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速率和滲透率大幅提升,對職業本科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勞模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承載著對勞動的尊重與贊美,更蘊含著對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度認同,是塑造個體品格和職業素質的重要教育內容。將勞模精神有效融入職業本科思政教育體系是傳承與弘揚勞模精神的需要,也是培養具有時代特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對推動職業本科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教育價值和意義。文章結合勞模精神的內涵、職業本科思政教育的特點,全面剖析新媒體背景下勞模精神融入職業本科教育的現狀,探索勞模精神融入職業本科思政教育的具體路徑。文章認為,職業本科思政教育可以從內涵挖掘、平臺建構、打造教育生態體系、優化實踐體驗、創新傳播方式等多個方面著手,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指導,進而推動勞模精神在職業本科院校學生中廣泛傳播,促使更多職業本科院校學生將其轉化為自身職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精神源泉。文章研究勞模精神融入職業本科思政教育的路徑,旨在推動職業本科院校構建一個更加立體、生動、有效的思政教育體系,全面助力職業本科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長遠發展,進而培養出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新媒體;勞模精神;職業本科;思政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3-0195-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時代勞動、勞模精神融入職業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JGSZ067
勞模精神是指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由廣大勞動模范所展現出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品質和精神風貌。其體現了勞動者對職業的熱愛與尊重,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勞模精神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衍生出了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和更高的社會價值。而當前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乃至價值觀念。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和機遇將勞模精神這一傳統而珍貴的文化資源有效地融入職業本科思政教育,培養出更多高素質職業人才,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1]。
(一)職業導向性
職業本科思政教育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其鮮明的職業導向性。從現實情況來看,不少職業本科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其教育模式往往不同于純理論教學,而是在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將思想滲透到學生的個人成長中來,進而為其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在職業本科思政教育過程中,思政教師往往要思考更多貼近職業發展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擬實訓等,以職業導向性為先,使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與價值,從而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在明確職業發展方向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自身運用思政理論解決實際職業問題的能力。
(二)實踐應用性
實踐應用性是職業本科思政教育的另一大特點。在職業本科思政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在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的同時,更強調通過實踐操作、項目式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將思政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2]。教育者在這個過程中以多樣化的形式不斷強化職業本科院校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生產能力,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將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和職業發展,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一個具有高尚素養的技術型職業人才。這種實踐應用性的思政教育方式目的突出且效果明顯,旨在有效加深職業本科院校學生對思政理論的理解,以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緊密結合行業特點
職業本科思政教育還緊密結合行業特點和職業發展需求,該特征是職業本科院校的性質決定的,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緊密貼合行業特點是該領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鮮明導向。在教育內容的設計上,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者往往更注重不同行業的職業特點和職業要求,將行業所需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等要素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中。這種緊密結合行業特點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業文化和職業規范,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從現實情況來看,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往往會嘗試與各行各業的企業開展合作,在與行業公司對接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職業發展指導,強化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行業需求和職業發展現狀[3]。
(一)樹立職業榜樣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勞模精神的傳播與弘揚能夠迅速覆蓋廣大職業本科學生群體。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優勢將勞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樹立一批來自各行各業的職業榜樣。在介紹他們先進事跡和優秀品質的過程中,這些優秀案例得以廣泛傳播,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引導學生以勞模為榜樣,追求卓越、無私奉獻,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4]。
(二)強化職業認同
勞模精神蘊含的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協作精神等,是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時代,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視頻、圖文、直播等形式展示勞模風采,將勞模精神融入職業本科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勞模精神的魅力,深刻理解職業精神的內涵與價值,進而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歸屬感,推動其不斷提升職業素養,追求卓越。
(三)培養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推動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對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推動意義。而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緊密相連,其本質上都是對職業精神的深刻詮釋,隨著時代的演進發展,勞模精神的內涵被進一步充實,其對豐富工匠精神和推動社會職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5]。因此,職業本科院校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和平臺優勢將勞模精神融入職業本科思政教育,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勞模精神在職業發展中的深刻意蘊,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使其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職業品質,精進職業技能,為社會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促進文化傳承
勞模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在新媒體環境下,各類外來文化不斷侵襲,青年學生的思想受到沖擊。在此背景下,將勞模精神和事跡融入職業本科思政教育,展示勞模精神的內涵與外延,可以進一步加深當代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使其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進而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6]。
(一)缺乏深度挖掘
當前,不少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在講授勞模事跡時,往往只是對其事跡進行簡單羅列和介紹,而未深入挖掘勞模背后的動人故事、成長歷程以及所蘊含的崇高的價值觀念,很多內容只停留在表面的口頭傳播。這種教學方式所講授的相關思政內容較為淺顯和空洞,缺乏對勞模精神深層次內涵的挖掘。同時,教師尚未充分結合不同學生群體的個性化特點進行內容整合和優化,內容枯燥,學生興趣度較低且難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勞模精神的豐富意蘊,因而無法將其與自身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有效結合,產生不了強烈的共鳴與啟迪,難以發揮其內化效果[7]。
(二)互動機制缺失
新媒體時代,部分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在嘗試將勞模事跡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時,面臨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的難題,思政課教師往往只是單向的教學信息傳播,學生只能簡單地理解理論知識,難以充分與勞模進行直接對話和交流,更難以在心靈上形成深層次的情感共鳴。也就是說,這種缺失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勞模精神的深入傳播,形成了一道屏障,影響了學生對勞模精神的認同和內化[8]。因而,在當下,職業本科院校應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功能,實現學生對勞模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傳承。
(三)資源整合不足
當前,職業本科思政課在利用新媒體將勞模精神融入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不足,導致的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不少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師個人對勞模精神進行了一定的收集和整理,但內容不夠系統化和連貫化,課堂講授也較為分散,同時網絡平臺信息的整合運用和優化配置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勞模精神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也影響了其在職業本科學生中的普及深度和廣度,使得勞模精神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9]。
(四)與實踐結合不緊密
新媒體時代,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中所融入的勞模精神教育內容往往側重于理論層面的講解和宣傳,停留著課本知識的表面,而未能充分地根植于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缺乏與實際職業實踐緊密而深度的結合[10]。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容易使學生在接受勞模精神教育時難以將其與個人職業規劃、職業素養提升相聯系,進而影響了勞模精神在實際工作中的有效轉化,使其無法充分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發揮應有的引領作用。面對這一現實情況,職業本科院校應積極探索勞模精神教育與職業實踐的緊密結合點,確保教育內容與學生職業發展需求高度契合。
(一)深度挖掘內涵
新媒體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這為勞模事跡的深度挖掘與精準傳播開辟了新途徑。在該背景下,職業本科院校應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直播等新媒體形式,深入挖掘勞模精神的內涵與價值,以圖文、視頻、直播等多元化方式生動展現勞模風采和工匠精神[11]。另外,各類智能技術也為信息的深度挖掘創造了機會,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技術精準定位學生興趣點和信息接收習慣,對與勞模事跡有關的思政教育信息進行個性化推送,增強勞模精神教育內容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也可以嘗試創造良好的網絡信息交流環境。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鼓勵學生分享對勞模事跡的感悟,對勞模精神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和思考,在新媒體平臺上形成深度討論氛圍,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勞模精神的理解與認同。
(二)構建互動平臺
新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平臺和渠道成為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鍵紐帶和重要橋梁。因而,職業本科院校應積極構建勞模精神新媒體互動平臺,促進師生交流和教育內容滲透[12]。例如,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嘗試搭建勞模精神社群、在線論壇等,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表達、交流心得的空間,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分享心得感悟,營造一個互動交流的學習空間。另外,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也可以嘗試組織勞模精神知識競賽、主題演講比賽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嘗試植入新媒體平臺的直播、投票等功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其參與熱情,進而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強化自身對勞模精神的情感共鳴與認同[13]。此外,由于當前不少職業本科學生對勞模精神的理解僅停留在淺層認知層面,難以深入體悟其價值內涵,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相關工作者可以利用學校各方面的資源來建立勞模與學生之間的直接聯系渠道,如設置勞模專屬郵箱,引導學生關注社交媒體賬號等,進一步暢通與勞模交流的機會,促進彼此的情感交流,從而深化學生對勞模精神的理解和傳承。
(三)打造勞模精神教育生態體系
當前不少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相關工作者對勞模精神有一定的研究和思考,也在課程中進行了講解嘗試,但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教育生態,因而職業本科院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等機構的合作,共同開發勞模精神教育資源,打造一體化、規模化的教育生態[14]。具體來看,職業本科院校可以與多主體進行合作,收集、整理、分類各類勞模事跡和工匠精神相關資料,搭建起勞模事跡新媒體資源庫,為職業本科院校師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同時,相關教師和管理者應將勞模精神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結合新媒體平臺的在線課程、微課等形式,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勞模精神的廣泛傳播與深入教育。此外,職業院校思政教室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推廣功能加強與各方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和了解勞模的機會,如在線參觀勞模工作室、參與勞模項目直播等,讓學生在虛擬與現實的交織中感受勞模精神的魅力。
(四)優化實踐體驗
當前,勞模精神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理論知識傳授上,更應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優勢深入實踐的各環節,以促進學生將勞模精神轉化成實踐動力。因而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應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職業規劃,精心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勞模精神教育活動。例如,借助抖音、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等熱門新媒體平臺,發布專業領域內勞模的示范案例、工匠精神主題項目等內容,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熱情,引導他們將勞模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記錄下自己的實踐過程和分享心得體會,形成勞模精神教育的良性循環。此外,新媒體平臺的直播、視頻通話等功能也為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開辟了新的路徑。職業本科院校相關思政教師可以嘗試利用這類功能搭建起學生與勞模互動的機會,感受勞模風采,同時與實際企業工作者進行對話,進行遠程實習和交流,在實踐中深化學生對勞模精神的理解與認同。
(五)創新傳播方式
新媒體時代,個體媒介素養是影響社會信息生產的重要因素,因而職業本科院校的教育者應強化自身的新媒體素養和創新能力[15]。職業本科院校應從多方面進行素養提升的思考和探索。最直接的措施是持續加強思政教育者在新媒體新技術方面的培訓和學習,使教師充分掌握先進的新媒體技能,以便在今后更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手段深化勞模精神課程的開發與內容的廣泛傳播。在此進程中,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嘗試與相關先進技術企業開展合作,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媒體新技術打造具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勞模精神教育產品。這些產品應契合職業本科院校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使其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深刻領悟勞模精神的真諦。新媒體平臺也是創新傳播方式的重要力量來源,職業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各類新媒體平臺的特點來搭建勞模精神教育媒體矩陣,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等多元化渠道定期推送勞模的感人事跡與工匠精神的精髓內容,形成持續而深遠的教育影響力,進而使勞模精神在職業本科學生群體中煥發出勃勃生機與無限活力。
勞模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其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至關重要。新媒體時代,職業本科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場所,需將勞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本文通過剖析勞模精神的內涵與價值,并結合職業本科特點,探索勞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面對逐漸發展的信息化技術,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有了新的發展空間,相關教育者要保持學習意識和態度,以學生為中心,以更好的方式和姿態迎接時代的挑戰,將勞模精神真正內化到學生的職業行動中來。總之,新媒體時代勞模精神融入職業本科思政教育任重道遠,只有不斷探索與實踐,才能構建出更加完善、有效的思政教育體系,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姚震,程育新.新時代職業院校弘揚和培育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路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10):127-129.
[2] 高雅.高質量職業本科教育課程思政的建設研究[J].大學,2024(36):97-100.
[3] 路芳.職業本科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5):167-169.
[4] 周佳佳.基于勞模精神指引下的新時代大學生勞動觀培育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20):46-47,51.
[5] 王智慧,陳當當.勞模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路徑[J].學園,2024,17(28):20-22.
[6] 李陽,趙璐.職業本科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4,33(3):22-27.
[7] 馬琳.新時代勞動精神融入職業本科思政教育路徑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32):25-28.
[8] 相江蘇,葉潘虹.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體系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103-104,107.
[9] 唐雁,杜人杰.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勞模精神培育路徑[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6):67-73.
[10] 侯麗娟.思政教育視域下職業本科院校勞動觀教育初探[J].成才,2023(7):37-38.
[11] 閆百靈,胡柳.新時代勞模精神對職業教育價值引領的意蘊與路徑研究[J].理論觀察,2024(12):55-59.
[12] 杜世峰.職業本科高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與提升路徑研究[J].山西青年,2024(6):44-46.
[13] 祝業亮.勞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意義與實踐路徑探究[N].安徽科技報,2024-11-15(13).
[14] 吳晉,岳佳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邏輯理路與路徑優化[J].甘肅教育研究,2024(20):63-66.
[15] 李鎮,王永倩.職業本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4(2):107-110.
作者簡介 張宏波,高級技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