學生在一線生產中完成實踐任務,將新型農機技術的使用方法推廣到農民之中,使其在完成推廣目的的同時檢驗科研理論,增強學生的知識素養。
3.3 加強農機隊伍的建設
保護農機使用過程加強隊伍建設,這關乎農業機械化發展大局。只有進行人才培養才能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技能,滿足當前社會農機使用的要求。要建立健全農機工作機制,規范人員行為,為樹立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提供保障。在農機執法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盡到相應的義務,保護農機運行的相關權益,使企業安全運行,降低成本消耗。工作人員應將保護農業生產作為核心目的,盡忠職守,按照相關規定完成工作。企業要對相關人員完成培訓工作,加強隊伍建設,使農業人員了解掌握工作方法,高效完成安全使用任務。
農機使用人員應認真總結實踐活動經驗,提升思想素質,做到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相關工作人員也要有自律性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觀,應自覺增強業務技能,了解相關法律,努力研究農機知識,為農民工作提出專業指導。要嚴格依據法律規定完成農機使用工作,防止出現安全事故。隊伍建設需要良好的設備,其是否符合相關規定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安全。完善農機隊伍建設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引進高技術人才,為加大推廣單位資金投入和項目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3.4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在農民文化整體水平偏低的情況下,經濟條件也受到了極大限制,農機設備購買成本高會減少農機設備的使用量。因此,要想推動新器具的使用,相關部門和政府單位需要準備充足的資金。應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等促進政府、農業和廠家三者結合,通過財政補貼的方法購買農機設備。強化技術培訓和財政補貼可高效完成新器具的推廣使用工作,激發農民購置興趣,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資金支持。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要發揮縣級推廣部門的服務功能,因此相關人員要充分意識到服務部門的重要作用,為農機生產和農民之間建立紐帶,使企業有針對性地完成銷售服務工作。縣級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調查市場動態,對農機企業綜合實力和信譽度等方面深入調研,避免不合格的設備在農業生產中使用,這不僅會引發意外事故,也會激化農戶不滿的情緒,降低農機設備的使用情況。因此在設備的生產活動中,要保證質量安全符合相關規定,控制產品價格科學合理。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農業發展呈上升趨勢,生產活動得到了不小的成就,穩定了我國農業大國的地位。現如今,農業生產基本滿足了人們的要求,甚至出現產品過剩的情況,其中,高效完成收獲工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增強新農具的推廣力度,強化農戶的專業水平,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 劉俊利,桑菊.以惠農政策為抓手,多措并舉推進甘肅省臨洮縣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應用[J].農業機械,2023(2):75-77.
[2] 馬紅梅.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在臨夏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J].農業機械,2021(8):67-68+72.
[3] 劉德恒.農機化新技術推廣與應用的實施策略[J].現代農機,2020(3):15.
[4] 潘麗琴.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意義及發展對策[J].農家參謀,2020(16):97.
[5] 李林.新型農機技術的應用途徑及推廣難點探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