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摘要]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科中的德育因素進行深度挖掘和靈活運用,以優秀文化作品為滋養,增強文化自信;以時代素材拓展為引領,樹立正確價值觀;以信息輔助教學為方法,鑄就良好品格;以中外經典文學為載體,促進人格成長;以問題探究思維為引導,厚植愛國情懷,從而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充分培育道德素養。
[關鍵詞] 高中語文;立德樹人;學科德育
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既要完成對學生基本語文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要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涵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鑒于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文”與“道”相融的路徑,觸及靈魂,涵鑄品格,從而為學生的全面成長、終身發展奠基。
一、夯實根基:以優秀文化作品為滋養,增強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底蘊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賴以存在的根基。高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要挖掘教材中的優秀文化內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語言的外殼去感覺、體驗語文深處的文化內涵,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授《涉江采芙蓉》時,教師以“尋美”為主題串聯起各個教學環節,為學生設計了一次“尋美之旅”。尋美第一站:探尋整首古詩的結構美;尋美第二站:探尋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美;尋美第三站:探尋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美;尋美第四站:領悟古詩中的意蘊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古詩,深刻理解和感悟古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將自身情感借助景色所表達出來的手法。如此,當學生結束“尋美之旅”后,不僅感受到了古詩詞的語言美,還體會到了蘊含其中的傳統文化美。可見,深度挖掘教材內容,以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滋養,不斷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能力,這樣做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還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時代引領:以時代素材拓展為引領,樹立正確價值觀
通過對近些年的新高考語文試卷的分析,并結合新課標相關要求,能夠清晰地看出高中語文教學要具有當下的時代特色。對此,教師要不斷開闊自身的視野,以各種各樣的時代性素材拓展為引領,在課堂教學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鮮明的價值觀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以“論述類文本”與“實用類文本”現代文閱讀習題為例,在素材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關注現實、民生、國家大事,如“遵守法規與人相處”“網絡中的言論自由”“誠信與變通”等話題,從而有意識地融入正確價值觀。此外,教師還可以積極地引入各種社會熱點,如各行各業中的能手、感動中國人物、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發展近況等,學生通過認識和思考這些內容,可以開闊自身視野,還能從這些事件和人物身上學到優秀的精神品質。教師通過對現代教育發展方向的把握,將各種時代素材融入教育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三、數字教育:以信息輔助教學為方法,鑄就良好品格
數字化是當今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有機結合,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吸收。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靈活采用數字化教學方式,借助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活動,進而完成優秀思想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品格。
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詩詞,并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與思想感染,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在課堂上進行了知識延伸。教師將《沁園春·長沙》《菩薩蠻·黃鶴樓》《減字·木蘭花》整合在一起,同時播放相關的視頻,將學生帶入相應的情境中進行深刻感悟。隨后,抓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等重點詩句,引導學生去感悟毛主席青年時期積極參與革命事業的責任與擔當,從而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拓展延伸教學內容,并帶領學生深刻感悟知識,可以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受到良好的精神洗禮。
四、經典品讀:以中外經典文學為載體,促進人格成長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旨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感悟、汲取營養,進而實現品格提升。教師應借助中外的經典文化,帶領學生去品讀,以此開闊學生視野,潤澤學生心靈,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每周的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各種書籍,既有勵志方面的,如《平凡的世界》《擺渡人》等;也有德育方面的,如《紅巖》《童年》。此外,由于教師的推薦可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打造“讀書角”,讓學生自由分享和交換各種書籍。學生在閱讀各種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精神得到了滋養,人格不斷健全,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過“經典品讀”,以優秀的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為載體,潤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從“閱讀”上升到“悅讀”,在品讀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的過程中,讓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時時刻刻地影響著學生,促進學生的優秀品格的塑造。
五、任務驅動:以問題探究思維為引導,厚植愛國情懷
高中語文的育人功能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日常教學中,更要重視對教育活動的巧妙設計,以問題探究思維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此提升教學效果,落實課程育人,促進學生優秀品質發展。
例如,在《拿來主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提出了一連串的任務,以此驅動學生進行探究:整篇文章的段落結構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方式進行寫作?作者想要通過這篇文章表達怎樣的情感態度?問題提出后,學生先進行自主探究,然后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針對性講解;完成基本的知識學習后,教師組織學生圍繞“中外文化遺產的正確看待”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實現了理性思考,培養了辯證認知能力。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優化,使之更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完成了課程育人的有效實踐,涵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是高中德育的重要渠道。當前,高中語文教師要加快轉變傳統觀念,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并將“教書”和“育人”有機融合起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現代教育理念,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挖掘并運用語文學科中的德育因素,從而更好地育人成才。
[參考文獻]
[1]狄潛.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部編版高中語文課程與教學變革研究[J].課外語文,2022(07).
[2]梁麗娜.探索高中語文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J].求知導刊,2022(19).
[3]鄭煦,茍強.課程思政與高中語文教學融合初探[J].中小學班主任,2020(08).
桂 林? ?江蘇省姜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