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重要的關系。師生之間是對立敵視,還是融洽相處,將直接影響教育工作的效果。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引導者,其職責不僅在于教授知識,更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塑造學生的價值觀。而學生對教師的尊重、信任和積極配合,則能促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提升教學效果。從情感的角度看,師生關系可以是溫暖而親近的。教師對學生的關心、鼓勵和支持,能夠給予學生情感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學生對教師的敬愛和感激也會讓教師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加投入地履行教育職責。
然而,師生關系也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可能會出現誤解、沖突或者溝通不暢等問題。這時候,就需要雙方都以理解、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去解決,通過坦誠的交流來消除隔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常常存在這樣的現象:有的教師雖然對學生嚴格要求、關心備至、視同己出,但始終不能與學生建立起真誠的師生情誼,導致教師的教育勞動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校的教育工作十分必要的,而對于一所全日制中等專業院校來說,師生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江蘇省戲劇學校是一所專業培養戲曲人才的中等專業院校,面向全國招收小學畢業生。學生在十來歲的年紀,來到學校獨立生活、學習6年之久,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需要老師去關心和提醒,此時的老師“又當爹又當媽”。因此,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筆者始終需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戲曲教育應摒棄舊科班的不良教學方式,以耐心的態度和科學的方式來促進教學。舊時,學習戲曲都要去科班“坐科”,科班是舊時專門學習戲曲的組織,多由私人老班主或者某位名角創辦。在科班里,訓練嚴格,生活艱苦,長時間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忍受挨打與體罰,學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隨著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新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在戲曲教育方面,我們也在不斷革新和探索,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融洽。從前的打罵體罰不復存在,我們更加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關注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狀況。比如功課的教學中,由于每一位學生的條件不同,沒有辦法要求所有學生都達到同一水平,必定會出現學習動作快或慢的現象。這個時候不應該一味地通過打、罵、呵斥甚至嚇唬等舊社會的教學方式來“逼”學生完成動作技巧,而應更多地和學生一同分析動作要領。
教育還是一項“反復”的工作,學生在練習“毯功”(戲曲毯子功,也稱為毯技,因戲曲演員都在一塊毯子上練功而得名)時,經常會出現“反復”現象。比如,學生今天狀態好,“前橋”(戲曲毯技中的技巧)自己能走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又不能走了,或者走起來歪歪扭扭,不夠標準,甚至有的學生腦子突然“宕機”“晃范兒”了,不知道怎么走了,這種反復現象在戲曲毯功課教學中是很常見的。每到這時,我們都應該給學生足夠的耐心,重新再和學生把這項動作技巧復習一遍,必要的時候,親自示范給學生看,再一次幫助學生完成這項技巧。
其次,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善于傾聽學生的想法和感受,以平等、友善的態度與學生交流,避免居高臨下的姿態。師生關系是一種很特殊的關系,唐朝韓愈曾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首先是傳授道理和知識的人,但在現代,他又不僅僅是“傳道”“授業”,更是一種特殊的、只存在于師生之間的關于知識、道德、心理的交流。
戲曲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更不同于普通學校里的師生關系。培養一屆合格的戲曲人才,最少需要6年時間。在這6年里,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處處有老師的身影,漸漸地,他們之間會超越普通的師生關系,產生高于師生、亦父亦友的感情。課堂上,學生認真吸收知識;生活中,老師教授做人的道理。學生尊敬老師,也可以像朋友那樣,把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和老師分享,老師也會像朋友一樣開導學生。老師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在戲曲圈中,對一個演員的評價經常是:“可真像他師傅!”這就是最好的例證。學生不僅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老師的一招一式,也在生活中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想要成為和老師一樣的人。
那么,如何做好一位合格的戲曲毯技課教師呢?毯子功的技藝強度高、難度大,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危險性更高。所以毯技課老師首先自身要具備扎實的毯子功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才能在教授過程中,及時、有效地保護學生,避免受傷事故的發生,讓學生信任老師,從而敢做動作、敢做技巧。其次,當學生對技術技巧產生恐懼心理時,教師應及時溝通和鼓勵,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是舒緩恐懼心理的關鍵。同時,也要與學生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反復解答學生的困惑和問題,鼓勵并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最后,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保護學生。
學生如花,趨向于陽光——教師。學生這種“向師性”的心理傾向,使得他們總是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他們信任教師甚至超過信任自己的父母。教師應該給學生以正確、公正的評價,特別要注意多給學生積極肯定的評價,以善意的批評引發其內心的道德自我評價,切不可對學生存在偏見,更不能武斷地下定論,要全面地看待學生。當然,由于師生之間存在差異,在認識上會產生不協調,教師認為自己說的、做的都是對的,完全符合教師要求,無可指責,但學生看來卻并非如此。因此上文中提到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時就需要教師設身處地進行“心理位移”或“情感投入”,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從學生的視角看待事物,找到自我認識和學生認識的交融點,達成師生共識來解決問題,增進師生情誼,使師生相處融洽,彼此間相互熱愛,在其間架起信任的橋梁,產生心心相印的情緒體驗,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
戲曲演員在學習過程中,時常會和老師形成一種“師者如父”的關系,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甚至是做人的榜樣。當學生第一次上臺,只要有老師站在臺側,對學生而言便是一種莫大的鼓勵。我們學校的優秀毯技專家、退休教師高峰老師,在筆者的學生生涯印象中,總是嚴肅且不茍言笑的。但是他卻很受學生們的愛戴,這一直讓筆者困惑不已,直到筆者從事毯技課教學后才明白,高老師的嚴肅和不茍言笑其實是為學生著想。因為毯技課較為特殊,其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課堂上,高老師的嚴肅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專注于練習技巧,避免受傷。只有保持課堂的嚴肅性,才能讓學生們對技巧重視起來,使他們更加集中注意力,避免因為課堂上的說笑打鬧而受傷。當有學生受傷時,高老師也總是第一時間保護學生,替學生分析傷情,并課堂之外關心學生,替學生聯系專業的醫生,讓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恢復。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跟隨者。能否建立良好、健康的師生關系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師的技能、情操、品格等綜合優良素質是實施成功教育的關鍵,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現在的青少年獨立意識很強,他們渴望被當作獨立個體看待,作為教師應充分尊重他們,以民主、平等的方式管理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忘我的學習熱情。但民主不是不管,尊重不是放縱,不可將民主管理理解成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太陽,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圍繞他們轉動,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教師應根據國家的教育要求、專業的特殊性以及學生的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案,以民主、平等的方式管理,堅持原則,以身作則,對學生做到關愛備至、寬嚴相濟、張弛有度,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教育目標順利實現。
(作者單位:江蘇省戲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