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探索

2024-03-08 00:00:00丁君南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23期
關鍵詞:課程思政

摘要:新聞學概論是新聞傳播學下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側重講解新聞學基礎理論和概念,是中國特色新聞學構建和課程思政的要地,是新聞傳播教學研究的重要議題。文章采用文獻法分析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的內涵、意義和目標,采用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分析昆明某應用型本科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旨在總結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經驗,為開設該課程的院系提供參考。研究發現,面對智媒時代新聞業態產生的深刻變局,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應做到“兩堅持、一突出”,即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實踐性特征,引導學生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到知行合一;通過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優化學生的課程體驗,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目標;通過知識點與思政元素融合、跨學科交叉融合、產學融合,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能夠為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新聞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智媒時代

中圖分類號:G641;G21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3-0029-07

新聞學概論是高等院校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介紹新聞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觀點,講解新聞工作的基本任務、指導原則、新聞工作者的素養要求。課程旨在為學生進一步探索新聞理論、研究新聞史、掌握新聞業務和媒介管理經營奠定基礎。課程內容來源于實踐,又指導新聞實踐[1]。該課程亦面向藝術類專業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專業開設。

新聞學概論課程必然成為中國特色新聞學構建和課程思政的要地。傳統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基礎理論創新、教學方法、教材、師資存在的短板制約著課堂教學效果[2]120。不牢固掌握該課程的知識,會影響學生在實務類課程中的進步和在傳媒領域的深耕細作,根植與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更無從談起。這些問題是開設新聞學概論課程的高等院校共同面臨的挑戰。

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新聞人才為目標,注重實踐教學。新聞學概論課程以知識講解為主,同時啟迪學生對當代新聞媒體、新聞報道實踐案例、職業工作理念和原則的思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智媒時代背景下新聞工作的現狀、使命和任務,培養學生作為未來新聞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和職業情懷。

昆明某應用型本科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開展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時,多措并舉增強課程吸引力,解決了教材中理論內容生硬。學生理解不深入的問題;通過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的主動性,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新聞學概論以課程思政改革驅動教學創新。

一、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的內涵、意義

(一)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的內涵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所有專業課應通過增加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3]。課程思政改革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目標,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工作[4]。

作為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新聞學概論課程是學生進入大學后較早接觸到的課程,是學生進入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第一顆紐扣”。該課程對學生理解專業知識體系、掌握專業學習方法、提升專業核心素養有基礎性作用。

新聞傳播學教育領域對新聞學概論課程的課程思政改革有較深入研究。學者們認為新聞學概論課程在學科體系中起統領作用,為新聞傳播學其他分支學科的建立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可以培養學生強烈的新聞責任意識,使其遵守新聞工作守則,熱愛新聞行業,并具有不斷學習和追求卓越的精神[5]。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與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一脈相承,課程思政目標是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讓學生重點學習和掌握具有中國特色的黨報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國內外新聞理論和實踐經驗[2]121。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傳媒環境的變化、課程性質、課程體系構建等因素決定了具有中國話語特色的新聞學概論課程必須開展課程思政改革[6]。

從專業知識體系角度看,新聞學概論教學內容也面臨革新局面。以互聯網、手機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崛起,逐漸成為人們接收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新聞行業在生產技術手段、用戶習慣與需求、業務流程、新聞產品形態、經營管理等方面呈現出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介不一樣的特征,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不會變,新聞輿論工作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的使命不會變。新聞學概論課程的任課教師需要結合媒介環境的發展變化,確定面向傳媒領域不同專業本科學生的授課重點,調整授課思路,更新教學案例等。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開展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時,還應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除重視傳統理論教學的育人功能外,教師還應重視專業實踐、技能比賽、社會實踐等環節的育人功能,通過各類實踐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可將專業教學內容融入指導學生實踐中,尋找“第二課堂”落腳點,拓展專業教學的實施空間,將課程思政貫穿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二)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的意義

課程的育人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教師個人的能力和素養[7]。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是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應有之義。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新聞理論的研究和建設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指導實踐,新聞概論課程教學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帶著專業理念學習新聞傳播業務知識。目前,新聞傳播學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很多教師沒有新聞媒體工作經驗,任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及新聞工作理想信念的理解不夠深入。

以課程思政改革為契機,引領新聞學概論任課教師不斷關注學科發展動態、行業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動態,形成了教師的“再教育”,確保教學內容對接實際、前沿。教師通過重新思考課程各個教學要素的育人價值,在專業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培養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將課程思政的任務要求落實到課堂內容講授、師生研討、實踐實訓和課后學習的全過程。增加課程內容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時代性和開放性。注重課程之間的聯系和協同,形成科學合理、有機聯系、互為補充的完整體系。通過課程思政改革,新聞學概論課程可實現目標優化、內容更新、方法靈活、資源立體、評價合理的整體改革,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通過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播者轉變為正確價值觀的引領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任課教師通過不斷學習,能夠成為“終身學習”的示范者。

二、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思路

第一,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應注重與思想政治課程的銜接和配合,課程的專業教學內容與日常新聞現象、社會熱點話題密切相關,能夠在專業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新聞學概論課程蘊含大量課程思政元素,具有將價值塑造融入專業教育的先天優勢。新聞學概論課程的理論知識點,如真實性原則、黨性原則、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與作用、中國新聞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等,也是課程思政的重點。教師可以在新聞學概論課程講解中使用包含思政課程知識點的新聞報道作為案例,或可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設置“新聞評論”環節,要求學生利用思政課知識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進行分析評論,以此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關聯性。

第二,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應在理論性講解中突出實踐和應用。新聞傳播學這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通過新聞學概論課程引導學生重視實踐。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新聞學概論課程中基礎概念多、理論性強,理論講解法是傳統常用的教學方法。單向灌輸、學生參與度低、考完就忘等問題長期存在。傳統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難以實現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目標。在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中,應使學生認識到學科專業內在的應用和實踐屬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建立與社會的關聯。

第三,隨著互聯網、智能媒體的出現,新聞學概論課程所包含的基礎知識和主要原則未發生變化,但對于新聞、新聞價值、新聞真實等概念,以及客觀性原則如何運用等問題,都需要在新的傳播環境下重新思考[8]。中國第一篇機器人寫作的新聞于2015年9月問世,宣告了傳媒發展進入智媒時代[9]。VR/AR、算法推薦、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應用平臺等“熱技術”對新聞生產業務流程、新聞產品形態、盈利模式和傳媒發展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盡管近年來學界、業界對智媒時代新聞工作的變革進行了不少探討,但由于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仍存在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前沿的尷尬局面。

目前,多數高校的新聞學概論課程選用的教材是出版于2020年8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新聞學概論(第二版)》。任課教師應在深入、系統學習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搜集整理最新案例。在教學中以翔實、生動的實例補充教材出版后的重大事實,引導學生了解新聞事業發展前沿。教師應重視運用教材中的理論闡釋最新案例,避免照本宣科。講解內容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媒介接觸經驗,守正創新,增加新聞學概論課程的知識量。這不僅是高校教師作為課程講授者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教師作為科研工作者為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研究應作出的貢獻。

基于課程特點,昆明某應用型本科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按照“兩堅持、一突出”的思路開展課程思政改革。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即引導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實務工作中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根本遵循,指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國內外新聞理論和實踐經驗。

傳統新聞學概論課程只講理論,不講或少講新聞實務。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往往知其形而不知其神,在具體的新聞實務中不能一以貫之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不能理解中國新聞工作實踐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作用之間的緊密關聯[10]。新聞學概論課程價值觀塑造的教學目標難以達成,后續實務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教師在采用案例法開展教學時,應在案例講解中尋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核心思想、主要原則與課程案例之間的關聯,在課程講解全過程中融入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闡釋。通過任務驅動法、翻轉課堂等方法,提高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學習的參與度,幫助學生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就是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合適的教育塑造學生人格。

2023年,以ChatGPT為代表的交互式內容生產模式(AIGC)的出現,在道德認知層面對新聞行業和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提出了挑戰。面對智能媒體覆蓋和賦能新聞生產各個環節的變局,新聞傳播行業的原有秩序面臨顛覆。人類思維和創造性削弱、機器失控的風險等是人工智能給整個社會帶來的隱憂。這給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帶來了新的思考維度。

以“智媒時代”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搜索,發現新聞傳播學的教學研究出現在2018年。面對“人機博弈”的傳媒發展格局,不少學者強調“以人為本”,堅守人的價值[11]。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應重視新聞傳播倫理、人文素養、審美力與創造力的培養[12]。傳媒教育應通過人本、人格、人文教育的大融合,強化傳媒人才的責任倫理和信念倫理[13]5。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必須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倫理規范。智能媒體背景下,傳媒職業倫理有無法取代的重要地位[14]。

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應注重通過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引導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理解新聞傳播事業在凝聚社會共識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服務;其二,應培養學生的批判反思精神。在講解新聞傳播倫理和法治知識的基礎上增加科技倫理、信息倫理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遵守價值理性原則。正如學者廖祥忠所言,“用傳媒的力量守護人的價值,用人的價值引導傳媒的力量,應是智能傳媒和智能傳媒教育必須堅守的倫理底線”[13]7。

教學團隊認為,在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中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意識,把牢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審美趣向,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講好中國故事。

(三)突出實踐性特征

新聞傳播學是應用學科,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與研究必須與新聞傳播的實踐密切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更應結合學校、專業實際,開展與新聞傳播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思政改革,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這不僅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也是新聞傳播學學科作為應用學科的要求。

在新聞學概論課程中設置一定的社會實踐環節,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深入鄉村社區、深入基層一線,運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專業技能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厚植家國情懷,以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理論教學中講解的新聞工作者使命和責任,理解中國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規范,成為有理想、有責任、有能力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

綜上,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的突出重點是引導學生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三、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路徑

昆明某應用型本科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將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引導學生知行合一作為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地區發展融入課程內容

教學團隊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開展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如云南省“三個定位”“3815”戰略規劃、“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等,既是新聞媒體報道的重點,又為新聞學概論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教學團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態文明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前沿”等重要議題,挖掘課程思政要素,選擇主流媒體的報道案例引入教學。將“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課程內容作為課后必讀資料,將每年的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有關云南媒體的案例作為重點研究案例。通過豐富、生動的案例幫助學生了解國情、省情,形成對國內外熱點問題的正確認識,提高新聞敏感度。以上措施側重解決“知”的問題。

通過觀摩新聞報道,引導學生了解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強國復興夢貢獻力量,幫助學生形成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具象化的理解。

(二)實踐導向形成課程特色

圍繞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新聞人才目標,新聞學概論課程在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時,應進行實踐教學設計。通過帶領學生在實踐中自主發現理論學習的不足,進一步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15]。以此解決“行”的問題。

昆明某應用型本科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中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經驗做法:布置課后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長期觀察、分析不同網絡平臺的新聞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各類媒體的辦刊特征、運作模式、受眾特點等,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設立校園媒體社團,讓學生參與校園新聞采寫、編輯、H5排版等環節,體驗新聞生產的全過程,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和項目管理能力;依托宣傳部門與教育部門共同發起的人才交流計劃,專職教師到主流媒體掛職鍛煉,進一步提升其實踐教學能力,加深其對新聞理論的認識;鼓勵學生進行地方社會的調查研究,撰寫新聞稿、研究報告或制作融合新聞作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依托學校與實習基地的合作,推送優秀學生作品,在主流媒體、實習基地自媒體上署名發表,增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三)教學方法培養真實能力

豐富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增進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參與性、互動性和趣味性,學生在做中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讓課程思政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觸達學生心靈。

教學團隊在新聞學概論課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學,結合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開啟翻轉課堂。在線上,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搜集、查找學習材料;在線下,學生們圍繞學習資料開展深度討論和互動。例如,組織學生圍繞“采訪對象能不能審稿”“實名認證的記者微博是否屬于個人自媒體”等問題開展辯論,使學生在深度討論中提升思辨能力。

運用這一教學方法,能夠鍛煉學生利用社交媒體、各類網絡信息開展信息采集,并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性,提升學生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線下,教學團隊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當地新聞機構,與新聞記者、編輯面對面交流,幫助學生了解新聞工作的實際環境和流程。拓展“第二課堂”,讓學生圍繞特定主題采訪、拍攝、寫作,讓學生獲得“實踐出真知”的機會,在新聞業務實踐中真聽、真看、真感受。通過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不僅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職業使命感和實踐能力,以滿足地方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需求,同時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16]。

四、融合主線貫穿課程思政改革

(一)知識點與思政元素融合

在新聞學概論課程中,知識點與思政元素融合包括:新聞倫理與價值觀教育,在教授新聞倫理學、新聞法規等內容時,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使學生明白新聞工作對于社會輿論導向和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在講述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時,使學生認識到新聞工作在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分析現有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失范問題,引導學生從社會、文化等多角度進行批判性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敢于發聲的能力。

(二)跨學科交叉融合

在新聞學概論課程設計中,可以引入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視角和知識,以夯實學生的通識基礎,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通過開展媒體案例觀察,引導學生分析新聞與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科技進步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新聞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影響,提升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導學生發表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評價,鍛煉學生的新聞評論能力、新聞審美能力。

教學團隊利用學院已有的特色工作機制——“跨專業聯合實踐”,將學生分入跨學科合作的項目小組,新聞傳播學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和戲劇與影視學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美術學類攝影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開展合作,分組進行專題報道或研究。通過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綜合素養以及創新能力。

(三)產學融合

在現代傳播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媒介傳播環境發生了深刻變革。這要求課程建設、專業發展必須緊密對接業界前沿和產業發展需求。教學團隊在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中,要大膽嘗試課程與行業、產業融合的路徑。依托學校各類工作機制,聘請云南省主流新聞媒體的專家,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對教學團隊進行指導;選送新聞學概論課程任課教師至主流新聞媒體掛職鍛煉;任課教師依托課程開展與主流媒體的實踐、實訓項目合作,選派實習生;任課教師將相對成熟的課程產出、學生稿件推薦至相關平臺。隨著多層次舉措的實施,新聞學概論課程通過與產業融合,將課堂放在教室外,讓學生把文章寫在大地上,進一步拓展了課程思政的實施空間,實現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

五、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成效

通過三輪教學,以融合為主線開展的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學生學習態度轉變

通過融合新聞媒體,將行業導師引入課堂,減少學生對新聞工作的陌生感,提升學生對新聞工作的認知,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學生通過真實接觸新聞工作,對新聞工作的理解更加深入,認識到新聞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工具,更是塑造社會觀念、維護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這能夠增強學生對新聞工作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學生專業技能提升

通過融合校園實踐,創建職業模擬情景。學生體驗尋找新聞線索、新聞報道工作全流程,在校園媒體運作實踐中對新聞工作各個環節進行思考,提高新聞敏感度。同時,在網絡傳播活動中積極傳播正能量,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課程提供在校園媒體上發表新聞作品的機會,能有效激勵學生的學習信心,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通過融合社會服務,將采訪資源導入課程。通過“第二課堂”廣闊的學習空間,教師不再停留于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讓學生在完成社會服務中了解社會,投身社會實踐,傳遞公益精神和正能量,以身邊人、身邊事記錄時代發展、書寫生活變化。

在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中鍛煉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更加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關心社會。同時,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六、結語

本文以昆明某應用型本科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了地方本科院校在課程思政改革中的實踐經驗。通過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手段和課堂效果發生了顯著變化。新聞學概論課程不局限于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傳授,強化了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認同,培養了學生的職業道德。

未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應進一步深化。首先,應以科學、量化的方式評估教學效果,構建更為完善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確保課程思政的質量。其次,師資隊伍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是關鍵,應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以便更好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新聞學概論教學中。再次,在開展課程思政改革中應逐步利用AIGC內容生產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創新教學手段,在開展專業知識講授的同時增強課程吸引力,使課程思政取得實效。最后,應加強與其他高校、業界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新聞教育全面發展,培養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生力軍。

參考文獻:

[1]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 8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1-13.

[2] 張林賀.“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本質內涵與路徑探索[J].中州大學學報,2023(3):120-12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06-01)[2024-08-14].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 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4] 中共教育部黨組.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教黨〔2017〕62號)[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12-05)[2024-08-1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 t20171206_320698.html.

[5] 何婧,謝卓華.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育人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聞記者,2020(1):107-109.

[6] 陳秋雷.新文科視域下新聞傳播理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探究:以“新聞學概論”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5):87-90.

[7] 方麗娟,張榮剛.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課程質量提升研究與實踐[J].西北高教評論,2023,10(1):249-264.

[8] 陳力丹.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新聞記者,2017(9):70-80.

[9] 李曉桐.機器人新聞開啟智媒時代[J].西部廣播電視,2016(11):13.

[10] 馮雅清.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理論教學“課程思政”探索與研究:以“新聞學概論”課程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22(4):103-106.

[11] 彭蘭.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2016)[J].國際新聞界,2016(11):6-24.

[12] 潘曉婷.未來已來:智媒時代需要怎樣的新聞傳播人才?[J].中國編輯,2018(9):45-50.

[13] 廖祥忠.未來傳媒:我們的思考與教育的責任[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3):1-7.

[14] 林聰,周璐.智媒時代關于傳媒職業倫理教育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4):5-8.

[15] 孫笑.“新時代大思政”理念下影視類高校新聞理論課程思政創新路徑:以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12):66-69.

[16] 楊麗娜.思政育人理念在民辦高校傳媒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以新聞學概論課程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6):83-86.

作者簡介 丁君南,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實務、傳媒政策與法規。

猜你喜歡
課程思政
高校思政課程的現狀與改革措施研究
商情(2017年33期)2018-01-24 22:01:46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教師·上(2017年12期)2018-01-13 22:09:08
“專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
科技視界(2017年27期)2018-01-04 14:39:05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科技視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課程思政理念下英漢口譯教學改革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科技視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正在播放|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成人亚洲天堂|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精品福利网| 五月婷婷伊人网| 五月天久久婷婷|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 欧美午夜网| 国产人人射|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91色国产在线|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日韩麻豆小视频|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欧美午夜一区|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欧美午夜一区|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激情影院| 黄色网在线| 国产精品美乳|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天堂亚洲网| 欧美精品v|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精品久久高清|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免费一级片|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婷婷六月综合网|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99在线国产|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va|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