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切實提高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提出構建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對此進行深入探討。闡述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現存問題,在挖掘協同創新內涵的基礎上分析環境設計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優勢,并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共享平臺及工作室六方面提出策略性建議。
關鍵詞: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政校企協同創新視角下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多元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GJB1423040)研究成果。
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迅猛發展,對環境設計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滿足行業企業對學生更高素質的要求,同時也很難滿足現代大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成長需求。因此,高校應基于協同創新理念,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全面的優化和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順應行業企業對高標準、高水平、高素質的環境設計人才需求,推動環境設計領域的創新發展。
一、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現存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要求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具備更加完善的知識結構、綜合能力及素養。然而,目前我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還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一)缺乏創新培養理念
部分高校將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重點放在設計上,認為培養學生設計能力是核心任務,并在教學目標、課程體系及培養策略等方面偏重學生設計能力,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但現在的社會更需要的是具備較強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在觀念上對創新能力培養存在忽視,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
(二)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部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教學中只是零散地傳授一些設計技能和方法,而缺乏對環境設計行業企業發展的調研與研究,沒有從行業企業需求的角度來思考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學生畢業后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很難對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和素質進行系統培養。這就導致培養出的學生與市場需求脫節,難以滿足企業對人才多樣性的需求[2]。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一些高校環境設計專業雖然與企業進行合作,但并沒有真正與企業建立長效的協同育人機制,校企的合作只是浮于表面,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及師資隊伍等方面并沒有真正做到深度融合,往往出現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脫節、學生實習實訓機會不足等情況,導致學生很難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畢業后難以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二、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
內涵與優勢
(一)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內涵
協同創新是促進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發揮各自的能力優勢,整合互補性資源,實現各方的優勢互補,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活動,是當今科技創新的新范式。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將協作各方勢力有效匯聚,充分整合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轉變高校創新方式,突破教學機制壁壘,深入推進產學研多元化深度合作,實現協同育人。
(二)環境設計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優勢
環境設計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是通過高校與行業企業、當地政府的深度合作,實現各方資源共享、知識共享、信息共享與整合。通過多方協同合作,形成互贏互助的育人機制。首先,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實現了多方聚力,改善了校企合作深度不夠、連接單薄等問題。比如,有了政府部門的支持,校企合作可以建立更長久有效的育人機制,實現協同育人保障。其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注重多方的協同合作。高校、企業、政府部門等多方共同研究制定環境設計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核心課程教學大綱等,確保了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的緊密結合,同時在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引領下,各參與方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實現學生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
三、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建議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能力培養有的放矢
明確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僅確定高校的人才培養標準,也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結合自身人才培養方向與當前社會及行業發展需求,以學校育人方向、學生自身發展需要、企業人才需求等多元需求為導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具備專業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綜合素養的多元復合型人才。學生既要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又要有較強設計創新能力,還要具備綜合知識與綜合素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
(二)構建完備課程體系,實現綜合能力提升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是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3]。構建完備的環境設計專業協同創新課程體系是培養創新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關鍵。環境設計專業要以協同育人理念為核心,對課程進行全面的優化和創新。
協同創新課程體系將由高校教師、企業設計師、政府部門請的行業專家共同制定,課程分為專業課程及綜合能力課程兩部分。首先,專業課程分為理論基礎、專業技能、實踐練習及綜合訓練四個階段,通過四個階段的學習,實現專業知識與技能階梯式縱向上升,不斷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綜合能力課程主要為選修課,如建筑美學、設計美學、設計心理學、溝通技巧、管理學等,促進學生橫向發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素養。其次,在專業課程中增加創新能力培養的相關課程,如創意設計、設計思維等課程,側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最后,適當增加實踐類課程。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操作的重要性,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弱,就業后與實際工作脫軌。多設置實踐類課程,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穿插式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及時進行相應內容的實踐練習,加強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以實踐形式使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化理解。
協同創新課程體系通過專業技能課程與綜合能力課程建設,使學生在縱向與橫向上不斷發展進步,將有助于學生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實踐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模式
1.豐富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中大多數只采用講授法,將知識傳輸給學生,整個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協同創新人才培養下,應豐富教學方法,結合課程性質綜合采用導學互動、PBL(問題導向法)、案例法及任務驅動法等進行教學,課堂上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并在教學引導中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
2.加強項目實踐教學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適當增加實踐環節的比重,將一個知識點展開來以實踐練習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吸收,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如何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無縫銜接。將企業工程項目引入教學作為實踐內容,使學生能夠參與企業的創新實踐,并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進行實踐練習,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將專業技能大賽融入課堂教學中。一方面以競賽獲獎作品為優秀案例進行分析講解,拓寬學生設計、創新思路;另一方面,以這些優秀作品激勵學生積極參加競賽。通過案例法促進教學成效,提升教學效果,同時激勵學生參加競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全新教學模式。通過賽、教結合,學生不僅能提升設計能力與創新能力,還能有效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也能夠更快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將專業技能競賽融入課堂教學,推動教與學的雙向提升,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還可為高校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提供新的動力和思路。
(四)建立校企“雙導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構建一支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實現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學校與企業建立長久的“雙導師”授課機制,一方面高校教師深入企業學習,提升自身專業實戰能力,從而反哺專業教學;另一方面,邀請企業的優秀設計師,來到學校課堂講授項目案例,帶領學生學習設計公司的項目流程,使學生深入了解今后工作流程及工作技巧,并根據從業經驗更精準地給予學生職業指導,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讓學生盡早了解行業發展情況,為其畢業后就業奠定基礎[4]。充分發揮校內教師扎實的專業能力與企業設計師突出的實踐能力,打造一支兼具專業實踐能力、技術應用水平和理論知識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為了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水平,高校應定期邀請環境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教師培訓工作,以調研問卷的形式了解教師需求,科學制定培訓內容,主要涵蓋專業知識、教學方法以及技能操作等。通過培訓,教師可以提高專業技能及教育教學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通過建立校企雙師協同培養機制,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出更多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和突出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樣不僅能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還能夠促進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
(五)建設協同創新共享平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以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目標,構建協同創新共享平臺,可以有效促進高校與企業、政府部門等的協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協同創新共享平臺,一方面,作為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實際項目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作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將企業行業最新資訊通過平臺傳遞給教師及學生,使學生和教師雖身處校園卻眼見世界。同時,此平臺也可為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核心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及重點授課內容提供便利,從而培養滿足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的環境設計人才。
協同創新共享平臺的創建,有效地整合了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搭建了資源共享平臺,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企業生產過程及流程的了解,還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打破了傳統的以學校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六)建設協同育人工作室
為實現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建設協同育人工作室,以高校教師與企業設計師共同形成導師制。一方面,企業設計師將公司承接的實際項目引入工作室,并與高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項目,包括與客戶溝通交流、方案設計、設計效果表達及后期施工等全部工作流程,讓學生獲得更真實的實踐經驗,而學生通過參加工作室制項目實訓,能夠快速地將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聯系,真正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5];另一方面,工作室內組建競賽小組,導師指導小組學生參加各項專業技能競賽,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通過協同育人工作室的創建,實現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與企業精準對接,全面提升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環境設計領域輸出更多高品質人才。
四、結語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以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即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基礎上,構建完備課程體系,進行教學改革優化,建立校企“雙導師”,完善師資隊伍,并建設協同創新共享平臺及協同育人工作室。以上措施并舉,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助于高校構建起完備的協同創新育人新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效能,從而為社會輸送高水平、高質量人才,促進環境設計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巍.基于“高校-研究基地-企業”三方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7):248-249.
[2]李連影.基于“虛—實—創”協同提升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成人教育,2023(5):76-80.
[3]曹開艷.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選擇[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3(12):128-132.
[4]張慧.產教融合視域下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3(12):240-242.
[5]葉倩,牛海濤,田從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發展[J].大觀,2023(5):126-128.
作者簡介:
楊星,碩士,哈爾濱華德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